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冷門!

消息一出,社交平臺上先是面面相覷,這人是誰呀?!
繼而開扒劉雅瑟的相關資料。
劉雅瑟,原名劉欣,89 年出生,湖南衡陽人。
2004 年在內娛選秀節(jié)目的鼻組——湖南經(jīng)視的《明星學院》獲得季軍和人氣王,由此進入娛樂圈。
當然這檔節(jié)目后來最紅的選手是張藝興啦,兩人還同臺合唱了一首《星座》。


之后她留在經(jīng)視當起了《越策越開心》的主持人,在湖南省內也算小有名氣。
但《明星學院》上星后的升級成了《超級女聲》,同為中性風的李宇春一炮而紅。
感覺自己唱功不佳的劉欣,選擇北上參加演員培訓班。
并被呂樂邀請出演《十三棵泡桐》,這部片雖然獲獎,但最終無緣上映。

當然這部片現(xiàn)在也出名了,畢竟王朔在 07 年《南方周末》的采訪中說它是部好片,
還說中國好電影層出不窮,不是用評獎和票房衡量的。

劉欣此時的天賦已經(jīng)顯露,但她耐不住接下來沒戲拍的寂寞。
當時年少的她還是享受選秀帶來的人氣,她又去參加選秀。
《我行我秀》中作為 op 組合成員冠軍出道,但番茄臺造星能力還是差了些,組合最終解散。
劉欣又轉戰(zhàn)《快樂女聲》,20 強時爆冷出局。

饒雪漫留下不少明星早期歷史的書模隊列中,也有她的身影。
劉欣不僅是她的簽約書模,還跟著跑簽售會演唱單曲。
北漂多年,一地雞毛,她開始考慮自己何去何從,要不回家開淘寶店吧。
也就這個功夫,想要優(yōu)雅著嘚瑟的劉欣,改名叫做劉雅瑟。

就在這時,她被趙薇選入電影《致青春》飾演朱小北,
在這里她感覺自己開了竅,重新對表演燃起熱情。
盡管之后也演了不少片子,比如《等風來》里的李熱血;《搖滾英雄》中的春曉 ...
但很不幸,劉雅瑟大部分的角色,都是番位更靠后的配角,或是無人問津的爛片。



這時候的劉雅瑟變成一個矛盾綜合體,她想紅,因為這樣才有機會接觸到好的作品。
她又不想太紅,她怕觀眾眼中演什么都像自己,但此時的她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于是劉雅瑟去參加了各種演技類競演節(jié)目,比如《演員請就位》。
在這里她挑戰(zhàn)了白百何在《滾蛋吧!腫瘤君》中的熊頓,收到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郭敬明說她沒有審美,陳凱歌說她有點戲癡,趙薇卻說她很有靈氣。



就這樣在充當內娛背景板中,劉雅瑟一晃就三十多歲。
一事無成,要不要回家陪伴父母;遺憾和質疑太多,好像不知道表演到底是什么。
恰好此時劉雅瑟收到了鄭保瑞的邀約,在電影《麥路人》中出演一名內心扭曲的單親媽媽。
時也運也,劉雅瑟憑借這個角色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也從此在香港影壇站穩(wěn)腳跟。

入行 18 載,劉雅瑟終于在出走港娛后,靠《智齒》證明了自己。
在《智齒》中,她飾演的王桃不斷被虐待,是人人可以踩踏的底層女性。
但她從未被打倒,總是在最后時刻堅韌站起,完成了反殺。


在榮獲影后之后,劉雅瑟除了很意外,
也終于前所未有感覺到自己真的配得上 " 演員 " 這個身份。
她也慶幸自己有機會驗證,努力可以到達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這句話是正確的。


劉雅瑟的微博下面的最熱評論,竟然是一句勸解:永遠不要回內娛,至少現(xiàn)在不要。
因為內娛飯圈太魔怔了 ~ 一不小心就傷害了粉絲的哥哥姐姐,遭受重拳出擊。

劉雅瑟用一句自己想通往的是內心巧妙回應,但也讓河馬哥產生疑問:
近年來獲得香港金像獎影后的內娛女星,為何總是不紅?!
先來盤點下獲得過香港金像獎影后的內地女星。
斯琴高娃在 1985 年憑借《似水流年》、2008 年《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雙殺。


章子怡也是雙封,2005 年《2046》,2014 年《一代宗師》。


周迅 2006 年憑借《如果愛》,鞏俐是 2007 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趙薇則是 2016 年的《親愛的》,2020 年讓周冬雨獲獎的是《少年的你》。
上述這幾位在獲獎時要么是功成名就,要么是票房火熱,獲獎總有些錦上添花的味道。


而那些在金像獎上一鳴驚人的內地影后,總令人感覺不溫不火。
她們的關注度只是能留在那幾天,后續(xù)仿佛也沒有什么大 IP、好資源流入。
比如春夏,2016 年靠《踏雪尋梅》封后,如今幾年過去,代表作還是《踏雪尋梅》。

又如曾美慧孜,《三夫》終于實現(xiàn)了她 " 要紅 " 的野心,但也后續(xù)乏力。

很多人是這樣解釋的,她們演小眾的文藝片,就注定要犧牲流量。
又或是香港影界總喜歡扮丑的內地女演員,內娛再捧她們好似不正確。
但有演技的演員不紅,沒有資源,總是令人感覺悲哀的。
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可以從上文中王朔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的只言片語找到答案。
一是沒有做到專業(yè)的人辦專業(yè)的事。

二是因為從投資方到藝人,都挺浮躁。
有的演員總想走捷徑上位。

投資方和經(jīng)紀公司不想靜待花開,總想撈快錢。

想拍好片的導演找不到好演員,好演員沒機會憑借好作品顯露頭角。
2008 年就是這樣的情形,如今的時代則是愈演愈烈。
比如前幾天的 " 四字考編門 ",《中國 . 新聞周刊》嘲諷起 " 小鎮(zhèn)做題家 ";
青年影展的策展人說行使監(jiān)督權的網(wǎng)民是 " 群氓 ";《愛情公寓》的導演說網(wǎng)絡審判絕非正義。

這起輿論事件和好演員為什么不紅都指向同一個答案。
我們的內娛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游樂場,影視產品更像是一門生意。
在疫情之前電影院向二三線城市、縣城鄉(xiāng)鎮(zhèn)下沉,小鎮(zhèn)青年們也靠勞動收入有閑錢追求精神生活。
人口紅利帶來的產業(yè)規(guī)模讓部分創(chuàng)作方感覺,隨便搞搞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比如《前任 3》的大賣
就被認為是小鎮(zhèn)青年戰(zhàn)勝精英審美的勝利。
潮水退去,就知道誰在裸泳。
觀眾對作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幾年需要勒緊褲子的平臺方不再撒錢,以及產業(yè)政策的引導。
都預示著好演員、好導演、好編劇的春天,正在到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7b61b8e9f096b456f81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