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不相及研究所 (ID:buuuxiangji),作者:發財金剛,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香港似乎是山東的一塊飛地,如果仔細聆聽當地警察的口音,可能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沒有人能夠拒絕山東朋友在酒桌上的熱情,當然,也鮮有人能從獅子山下的魯味倒裝句中回過神來。


用粵普或英語向香港警察問路,得到的都是官方答案,這與導航給出的AI觀點相差無幾。
如果嘗試用“俺滴個親娘啊,咋這么惹的天吶”作為一段佳話的開頭,則可能會多一位遠方的山東表親。
那種錯位的親切,會讓你恍惚漫步在膠東半島的沙灘,別人在撿拾精美別致的貝殼,而你一鏟子下去,卻意外發現了扎根在沙子深處的蔥姜蒜。

孔子周游列國數載,不僅讓山東的文化下了鄉,也使魯式的穿搭下了地;梁山好漢折騰了這么多年,帶頭的無非是想繞過考試,曲線進入體制,卻意外讓水泊山寨外形的酒樓開遍全國,這都算齊魯文化的硬核輸出。
但口音能輻射到兩千公里之外的香港,還是令人驚奇,這就是山東的軟實力了。
你不僅對當地警察的多才多藝感到欽佩,山東朋友們可能也會多出些莫名其妙的焦慮,拉著身邊舉小旗的導游竊竊私語“你確定帶我們來的是香港?”
香港的年輕人天生具備語言天賦,小時的中英雙語教學、粵語,家里如有內地遷過去的老人,還得再加上門方言課。
你能從香港人說話時的混雜句式中,讀出他們特有的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這很像上海。
能想象到,香港警察在選擇自己的第二工作語言時,也像我們在面試填表時再三斟酌,最后寫下了“山東話”,足見他們對山東愛的深沉。
檢索下港臺的娛樂圈,也不難發現與山東的羈絆。

成龍曾多次表明自己是山東人,林青霞是山東萊陽人,任達華的祖籍是山東濟寧,姜育恒是山東威海人。
鄧麗君曾在演唱會中用山東話和觀眾問好,費玉清用山東話說的段子不計其數,他和費翔、大島茂一并被山東母親們列為“歲寒三友”,后兩位要么憑唱功要么靠演技,小哥完全是憑自己過硬的魯普水平。
口音可能會蒙人,但血統不會,歷史上,香港警隊中有大量山東人,尤其是威海人,還有一個專門的稱呼——“魯警”。
鴉片戰爭之后,英國強占香港,同時也逼迫孱弱的清政府將山東威海衛地區租給英國。
一份喪權辱國的《訂租威海衛專條》,讓英國牢牢控制住了彼時中國兩個十分重要的出海口。

《訂租威海衛專條》影印件
為了消除香港民間此起彼伏的抵抗,英國從歐洲和殖民地印度帶來了一批混子。
曾經上海英租界內的人民管印度籍警察叫“阿三”,因他們整天拿著警棍亂舞,上海話中和“三”相關的詞匯很多都是貶義。
后來此稱呼南下傳到香港,老百姓覺得貼切,對上海同胞的精準描述能力大加贊賞,于是也如此稱呼印度警察。
香港逐漸被控制后,問題也在此時顯現。
歐洲人帶來了先進技術,也帶來了先進的詐騙,加上香港在當時作為中國南部重要的貨運和貿易中心,魚龍混雜,盤踞各國各方勢力,印度籍警察本應保一方平安,卻成為香港最大的隱患,收保護費開賭場甚至敲詐百姓。
據香港警務處《警聲雙周刊》記載,1922年,港英政府開始首批魯警招募,此后一直持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這些背井離鄉的山東年輕人,第一次踏上前往南方的輪船甲板,他們無法守護失去的鄉土,卻陰差陽錯用余生守衛了一座陌生的邊城。
一位九十多歲的老魯警吳傳忠先生,曾在他的《我在香港當警察》一書中,描述過這樣一段史實:“‘魯警’在其中絕不只是無足輕重的‘小兵’,警隊里許多重要的部門,里面的成員全部是威海衛警察。二戰之前,沖鋒隊與交通部是香港警隊的兩大骨干部門,全是山東人。”
“不謙虛地以我為例,在三十五年服務香港的歲月里,我先后六十三次獲得不同級別的褒獎,并獲頒香港警察最高榮譽——榮績勛章,所以說我們無愧于香港市民,也沒給老家丟臉。”
2019年時,吳傳忠先生曾率香港威海衛警察團訪問山東,值得一提的是,梁振英(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的祖籍就是山東威海,他的父親也從威海衛走出來的香港警察。梁振英的前任曾蔭權也生于警察世家,他父親、弟弟、弟媳、叔叔都是警察,表兄弟中也有警察,祖籍是廣東佛山,遷自山東,曾子后人。

圖為 吳傳忠先生
根據以前香港警隊的編制,A組是中東歐洲籍和葡萄牙籍警員,B組是印度籍警員,C組是香港本地警員,祖輩多來自廣東,E組是專職反海盜的白俄羅斯籍警察,來自山東的魯警屬于D組,被安置在沖鋒隊或交通隊,其中香港中西和山頂兩個景區及港督府也由魯警保衛。
“沖鋒隊”顧名思義就是有事先上,這些剛猛的魯警很快就用生猛的戰斗力讓外國同行印象深刻。
1930年,魯警們走到了歷史的巔峰,僅以一支中隊的力量,就蕩平了困擾香港數十年的沉珂。
白俄警察反海盜乏力,魯警遂接手,滅海盜時不畏死,團隊配合極其默契,似乎還用到了戚繼光剿倭寇的許多戰術,不到一年,香港乃至周邊海域的海盜全被消滅,殘余勢力跑到了日本海和菲律賓海周邊繼續禍害,香港地區則從此再無海盜,連水賊和溝匪也沒了。
這第一批魯警并不懂英語和廣東話,當時的香港市民對這些“人狠話不多”的山東人異常好奇,他們與之前印度警察的氣質截然不同。
另一方面,港英政府對這些魯警也是異常體貼。
免費醫療、住房補貼、住院全報,工作三年可休3個月長假回鄉探親,工作十年即可拿退休金,得知這些山東小伙子們常去灣仔碼頭吃水餃,愛吃炒菜,就雇傭山東籍廚師專職負責伙食,了解他們喜食大蔥,還命令印度警察專門在荒山中開墾種植,輪班照料,刮風下雨時,夜里頭印度小哥一個激靈翻下床小跑地就得去護蔥。
警督出門必帶兩個魯警,心里踏實,總督出巡,后面的保鏢衛隊基本都是魯警,“有事真上啊!”
而魯警不僅練武是一把好手,學習上也是出奇地勤奮,要知道山東人考公和考研的傳統并不是近些年才有,史海鉤沉仍能摸索出當年祖輩的精神脈絡。
這些山東年輕警察在業余刻苦進修、考編考級,其中有不少人都考上了正式編制,日后逐步晉級為警長乃至警督,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山東話尤其是威海方言成為了香港警界的“第二官方語言”,在警察面試考察時,威海話是一門科目。
你能想象到彌漫在維多利亞港灣上空的半島風味,比嚴刑峻法更讓人寬心,當一門語言或思想成為了流行,那么,該如何掌握就成為了微妙的語法。

在《橫財三千萬》《最佳拍檔》等電影中,麥嘉主演的角色多熟練操山東口音,在黑白灰之間游刃有余,這并非后期配音,而是主創最初的設計。
徐錦江和周星馳主演的一些電影中,也常能見到一些說山東話的港警,可能由于某些刻板印象,那些警察的口音并不是威海,更像是魯中地區官話,有一種評書味。
由此可見,魯警對香港人的影響早已滲透進思維文化領域。

圖為1956年最后一班魯警
威海人保護了香港近百年,有后人稱其為百年來最優秀的警隊,他們守護過七百五十萬港人,如今他們的背后,則是十四億同胞和祖國。
這些背井離鄉遠赴香江的齊魯子弟,用自己的一生贏得了香港的尊重,他們的第二、第三代,目前仍在獅子山下的街頭巷尾恪盡職守,護一方安寧,在每一個日夜,度每季春秋。
紫荊,永不凋謝!
資料參考:
《香港警察曾經是山東人的天下,面試要考威海方言?》 香港經濟導報
《我在香港當警察》吳傳忠
《香港警察訪問團訪問山東》 北青網
人民日報報道、微博、百度、《山東畫報》老照片
《警聲雙周刊》 香港警務處、《當香港回歸時》
《香港威海衛警察紀事》、《香港的印度警察》、《山東浮城》、《灣仔碼頭的歷史》、《威海衛:港警曾經的招募地》、《山東威海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不相及研究所 (ID:buuuxiangji),作者:發財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