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之所以 " 智能 ",豐富多彩的 APP 無疑是其中的關鍵。在入手一臺新機后,絕大多數朋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會是往手機里下載各種需要的 APP,而在 " 裝機必備 APP" 清單中,往往也會有諸如 XX 手機管家、XX 清理大師這類應用的一席之地。

然而,如今手機廠商卻對第三方清理軟件看不過去了。繼此前華為應用市場宣布不再收錄清理類應用后,日前小米應用商店方面也宣布停止清理類應用收錄,將將于 7 月 12 日起逐步推進下架等處理措施。
早期,Android 系統為什么不如 iOS 流暢,以及 Android 手機越用越卡,幾乎成為了用戶的共識。由于 Android 是基于 Linux 內核打造的操作系統,其底層的 Linux 用于硬件驅動和資源調配,并在中間加上了 Java 虛擬機,表面層則是 Android 運行庫。雖然這一設計降低了開發者加入 Android 生態的難度,但也代表著后期優化更難,因此也讓 Android 系統在流暢性上頗為有些先天不足。

更為致命的是,Android 生態的開放特性,也導致了碎片化的惡果。iOS 的封閉生態塑造了在 App Store 規則下高度統一的 iOS 應用,而在渠道更為多元的 Android 生態下,應用的質量則相對良莠不齊。再加上 Android 系統的權限管控也呈現出混亂、隨意的狀態,幾乎堪稱是 " 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類似于外部存儲讀寫等極為敏感的權限只要應用申請基本都可以獲取到。
同時在 Android 8 之前,Android 系統對于后臺管控情況只能用 " 糟糕 " 來形容。要知道 Android 使用的是 " 真后臺 " 機制,從設計上追求的就是充分使用物理內存,并將需要用到的數據從閃存讀入內存中,借助內存的高速來確保系統的數據訪問性能,即可用內存越小,內存的利用率就更高、緩存中的數據就越多,數據訪問的命中率就越高、系統運行速度也就越快。

當然,為了確保系統對內存的充分利用,Android 系統中還設計了名為 Low Memory Killer 的內存回收機制,當系統發現內存低于警戒線時,就會通過對進程的重要性進行評估,來決定關閉進程釋放內存來保證系統流暢度。但問題是,彼時各應用為了 " 保活 " 可謂是各出奇招,并以鏈式喚醒、隨意緩存、強制自啟等方式扎根在后臺,讓 Android 系統的這套內存回收機制失效。這也就造成了為什么當時只有 2G 內存的 iPhone,要比 6G 內存的 Android 旗艦流暢,以及 Android 手機越用越卡的原因了。
而 Android 清理類 APP 的核心功能,就是通過掃描手機的存儲空間,找到應用緩存文件、 應用卸載殘留、無用的安裝包、內存數據、系統垃圾(包括日志、縮略圖、空文件夾等)、 空文件 & 重復文件、大文件(也就是體積大于某個值的文件),然后讓用戶來決定將不需要的后臺進程、系統緩存和垃圾文件清除。因此清理類 APP 最大的作用,就是掃描手機里每一個應用的緩存文件夾,然后列出來讓用戶刪掉以釋放空間。

可以說在 Android 8 之前,對于 Android 機型的用戶而言,手機清理軟件幾乎就像空氣一樣。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如今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會帶頭拒絕這類應用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因為時至今日清理類 APP 已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隨著智能手機硬件性能的飛速提升,內存與閃存容量的擴大讓用戶如今已不再需要擔心物理內存被應用吞噬。再加上自 Android 8 開始,谷歌方面對于系統后臺權限的管控力度與日俱增,也使得應用駐留后臺的難度越來越高。如今甚至已經不是當初后臺進程 " 殺不掉 " 的情況,反而是手機廠商 " 殺后臺 " 的情況,嚴重到了谷歌都看不下去的時候。

同時必須要承認的是,這些被下架的清理類 APP,其實也是手機廠商的競爭對手。由于用戶確實需要清理類 APP 來幫助實現釋放緩存以提升運行速度,刪除不用的文件和卸載殘留以提升存儲空間,因此手機廠商也往往都會在自家手機里預裝官方清理工具,所以此舉同時也是借機清理競爭對手。
但問題是,諸多手機清理軟件的情況完全可以套用經典臺詞 "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 " 來形容,更準確的說,其實不是手機清理軟件 " 擺爛 ",而是它們濫用用戶的信任,使得手機廠商師出有名。小米應用商店方面此次就在公告中表示,清理類應用為 " 頻繁惡意彈窗 "、" 侵害用戶隱私 " 等用戶投訴的高發區,嚴重侵害了用戶合法權益和 MIUI 的系統體驗。

而清理類 APP 的問題,就正是出現 " 變現 " 上。作為工具類 APP 的一種,清理類 APP 同樣是為了解決用戶某個或幾個特定需求而誕生,這也導致用戶只有在需要解決需求時才會打開。但 " 即用即走 " 的結果,就是工具類 APP 的月活躍用戶規模雖然很高,但用戶粘性卻極低,這一特質也讓廣告成了工具類應用最容易變現的商業模式。
雖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正常,畢竟同樣作為流量富礦的微博、抖音,也都是依靠廣告在掙錢,可抖音與微博都是典型的殺時間型應用,而清理類等工具型 APP 卻有用戶打開頻率低和使用時長過短的缺陷,但這就是廣告變現的最大障礙。所以為了提升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間,清理類應用也開始加入資訊、短視頻等內容來吸引用戶,但想想也知道,這些非專業類的應用又怎能比得過更加專業的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呢。
如今的情況,就是這些第三方的手機清理軟件從打開 APP 到運行清理功能、再到 UI 界面,廣告幾乎堪稱是無孔不入。既然依賴廣告來獲得營收,那么手機清理應用與廣告平臺媾和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最終的結果,就是大量的第三方手機清理應用成為了違規超范圍收集用戶隱私信息的 " 黑手 ",以 " 清理垃圾 " 之名行 " 搜集信息 " 之實。

在去年的 315 晚會上,央視就直指手機清理軟件表面上是在清理垃圾文件,背地里實則不斷偷偷獲取手機里的信息。甚至于某些手機清理軟件會通過短時間高頻率讀取手機中的信息、掃描文件,故意讓手機變得卡頓,從而引導用戶使用清理功能,再大量彈窗推送廣告。
事實上,如果你正在用的是近兩年推出的 Android 機型,憑借著更新的硬件性能水準和手機中自帶手機管家或安全中心的清理功能,就完全能夠滿足日常使用的需求,下載第三方手機清理應用大可不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