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市界(ID:ishijie2018),作者:林夏淅,編輯:劉肖迎,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攀鋼釩鈦突然成了資本市場的新寵兒。
7月以來5個工作日,攀鋼釩鈦天天漲停。截至7月7日,公司最新市值為527.37億元,較6月末上漲了61.32%,較4月下旬的低點更是翻了一倍有余。
在股市上,攀鋼釩鈦是一家有“黑馬”體質的公司。除了剛剛過去的2021年,它還在2007年、2010年、2014年等多個年份被爆炒過,但之前的結局總是沖高回落,套住一波又一波跟風者。
最近這波炒作的直接原因是6月2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一份征求意見稿,激發了資本市場對攀鋼釩鈦關于釩電池的想象。
釩被稱為“鋼的維生素”,1832年一位瑞典科學家以北歐神話中一位叫做凡納迪斯的女神來命名它,翻譯成中文即為“釩”。加入釩的鋼有著更高硬度,釩合金鋼應用非常廣泛。
在漫長的歲月中,釩始終伴隨著鋼而存在,但最近幾十年,它多了一種新功能。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全釩液流電池研究成果落地。最近30年,釩電池技術在中國也持續進步。近年來,隨著我國儲能裝機量迅速增長,釩電池相關儲能項目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直到現在,被國家能源局一份文件推上風口浪尖。
但市界研究后發現,超高的熱情背后,不管從現有的財務數據來看,還是從政策變化后可能發生的實際作用來看,攀鋼釩鈦都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更多還是短期內市場的情緒作用。
一、大起大落
依托于攀西地區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資源優勢,攀鋼集團始建于1965年,并在1970年、1971年和1974年分別實現了出鐵、出鋼和出鋼材的使命,結束了我國西部地區沒有大型鋼鐵企業的歷史。
1996年,由攀鋼集團等三家公司聯合發起設立的攀鋼釩鈦,成功登陸了資本市場,且以鋼材為主營業務,生產的主要是鋼卷、鋼帶和鋼板等產品。
1996年到2007年,攀鋼釩鈦的收入和凈利潤都在不斷增長,股價也在2007年到達第一次歷史高點。可惜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鋼鐵業受影響頗深,加上集團內部管理問題,攀鋼釩鈦進入了一段凈利潤大幅波動的階段。
2010年攀鋼集團和鞍山鋼鐵集團(以下簡稱“鞍鋼集團”)開始進行重大重組事項,攀鋼釩鈦的鋼鐵業務隨后被置出,同時置入礦山等資產,自此轉換為一家主營鐵礦石采選和釩、鈦制造加工的企業,實際控制人也從攀鋼集團變成了鞍鋼集團,但都同樣隸屬于國資委。

但2012年開始,攀鋼釩鈦先后又經歷了數次資產重組,公司業績始終處于跌宕起伏之中——2008年至2016年,攀鋼釩鈦累計收入2324.66億元,但同時卻出現147.58億元的累計虧損。
直到2017年,攀鋼釩鈦才逐漸開始將收入穩定在100億元至150億元之間,凈利潤也保持正數,但波動還是很明顯,2018年至2021年凈利潤分別為31.63億元、14.56億元、2.43億元和14.56億元。

截至當前,攀鋼釩鈦主要收入分別由鈦、釩和電三大產業貢獻,2021年三部分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48.33%、32.11%和13.41%,合計占總收入的9成以上。

從其近五年業績來看,2018年和2021年是收入凈利潤都比較可觀的年份,而拆解鈦渣、鈦白粉和釩三大主要產品的銷量和單價后會發現,2018年以來鈦渣和鈦白粉的銷量基本沒有增長,釩產品增長了不到一倍,業績波動主要是特定年份產品價格有所上揚的結果。
主業進入相對穩定局面的同時,攀鋼釩鈦也開始降負債——其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最高點82.59%一路降至2022年一季末的20.63%,帶息債務從對應的337.66億元降至0.74億元,目前已基本進入“無債一身輕”的狀態,只剩下一些經營性負債。
從現金流來看,攀鋼釩鈦近幾年正日漸“佛系”——投資活動現金流凈額不斷收縮,意味著不再投資擴產,近5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基本等于籌資活動現金凈流出,意味著靠主營業務賺來的錢基本拿去還債了。
最終呈現出的,是一個不投資、沒負債、主營業務相對平淡穩定的狀態。
但就是這樣一家“佛系”的公司,突然乘上了政策的“東風”,吸引資本市場眾多的目光。
二、天上掉下“餡餅”
攀鋼釩鈦近期股價大漲的原因,主要是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在6月29日發布的一則關于征求《防止電力生產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其中提到中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得選用三元鋰電池、鈉硫電池。
在電化學儲能領域之中,發展較領先的是鋰電池,占已投運項目總量的比重達到90%左右,其次是鉛蓄電池、鈉硫電池、壓縮空氣和飛輪儲能,占比分別在1%-3%之間,然后才是占比不到1%的液流電池。
如果基于安全考慮不能使用三元鋰電池和鈉硫電池,那么目前處于第二梯隊的幾種電池將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中全釩液流電池作為液流電池中的一種,具備安全性高、易擴容、循環壽命長等特點,讓其一夜之間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與此同時,和鋰這樣在全球范圍內相對稀缺的資源相比,中國的釩儲量占比不僅更高,而且多集中于攀西地區,即攀鋼集團所在的攀枝花,那么在國內釩和鈦產業中都處于龍頭位置的攀鋼釩鈦,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顯著的優勢背后,釩電池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成本。
光大證券研報顯示,釩電池項目投資成本集中在3.8-6元/Wh,是目前鋰電池儲能電站投資成本的2倍以上,初裝成本顯著高于后者。與此同時,全釩液流電池能量密度12-40Wh/kg顯著低于鋰電池的80-300Wh/kg,需要用泵來維持電解液的流動,損耗較大,最終能量轉化效率也低于鋰電池。
在鋰電池和鈉硫電池之后,釩電池要想真正成為主流的儲能電池類型,至少需要跨過成本這道坎,同時和其他電池類型一較高下。
釩電池的想象之外,釩產業目前更主要的應用領域還是鋼鐵。
相關報告顯示,國內釩需求有80%-90%集中在鋼鐵行業,用于增加鋼材的強度和韌性等,每一噸鋼材含釩量也成為衡量鋼材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目前我國用釩強度(每噸鋼含釩量)大概在0.05千克釩/噸鋼的水平,接近全球均值,相比北美的發達國家差距在一倍左右。隨著我國鋼鐵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對鋼材的質量標準也有所提高,那么在鋼鐵整體增速已經處于非常緩慢的當下,每噸鋼的用釩量成為提高攀鋼釩鈦業績的重要驅動力。
但一倍的空間相對有限,還需要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不斷補齊,因此短期內也無法期待出現明顯增長。
與此同時,攀鋼釩鈦和背后實際控制人鞍鋼集團的關聯交易,從某個角度來看也限制了釩原料的來源。
2021年年報顯示,攀鋼釩鈦前五大客戶占其總收入的37.25%,其中關聯方交易占比28.42%,為鞍鋼集團;與此同時,其前五大供應商對應的采購金額占其年度采購總額的80.62%,其中關聯方占比75.3%,同樣來自鞍鋼集團。
主要原因在于,釩作為一種很少獨立存在的礦物資源,主要賦存于釩鈦磁鐵礦、磷酸鹽巖等礦物中,最主要的來源是釩鈦磁鐵礦煉鋼后得到的富釩礦渣,也就是攀鋼釩鈦實際控制人鞍鋼集團在煉鋼過程中能夠得到的一種物質。所以攀鋼釩鈦最主要采購渠道是鞍鋼集團也就不足為奇。
再加上目前釩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在鋼鐵行業,用于增強鋼鐵的強度、韌性等,因此最大的客戶也是鞍鋼集團。
但這樣的結果就是,在鞍鋼集團層面鋼產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作為煉鋼過程中產生的釩原料也是相對穩定的,很難因為下游需求提高而在短期內找到大幅提高的供應渠道。
再者,2021年在攀鋼釩鈦總收入中占比更大的鈦產業,主要產品是鈦白粉,更多應用于涂料市場,比如立邦就是其大客戶之一,因此和房地產、裝修裝飾行業形成一個強綁定關系。
2021年受疫情影響國內外鈦白粉市場需求上漲,目前仍處于1.9萬元/噸的高位,意味著2022年相關業績大概率仍會保持一個較高水平,但房地產行業漸趨穩定的大趨勢下,涂料行業的市場規模很難有明顯增長,鈦白粉價格也會在高需求消退后逐漸回落。
可以期待的是,2021年攀鋼釩鈦在研發投入上有所加強,且其中包含了釩電池相關的研發項目,2021年也以46億元的對價合并了控股股東控制下的西昌釩制品,釩制品的產能提高至4萬噸/年。
但實際的難題面前,攀鋼釩鈦距離短期內的爆發還是有較長一段距離。市值5天暴漲200億元,期望未免太高了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市界(ID:ishijie2018),作者:林夏淅,編輯: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