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iQOO 10 系列剛剛全球首發了 200W 的快充。機器我們也拿到了,實測的充電成績是 12 分鐘。算是刷新了商用智能手機的充電記錄。

說到快充,不知道大伙現在的手機最高支持多少瓦的有線充電呢?有超過 60W 嗎?彈幕告訴我。這期視頻,我們就本著 " 不看廣告看療效 " 的心態來盤點一下 2021 年 1 月至今,所有支持 60W 以上快充的市售機型。看看他們的充電表現都能到達什么水平,在同級別排行怎么樣。

按照我們數據庫收錄的機型來說,剔除剛剛發布的 iQOO 10 Pro 系列,從 2021 年 1 月到現在,支持 60W 以上的快充機型一共有 85 臺,其中 60W - 100W 之間的機型有 60 款,支持 100W 以上(包含 100W)的機型有 25 款。


在這 85 款產品中,最慢的充滿電要將近一個小時,最快的只要 16 分鐘。

當然,如果算上未商用的工程機,這個最快的時間可以刷新到 8 分 09 秒,它就是我們之前全網真機首測的 OPPO 240W 閃充。不過畢竟是個工程機,具體市售如何還得慢慢期待了。我們還是把重點放在市售的機型上吧。

好啦,說回正題。正常來講,手機支持的充電功率越高,充電速度就越快對吧?

但從這 85 款產品的實測數據來看,其實這個還真不一定,即便是同樣的充電規格在速度上也會有明顯差異;

激進的 120W 充電,速度是完全不虛 150W 的機型;

另外也有極個別的產品 60 多瓦的快充規格,充電速度甚至比 100W 快充的機型還要快。

比如去年 10 月發布的一加 9RT ,4500mAh 電池,最高支持 65W 快充,充電用時是 28 分鐘,比榮耀 Magic4 Pro 4600mAh 的 100W 還要快幾分鐘,跟相同容量的黑鯊游戲手機 4 Pro 120W 充電差距也僅是 1 分鐘。

從三者復測的功率曲線來看,一加 9RT 功率曲線圖時相對最平緩的,輸入功率階梯式下降,65W 的快充,峰值功率大概在 57W 左右,充電全過程平均功率在 32W 左右,基本屬于滿血狀態了。

反觀榮耀 Magic 4 Pro 的 100W 快充,只是在一開始短暫觸碰到了峰值功率 88W,之后功率便驟降,大部分時間都在 35W 左右 " 巡航 ",所以最終整個充電過程平均功率也就 37W 左右。

而黑鯊 4 Pro 120W,雖然峰值功率能夠來到 108W,但也就只有前八分鐘能夠維持較高功率的輸入,最后平均功率僅為 38W 左右。

說完「以下犯上」的代表選手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快充榜單中目前綜合的選手—— 黑鯊 5 Pro ,最高支持 120W 快充,百分百充電耗時是 16 分鐘,充電時長媲美 150W 版的 realme GT Neo3 。

從整個功率來講呢,150W 版的 realme GT Neo3 整個功率曲線和前面提到的榮耀 Magic 4 Pro 情況有點類似,都是在最開始能夠短暫觸碰到峰值功率;反觀黑鯊 5 Pro 的輸入功率則可以在 105W 附近維持將近 5 分鐘。
最終兩者的平均功率分別是 61.85W 和 59.32W,錄得的充電時長相近也就不奇怪了。

可能看到這,有小伙伴就會問了:那像這種充電非常快的手機,它的充電發熱是不是也很猛呢?

從我們實測的數據來看,充電越快,并不代表機身發熱就越嚴重。你比如說發揮最好的黑鯊 5 Pro ,機身背面最高溫度也就只有 39.7 ℃ ,比 150W 的 realme GT Neo3 機身溫度還要低一些,放在整個 100W 以上的充電榜單中也是可以名列前茅的。

即便是能夠 " 越級 " 的 65W 選手一加 9RT ,機身背面最高溫度在整個排行榜中也是屬于一個比較正常的范圍。

「充電發熱」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和手機電芯數量以及廠商們快充方案相關,還有機身散熱也有一定關聯。

手機電芯數量目前主要就兩種:單電芯或雙電芯。首先要明確的是。同世代同等級的單雙電芯壽命是沒有本質區別的。無論是單電芯還是雙電芯,最終電池的使用壽命都差不多,不存在單電芯就比雙電芯更耐用的說法。在同等功率下,電池壽命本身還是要看輸入和輸出功率大小。
單雙電芯的主要區別在于,單電芯在電池密度上會有優勢,簡單理解就是,同等充電規格下,單電芯的電池可以比雙電芯的電池模組做到更大容量。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以剛剛發布沒多久的小米 12S Utra 為例,67W 單電芯 4860mAh 電池的續航方案,如果換成雙電芯的 67W 快充方案,但容量也許只能做到 4600mAh 。

說到這里,可能有同學就會問了,按照你這么說:單雙電芯壽命沒本質區別,單電芯還能做到更大的電池,百利而無一害!為什么現在主流的是雙電芯呢?為什么很多廠商都 " 另辟蹊徑 " 去做雙電芯的快充方案呢?這里就涉及到 " 電池驅動管理系統 " 或者說 " 電荷泵 " 等相關知識了,內容會相對冗長,感興趣的話,扣個 1 我們找時間專門出內容給大家把這個東西講透了。
這里給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雙電芯快充方案發熱少,對手機散熱性能要求沒那么高,快充實現方案也相對簡單,供應鏈也比較成熟,并且再結合近兩年芯片的發熱問題,廠商們更多地選擇雙電芯快充方案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且,目前并不是每家廠商都有能力去實現長時間高效且穩定的單電芯快充方案。據我了解,目前市售機型中單電芯快充做得比較成熟的是小米。

有趣的是,在快充方面有天然優勢的 " 雙電芯 " 方案,最早是在 iPhone X 上 " 傳播 " 起來的。而 iPhone 至今出到 iPhone 13 了都,快充也沒超過 30W 。只能期待今年的 iPhone 14 甚至明年的 iPhone 15 啦。
另外,在仔細對比這次的 85 款產品不難發現:基本上 " 快充 " 和 " 大電池 " 目前仍然是不可兼得的配置。

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手機機身內部堆疊空間有限,電池往往并非產品的首要優先級。無論是頂級旗艦、還是主打性價比的次旗艦,產品工程師們都要在有限的空間內保證手機核心配置和賣點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同時還要兼顧 " 輕薄 ",所以到最終產品設計成型之后,留給電池的空間往往都不會太多。

而負責續航設計的工程師也就只能在這 " 一畝三分地 " 中想盡辦法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并且要知道:充電功率也會相應影響到電池容量,比如說小米 12SUtra 如果選 120W 單電芯的方案,那 4860mAh 電池容量也要相應減少一些。
如果你真要較真," 快充 " 和 " 大電池 " 也不是不能兼顧,你比如聯想拯救者 Y90 , 5600mAh 電池配合 68W 的快充,只要 35 分鐘就可以充到 100%。

不過為了這樣的快充表現,它的機身厚度和重量也達到了 10.14mm 和 252g ,如果你很在意這些,那可能 5500mAh 電池加 67W 快充的 Redmi K50 更適合你,配置各方面都很均衡,不過充電速度會稍慢一些,實測充滿電耗時是 56 分鐘。

最后總結,還是開頭那句話,這期內容我們本著 " 不看廣告看療效 " 的初衷出發,給大伙盤點和對比近一年我們所有實測 60W 以上的快充機型,看看哪些產品表現的更好,一共 85 款機型,時間跨度一年半,結果也一目了然。

基本上目前市售的高功率快充機型表現都是符合充電規格的,當然,也會有極個別的機型,充電速度是「擺爛」級別的,這更多還是廠商的策略選擇問題,很難去說對錯,避開即可。在此也希望那些表現良好的廠商們繼續加油,保持初心,同時也小小呼吁一下表現稍差的廠商能夠放開手腳,爭取給消費者更好的用戶體驗。嗯 ~ 這期內容就這么多。如果你覺得內容還不錯,懇請給一個一鍵三連。如果你們有什么想看的內容,或者想看的測試對比,也可以評論區留言。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eb4beb15ec041c51a77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