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底以來,泡泡瑪特在港股市場的股價急轉直下。7 月 18 日,泡泡瑪特更是跌破新低,跌幅最大超過 18%,收盤后跌幅收窄至 12.89%。
今年 2 月末跌破發行價后,泡泡瑪特的股價表現原本出現了回暖的跡象,但是在 6 月底開始突然一路狂瀉,不斷創造著上市以來新低的紀錄。

消息面上來說,7 月 15 日盤后泡泡瑪特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預期集團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的收入,可能較 2021 年同期增長不低于 30%;預期集團溢利較將減少不高于 35%。
對于業績的大幅波動,泡泡瑪特解釋稱,2022 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反復的影響,公司暫停了部分區域若干線下店鋪和機器人商店的運營。
因此相較于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較大。另外前期業務擴張導致費用較去年同期增長,利潤因此對比去年同期也有所下滑。

不過把時間周期拉長來看,泡泡瑪特作為布局潮玩全產業鏈的頭部企業,依舊有著一定的競爭優勢。
財報數據上來看,泡泡瑪特在 2018-2020 年的營收和利潤均呈現高成長趨勢。
其 2018 年凈利潤 1.34 億,同比前一年只有 465.4 萬凈利潤增長了 2779.24%。2019 年凈利潤更是翻了將近 4 倍,同比增長 347.18%。
由于業務特性緣故,泡泡瑪特的現金流狀態一直都保持著十分健康的狀態,也是泡泡瑪特成為國內 " 潮玩第一股 " 的關鍵優勢。
另一方面,泡泡瑪特重視 IP 資源,掌握著包含自有、獨家、非獨家三類 IP。
在 IP 運營上,泡泡瑪特簽約 IP 創作者以保證持續創新出獨特的獨家 IP 以及與其他 IP 的聯名,使其在國內潮玩行業擁有了一定的 IP 競爭壁壘。基于各類 IP 資源的品牌產品銷售,目前仍然是主要收入來源,占 2021 全年總收入的 88.6%。

泡泡瑪特其實早已在布局全渠道銷售模式,主要分為三種。線下的自營門店與機器人商店以及線上銷售平臺,線上平臺涵蓋天貓自營旗艦店與京東自營旗艦店。
另外,泡泡瑪特還在微信平臺上研發設計了線上抽盒機小程序,讓消費者在線上也可以擁有抽盲盒的體驗。
在充分的現金流優勢,豐富的 IP 資源以及全渠道銷售模式等多方面加持下,泡泡瑪特也確實持續穩居潮玩賽道的頭部陣營。那么最近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為何開始出現問題?
這還是得從線下渠道說起。泡泡瑪特財報中提到,其線下自營門店數量從 2021 年 187 家擴張到 295 家,機器人商店從 1351 臺擴張到 1870 臺。
自營門店的擴張隨之而來的自然便是經營成本的提高,加上 2022 年受疫情影響不少門店和機器人商店的暫停營業,使泡泡瑪特線下渠道的營收雖然同比去年上升了 78.66%,但凈利潤并沒能達到理想的漲幅。
另外泡泡瑪特頭部 IP Molly、PUCKY 的收入同比去年均有所減少,尤其是 Molly,作為泡泡瑪特的安身之本,其系列盲盒收入與往年同期相比不斷減少,營收增速已呈現下滑波動,而 Pucky 營收在 2021 年也出現了負增長。

面對線下銷售渠道受挫,頭部 IP 熱度下滑等難題,泡泡瑪特也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整。例如提高海外市場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同時拓展銷售渠道網絡,從而觸達更多的消費者,提高用戶體驗。
對于海外市場,泡泡瑪特表現出了一定的自信。泡泡瑪特副總裁、國際業務總裁文德一表示,未來十年,國際業務將是泡泡瑪特最為重要的發力點之一。同時泡泡瑪特管理層透露,預計 2022 年海外市場收入是 2021 的 2-3 倍。
不過目前來看,泡泡瑪特的出海故事還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如今泡泡瑪特在海外僅擁有 7 家自營門店,9 臺機器人商店。
不過泡泡瑪特在海外市場也并不乏受眾和熱度。例如 2020 年 9 月,泡泡瑪特在韓國迎來首家海外直營店,開業當天 Dimoo 社會大學系列盲盒于該店全球首發,首日限量 200 只在開業后一小時內售罄。另外自主 IP Dimoo 在韓國熱度不減,在其他海外國家同樣也收獲的不少粉絲。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朋友圈發文,圖源:新浪財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瑪特在海外市場雖然具備著一定的發展潛力,但業務的擴張同時也意味著經營成本的水漲船高。
開拓新的市場,如何適應市場環境,迎合海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提高消費者購物體驗以及泡泡瑪特開張自營門店雇員的配備等都需要其投入極大的成本。
而且短期而言,海外市場的業務發展或許對國內營收的下滑現狀起不了太大的提振作用,甚至有所拖累。對此文德一坦言,在大力發展海外業務的同時,也會影響成本,海外業務毛利率可能在短期內處于低位。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曾憲天 實習生 曾沛琳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530c98e9f095bb66809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