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接一波的高溫籠罩著杭州。據最新的天氣預報顯示,7 月 26 日 -29 日,杭州最高氣溫可達 39-40 ℃。當大多數人開起空調,把悶熱的暑氣隔絕在室外的時候,77 歲的李睿(化名)仍在沒有電扇、沒開空調的家中忙活。
他不知道自己已經中暑,而力氣的流失是迅速的,李睿發現自己癱倒在地上沒法爬起來,盡管離門只有三五米,他卻怎么也過不去。而高燒的大腦一片混沌,他只能對門外鄰居焦灼的呼喊聲作出幾個音節的應答,卻忘記進行呼救。中暑倒地那天是 7 月 13 日,至今,李睿還在醫院治療。

李睿被送到醫院急救后的診斷單。
接連兩次摔倒
他不知道自己已中暑
沒有裝修過的毛坯房,90 平米不到的空間被分割成臥室、廚房、客廳和書房。水泥地上的竹籃里斜放著山藥、番薯和玉米,柜子上的塑料袋里還剩一個白面饅頭。四五個臉盆凌亂地擺在角落里,一旁的桿子上掛滿了看不出顏色的毛巾。
不開空調,沒有電扇,感覺熱的時候搖搖扇子,用塑料盆接上滿滿當當的涼水,把毛巾打濕擦一遍身子,這是李睿十幾年來度過夏天的方式。
這位 77 歲的老教授記得自己是在 7 月 13 日中暑的,當天杭州的最高氣溫是 40.3 ℃," 日頭很大 "。早上 7 點多,他在家里吃了一碗紅豆、綠豆、蕓豆、番茄、南瓜等煮在一起的米粥,拌了兩勺黑芝麻糊粉。和很多老人一樣,他很注重早餐的營養。
李睿隨后步行前往小區附近的超市買菜,他打算買點胡蘿卜、番茄、黃瓜這類可以生吃的蔬菜," 夏天做飯也不方便 ",順便在小區附近的小店里買袋饅頭,這是他午晚飯的主食。返程途中,他突然摔倒在路邊,被好心人送到派出所后,由社區工作人員接回家中。
" 年紀大了,摔倒什么很正常的 ",李睿告訴小時新聞記者,他當時以為自己只是偶然摔了一跤,因此回家后并沒有采取處理措施,仍然在悶熱的廚房里熱了熱剩菜,用電磁爐蒸了一個饅頭做午飯。然后拿著水杯,到書房里進行每天雷打不動的閱讀," 專注起來就對溫度不敏感了,也不知道自己當時已經中暑了。" 沒有家人在身邊,老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并不了解。
變故發生在晚上 7 點 10 分左右,李睿的鄰居,也是他曾任教的人文學院離退休老師聯絡員韋雪晶上門給李睿送小電扇,然而敲了半個小時也沒人開門。" 聽到里面有‘嗯’‘好的’在回應我,但一直沒別的動靜 ",韋雪晶趕忙打電話給社區工作人員,破門后發現李睿倒在廚房地面上,盡管還有意識,但四肢已經無法動彈了。
經診斷,老人是熱射病導致的暈厥,并引發了肺部感染的并發癥。
目前,李睿仍在住院治療,社區為他找了一位護工進行照護。7 月 21 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電話聯系老人時,他的聲音聽起來還有些虛弱," 掛了九天鹽水,現在感覺還好,就是躺的時間太久了,這次算是死里逃生了 "。

77 歲的李睿因熱射病暈倒在家中,被送上救護車時已經意識不清。
獨居生活簡單
空調成了擺設
退休前,李睿在杭州某高校任教。2005 年,李睿曾買過一臺一千多塊的海爾空調,但用了一年左右就壞了。" 我怕麻煩不愿意修,你說好的牌子都這樣,還是不用這些電器算了。" 空調從此成了房間里的擺設。盡管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時多次提醒他注意避暑,身體第一,他還是對電器懷有不信任感。
和大多數老人一樣,李睿退休后的生活軌跡非常簡單。每天早上 7 點起,步行十幾分鐘去附近的超市買菜或背著雙肩包坐公交去杭州圖書館借書," 有時候背著十幾本書回來。" 在等公交的時間里,他就會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錄下一些所思所想," 別人看我都莫名其妙,怎么還帶個本子。"
李睿每天堅持十個小時的讀書寫作,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他覺得 " 人老了時間太有限,要多讀多寫 ",在使用智能手機上卻 " 嫌麻煩 "。因為老是忘記充電,所以他既沒有電話,也沒有微信,社區助老員聯系他只能靠上門走訪。
李睿家里是沒怎么裝修的毛坯房,同事來家里做客都要吐槽一句 " 你這實在是不像話,還是水泥地。" 蘋果也總是挑單價便宜但品質不好的買," 李老師生活非常節儉,最值錢的就是一屋子的書 ",韋雪晶告訴小時新聞記者。
李睿沒有子女,和僅有的幾位在西安的親人也因為沒有通訊方式失聯多年,退休后,他一直獨居在鳳凰社區。韋雪晶在進行離退休職工監護人調查工作時曾問過他,沒有監護人的話,萬一生病了或是有急事了怎么辦,而回應她的是李睿久久的沉默。
李睿曾看過周大新寫的《天黑得很慢》,這是一本關注老齡社會的長篇小說," 看到有的老人在敬老院里過得并不好,我不愿意去養老院。" 前幾次社區想送李睿過去,都被老人拒絕了。但這次得熱射病暈倒后,他覺得社區工作人員和同事為自己奔走很辛苦,決定先搬去養老院試試看。他最惦記的是出院后要趕緊去銀行取錢,還上韋雪晶給他墊付的醫療費。
老人中暑高發,
極端高溫天空調、風扇都開起來

連日來被熱浪席卷的杭州氣溫居高不下,年輕人都直呼扛不住,年紀大的就更吃不消,僅小時新聞報道過的老人中暑就已有好幾例。
7 月 10 日下午,一位 78 歲的老人在家人攙扶下走進杭州臨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大廳。老人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四肢無力,意識不清。醫生詢問家人后,才得知老人在烈日下中暑了。一測體溫,高達 39.7 ℃,經過近一小時的搶救才緩過來。
7 月 12 日下午,一位家住杭州上城采荷的白發老人,在室外溫度高達 40 ℃的路邊暈倒了,后腦著地,情況十分危急,熱心路人趕快報警。隨后,警車開道將老人送到醫院,老人經過救治脫離危險。
此外,僅 7 月 12、13 日兩天,蕭山區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救治的中暑患者已達 30 余例,其中 5 例熱射病均收治于重癥醫學科。這些中暑患者中,年齡最大的劉奶奶(化名)已 101 歲,因家中裝修,住在沒有空調的臨時房,7 月 13 日被送到醫院時,身體核心溫度高達 42.1 ℃,被診斷為熱射病,還引發多臟器官功能損傷,情況非常危險。
醫院收治的中暑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由于生活習慣等原因,他們大多沒有采取開空調等防暑降溫措施。
醫生提醒,持續的極端高溫天里,空調和風扇都開起來,可以將空調調到 26 ℃左右,同時做好早晚通風。
新聞+
這或許是獨居老人們最難熬的一個夏天。" 我腿腳不好,走路慢,現在出門買菜曬得很 ";" 不開空調,一晚上要三四塊錢 ";" 有慢性病,電扇吹得頭疼,空調開著喘不上氣 "……
當獨自面對一輪又一輪的持續高溫天氣,年邁的他們會經歷什么?他們需要怎樣的幫助?小時新聞記者走進上城區紫陽街道鳳凰社區,去看看獨居老人們的酷暑生活。
持續高溫天,
最擔心獨居老人的生活
沈楊記得,每次上門巡訪時,李睿都會站在防盜門背后和她招手,沈楊提醒他注意避暑、少出門,老人就點點頭。更多的時候,沈楊是社區里獨居老人們唯一的傾訴口,老人們會拿出西瓜和銀耳湯等消暑的食物,和她絮絮叨叨地談天。
43 歲的沈楊是上城區紫陽街道鳳凰社區的助老員。在杭州持續的高溫下,她走家串戶的頻率更高了,"6 月底開始,我們每周都要和獨居或空巢老人聯系至少三次,入戶巡訪或打電話。針對重點老人,尤其是無子女或者子女在外地的老人,我們每天都會關注。"
7 月 20 日下午 3 點半,沈楊估摸著老人們睡醒了午覺,帶上一份陳列著十余位老人信息的清單,從社區匆匆出發,直奔木材新村。
木材新村 5 幢二樓,沈楊沖著銹跡斑斑的鐵門拍了足足十分鐘," 施奶奶,你在嗎?" 直到沈楊掏出手機準備打電話,89 歲的施奶奶才打開了門," 我沒穿褲子,你們等一等。" 施奶奶一臉羞澀地說。
她正在午睡,只穿了件短袖上衣,枕頭邊放著一把蒲扇,但顯然難以抵擋房間的熱氣。施奶奶將沈楊迎進門,才順手打開客廳的吊扇,老舊的風葉在不足五十平方米的房間里," 呼啦啦 " 地轉起來。

助老員到施奶奶家中走訪時,奶奶才把臥室的空調開起來。
" 不是讓你開空調嗎,怎么沒開呀?" 沈楊關切地問。掛在臥室一角、衣柜上方的空調隨即被開啟,沒多久,施奶奶卻忍不住給自己披上一件粗布外衣," 我心臟不好。風扇和空調吹太久,難受;天太熱,也難受。只能開一會兒,關一會兒。"
說起空調,施奶奶心生怨言。前不久,空調一時打不開,她本想找人維修,卻被告知空調維修工緊張,得排上三天隊。" 我去女兒家住了三天,但真沒有自己生活自在。有女婿在,我不能整晚看電視,也不能在家里只穿件上衣。" 三天后,施奶奶就回了家,可直到維修工上門,她才知道空調沒壞," 還白白花了 100 塊上門費和拆裝費。"
這個盛夏,施奶奶幾乎不出門," 外面太熱,孩子們說讓我少出門。" 她指了指冰箱說," 女兒一周來一次,冰箱被塞得滿滿當當,完全夠吃,也不用出去買菜。"
" 爺爺,你這兩天怎么樣?家里熱不熱?" 爬上三樓,沈楊又走進獨居老人魯爺爺的家。魯爺爺沒開空調,客廳里的吊扇正賣力地轉動著。因為有心血管疾病,桌子旁的收納籃里擺滿了藥盒。沈楊熟絡地和魯爺爺聊起天,囑咐他天氣熱,該開空調時別忘了開。看到放在桌面的兩包煙,沈楊又忍不住勸他少抽點," 抽煙對身體不好,咱們先從三天一包減到一周一包。"

沈楊走進獨居老人魯爺爺的家
空調開不開,
各有各的難
烈日下,沈楊步履匆匆,半小時內,連走了兩戶人家。下午 4 點,經過小區花園,沈楊遠遠看見,一群老人正人手一把蒲扇,把正方形的麻將席墊在長椅上,圍坐在大樹下乘涼。
" 這些老人生活很規律,每天下午 2 點半到 4 點半準在這兒,基本都是獨居老人。" 沈楊笑著走上前,七八位老人一看見她,笑著喊她 " 小沈 "。一位奶奶看沈楊滿頭大汗,還用蒲扇給她扇風。

下午 4 點,小區里的獨居老人們在樹蔭下納涼閑聊。
" 一個人在家無聊,不如下來聊聊天。" 腿腳不好的王奶奶把拐杖立在右腿邊,左腿上還搭著一條毛巾。
" 今年夏天太熱了。" 老人們一邊搖蒲扇,一邊感慨。王奶奶說," 以前,飯后,我們還能結伴去小區外走個十幾分鐘,現在只敢在小區里走走。" 另一位奶奶接過話茬," 我最愛去的麻將館現在也不去了。"
" 還好菜場離小區很近,平時,買個菜也不會被曬太久。" 王奶奶說,女兒住在寶善橋,每次來都會帶上一周的蔬菜水果," 什么南瓜、番茄這類好保存的,冰箱里放滿的,我也不用經常出去買菜。" 說著王奶奶又轉而心疼起子女," 天太熱,他們來回奔波也辛苦。"
" 你們在家里都開空調吧?" 沈楊拉著老人們的手問。
一說到空調,老人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肯定開。"" 這個錢省不了,不然人都熱壞了,新聞里不是說,中暑的人越來越多了 ……"
有人想起同樣獨居的李睿,向沈楊打聽," 社區里,那個中暑的人怎么樣了?"
" 還在住院呢。" 沈楊頓了頓,又叮囑道," 你們可要開空調呀 "。
" 放心吧,我一天都要開的。" 頭發花白的李奶奶說,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后,會在十點多打開空調,下午出門透氣,晚上吃完飯后,也一直開著空調。
" 我怕熱,這天氣沒空調確實不行。" 搖著一把折扇的王爺爺還向鄰居們分享起省錢的辦法," 我都把空調開到 29 度,再開個低檔電扇在腳邊吹,可以省點電。"
董奶奶卻搖了搖頭," 我有慢性病,開空調喘不過氣,吊扇風大一些就容易吹得頭疼。" 她說,自己每天只開一個小時的空調," 我躺在地上睡的,這樣涼快些,舒服點。"
" 開空調一個晚上就要四五塊錢,還是貴。" 另一位奶奶算起了賬,有點心疼地說," 孩子來的時候,把空調開起來,平時,我自己吹吹電扇就好。"

沈楊叮囑老人注意防暑、多喝水。
每天 4 小時,
敲獨居老人的門
" 鳳凰社區屬于老舊社區,轄區有 10800 位居民,60 歲以上老人超過 2600 位,其中,還有近 140 位獨居老人。" 鳳凰社區黨委書記洪東曉說,平時,這些獨居老人就是社區關注的重點對象,最近高溫天氣,他們就更令人牽掛了。
工作三年,沈楊對社區老人的大小事幾近了如指掌。她的電腦桌面陳列著一份重點老人情況表,詳細記錄著每一位獨居老人的基本信息、住址、聯系方式、身體和家庭情況。" 心臟不好。"" 高血壓。"" 牙齒拔了六顆。"" 兒子接去住了。"" 目前在重慶旅游。"…… 老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隨著沈楊和同事們的入戶走訪,被實時收錄更新。
這是一場為守護老人安全而開展的 " 敲門行動 "。每當城市進入盛夏或嚴冬,沈楊和同事們就會兵分幾路,定期到社區的獨居和空巢老人家探望。" 每天早上 9 點到 11 點,下午 3 點半到 5 點半,幾乎都在敲門。" 沈楊說。
然而," 敲門行動 " 總會遇到許多困難。敲門許久卻得不到應答,是常有的事。" 很多老人不用手機,沒辦法提前聯系。難免有些時候,老人剛好不在家。" 沈楊說,有時,自己大汗淋漓地爬到六樓,卻敲不開門,也只能再找時間來探望。

助老員沈楊按照名單挨個敲開獨居老人的家門。
更多時候,由于老人聽力不好,即使人在家,沈楊也要想方設法,才能敲開門。" 經常得一邊喊,一邊敲門,老人才聽得見。" 沈楊說。
有一次,她透過走廊里的窗戶,望見一位爺爺獨居在家的身影,可怎么敲門,對方都聽不見。" 我給他的手機打電話,聽到鈴聲一直響,爺爺也沒反應。" 沈楊說,最后,她只好朝爺爺家的窗戶,不斷搖晃著手電筒,用亮光吸引爺爺的注意。
某些時刻,沈楊還要采取更多旁敲側擊的方式,來確認老人的近況。" 我們會留下重點關注老人的家屬電話,敲不開門的時候,會打電話給老人子女,他們可能在一起。" 沈楊說,自己也常向重點關注老人的鄰居打探對方的情況," 這些鄰居都很熱心,也會幫忙關注著空巢和獨居老人。"
在沈楊看來," 敲門行動 " 不僅是守護老人在酷暑中的安全,也滿足了一些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人的脾性都不一樣。有的人,去多了,他們可能覺得煩;有的人,每次上門,都會拉著我們的手聊家長里短,說不停。" 沈楊感慨說," 他們太需要陪伴了。"
(編輯 李蔚蔚)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f389f9e780bf92c001b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