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節點財經,作者 | 五行
在上市前,小米圍繞手機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費品投資了 90 多家公司。隨著石頭科技、華米、九號的成功上市,小米的投資戰略迎來了財務上的豐厚回報。截至 2021 年,小米累計投資公司的規模已經多達 390 家,賬面價值 603 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期還創造了 33 億元的利潤。
但是,小米的投資戰略也出現了問題。早在 2014 年,樂行平衡車 CEO 就曾發文表示在與小米接觸后,拒絕了小米的投資,并在文中列出了小米做投資的弊端。
同時,被投企業在上市后出現了與小米 " 分手 " 的情況,這也讓小米的投資故事出現了一絲瑕疵。
受投資戰略影響最大的當屬被投企業,他們在得到投資后快速實現了從 0 到 1 的原始積累,但也背上了 " 性價比 " 的包袱。在 2019-2021 年,小米的 IoT 業務,毛利潤增速是三大業務之中最低的,一定程度了拉了整體的后腿。
對小米和被投企業來說," 投資 " 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投資的緣起,搶風口的 " 剛需 "
2000 年,還在金山的雷軍拉著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卓越網,后者是一家 B2B 電子商務網站。卓越網一度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電商網站,但由于融資遇阻,只得投靠強大的亞馬遜。2004 年 8 月,亞馬遜開價 7500 萬美元收購了卓越網,亞馬遜中國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
不談電商行業的風起云涌,卓越網可以說是雷軍孵化投資的項目,小米做投資的緣起也與此有關。創辦卓越網的經歷,既讓雷軍知道了融資對于創業者的重要意義,也讓他深刻地認識到了投資的魔力。
2010 年,雷軍創辦小米,在做手機業務的同時,也繼承了之前的投資經驗。
實際上,雷軍雖然在創辦小米前就已是投資高手,但并沒有從起點就開始為小米規劃今后的投資之路。
在小米上市時,雷軍曾喊出了 " 小米等于騰訊乘以蘋果 " 的口號。當時乃至現在,普遍認為這是他為了抬升小米的而估值才會這么說。其實從業務的角度,小米曾經有希望成為騰訊,起碼是半個騰訊。
創辦小米后,小米一邊進行手機、MIUI 的研發,另一邊也做了一些互聯網業務。當時雷軍形容互聯網遍地是機會,每一個機會都是千億級。如果小米真的做好了其中一兩個業務,那估值邏輯和規模都將大為不同。
2010 年 10 月,美國出現了一款名為 Kik Messager 的即時通訊 APP。它憑借免費短信聊天功能,用了半個月時間用戶量就突破了 100 萬,一炮而紅。彼時,中國市場上類似的應用只有騰訊的 QQ,但 QQ 是 PC 時代的產物,照搬到手機上后體驗并不好。
在天時地利兼具的前提下,雷軍促成了 " 人和 ",他推動小米做了一款與 Kik Messager 相似的產品 " 米聊 "。雷軍也曾公開談到," 米聊是繼移動互聯網風口,小米發現的第二個有千億美金市場的機會。"
當年 12 月,米聊上線,比微信的上線時間還要早兩個月。但是,在老道的騰訊和自身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這兩個月的先發優勢被迅速追平。去年 1 月,米聊正式停止服務。

小米推出的產品不止米聊,還有《小米槍戰》等產品。但除了負責線上渠道的小米商城,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這也讓小米看清了一個事實:機會雖然多,不可能全部抓住。
順著這個邏輯,前景廣闊的 IoT 進入了雷軍的視線,搶風口的任務交給了接受小米投資的企業。
2013 年底,小米開始展開對 IoT 領域的投資,其中,小米負責為被投企業提供渠道、品牌、品控、供應鏈等方面的幫助,而企業則專注研發產品。已經上市的石頭科技、華米、九號,以及即將上市的趣睡科技,就是其中的代表。
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小米 AIoT 平臺連接設備數(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達到 3.51 億。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小米 AIoT 平臺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的用戶數 680 萬,同比增長 48.9%。2021 年 3 月,小愛同學月活用戶數 9300 萬;米家 App 月活用戶數同比增長 22.8%,達到 4920 萬。
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小米電視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出貨量連續三年穩居第一,全球方面則排在前五。
從結果看,小米在 IoT 行業的投資相當成功。一方面造就了數家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也幫助自身搶占了 IoT 的多個場景入口,搶到了 " 風口 "。
2017 年,投資變奏
造車和沖擊高端是小米近兩年的兩大發展方向,以此為出發點,小米的投資方向也出現了變化。
在此之前,小米的投資方向有兩個,一個是 IoT,前面提到的華米、石頭科技是其中的代表,另一個則是互聯網服務,比如小米曾在 2014 年投資了愛奇藝和優酷。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小米投資方向發生變化的時間點,并不是廣為人知的手機沖擊高端、官宣造車的 2020 年。
2017 年,小米聯合湖北長江基金、武漢光谷基金共同發起成立了長江產業基金,它的第一個投資項目是 " 盧米藍新材 ",這是一家 OLED 材料研發商,而 OLED 屏幕正是主流旗艦手機的標配。這說明,小米至少在 2017 年就轉變了投資的方向,從 IoT、互聯網服務變為硬科技。
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和小米集團、順為資本是小米在這個方向主要投資主體。其中,順為資本也出現在了 IoT 和互聯網服務領域的投資中,財務屬性更強;小米集團則是戰投較多。
在順序上,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通常是打頭陣,小米集團隨后跟進。比如盧米藍新材這個案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在 2017 年投了之后,小米集團在 2022 年又投了一次。
同樣是在 2017 年,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還投資了威兆半導體,OPPO 則在 2021 年參與了威兆半導體的 C 輪融資。
從 2020 年開始,硬科技成為小米做投資的主要方向后,互聯網服務方向的投資越來越少。據 IT 桔子數據,小米和雷軍迄今投資了 833 家公司,其中先進制造類最多,接近 150 家。

圖片來源:IT 桔子
在今年 7 月,小米還在繼續向硬科技方向 " 撒錢 ",這也從側面說明小米的投資方向相比之前有了變化。
7 月 24 日,小米投資了華源智信半導體,后者是一家從事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器件設計的公司,可以為筆記本電腦、手機及電視機提供相對應的電源及背光解決方案。在拿到小米投資前,安克創新和傳音已經入股了華源智信。
另一家拿到小米投資的則是晶合光電,后者主要產品為光學模組、驅動器、控制器(ECU),可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車燈全套電子軟硬件架構方案。同樣,晶合光電在小米入股前就已經得到了其他機構的認可,比如百度就在去年 12 月領投了公司的 A+ 輪融資。
目前,晶合光電的產品已經實現規模前裝量產,已經在小鵬汽車、比亞迪、一汽紅旗、廣汽埃安等十數家車企的二十多個車型上搭載。
可以看到,從 2017 年開始小米的投資方向出現了兩個變化。其一是企業從事領域多位硬科技,其中又以半導體為主;其二,相比投資 IoT 行業時偏愛在早期進場,小米選擇的硬科技企業,多數都已經實現了規模商業化,并且得到了產業鏈下游品牌的認可。
點石成金的另一面,小米和被投企業都被戴上了枷鎖
拿到小米的投資,是許多智能硬件企業騰飛的直接原因。反過來,小米也借助它們打入了相關市場,并占有一席之地。
在財務上,投資也為小米迎來了豐厚的回報。小米上市后僅在 2020 年和 2021 年的年報中透露了投資對利潤的貢獻,其中 2021 年為 33 億元,相當于 15% 的凈利潤。以石頭科技為例,目前小米持有 4592167 股,按照最新的股價計算,約合 15.5 億元。

無論是業務協同還是財務回報,小米做投資的成績都可圈可點,說它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也不為過。
不過,隨著小米的發展進入新階段,投資戰略的另一面開始凸顯。
對小米來說,其中最重要的是,投資的方式將會成為旗下產品沖擊高端市場、提升定位的阻礙,這其中最受影響的正是投資力度最大的 IoT 產品。
一直以來,外界都認為小米最賺錢的業務是互聯網服務,畢竟它的毛利率最高。但其實,從毛利潤的角度看,貢獻最大的恰恰是毛利率最低的手機業務。
2021 年,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為 11.9%,營收為 2089 億元,對應 248.59 億元的毛利潤,約是互聯網服務業務的 1.2 倍、IoT 業務的 2.23 倍。也就是說,IoT 業務也是拖累小米毛利表現的因素。

與手機業務一樣,IoT 業務的 " 性價比 " 特點,是導致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
小米的 IoT 業務毛利率并不低,近三年都保持在 11% 以上,且截至 2021 年仍然高于手機業務。但是,它的增幅是三大業務中最小的。
2019 年,IoT 業務的毛利率為 11.2%,2021 年為 13.1%,三年間增長了 1.9 個百分點,而手機業務的毛利率三年間增長了 4.7 個百分點,互聯網服務業務則增長了 9.4 個百分點。同時,IoT 業務毛利潤三年間的增速也是三大業務中最低的,只有 60.1%,不及手機業務的一半。

以掃地機器人產品為例,小米官網中目前只有一款該類產品 " 米家掃拖機器人 1T",其售價為 1299 元。而在石頭科技的掃地機器人產品中,售價最低的產品,價格也達到了 2399 元。
石頭科技的毛利率走勢也可以從側面證明這一點。目前,石頭科技的毛利率接近 50%(98% 的收入來自自有品牌),而在 2019 年之前只有 20%-30% 的水平,同期小米品牌在其營收中的比重一直高于 50%。
這說明,投資在業務從 0 到 1 階段具有高效的特點,它可以幫助被投企業快速完成原始積累,讓小米搶先占位,但它的作用是兩面性的。
對于接受小米投資的 IoT 企業來說,犧牲利潤是得到小米投資的 " 投名狀 ",企業也因此背上了性價比的標簽,今后很難沖擊高端市場。
對小米而言,投資對 IoT 業務的影響體現在產品會 " 斷檔 "。
還是以掃地機器人為例,石頭科技從 2016 年開始做自有品牌,到 2019 年自有品牌的收入占比超過小米品牌。2021 年,自有品牌的收入占比已經高達 98%。而小米在今年 7 月投資了同樣在做掃地機器人的追覓科技。
可是,追覓科技的實力還無法與石頭科技相比。后者已經是行業的第二名,年收入近 60 億元,去年的研發投入達到 4.4 億元。盡管有小米的幫助,追覓科技的產品仍然與石頭科技有一定的差距。在年 618 過后,各大平臺中就出現了許多對追覓科技的吐槽。這自然也會影響到小米的 IoT 業務。
總的來看,小米的投資戰略創造了神話,而神話的另一面也值得深思。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34bd48e9f0918b949c4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