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古典古少俠(ID:gudian515),作者:古典古少俠,原文標題:《古典對談黃燈:“掉下去”的二本學生,才是最多數普通人的底色》,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各省高考成績和錄取分數線已經公布,緊接著是報志愿。
有人歡喜有人愁。
我們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好的大學,享受好的教育。
但不可否認的是,能考上重點大學的寥寥無幾,更多的孩子只能走進數量龐大的普通二本院校。
那這些考進二本院校的孩子,他們的出路在哪兒?
我曾在直播里,專門邀請黃燈老師聊過這個話題。黃燈是2005年從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到廣東金融學院任教,現在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當老師。她根據自己十多年任教的觀察和思考,寫了《我的二本學生》一書,反響巨大。
現在我把和她對談的內容,分享給你。
不是笨,不是不努力,而是沒辦法
大學生們最大的變化就是“一屆沒有一屆活躍”了。
比如2006級第一屆的學生,他們是很單純、無憂無慮的,在教室里面打打鬧鬧,類似于小孩。
但2011年,當第二屆班主任的時候,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沒有第一屆那么活躍,比較沉悶,眼神里那種特別的光芒消失了。
黃燈說,第一屆孩子雖然很幼稚,但是他們眼睛里是有光的。第二三屆的孩子給人感覺有點喪。他們對一切都展示出來無所謂的樣子,他們乖得讓人心疼。
李尚龍也說過這個現象:他大學的時候,每個人都很有個性,很有勁兒。但當他成為老板為公司招人的時候,明顯覺得這些人有點沉悶,不愛表達。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
黃燈和我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和現實有隔膜感。
當代大學生幾乎都是網絡原住民,每個人都有一個小世界。從一出生開始,就跟網絡、電視接觸。所以,在具體和現實中的人交往時,會很不自在。
不說話,怎么交流?
因為是教文學課,所以,寫作是黃燈跟學生們最容易溝通的方式。
不講大道理,不追求意義,不要文筆好,也不要求結構、藝術特色,就是敞開心扉,把內心最想說的話說出來。
只要有了文字,就能夠解碼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成長經歷。
我問黃燈,在近距離跟他們接觸以后,有什么發現?他們是真的頹嗎?
其實他們一點都不頹。
以前總覺得這些孩子怎么一代不如一代,覺得二本學生的智商沒有重點大學的孩子高,他們也不是很努力。
但跟他們接觸了以后,發現他們簡直太累了,很多時候真的是沒辦法。
尤其像廣東,要考上一個二本院校是非常艱難的,也需要學生非常用功,更不要說外省的孩子考過去。那種努力的程度,真的是觸目驚心。
當更進一步深入學生的故事,他們身上還有更厚重的東西。
覺得孩子一代不如一代是我們的偏見。
我不羨慕現在的年輕人
黃燈講了一個案例:我在書里沒寫到的一個孩子,其實我印象最深刻。
她是外系的一個女生,我沒教過她。有一次她跑到我辦公室,說想做一個課題,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指導老師,問我能不能帶一下。
我答應她了。
后來到她老家去調研的時候,她帶我到她們家,把她在高三階段所寫的圓珠筆全部拿給我看,幾百支圓珠筆擺在地上。
這對我的沖擊特別大。
那個孩子平時在我面前嘻嘻哈哈的,在走近之前,我根本無法想象,講臺下孩子的背后到底發生了多少觸目驚心的事情。
講課的時候,我習慣站在講臺前面,寫完字回頭一望,看著下面坐著的學生。
如果把我的鏡頭拉遠,其實背后都拖著一個長長的家庭,每一個孩子走了很長的路,經過了很多的艱難,才來到我的課堂。
對于二本院校,很多大城市里的人覺得很輕松,甚至是“掉下去”的二本,但對于更多家庭來講,這可能終其一生,用所有力量,長途跋涉推上去的一個地方。
我不羨慕現在的年輕人,黃燈說。
客觀地說,在物質上現在沒有絕對的貧困,沒有溫飽問題解決不了的——這是這一代孩子幸運的地方。
但他們在精神上其實非常壓抑,不像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那么無憂無慮。
那時候反正你不會擔心未來的事情,大學畢業是包分配的,怎么樣都會有一個工作,而且是國家正式的工作。
但現在的孩子,畢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去租房子,他在離開學生宿舍的那一刻開始,就想著我該在哪里租房,這就是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
怎么改變呢?
不要指望年輕人主動改變
我們不能要年輕人自己主動去改變,因為他們沒有太多辦法。
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越來越大了,不同群體之間的隔膜越來越大了,其實這個時候需要互相看見。
這一代年輕人,他們都說希望自己躺平,其實他們是在傳達一個信息:我們太累了,我們需要休息。
不是說躺平了就不起來了,要明白這是個信號,不要去給他們貼標簽,現在的年輕人太不容易了——工資不是特別高,房價又那么貴,而且工作還不穩定,沒有安全感,社會還希望他們早點結婚生三胎。這其實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很難有明確的對策,于是我嘗試在個體身上尋找答案。
我問:你的孩子30歲以前,你會建議他做哪些事情,可以讓他過得好一些?
她說:他現在14歲,他應該在20歲之前或大學畢業后去當一年兵,寧愿少讀一年書,也要去當兵。
一是培養意志力;二是在團隊里,個體的能量會互相激發出來。他會成為有擔當、有血性的人。
干一年體力活兒,租一個最差的房間住一下。體驗一下我們中國最底層的人是怎樣過日子的,他們要生存到底有多艱難。
一個人有了這種體驗,以后對生活的要求不會太高。他會覺得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平等的,每個人的命都是很重要的,沒有誰比誰更寶貴,沒有誰比誰更傲慢。
一定要有謙卑之心,一定要看到更多的人,不要覺得自己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得到了很多東西,就應該感恩。
到底層去歷練一下,對他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好處。
在這份規劃里,她既沒有提到一本,也沒有提到二本。
最后的話
其實聊了這么多,我們會發現,差距一直客觀存在,因為中國本身就城鄉差異特別大,地區差異特別大。
但是,不管怎么樣,有機會來到大學都是一件特別慶幸的事情。
不管以前過得多么艱難,不管以后要面對多少困難,只要有機會接受教育,就一定有機會變得越來越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古典古少俠(ID:gudian515),作者:古典古少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