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與 iPhone 的故事
對于我來說,「最有趣的手機」的頭銜可能非 Google Pixel 莫屬。即便我不是真正使用最多 Pixel 設備的人,在兩年間從 Pixel 3 買到 Pixel 5 、并且陸續把五位同學安利入坑的經歷,還是讓我在少數派作者群里得到了一個「pixel bot」的頭銜:

實際經手的總數其實是 4 部 Pixel 3 + 1 部 Pixel 4 + 1 部 Pixel 4XL + 2 部 Pixel 5 = 11 部
但無論 Pixel 讓我怎樣開心,在使用手機這件事本身的最深處,我還是會把自己當成一個 iPhone 用戶——盡管我人生中的第一部(智能)手機并不是 iPhone ,而是 HTC 。但是這臺不幸的 HTC One SC 僅僅不到一個月之后就被我不小心丟在了一趟去往長春的飛機上,自此音信全無,因此我真正的手機初體驗依然屬于那臺親友送的 iPhone 5 。

(但是在閑魚的幫助下,它們終于得以在 2022 年碰面了)
與此同時,我的電腦使用習慣也是在家中的 MacBook Air 上逐漸形成的,反而 Windows 成為了我經歷中的「少數」,相比同齡人實際上更早體驗到了 iOS + macOS 的小生態。蘋果作為我在初中階段唯一比較熟悉的數碼品牌,「先入為主」的優勢讓我從 iPhone 5 用到 MacBook Air 、從 iPod Shuffle 到 iPad Air ,再到高中時候的 iPhone 6 與 Apple Watch ,直至上大學后的 MacBook Pro 與 iPhone 8 ——我的手邊一直都有至少一臺蘋果設備是我日常使用的工具。這也導致穿插其間的 Android 手機如同 Windows 一樣,成為了我的數字生活中的「后來者」。
但是「后來者居上」的故事并沒有在這里上演:無論手中的 Android 設備怎樣更替,從 150 包郵到 6299 不打折,我的桌上始終都會有一部 iPhone 巋然不動。總結其原因,無外乎我是一個高強度的 iMessage 用戶、也需要 iOS 來管制一些差勁但不得不用的軟件(說的就是你,建行手機銀行),以及為了使用一些蘋果獨占且沒有找到替代品的軟件——比如 Ulysses ,目前唯一我從開始訂閱后就從來沒有中斷過付費和使用的軟件。
而年初入手的三星 Galaxy S21 盡管在性能與功能性上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每日所需,混亂的安卓軟件生態卻讓我的使用習慣變得偏執,我經常會為了尋找某個特定版本或者特定區域獨占的 apk 而翻遍 Play Store 、APK Pure 、 XDA 和酷安,只為了實現一個最佳的后臺留存與內存占用的效果,如此種種導致我花在「尋找并調試軟件」上的時間開始逐漸超過我真正用這些軟件的時間——然而這樣尋找到的軟件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改包或者需要對應的 Magisk 模塊支持,在最終的使用效率上有時甚至并沒有直接從 Galaxy App Store 里面下載的更高。
這樣荒謬的追求肯定是沒有終點的,思來想去,似乎只有全身心換回 iPhone 這一條路才能繞開我由于 Android 生態割裂所形成的偏執習慣。

又見面了
▍手感:為什么是 13 mini
作為一個對手機手感要求很高的用戶,當我看到 iPhone mini 系列的時候是非常喜聞樂見的。與最經典的 4.7 寸 iPhone 相近的機身尺寸,搭配上一塊屏占比近可能高的屏幕, iPhone 13 mini 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一部分當年對于 iPhone 6 的天馬行空的概念設計:

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說, iPhone mini 系列仍然有一些無法接受的功能性妥協,尤其是作為初代產品的 iPhone 12 mini 。無論是幾乎要被劉海填滿的狀態欄,還是在 A14 與 5G 兩面夾擊下的小小電池,以及國行雙卡的缺失,都讓 iPhone 12 mini 成了一款字面意義上「叫好不叫座」的產品——所有人都喜歡蘋果真正拿出來了一款(幾乎)在性能上沒有任何妥協的小屏旗艦,但是如果真的要付款的話,得到的答案卻往往是「下次一定」。

給 iPhone 8 換個殼也算是曲線救國體驗到了 12 mini 的手感(
而換代后的 iPhone 13 mini 仍然沒能完全解決上一代 mini 的一些基本問題:國行機型依然沒有雙卡、 2438 毫安時的電池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依然需要仔細計算著使用、 A15 與 5G 依然「打得火熱」,并且相比于同代的 Pro 機型更是缺失了非常吸引人的 ProMotion 技術——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也就導致 13 mini 的銷量依然不及預期,在剛剛上市、關注度最高的 3 個月間也只貢獻了 13 系列 iPhone 國內銷售總量的 5% :

圖|Counterpoint
幸運的是, iPhone 13 mini 的這些缺陷對于我來說卻并不構成什么:我原本就是一個雙持出門的用戶,另一張常用的 SIM 卡完全可以放在 Pixel 5 里面;2400 多毫安時的電池對于我現在每日平均屏幕時間將將 4 個小時的使用強度來說也是完全夠用的,晚上上床睡覺前通常會還有 20% 左右的余量。并且 iPhone 13 mini 解決了我對于 12 mini 最大的難以接受之處:寬得不像話的劉海——盡管 iOS 并沒有真正在這塊多出來的顯示面積里面多加什么內容,但是縮短變高的劉海終于讓 13 mini 的時間與狀態信息顯示不那么局促,在視覺元素的間距上與系統的其他部分盡量達成了一致。

這樣縮短之后看上去還有幾分 Pixel 3 XL 的影子|LapTopMag
因而一旦接受了以上若干「不便」之后, iPhone 13 mini 或許就是 21 世紀 20 年代初期迄今手感最好的小屏機器。在所謂「小屏旗艦」式微的今天,我認為 13 mini 終于找到了那個兼顧單手操作與硬件配置的 sweet spot —— 64.2mm 的機身寬度,距離經典的 iPhone 4S 只有大約 6 毫米的差距了,換來的卻是翻倍的屏幕面積(36.5 到 71.9 平方厘米)與僅次于滿血版 A15 Bionic 的性能。在這樣的組合之下,我愿意把第一代 iPad Pro 的廣告詞送給 iPhone 13 mini :

▍問題:圖窮匕見
距離 13 系列 iPhone 正式開售已經過去三百多天了,在這段時間內沉淀下來的用戶反饋也或多或少的佐證了「十三香」之類的說法還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尤其是對于 iPhone 13 mini 來說,官網標稱的 1.5 小時續航提升雖然在數據上不太吸引人,卻讓某綠色數碼論壇的對應板塊中關于續航的抱怨少了許多。因此現在再描述 13 mini ,我更想把關注點放在回答一些不那么直觀的問題上。
01 iPhone 13 mini 的續航究竟有多好 / 多差?
與官網上的標準續航測試模型不同,日常使用中的續航表現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指標,放假在家與開學上課時的使用強度自然也無法同日而語。我總體上是一個對于手機使用強度很低的人,基本上 iMessage 、Telegram 與 TIM 涵蓋了我的手機社交, Apple Music 、YouTube Music 與 Podcast 涵蓋了我的內容消費需求。App 資源庫中余下的要么是每個月也就打開一兩次的銀行 app ,或者是 YouTube 與 Twitch 這些我更常在電腦上使用網頁版的內容平臺。
再加上出門有 Pixel 負責拍照,iPhone 13 mini 在手中的這半個月更像是被我當成了一臺膠木電話,直到前幾天下載了 Water Tracker 之后才因為需要時不時打開手機記錄飲水而提高了整體的使用頻率。因此在這樣輕量的使用環境中,我的 iPhone 13 mini 基本上只有兩種電池狀態:放在無線充電板上一整天都是 100% ,或者從早上 9 點起床堅持到凌晨 1 點就寢剩余 20% 。

... 或者是從 0 點堅持到下午 7 點
但是這樣的數據很明顯是不具有普適性的,如果按照我在 S21 上記錄下的在校平均使用時間,再結合學校相對復雜的網絡環境, iPhone 13 mini 應該仍然是需要「一天兩充」的——但并不是一天需要兩次把電池從 0 充滿,而是中午丟在充電板上從 70% 補到 90% ,就可以堅持到所有打呼嚕與磨牙的室友全部入睡 。
總而言之, iPhone 13 mini 的續航仍然不能算是優秀,即便是提升能效比的 A15 也很難彌合由 5G 帶來的數據功耗。因此如果你是從 iPhone 12 mini 或者兩三年前的機器升級而來的話,那么 13 mini 的續航表現還是比較可圈可點的;但如果你的比較對象是 iPhone 12 或者一路電池大躍進的國產安卓的話,那么 13 mini 的續航表現只能算是勉強及格,出門還是得計算一下電量或者帶一塊充電寶。
02 影像能力不錯,但也只是不錯
由于我很少拍視頻,所以 iPhone 13 系列主打的「電影效果模式」對于我來說使用場景有限,想要了解更多關于 iPhone 13 錄影的信息可以參考影視颶風的這期視頻:
然而單論靜態攝影而言,很不幸, iPhone 13 mini 仍然難以和早它一年的 Pixel 5 拉開差距。iPhone 13 與 13 mini 在發布會上讓我很驚喜的一點是它們在攝像頭的規格上沒有做出太多的妥協,而是沿用了 12 Pro 系列那顆光圈 f1.6 的主攝像頭,以及聽上去很棒的「傳感器位移防抖」。不過根據 Apple 在發布會上所說,傳感器位移防抖的主要功能并非為視頻拍攝提供增穩,而是為了允許更長時間的手持夜景拍攝:

左為 Pixel 5 ,右為 iPhone 13 mini ,均為手持觸發自動夜景(未使用攝影風格)
對于這樣的結果,比較高情商的結論可能是「兩年前的 Pixel 5 實在是太強了」,而非「 iPhone 13 mini 簡直毫無進步」——盡管 13 mini 在畫面的純凈度上更勝一籌,但是在寬容度和細節還原方面仍然有非常明顯的差距。而一旦當環境照度進一步降低到允許 Pixel 啟動天文模式( Astrophotography )之后,就徹底沒有 iPhone 什么事了:

左為 Pixel 5 開啟天文模式 1 分 44 秒,右為 iPhone 13 mini 手動夜景模式 8 秒(未使用攝影風格)
但是和 Pixel 比拼極限夜景,恐怕任何品牌的機器都很難有好果子吃。因此當回日常的拍攝中, iPhone 13 mini 的表現仍然是及格的,尤其相比 Pixel 5 上面那個 107 度的所謂「超廣角」鏡頭, 13 mini 得以在將邊緣畸變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同時真正實現一片非常廣的視野。但是這些時候,智能 HDR 4 有些放肆的銳化策略也會在超廣角照片中更加明顯的體現出來,間或導致畫面邊緣的物體上出現一圈高光勾邊。所以 ... 盡量讓超廣角避開比較極端的亮暗差?

左下角的樹葉邊緣可見很明顯的 HDR 過度導致的亮邊
因此 iPhone 對于我來說仍然是一臺日光機,唯有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 iPhone 13 mini 的超廣角鏡頭可以實現超過 Pixel 5 的效果。但是假如以后還有機會見到另一代 mini 機型的話,我會希望可以用超廣角來交換一枚長焦——原因很簡單:超廣角鏡頭盡管頗具畫面張力,可用的場景卻很單調,在拍攝景色之外就只剩下微距一種選擇了,而這種選擇在 13 mini 上還做不到;反之,長焦相機在拍攝人像之外可以實現更多靈活的空間壓縮效果,創作欲望更高。

這種時候如果有長焦的話就可以避免將一些雜物容納進畫面
03 小身板的散熱難
與 iPhone 13 mini 突破極限的機身尺寸相輔相成的另一點,就是它十分不理想的散熱。盡管 A15 Bionic 在驍龍 888 、 8 gen 1 之流肆虐一年多之后成為了用戶口中的救星,但是 Apple 中規中矩的機身物理散熱依然讓 A15 難以長時間放開手腳的運行,在整體表現上仍舊是一款「高爆發」但是「耐力差」的處理器——這還是相對 iPhone 13 Pro Max 更大的機身與充裕的熱容積而言的。對于 iPhone 13 mini 來說,即使拋開廣州市 7 月下旬的烈日不談,也依然是一臺相當「有溫度」的機器。在我的使用情況中, 13 mini 最厲害的發熱往往出現在以下兩個場景:拍照與無線充電。
拍照對于任何處理器而言都是一項不算輕松的工作,更何況 iOS 同時調用兩顆鏡頭實現取景框擴展所需的持續畸變糾正與對齊運算,拍照時發熱算是正常現象,但是無線充電的發熱反而是在我從 iPhone 8 開始第一次擁有了無線充電功能至今比較詫異的一點。無論是否使用 MagSafe 充電器, iPhone 13 mini 都會在無線充電時出現非常明顯的機身發熱,并且由于機身體積本來就小,熱量堆積難以散發,最終會導致一個非常感人的溫度——這還是在 26 度的空調房里。

除此之外, iPhone 13 mini 的「五短身材」還引發了另一個關于充電的問題——我日常使用最多的無線充電器其實是谷歌的 Pixel Stand ,干凈的白色機身算是我覺得美觀與功能性上一個比較巧妙的交叉點。但是 13 mini 的身高剛好會讓自己的無線充電線圈對準 Pixel Stand 雙線圈的接縫處,唯一的充電方式就是把 iPhone 橫過來,偏偏這種時候 Face ID 又因為機身橫置而無法解鎖,失去了立式無線充電支架的意義,一番折騰下來還是得回到普通的桌面充電板。
▍與理想主義背道而馳
盡管銷量平平, iPhone 13 mini 都是一款性格鮮明的機型。無論蘋果如何將生態圈內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iPhone 13 mini 都是將 Apple 的偏執同樣發揮到極致的一款設備。對于每日走在路上就必須隨時查看手機通知、后臺同時運行不少于二十個 App 、希望可以用 iPhone 代替 iPad 處理多任務負載、在發售當日就已經準備好付款 1TB 機型的那些用戶來說, iPhone 13 mini 完全是毫無必要存在的。對于這些真正的 power-user 而言,哪怕有一日 iPhone 配備了 128GB 統一內存與 8TB 的硬盤,我也毫不懷疑他們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榨干 iOS 每一單元 TDP 的性能。
但是 iPhone 13 mini 很顯然不是這樣的一臺機器,相比 13 Pro 與 Pro Max ,我甚至覺得 13 mini 的「工具屬性」更加明顯一些——并非用最頂級的屏幕硬件、最睿智的影像系統、最充沛的芯片算力去上探某個特定場景下移動設備的天花板,而是不遺余力地嘗試將這套系統塞進越來越極限的機身——放棄追求配置與功能上的「無所不能」、轉而選擇了空間允許下的「盡其所能」,使用期間無時無刻不在讓我想起那些功能單一但是功效優異的專業工具。

「無所不能」與「盡其所能」
因此在這樣主觀的語境下, iPhone 13 mini 對我來說是無出其右的。盡管接連兩代的慘淡銷量表明市場的口味偏好仍然是「無所不能」,但是也只有 Apple 這樣體量的公司可以負擔得起如此的試錯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讓 iPhone 13 mini 成為了與 Pixel 類似的「缺點明顯,但是非常好玩」的東西——當然,更棒的是它同時滿足了我回歸 Apple 生態的需求。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75e918e9f092df036e4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