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爛尾樓盤業主聯名停貸出現了 " 城傳城 " 的現象,景德鎮、長沙、武漢、南昌、鄭州、武漢等城市的一些爛尾樓盤業主,紛紛給銀行發了 " 強制停貸告知書 "。
這些業主表示,在房屋預售過程中,各貸款銀行存在不同程度的違規發放貸款、未履行資金監管銀行義務等行為,他們選擇停貸。
明知停貸會讓自己上征信 " 黑名單 ",成為名副其實的 " 老賴 ",為什么還要采取這種做法?
其背后恐是業主們在付出真金白銀后,面臨樓盤無法交付,無休止的還貸壓力;恐是生活品質下降,幾十年的積蓄付諸東流的恐慌。
破罐破摔式 " 抱團停貸 ",是業主們的無奈而艱難的選擇。若此風潮蔓延開來,將會帶來的一系列的負面沖擊。
首當其沖的是銀行業,當資金出現缺口,大量本息無歸,壞賬會出現冗高;其次是房企,樓盤賣不出無法回款,無疑是對高杠桿房企的雪上加霜;而后,由于輪動效應,建筑、材料、家居設計等下游行業受到波及 …… 這些連鎖反應相互反噬、相互影響,勢必掀起一系列波瀾。
固然,項目預售資金監管不到位,銀行或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業主們也不能擅自憑一張 " 強制停貸告知書 " 就免除自身的還貸義務," 以歪就歪 " 的倒逼方式,實則是 "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
業主集體 " 停貸 ",如何按下暫停鍵?相關部門不如給一個合理的訴諸渠道,一個合理的維權方向。
針對建設中的期房,加強資金監管和質量監督。如,嚴格銀行賬戶資金管理,實現實時關聯、動態監控、多層次審批管理;從責任到人、合同管理、工程監理等多方面下手,監督和保障房產交付質量,形成實實在在的剛性約束。
對于已經爛尾的期房,相關部門要想辦法盤活資金。如成立專責小組牽頭,逐個分析,激起沉寂項目的浪花,賦能經濟。
爛尾兩個字不該落在百姓頭上。強化預售資金監管,打好 " 爛尾疫苗 ",盤活項目資金," 對癥下藥 ",這才是對業主最好的保障。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靈靈幺
(編輯 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