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慧瑩
編輯 / 周曉奇
" 恒馳 5 是 30 萬以內最好的純電 SUV。" 在新車發布會上,恒馳新能源汽車集團總裁劉永灼多次提到這句話。
這樣的宣傳句式正在新能源車企發布會上頻繁上演。前有李想喊出 " 理想 L9 是 500 萬元內最好的 SUV",后有余承東宣稱 " 問界 M7 是百萬以內最好的 SUV"。
宣傳營銷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銷量。7 月 20 日,首屆恒馳節上,現場大屏實時顯示的預定數在 19 時已達 3.73 萬。劉永灼更是直言," 恒馳大賣已成定局 "。
但這樣的訂單似乎來自恒大集團派發的強制任務。據報道,恒大為物業集團全員派發了恒馳 5 的銷售考核任務,考核任務由各大區域細分到每個項目,具體銷售考核指標將根據小區業主數量決定。比如,上海地區的恒馳 5 訂單多來自恒大業主。
早在今年 " 五一 " 期間,恒馳 5 車型 " 盲訂 " 后 10 小時內訂單高達 5 萬輛,也一度被外界質疑訂單數據水分大。
除了訂單數據水分大之外,市場還關心恒馳 5 究竟實力幾何?

圖源恒馳官方微博
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相比于講究自研的造車新勢力,恒馳 5 卻沒有把精力放在這塊,而主要是找供應商合作。發布會開場不久,劉永灼就強調恒馳是 " 與世界最頂級的零部件供應商合作 "。
資源整合一直以來都是恒大的做事風格。許家印曾將恒大的造車路線總結為五個詞:" 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他認為,能買的技術和企業都買下來,買不了的就合作。
眾所周知,造車是個資金門檻很高的行業,而且,這個門檻正變得越來越高。" 沒有 200 億不要造車 ",蔚來創始人李斌幾年前的這句話,如今已經改為 " 沒有 400 億元可能干不了 "。
這恰恰踩在了恒大集團的 " 命門 " 上。恒大集團的資金狀況堪憂是公開的秘密,恒大汽車的股票也處于停牌狀態,恒馳 5 作為第一款量產車,肩負著恒大提升股價、振奮資本市場的重任。
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越發內卷的狀況下,恒馳 5 要擔起 " 救主 " 的使命,顯然任重道遠。
學余承東、李想做營銷,
恒馳也要拉踩 BBA?
" 難產 " 的恒馳 5,終于開了一場正經的預售發布會。
發布會剛開始,劉永灼坐著一輛恒馳 5 來到了公眾的面前。" 我們要打造一款 30 萬以內的最好的純電 SUV"。

圖源恒馳 5 發布會
事實上,這樣喊口號式的場景在新能源車企的發布會上并不陌生。
六月的理想 L9 發布會、七月的問界 M7 發布會,"XX 萬內最好 "" 超越 XX 萬的體驗 " 已經讓外界見識了車企們的營銷打法。
更早之前,蔚來創始人李斌喊出 "ES7 是 50 萬級中大型 SUV 天花板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描述小鵬 G9 是 "50 萬以內最好的 SUV";哪吒 CEO 張勇則表示 " 哪吒 S 是 100 萬以內最好的轎跑 "……
新能源車企超乎一致的操作,讓營銷口號喊得越來越響。
還有一個明顯特點是,但凡帶有豪華字眼的新能源車,似乎都要和 BBA 比試一番。
以恒馳 5 為例,在介紹車身大小時,劉永灼表示恒馳 5 的尺寸遠超寶馬 X1 和奧迪 Q3,甚至向更高級別的寶馬 X3、奧迪 Q5L 看齊。
李想在介紹理想 L9 時,也將該車型時多次與寶馬 X7、奔馳 GLS 甚至是勞斯萊斯庫里南相對比。為了體現理想 L9 有實力做豪車的 " 平替 ",李想直接放言 " 與庫里南對比,理想 L9 也不怕。"
華為余承東也把問界 M7 與寶馬 X7、奔馳 GLS 和奧迪 Q7 等車做對比,以凸顯問界 M7 在車內空間上的較好利用度。他此前直言:" 隨著之后更多更高水準版本車型的推出,把奔馳寶馬奧迪 30 幾萬到 50 幾萬車型的空間一把干掉。"
似乎一時間,新能源車企的發布會,拉踩 BBA 成為潮流。之所以成為潮流,是因為這樣的拉踩能夠成功制造話題,讓新能源車企發布的新車迅速成為市場關注點。
伴隨著線上營銷,創始人語出驚人、行業互撕的故事屢見不鮮。
新能源車企的宣傳中,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是不得不提的人物。由于經常在發布會語出驚人,余承東被冠以 " 余大嘴 " 的名號。
其實早在接管華為消費者業務之后,余承東就已經是科技圈喜聞樂見的 " 余大嘴 "。比如,2015 年 11 月,Mate 8 發布會后,余承東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的(手機)銷量會在一兩年內超越蘋果,最晚兩年。"
如今,到了車圈,余承東延用了 " 余大嘴 " 的風格。從 2021 年底豪言 " 一年賣 30 萬輛車 ",到今年表示 " 問界 M7 不輸百萬豪車 ",余承東的營銷方式越發大膽。

圖源問界 M7 發布會
值得一提的是,創始人這樣的宣傳風格難免會引來口水戰。
近期,余承東和魏牌 CEO 李瑞峰關于 " 增程式是不是落后的技術 " 的隔空喊話在行業中人盡皆知。李瑞峰表示," 打鐵還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后是行業共識,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詞。" 由于火藥味十足," 魏牌 CEO 開撕華為余承東 " 很快成為熱搜。
回到恒大汽車身上,如今的營銷手段和其他新能源車企如出一轍,恒大汽車想要為恒馳 5 造勢的心思一覽無遺。但必須要明白的是,作為一輛十幾萬的車,學這個營銷套路不一定有效。
一方面,BBA 從成立算起已經有百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BBA 已經在全球豪華車型賽道占據優勢地位。
另一方面,傳統 BBA 的豪華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恒馳這樣的新能源車企自身品牌剛剛建立,培養用戶心智、教育市場,這也并非一朝一夕。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 BBA 群體,或許也不會看恒馳 5 這個價位的車,恒馳 5 想要獲取消費者和銷量,關鍵還要看產品競爭力。
30 萬以內最好的純電 SUV,
恒馳 5 做得到嗎?
" 恒馳 5 豪華版車型預售價 17.9 萬元,這個價格誠意滿滿。" 在恒馳 5 預售發布會上,劉永灼表示。
但造車,價格是一回事,性能又是另一回事。想做 30 萬元以內最好的純電 SUV,恒大準備好了嗎?
恒馳 5 定位為緊湊型 SUV,長寬高分別為 4725/1925/1676mm,軸距 2780mm。按著劉永灼的話講,這個尺寸遠超同級別的寶馬 X1、奧迪 Q3,向更高級別的寶馬 X3、奧迪 Q5L 看齊。實際上,單從這點上看,恒馳 5 確實有夠大,與特斯拉 Model Y、零跑 C11 等中型 SUV 接近。
而行業的共識是,車身大并不意味著車內空間大,這是一項技術活。以問界 M7 為例,雖然造型緊湊但內部空間大,這是由于在動力總成上進行了集成化,這也是余承東能拿問界 M7 與 BBA 對比的重要一點。
外形上,恒馳 5 的整體設計符合新能源汽車主流趨勢,由原日產副總裁及設計總監中村史郎操刀設計。內飾方面,恒馳 5 的前排有一塊環抱式的 3D 曲面三聯屏—— 10.25 英寸的液晶儀表屏,14.6 英寸的中控屏,10.25 英寸的副駕屏,整個連起來有 1.2 米寬。

圖源恒馳官方微博
盡管劉永灼表示,恒馳 5 配備的三連屏在質感與操作靈敏度方面可以媲美百萬級別的奔馳 EQS,但車內屏幕越做越大在新能源車企中早已不算新鮮事,這一設計早在理想 ONE、零跑 C11 等車型上出現,并不稀奇。
對于新能源車," 充滿電能跑多少公里 " 往往是顧客走進新能源汽車門店問到的一個問題。續航能力,一直也是新能源車企們比拼的關鍵。
恒馳 5 搭載寧德時代 72.8 度的磷酸鐵鋰電池,續航里程是 602 公里。
在整個新能源緊湊型 SUV 車型中,續航優勢并不明顯。哪吒 U、廣汽埃安 AION Y 最大續航里程也超過了 600 公里,小鵬 G3、零跑 C11 等車型的續航里程也達到了 550 公里左右。
動力性能上,電車的最大特點是起步快。恒馳 5 搭載了一臺單電機,最大功率 150KW,百公里加速 7.8 秒。相比之下,零跑 C11 性能版能達到 4.6 秒,廣汽埃安 V PLUS 最快也能達到 7.6 秒,恒馳 5 的成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總體來看,硬件上恒馳 5 給外界留下的印象就是 " 大 ",這與 BBA 的豪華感還有很大差距,與其他新能源汽車相比優勢也不大。
除了硬件、外觀外,智能化是新能源車企最愿意講述的故事,也是戰火最為猛烈的領域,同時也是消費者十分看重的一方面。
但恒馳 5 在智能化的表現,乏善可陳。

公開資料顯示,恒馳 5 擁有 L2 級別的自動輔助駕駛能力。相比之下,小鵬 G3 在推出時即把 " 智能駕駛 " 作為殺手锏,搭載了 XPILOT 2.5 自動駕駛系統,具備 L2.5 級別的視覺 + 超聲波融合的自動泊車功能,同時配備了自研的 Xmart OS 智能網聯系統。
同樣起步較早的蔚來,在 ES6 車型中便搭配了 NIO Pilot 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支持 20 多項輔助駕駛功能。即便是稍微落后的理想,最新理想 L9 也搭配了全棧自研的智能駕駛系統——理想 AD Max。
值得一提的是,恒馳 5 宣稱能夠實現前向橫向自動倒車、橫向交通自動緊急制動、全速域自適應巡航等 19 項功能。支撐這些功能的,是一顆 Mobileye 的視覺芯片、1 顆單目攝像頭、1 顆前置毫米波雷達、4 顆角毫米波雷達、4 顆環視攝像頭、12 顆超聲波傳感器。
但要知道,Mobileye 的黑盒交付模式已經在自動駕駛圈逐漸掉隊," 蔚小理 " 等造車新勢力,都已經將目光投向英偉達平臺。
除了車型本身缺乏優勢之外,恒馳的研發能力也較弱。
當其他玩家都在強調自研實力時,恒馳 5 幾乎全部由外部供應商供貨,也就是說恒大只需要將恒馳 5 組裝起來即可。
正如劉永灼在發布會多次強調,恒馳是 " 與世界最頂級的零部件供應商合作 "。這也意味著,從電池、到芯片,再到車機生態,恒馳 5 都采取了 " 拿來主義 "。

圖源恒馳 5 發布會
說到底,這些技術都并非來自于恒大本身。缺少核心實力的恒大,如果與供應商合作不順,造車的風險性便會大大增加。
但恒大造車的野心很大。官網這樣寫道:" 到 2025 年實現年產銷超 100 萬輛,到 2035 年實現年產銷超 500 萬輛,力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夢想終歸只是夢想,最終還是要拿銷量說話。
恒馳 5 能不能擔起 " 救主 " 的使命?
令外界意外的是,發布會后沒幾天,劉永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7 月 6 日預售發布會之后,市場反應非常地好,比預期還要好,應該從目前來說,恒馳大賣已成定局。"
他說的這句話背后,截止 7 月 20 日,恒馳 5 的預售訂單量接近 4 萬輛。強調性價比和預售量的時候,恒大還面臨一個挑戰——量產。要實現量產,勢必要燒錢,這是恒大目前最棘手的問題。
2019 年 11 月,恒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豪氣宣布,未來投入 450 億元造車,其中 2019 年 200 億元,2020 年 150 億元,2021 年 100 億元。
一個月后,恒大汽車全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許家印喊來 206 家汽車產業龍頭,1100 多名汽車產業鏈高管。高調的開始注定了恒大造車是一場燒錢的游戲。
宣布造車后,許家印帶領恒大開啟了 " 買買買 " 的模式。此后一年,恒大造車將真金白銀投入到汽車制造的各行各業。恒大先后斥巨資入主國能電動車、瑞典超跑公司柯尼塞格、上海卡耐新能源、德國汽車動力工程公司 hofer、輪轂電機公司荷蘭 e-Traction 及英國 Protean 等相關企業。恒大造車的觸角不斷延伸,還建設生產基地,布局銷售渠道。

在恒大汽車 2020 年業績發布會上,恒大汽車披露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累計投入 474 億元,其中包括整車研發設計等投入 249 億元,車廠建設等方面投入 225 億元,如果再算上 2021 年上半年的銷售費用和行政費用,恒大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已經 " 燒 " 了超過 500 億元。
到了 2021 年,母公司恒大集團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債務危機,高耗資的造車業和母公司的困境相遇,恒大汽車捉襟見肘。根據恒大汽車 2021 年上半年盈利預警公告,其 2021 年上半年錄得凈虧損 48 億元。從 2019 年恒馳亮相算起,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其累計虧損已達 174 億元。
伴隨著資金困境,恒馳 5 的量產之路也一波三折。去年 10 月," 大干三個月,天津工廠恒馳首車下線 " 的口號剛喊出,兩天后,據晚點 LatePost 報道,恒大汽車拖欠設備供應商款項,導致天津工廠的生產線改造工程停滯。
到了今年 3 月份,許家印又表示 " 大干三個月,6 月 22 日一定要實現恒馳 5 量產 "。然而,受疫情影響,恒馳 5 的量產時間推遲至 9 月 20 日。如今,留給恒大汽車只不過兩個月的時間。
真金白銀砸下去,并沒有讓恒大汽車彎道超車,反而讓恒馳 5 的量產時間被一推再推。
事實上,原本的地產業務受到重創后,汽車業務是許家印目前最想做成的事。作為恒大汽車首款量產車,恒馳 5 承擔著 " 救主 " 的角色。
一方面,新能源造車本就處于風口上,如果恒馳 5 的市場表現不錯,恒大汽車無疑會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融資渠道變寬,對母公司恒大集團自然是利好。另一方面,地產業務頹勢盡顯,如果造車成為恒大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或許也能緩解恒大集團的燃眉之急。
但這條路注定艱難。
即便恒大汽車全力保住量產,量產后的壓力無疑會更大。怎么賣出去成為關鍵。
兩個月前的 520,恒馳 5 已經開啟了一波預售。彼時,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恒馳在廣州舉辦了多場 " 業主內部品鑒會 ",恒馳 5 輾轉于廣州各大恒大樓盤巡展。全員營銷、盯上業主的同時,恒大汽車再次把目光投向代理商。這樣的套路和當年賣房不謀而合。
只是,業主會為恒大汽車買單嗎?根據報道,恒大銷售顧問表示,在恒大樓盤進行巡展時,業主都比較支持,訂單數不少。
但敢為恒大汽車的買單的業主仍是少數。原因無二,在經歷了部分房產業務的爛尾之后,恒大的品牌力大打折扣,業主最擔心的便是恒馳 5 的 " 爛尾 "。從這點上看,恒大想要重拾市場信心,還要下一番功夫。
2022 年 4 月,許家印攜管理團隊現身在廣州恒大中心體驗恒馳 5 的外觀和內飾。在現場,他打開車門,通過語音助手點了一首《等待》。

圖源恒馳官方微博
為造車、賣車鋪路,恒馳 5 是恒大集團的孤注一擲,也是背水一戰。打著豪華的旗號,想拼性價比的恒馳 5 最終能搶到多少蛋糕,還要看其本身的產品力。而想要看到成果,許家印現在能做的也只有等待。
(本文頭圖來源于恒馳官方微博。)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a55db8e9f0908707450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