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席 (ID:yixiclub),作者:陳月龍(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救護中心技術主管),原文標題:《不光蚯蚓喜歡,人類也在這踩落葉,還歡呼說有種“踩屎感”|陳月龍》,頭圖來自:內文配圖
大家好,我叫陳月龍。這是我第二次來一席。
第一次來是2015年,當時我在北京做野生動物救護。后來,我去了貓盟,跑了很多次野外,去到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看到了它們的生存狀態。過去我雖然做野生動物救護,但更像是一個“養動物的人”,貓盟這段經歷讓我也開始關注動物的生存狀態和困境。
現在,我來到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又重新做回野生動物救護的工作。
野生動物救護作為一種調查方式
這是斑頭鵂鹠(xiū liú),一種小型貓頭鷹。

它的體型只比拳頭大一點點,是我們在南京經常救助到的一種動物。白天,它會躲藏在樹葉比較密的地方,晚上活動,所以很難被觀察到。
斑頭鵂鹠是捕捉老鼠的,它在捕捉老鼠的時候可能粘到粘鼠板上。它被送到救助中心之后,我們就會用油清潔掉粘鼠板上的膠,把它從粘鼠板拿下來,再用洗滌的東西把它身上的油洗掉,輕輕吹風,等它的羽毛恢復蓬松狀態,飛行能力恢復之后,它就可以重新回到野外了。

▲ 救助斑頭鵂鹠的過程
這里也提醒大家一下,你們如果遇到這種粘在粘鼠板上的鳥,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大力出奇跡”,如果硬扯的話,一定會傷到羽毛或者骨骼,會給這個鳥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在救助斑頭鵂鹠的時候,我們會記錄下它們被救助的時間和地點,這些點位會被匯總在一張地圖里。

▲ 今年5月份我們救助到的所有野生動物的點位,其中大部分是斑頭鵂鹠。
這張地圖就可以告訴我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出現了什么動物,也能告訴我們它為什么受傷,需要被救助。我們看到,它們受傷的原因往往跟人類生活有關,是人類的一些選擇讓動物落入了困境,比如被粘鼠板粘住,撞到玻璃上,卡在欄桿里,又或者掉到水溝里但因為垂直的硬化沒法爬出來??
我想通過這個例子分享的是,野生動物救護,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野生動物調查方式。我們可以把這些數據收集起來,然后去看如何能幫助到這些野生動物,避免它們下一次受傷。這就是前端的救助信息的收集。
除了前端,我們還可以在野生動物放歸后繼續調查。
這是我們在放歸一只黑鳶。

它從運輸箱救助箱里飛出去了,身上背了一個小小的像背包一樣的東西。

這是一個GPS的衛星定位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以在黑鳶重新回到野外之后記錄它的活動軌跡。
這是它放歸一個多月到現在的活動情況。

在南京,黑鳶特別常見,我們救助到的也很多。但其實我們對這個物種并不了解,因為大家一般更重點保護那些特別珍稀的、瀕危的動物,黑鳶這種反而不受關注。
有了放歸之后的定位和觀察,我們就能知道它白天在哪里覓食,晚上在哪里休息,到什么地方繁殖。我們再去觀察那些地方的生境,評估影響它們生存狀況的重要因素。增加對這些物種的了解之后,人類未來在做選擇的時候,就能更好地考慮到野生動物的需求了。
剛才說的收集數據、參與研究,看起來比較高級。但恰恰是一個很小的救助案例,帶給了我很多思考。
多遠的距離才合理?
這種鳥叫白頭鵯,在城市非常常見,在你家的小區或者街道邊的樹上就可以見到它。

2020年的春天,這只白頭鵯還是雛鳥,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被我們救助到之后,我們就把它養大了。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在它剛剛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時候就把它放歸野外,因為這個時候它跟人的接觸時間還比較短,不會依賴人,能更好地重新回歸自然。
但是這只白頭鵯的運氣不太好,在剛好要放歸之前,它的羽毛折斷了。所以我們等了幾個月,等它羽毛長好之后再重新把它放歸。但是這段時間它跟我們有了更多的接觸,好像對我們也有了更多信任。
放歸幾天之后,它又找回了救助中心,在我們附近覓食,或者就僅僅待在我們身邊,這在一些雞湯故事里,可能會是“感恩的心”的情節。但在專業的野生動物救護者看來,這不算一個成功的救助。按照我們之前的標準,它們需要跟人保持距離,因為離人太近會給它們帶來潛在的傷害。
因為它經常在我們周圍,我們就觀察了它糞便的情況,發現它其實是可以在野外找到自然環境中的食物的。同時,它跟其他的鳥類也有社交,所以,它是可以像野生的鳥類一樣生存的,只不過喜歡離我們近一點而已。
這個時候我就有了更多的思考,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距離到底要多遠才是合理的呢?這個距離好像不是由野生動物決定的,而是由人類決定的。如果人對野生動物有非常多索取的話,放在幾十公里外的山上,它還是會受到傷害。如果我們對于野生動物是友好的,懂得且愿意跟野生動物分享地球資源的話,這個距離就可以很近。
于是,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了在紅山動物園本土區的探索。在這里我們想要討論——人類如何與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共存。
本土區的“實驗”

本土區的全名是“本土物種保育區”,是紅山動物園在去年10月份新開放的一個區域。
我先解釋一下這個名字的含義。首先,這里的主角是物種,不僅僅是動物,我們也關心植物、微生物,關心大型真菌等等一切的生命形態,因為是所有這些生命共同組成了我們身處的環境,沒有任何物種是脫離環境而孤獨存在的。
也經常有人問“本土”指的是哪里?我們本土區展示的是江蘇本地或者長江中下游平原過去、現在、甚至未來生活過和生活著的物種。本土區真正想要傳遞給大家的是,希望大家能關注到自己身邊的自然環境,不管你來自哪里,都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本土,每一個本土的生物多樣性也都值得你去守護。
最后,這里叫“保育區”,而不叫“展區”,因為現代動物園的核心使命是物種保護。并且,本土區在建立時也經歷了破土動工的過程,所以我們也嘗試一個小型社區的生態可持續運轉,嘗試保護土地,希望修復被打擾的自然環境,讓荒野重新占領這個區域,所以,本土區也是我們的試驗地,去嘗試保育工作。
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本土區的動物們。在濕地區,你有可能遇到多種本土的魚類和它們的鄰居、還有揚子鱷、獐、東方蠑螈、中華蟾蜍、亞洲小爪水獺等動物,在山林區,你有可能看到的包括貉、赤狐、豪豬、狗獾、黃鼬、小麂、野豬等動物。

豹貓和亞洲小爪水獺都很可愛,大家一看都喜歡。但是我想講一下灶臺邊展示的黑眉錦蛇。

黑眉錦蛇曾是非常容易出現在人家里的一種蛇,灶臺是它出現率非常高的地方。因為灶臺比較溫暖,蛇比較喜歡溫暖。另外,灶臺附近有食物,就會有老鼠,黑眉錦蛇主要的食物就是老鼠,所以它會來這個區域覓食。
我們的設計師馬可選擇用灶臺的環境來展示黑眉錦蛇,我們想說的是,在我們的生活看起來更高級、更便利之后,這些野生動物仿佛距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它們現在生活得還好嗎?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在本土區,我們還展示了一塊土壤的剖面。

因為大家每天都會接觸土壤,但是可能不會去關注土壤里面。其實土壤里面有更多的動物,比較常見的是鼠婦、蠼螋、蜈蚣等,還有更多我也認不太全的很小的物種。這個獨角仙的幼蟲是我們比較意外的一個發現,它自己來到了土壤里面,然后在這里逐漸長大,現在它要在里邊化蛹了,它變成成蟲之后會從這個地方飛離出去。
這是本土區的獐子的展示區,是一片濕地,后面有一個房子——我們認為自然原本就是應該這樣的。

像南京這樣的地方,在我們家后面就有一個小小的水塘,長著一些植物,里邊有菱角、荇菜什么的。
獐子出現在這個地方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但現在已經無法看到這樣的景象了,在這個動物園的展示中,我們希望這個畫面能重新出現。
這個濕地也給野生動物留下了更多的機會。傍晚的時候,很多野鳥會來濕地洗澡,野生的青蛙還會選擇在這里產卵。

這個展區也在給這些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不光是給我們所圈養的那些動物,我們希望能給整個區域里邊的野生動物提供它們生存所需的資源。
這是一條排水溝。

它配合了一套雨水收集系統,在雨季會比較潮濕,所以青蛙非常喜歡蹦進去。其實各個地方的排水溝里邊都非常容易蹦進去青蛙,但是如果這個排水溝比較高的話,它就很難再蹦出來了。
所以我們就有了一個小小的設計,在排水溝里隔一段距離就開放一個緩坡,青蛙就有機會沿著這個地方再爬上來。我們不希望它一直做溝底下的青蛙。
昆蟲旅館
本土區還有一個昆蟲旅館,這個地方我們就故意不放圖了。

昆蟲旅館利用了很多自然材料,比如竹子稈、蘆葦稈,再加上一些木塊、瓦片堆砌起來,就形成了很多空間和結構。這些空間和結構能給不同的昆蟲提供躲藏、越冬、繁殖的機會,所以昆蟲旅館對于昆蟲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我得解釋一下為什么不放本土區昆蟲旅館的照片。因為昆蟲旅館實在是太“標志性”了,尤其是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討論生物多樣性,在規劃、設計的時候也會考慮如何友好生物多樣性,很多人就覺得,那我放一個昆蟲旅館就好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成天打草、噴藥、殺蟲的草坪上立一
個昆蟲旅館,怎么可能友好昆蟲呢?就像在無人區蓋一個酒店,怎么會有人去住。
所以,本土區有一個昆蟲旅館,但不只有一個昆蟲旅館。本土區的植物選擇非常多樣,能給不同的昆蟲提供它們所需要的食物,本土區給它們提供不同的花,花期覆蓋盡可能長的季節,花的形狀適合很多的昆蟲,并且我們不打殺蟲劑、除草劑這種東西,所以我們整個區域都是更友好昆蟲的。在這個友好昆蟲的區域里面提供一個昆蟲旅館,自然就能真正地給昆蟲提供更多的生存機會。
農田
在本土區入口,游客第一眼看到的其實是這一片農田。

但是我們發現,很多游客走到農田,看了看說,這個地方是種地的,那我們走吧,然后直接就出去了。我們認為這非常遺憾。
為什么要在動物園展示一片農田呢?我們認為,農田現在被大家刻板地認為是獲取食材的地方,但實際上,農田也是野生動物非常重要的棲息地,有很多野生動物是以農田為家的。
我們想讓它變成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一片友好生物多樣性的農田。所以我們在種這些農作物的時候,就不用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等待植物長起來的過程也經歷了很多困難,因為本土區的土壤都是修建時從其他地方拉來的地下的土壤,這些土壤是沒有營養、毫無生命力的,植物在上面就長得非常糟糕。于是我們就開始改造土壤,讓我們的土壤重新活起來。
我們用的是什么方式呢?我們沒有從外邊買這種營養土來加進去。因為我們覺得大自然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很愿意接管這樣的地方,我們只要給大自然提供機會就可以了,不需要額外做很多事情,在原地就可以改變土壤,讓它重新活起來。
我們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那些“垃圾”,其實也是資源的東西,重新回到這片土壤里。比如說動物的一些糞便、一些用過的墊草,通過堆肥、翻堆,加入有機物,混合在一起。
逐漸地,我們發現土壤確實是發生了改變。它逐漸變得更疏松了,里邊出現了團粒結構和更多有機物,并且我們能在里面看到越來越多的動物了。一些小蟲子、青蛙和鳥來到了這片農田。

這引起了我們新的思考。大家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時候,習慣了在生物多樣性的金字塔上找一個塔尖上的物種,把它定義為旗艦種,通過保護它來保護金字塔底下的其他物種。
但當我們回歸到渺小個體,參與到農田的自然活動中,在大自然的規律里見證它的偉大的時候,我們也發現,好像我們不用做太多,只要友好地對待我們的土地,生物多樣性自然就開始恢復了。
這是農田里去年結的絲瓜。

經常會有人擔心,結了的絲瓜就在路邊,會不會被游客摘走?我一點也不介意絲瓜被游客摘走。因為在做物種保護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問題都來自人類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如果我們想做保護,就要告訴人們,你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問題。但這怎么可能呢?人家已經這么生活了幾十年。在缺乏信任和連接的時候,你去教別人怎么生活,別人是不會聽你的。
但是我覺得,這里結了絲瓜,他摘走回家就吃了,這就建立了一個連接。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吃了我們的絲瓜,就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蚯蚓廊道
在本土區,我們也希望跟蚯蚓合作,因為蚯蚓無時無刻不在翻動著我們腳下的土地。但其實蚯蚓是不太容易來到我們的農田的,因為農田周圍被路切割開了,蚯蚓很難擴散過來。所以我們就想,是不是能給蚯蚓搭建一條廊道,然后讓蚯蚓過來。

▲
左邊是本土區的農田,右邊是一片自然的區域
右邊這片區域在本土區修建的過程中是沒有經歷過施工的,是一片相對自然的區域,有很多落葉,土壤里也有很多動物、野生植物和微生物,當然蚯蚓也非常多。我們就選擇從中間搭一條廊道,用了很多園林廢棄物,我們打碎了一些枯枝落葉,把它鋪在這個地方,鋪了很厚一層,只要有一定的厚度,蚯蚓就能從底下通過,來到農田。

鋪了這個之后,它不光給蚯蚓提供了一個機會,我們意外地發現,人類好像也非常喜歡這個區域。我經常能看到有游客在踩落葉,大家會非常驚訝地歡呼,說有一種“踩屎感”。因為大家在城市中生活,踩到這樣松軟的地面的機會真的非常少。當你從硬質地面走上廊道的一瞬間,就會覺得自己仿佛在一個非常夢幻的地方。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米,但是它給你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是一種身體本能。
我還發現小朋友非常喜歡這個區域,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鋪好的落葉踢飛。這個看起來好像是在搞破壞,但我觀察之后發現,小朋友踢過的落葉,不就跟我在野外森林里見到的被野豬翻滾過的土地是一模一樣的嗎?
森林的地面是非常需要野豬這類動物翻拱的,這是它自然循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有野豬和獾子翻拱地面,比如有松鼠把植物的種子埋起來,過冬的時候吃,那些忘記吃的種子就會變成小樹長起來,再比如有人會往上面排泄,有人會在上面打滾,別的動物會把其他植物的種子帶到這個
地方??
這就是大自然循環的過程。
最近因為小朋友們都開學了,我們這片地被翻拱的頻率就不夠高了,所以我們本土區的志愿者們就會去人工翻動土地。我們有一個志愿者,丁師傅,非常厲害,他已經連續一百多個休息日來到本土區玩,他好像不是來工作的。
他在翻動土地的時候告訴我,里邊已經開始有蚯蚓了,他跟我講有多大的、有多小的,翻起來土里有多少只??他講得非常開心。
當我們想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時候,其實很難通過講一個道理或者原理來打動別人。但是,當有更多人參與到這個過程的時候,他只要參與其中,就能受到影響。
刺猬花園
這是本土區的另外一個地方,刺猬花園。

刺猬花園是我們救護中心的一個延伸,當有刺猬需要野化訓練的時候,它就會來到這里。它在通過了野化訓練和放歸評估后,就會重新回到野外。所以刺猬花園不是一直有刺猬的,但我們希望它是一個花園。
刺猬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伴人生存的物種,非常喜歡住在人類周圍,你在深山老林很難見到它們。
我們經常在春天接觸到刺猬。我們發現那些刺猬在冬眠醒來之后,身體會有非常重的負擔,顯然是在冬眠中有不太好的經歷。影響刺猬冬眠質量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素,一個是它在秋天的營養積累,另外一個就是冬眠的地方的選擇。

刺猬需要找一個遮雨的、背風的、溫暖的地方,比如自然環境中一些落葉底下、朽木底下,它甚至可能利用那些微生物緩慢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一點熱量,來獲得一個更好的溫度,在一個保溫、隱蔽的地方冬眠。

▲ 刺猬花園的朽木
但是我們發現,在城市中,刺猬好像越來越難找到這樣的地方了。因為我們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小區,越來越多的綠化,但是那些綠地、花園的植物種類非
常單一,管理強度也非常大。
我在很多小區的綠化里邊幾乎找不到這種大的朽木,甚至找到一塊小石頭、一個小樹枝都非常困難。
以前刺猬還能躲在灌木叢里邊、落葉堆里過冬,但是近些年我們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東西,用巨大的吹風機把灌木叢底下的落葉吹得一干二凈。所以我現在很難想象到那些刺猬是如何過冬的了。
我們的刺猬花園不去打掃里邊的落葉朽木。我們也種植了更多的本土植物,因為本土植物會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減少我們的管理。并且我們希望能友好這里的昆蟲,能給刺猬帶來更多的食物。
我們希望給刺猬提供一個更友好的花園,也希望這樣的嘗試和探索能被更多地方借鑒。我們希望在未來能有一些花園,它不僅僅是人類的花園,同樣也是刺猬的花園。
本土區做了很多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思考和實踐,我們也希望能從本土區走出去,去到更遠一點的地方,看看是否能幫助其他地方。
北門湖
我們走得沒有多遠,還沒有走出紅山動物園的北門,就來到了這個湖邊,發現這個地方好像就可以做點什么。這是北門湖。

北門湖長期住著黑水雞跟小鷿(pì)鷈(tī)。

它們平常在那吃吃喝喝,過得還不錯,但是一到繁殖期就走了。這讓我們覺得有一點遺憾,我們就以讓黑水雞和小鷿鷈留在這繁殖為目標,對北門湖進行了一些友好生物多樣性的調整。這不是改造一些大的東西,就是一些小小的調整。
小鷿鷈繁殖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呢?它會在水面上做浮巢。水草從水底下長出來之后,因為水草很柔軟,所以它長到水面后會橫著長,形成像毯子一樣的結構。小鷿鷈的巢就坐落在那種毯子的結構上,它最喜歡在那樣的地方繁殖。
以前,北門湖的水草是要清理的,因為我們想營造水下清澈通透的狀態,因為游客有景觀上的需求。但如果那些水草都被打掉的話,小鷿鷈就沒有很理想的繁殖機會了。所以我們做出的調整就是,留出半個湖不打水草,另外半個湖繼續維持以前那樣的清理。
做了這個調整之后,黑水雞很快就開始繁殖了,繁殖出了5個小的黑水雞?,F在,小黑水雞已經長大了,我們能看到它每天在睡蓮上走來走去,像恐龍一樣。

▲ 小黑水雞
小鷿鷈現在還沒有繁殖,但是已經在嘗試筑巢了。
這是非常可喜的變化,我們當初設置的目標好像基本上達到了。但其實我們好像沒做什么,只是留半個湖不打水草就可以了。
這是紅腳苦惡鳥,以前就在北門湖繁殖了。

它為什么能繁殖?因為它跟那兩種鳥不一樣,它繁殖不是在水里面,而是在水邊的植物密集的地方。但是我們發現,其實它繁殖的地方非常不封閉,每年的繁殖都非常有風險,所以我們希望增加隱蔽的區域。
原本北門湖邊上的草坪是打理過的,短短的。于是,我們就圍出了一片不打草的區域,這片植物是自由生長的,等它們長成更密的狀態之后,就能給黑水雞提供更隱蔽的生存空間和繁殖場所。
我們也考慮過,是不是應該人為地去種一些植物,增加植物多樣性,增加隱蔽性。但我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講野草的紀錄片里的一句話——野草看不到界限,它只看到機會。野草會不斷地來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用去勞民傷財地種那些東西,只要把這個地方圍起來,不去管理它,它自然而然就會氣象萬千。

▲
不打草的區域
所以我想說的是,有時候,當我們想友好生物多樣性,重要的不是我們要做什么,而是我們不要做什么。
世界上最好看的動物
最后,我想回到標題這個問題——誰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動物?
我經常在微博、朋友圈發自己見到的鳥、小魚、昆蟲、獸類,然后描述它們為“世界上最好看的動物”。

▲ 陳老師微博一覽
所以經常有人留言說我是渣男,因為“你說誰都是世上最好看的”。
我今天談到了很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思考和實踐,但我其實從來沒有很好地解釋過,我們為什么要保護那些野生動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或許科學家已經給出了很多科學的理由,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因為他們全都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動物。
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席 (ID:yixiclub),作者:陳月龍(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救護中心技術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