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敏
編輯 | 向小園
最近一個多月,XR 市場格外熱鬧。
繼 6 月 13 日宣布全面進軍 AR 之后,7 月 10 日,羅永浩在交個朋友直播間官宣 AR 創業公司的名字為 Thin Red Line," 交個朋友 " 微博也發布消息稱,羅永浩的新公司正準備招人,主招產品經理和設計師。
AR 市場因羅永浩被廣泛關注之時,多家互聯網大廠也在加速布局 XR 領域。在過去的 6 月,字節、騰訊在 XR 領域的新動作高調出現在大眾面前。字節斥資收購了一家虛擬社交公司,用以發展 VR 社交,騰訊的 XR 業務部門也浮出水面。
進入 2022 年以來,元宇宙概念的熱度雖在下降,但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聯網這一說法幾乎成為共識。而作為元宇宙入口的 XR,就成了大廠們努力抓住這個下一代市場的窗口。今年上半年,收縮裁員是互聯網大廠的關鍵詞,但 XR 部門,非但不裁員,反而在招人。
XR 即擴展現實,是 AR ( 增強現實 ) 、VR ( 虛擬現實 ) 、MR ( 混合現實 ) 等多種技術的統稱。
具體來看,國內外大廠們的動作,絕大多數都集中在 VR 領域。因為 VR 已經有了視頻、游戲領域的使用場景,"VR 已經真實在生活中應用了,尤其是海外市場 ",一位 VR 領域從業者表示。國外大廠 Meta 推出的 Quest 2,去年銷量已超 1000 萬臺,在全球市場的市占率超過 80%。單一品牌的銷量突破千萬,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 VR 走向應用的拐點。
但 VR 領域的困境,在于硬件產品的基礎使用體驗有待完善,以及內容生態的匱乏。大廠的入局,意味著資金和資源的投入,會讓 VR 內容生態更加豐富,而 VR 一體機,也已經進入到比拼資金量的階段," 很多創業公司已將目光鎖在更加細分、垂直的賽道當中 ",一位業內人士稱。
相比之下,大廠目前在 AR 的動作還低調得多。不過,有業內人士對其抱有較大的希望,稱當前只是受限于工程技術,因此還只是在 B 端應用更多。
跑步入場的大廠們,究竟能如何攪動 XR 市場,是所有行業人士關注的問題。

布局 XR,大廠都是什么路線?
跑步入場 XR,大廠們集體先從 VR 開始,而且各有各的路子。
字節延續 " 買買買 " 的策略,收購團隊后,拿著成型的產品打市場;騰訊收購未成,親自下場自研;百度雖然沒有自己做硬件,但 " 小弟 " 愛奇藝孵化的 VR 產品在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
過去一年,字節跳動在 VR 領域動作不斷。
去年 8 月,字節以 90 億元收購了國內 VR 行業頭部廠商 Pico,自此,Pico 開啟加速模式。線上營銷方面,其獲得了字節生態包括抖音開屏廣告等渠道的流量資源,還將廣告打到了微博、小紅書乃至長視頻綜藝上。而在線下,有消息稱,Pico 在全國已開設了近 200 家門店。
不僅如此,Pico 還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場,其發布的 Pico 消費級 VR 海外版 Pico Neo 3 Link,已經進入了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在各種資源的加持下,據多家媒體報道,字節已將 PicoVR 產品 2022 年的銷售目標從 100 萬臺增加至約 180 萬臺。
高舉高打普及 VR 硬件、搶奪市場的同時,Pico 在 VR 內容生態建設方面也在加速。今年以來,Pico 把虛擬偶像、演唱會、3D 經典電影等內容,帶到了 VR 場景當中。7 月 2 日晚,歌手汪峰還在 Pico 中舉辦了 VR 世界的音樂會。
" 當前的 VR 應用,還屬于娛樂消費電子產品。" 一位 VR 領域從業者評價道。這背后,是 VR 已經應用于視頻觀看、游戲等場景。
最近,字節跳動還以數千萬元的價格收購一家 VR 公司,布局 VR 社交。天眼查顯示,該公司是虛擬社交公司北京波粒子科技有限公司,主打產品為 "Vyou 微你 "。
字節馬力全開,其他大廠也不甘示弱,騰訊就是加速布局的代表。
在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的設想中," 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為全真互聯網 "。XR 業務,便是騰訊實現全真互聯網的重要一步。早在 2018 年,騰訊就在國內展示了其第一款 VR 頭顯設備。
今年 6 月,騰訊對外宣布了 XR 部門成立,隸屬于 IEG(互動娛樂事業部),負責人騰訊高級副總裁馬曉軼最近在公開場合表示,希望抓住未來 4-5 年內的機會,在軟件、內容、系統、工具 SDK、硬件等各環節積極嘗試,打造行業標桿的 VR 產品與體驗。
除了這兩家大廠卯足勁投入外,百度去年底也曾推出了面向 C 端的 VR 社交產品 " 希壤 "。負責希壤的百度副總裁馬杰向媒體直言," 在用戶體驗上還有不少遺憾 "。不過,百度持股的愛奇藝,自 2016 年起就在內部孵化的 VR 品牌夢想綻放(原愛奇藝智能),已經推出了 VR 一體機奇遇 VR 系列。
從出貨量來看,6 月 30 日,IDC 發布的 2022 年一季度 VR 市場報告顯示,中國 VR 頭顯出貨 25.7 萬臺,同比增長 14.8%,其中一體機 VR 出貨 22.8 萬臺,占到整體 VR 出貨的 88.9%,字節的 Pico Neo3 和愛奇藝的 VR 產品奇遇 Dream、奇遇 3 依次為消費者市場出貨前三的產品型號。
根據 Wellsenn XR 報告,2022 年一季度 Pico 全球出貨量約為 17 萬臺,市場份額約為 6.18%,愛奇藝的 VR 產品全球出貨量約為 2.3 萬臺,市場份額約為 0.84%。

近一年內大廠在 XR 領域的布局 / 深燃制圖
當前大廠布局 VR,已經形成了基本思路,就是在打磨硬件產品的基礎上,加速豐富內容生態,但 AR 領域,還處在投資階段,遠不如 VR 高調。
今年上半年,騰訊、阿里、字節都在 AR 眼鏡領域進行了投資。其中,1 月,字節跳動投資的虛擬人李未可團隊,將推出 AR 眼鏡;3 月,騰訊投資了 AR 眼鏡廠商蜂巢科技;4 月,阿里領投了 AR 眼鏡制造商 Nreal。
今年 6 月,阿里達摩院的 XR 實驗室負責人譚平在發表演講時指出,"XR 互聯網還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還有非常多難以準確預測的因素 "。
此外,華為、小米、OPPO 這些手機廠商,其實從兩三年前就開始涉足 XR 領域,尤其是智能眼鏡的研發。其中,華為去年發布的智能眼鏡,可以用來聽歌、接聽電話等;小米曾在 2018 年發布 VR 頭顯,并于去年 9 月發布了智能眼鏡的概念視頻;OPPO 今年 3 月開售的 OPPO Air Glass,以在眼鏡前疊加一塊屏幕的方式進行 " 疊加顯示 ",支持天氣提醒、實時翻譯等功能。
手機廠商的這些產品,目前都停留在智能眼鏡的階段,并非真正意義上的 AR 眼鏡。不過,華為、OPPO 最近都發布了 AR 智能眼鏡專利,看來打算繼續深耕。
大廠重視 VR、冷落 AR,原因在于,AR 還不是 C 端的生意。相關報告顯示,2022 年一季度全球 AR 終端硬件整體仍以 B 端為主,C 端市場尚未爆發。

誰在大廠做 XR?
伴隨著業務布局,各家大廠的 XR 團隊也浮出水面。
根據公開信息,Pico 被字節收購后,依然由原創始人周宏偉負責,團隊規模現已超過千人;騰訊的 XR 業務線隸屬于 IEG 事業部,總負責人為馬曉軼,團隊年初就開始內部活水招聘,整體規模在 300 人左右;百度 VR 產品希壤的負責人為副總裁馬杰,愛奇藝孵化的 VR 公司夢想綻放 CEO 熊文,曾就職于聯想集團,于 2016 年加入愛奇藝負責硬件研發,這之后才有了奇遇 VR 系列。
今年上半年,XR 領域熱了,對于 VR 領域人才的招攬強度,要明顯高于前兩年。
VR 游戲開發者張睿今年上半年接到了七八位獵頭的電話。不光是他,身邊手游圈的朋友也都受到獵頭的青睞。" 能感覺到 VR 行業現在很缺人,內容、市場、技術各個層面的人都缺 ",張睿說," 手游、端游領域的人都知道,原有的賽道幾乎沒有什么發展機會了,VR 還比較有潛力 "。
在這一波擴招中,高薪搶人的代表公司是字節。在大規模招聘之外,也有人從內部轉崗而來。據《晚點 LatePost》報道,西瓜視頻負責人任利峰、 抖音綜藝負責人宋秉華、抖音娛樂總監吳作敏已相繼轉崗至 VR 產品部門。曾有互聯網從業者指出,字節增長的機會,未來可能主要在 Pico 和 TikTok。在互聯網大廠的裁員潮下,Pico 部門相對 " 安全 ",因此內部有很多人轉來。
字節的 " 招聘式收購 " 也未停止,收購 50 余人的波粒子科技、布局 VR 社交便是例子之一。另外,收購 Pico 的同時,字節也收獲了一個百人團隊,并加以擴充。據報道,被收購前,Pico 原有團隊規模已經達到了 300 人,而到 2021 年底時,Pico 團隊規模已經超過 1000 人。
靠著招聘搶人、內部轉崗、招聘式收購,字節快速拉起了一支不小的隊伍。VR 領域從業者陳鵬告訴深燃,2021 年之前,VR 領域處于寒冬,大量 VR/AR 領域創業公司因為融資困難倒了下去,活下來的創業公司,團隊規模大多僅在一兩百人左右。

另一家加速布局的大廠騰訊,也動作頻頻。
騰訊并非沒想過以收購的形式,來補 VR 硬件的短板。根據 36 氪報道,Pico 收購之初,騰訊也曾參與競價。收購 Pico 未果之后,有消息稱,騰訊的目標轉向黑鯊,不過也并未成功。
如今,騰訊似乎將目光轉向了自研產品。業內人士 Jez Corden 在一期播客中聲稱,騰訊正在開發自己的 VR 頭顯。馬曉軼稱 " 要布局 VR 產品的全鏈條 ",也側面證明了這一點。而除了自研硬件之外,根據相關消息,XR 部門由 NExT Studio 總經理沈黎負責,也是要將騰訊在游戲內容上的長處發揮出來。
一位 VR 從業者對深燃表示,騰訊要是進行硬件自研,相比字節等其他大廠玩家,節奏可能會慢一步,但騰訊在 VR 硬件研發上有過探索,而且曾在手游時代 " 后發制人 ",靠著運營和經驗成為最后的贏家,后期也有可能趕上來。而且相比收購,自研不存在團隊融合的問題。
愛奇藝孵化的 VR 團隊,熬過了 VR 行業的寒冬,成為了重要玩家之一,擴張動作卻不似騰訊、字節高調。
而在技術遠未成熟的 AR 領域,大廠的布局和招人都不激進。" 目前,從產業界來看,很多終端品牌是做了 VR 產品之后再去做 AR 計劃,除了資金量足的大廠,很難把兩者都做了。" 陳鵬說道。
不管團隊規模如何,國內大廠在 XR 領域一直在進行微小創新。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華為、小米、OPPO、vivo 四家廠商公布了十多項與 VR/AR 有關的專利,涉及 VR/AR 基礎技術、外觀設計、光學顯示等多個領域。

漫漫征途才剛剛開始
資金實力雄厚、資源充沛的大廠們,跑步入場 XR,優選 VR 不難理解。
" 目前大廠們集中的 C 端 VR 產品,基本都是在走 Meta 已經驗證過的路子。" 陳鵬分析稱。市場已經出現成功案例的情況下,大廠表現出的爆發力會比較強,有資本對用戶進行瘋狂補貼,也有充足的預算去購買內容。
以 Pico 為例,調目標、降價格,很明顯的就是在燒錢搶市場。陳鵬指出,618 期間 Pico 推出了半價優惠、1799 元買產品的活動,這個價格比很多線下經銷商拿貨還要便宜,那一定是賣一臺、虧一臺。
大廠燒錢賣硬件,實際也是為將來的用戶軟件付費鋪路。"VR 領域,軟件應用層的紅利正在到來 ",陳鵬判斷,近幾年,VR 大概率還會保持專用設備的形態,大部分廠商將選擇像蘋果一樣,打造軟硬一體、垂直的、相對封閉的生態。
如大朋 VR 高管 Neo 所言,當前市場上做 C 端 VR 一體機產品,沒有上百億的投入和數年的累積,很難說能取得大規模、實質性進展。
盡管 Pico 的團隊規模和投入在國內都不算小,但和 Meta 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有數據顯示,Meta 在 2021 年初團隊規模達 58604 人,其中 AR/VR 部門的人數約占整個公司 17%,有將近 1 萬人。Neo 指出,Meta Quest 2 在 2021 年銷量破千萬臺之前,Meta 至少重金投入了 5 年。僅僅在 2019 年到 2021 年,Meta 就虧損了超 210 億美金。

而缺內容、缺人才,才是國內 VR 行業的最大難題。
張睿雖然接到了很多次獵頭的電話,但最后依然沒有選擇加入大廠。在他看來,Pico 的 VR 生態相比 Meta Quest 內容平臺而言比較早期,還沒有完全為開發者打通盈利的閉環鏈路,也因此,自己做 VR 游戲開發時,目前還側重于海外平臺。
換言之,國內還沒有成熟的 VR 生態,也沒有成熟的發布平臺,從業者進行內容研發也很難獲得足夠的收益,因此,這類從業者依然很少。
深圳市虛擬現實產業聯合會會長譚貽國在去年曾表示,VR 的最大痛點是應用和內容資源極度欠缺。內容的短缺,是因為行業人才的缺乏。據統計,中國 VR 行業人才需求占比高達 18%,但供給只占全球 2%,我國 VR 人才缺口預計將超過 100 萬,遠遠無法滿足行業企業對技術技能崗位的用人需求。
另一邊,AR 還有更長的路要走。Neo 指出,VR 已經有了一定的剛需應用場景,例如沉浸式的游戲和直播,未來還將加入社交等元素,而被很多業內人士視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 AR,在目前的發展狀態下,還尚未能找到一個相對成熟的場景大規模應用。
羅永浩在開啟 AR 再次創業時,也稱要給自己三五年的長期時間,拉一個幾百上千人的團隊,把內建軟件以及大量底層設計重構過的操作系統徹底寫完,即便是后進者追趕,也要至少一年才能完成。
而在當下,國內的大廠們顯然不能停下搶奪市場認知的腳步。對手除了 Meta,可能還有蘋果。蘋果在 XR 領域的產品研發已經進行多年,有消息稱,預計 2023 年 1 月會有產品上市。
"在這個新興市場上,大廠的壓力也不小,又要投錢,又要投人。" 一位 VR 從業者感慨道。
*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于 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睿、陳鵬、Neo 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