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款令人迷惑的新品,一次啼笑皆非的改名
如果你是一位對 HiFi 音響、家庭影院感興趣的消費者,想必可能會聽說過森海塞爾 "Ambeo Soundbar" 的大名。

作為老牌音頻廠商的首款消費級音箱,Ambeo Soundbar 在簡約而獨特的造型里融入了多達 13 個揚聲器單元,同時還使用了森海塞爾研發多年的 "Ambeo 3D" 音頻技術。
當然,這款產品令人印象深刻的理由,不只是品牌、造型和設計,還有 2499 美元的起售價(國內發布時定價為 19999 元),幾乎比其他同類品牌的旗艦全景聲音響貴了差不多一倍。
然而就在不久前,森海塞爾方面突然公布了一款被命名為 "Ambeo Soundbar Plus",定價 1499.95 美元的新款全景聲條形音響。

看到這里,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這家廠商在新品上 " 良心 " 了一把、" 加量降價 " 了?沒錯,我們三易生活其實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但直到仔細查閱了相關信息后發現并不是這樣,因為雖然在命名中加入了 "Plus" 后綴,但 "Ambeo Soundbar Plus" 無論在產品體型、還是內部的用料方面,都反而是前作的明顯縮水版本。

下面這個大的是 " 標準版 ",上面小的才是 "Plus"
這還沒完,或許是為了避免消費者混淆,森海塞爾在發布 "Plus" 款音箱的同時,還宣布對三年前的老產品進行改名,并為其加上了 "MAX" 的后綴。也就是說,原本看起來是 " 增強版 " 的新品,搖身一變被官方正名為 " 縮水款 ",而原本看起來像是基礎款的老產品,則在發布了足足三年后,才被確認為很可能是同系列中的頂配版本。
老實說,森海塞爾的這波操作要說他坑人吧,從結果來看其實還真沒有。但要說丫實誠吧,新款產品的命名和定價,在一開始卻又確實有點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網頁地址暴露了修改前的產品名
然而,在思考森海塞爾方面此次產品命名 " 騷操作 " 背后的意義時,我們又不禁意識到,其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似乎也正是這些年來消費數碼產品領域的 " 通病 "。
給產品名加后綴,這事本意其實并不壞
為什么如今的消費類數碼產品,會普遍在產品名中使用諸如 "Pro"、"Plus"、"MAX" 之類的后綴?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單純,因為這些后綴通常都是用于標識產品間的改款、或是相互之間關系的。之所以后綴變得很常見,是因為現在的數碼產品往往會在一個世代中推出多款衍生型號,所以用特定的后綴來進行名稱上的區分,實際上也就成為了最簡單直觀的一種命名方式。

諾基亞 6788,這個名稱誰能想到本質上就是移動定制版的 N96
請注意,我們說后綴是 " 最簡單直觀 " 的命名方式,言外之意其實也就是說,其實廠商還有別的不那么簡單、不那么直觀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比如他們當然可以像當初的諾基亞那樣,采用數字來對產品進行命名;又比如說,曾經有段時間 HTC 會為旗下每款新手機,都取一個單獨的單詞或詞組作為產品名。

HTC TyTN II,它還有個名字叫 HTC Kaiser
但很顯然,以上這兩種命名方式的問題都在于,它們無法清楚地表明不同產品間的定位差異,更難以體現同代次產品間的關系。比如諾基亞 6788 和諾基亞 6790,實際上兩者間毫無繼承關系,而且前者遠比后者定位更高、功能更強大;又比如 HTC TyTN II 和 HTC Touch Pro2,后者可以視作前者的 " 續作 ",但名稱上卻完全看不出關聯性。
況且,與過去廠商通常只在一個世代推出 1-2 款產品的做法相比,如今消費電子行業往往更傾向于 " 集團化作戰 ",也就是在一個世代推出各種不同尺寸、不同配置、不同功能側重,但共享同一設計理念、有著近似外觀設計的多款新品。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能夠讓消費者更明白地看出不同產品間的定位差異、功能特點,使用特定的后綴進行區分自然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做法。
" 思維定勢 " 不可取,但似乎也無可奈何
請注意,雖然肯定了 " 后綴名 " 的必要性,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認同其存在某些 " 定式 "。畢竟,就像本文開頭那個例子那樣,正是因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消費者對于 "Plus"、"MAX" 這樣的特定產品后綴存在著認知上的定式,所以有些廠商 " 鉆空子 " 的產品命名方式,才會存在著故意誤導的嫌疑。
那么問題就來了,大家現在熟悉的這些產品 " 后綴名 " 定式,到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在產品名上增加后綴以區分 " 衍生產品 " 定位的做法,其實很早就已出現。但早期的那些機型在 " 后綴名 " 的含義上,基本是各家都有自己的說法,并沒有所謂的 " 定式 " 存在。

HTC Touch Pro2 的 "Pro",僅僅只體現在側滑式全鍵盤上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 HTC Touch Pro2,對應的是 HTC Touch Diamond2 的 "Pro" 版本,由于增加了側滑式全鍵盤的設計,因此比標準版要更偏 " 專業(Pro)"。但除了鍵盤外,Touch Pro2 在其他方面并沒有比 " 標準版 " 更好。

Galaxy SII Plus,就是加了功能、減了性能
又比如說,前段我們曾帶大家回顧過的三星 Galaxy S2 Plus(i9105P),這款機型與 " 原型 "Galaxy S2 相比,硬件性能其實是顯著要差一些的。也就是說,在它身上的 "Plus" 既不代表性能提升、也不代表更大的屏幕,而僅僅只意味著造型設計和部分功能的 " 增強(Plus)"。

Axon7 MAX 除了裸眼 3D 大屏,遠不如 " 標準版 " 的 Axon7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興早年間推出的 Axon7 MAX。雖然從表面上來看,Axon7 MAX 似乎是同期旗艦機型 Axon7 的 " 大屏 " 版本,但實際上其性能、做工反而要遠差于 Axon7,僅僅只是用了一塊支持裸眼 3D 的大尺寸屏幕,以及在部分造型和功能上接近 Axon7 而已。所以與其說是 " 大屏衍生版 ",不如說更像是單純特化屏幕功能,但在其他方面有所舍棄的另外一臺產品。
沒錯,硬要說起來,令如今消費者對于 "Plus"、"Pro"、"MAX" 這些產品名后綴產生 " 固有觀念 " 的根源,其實是在大家熟悉的 iPhone 身上。自 iPhone 6 系列以來,"Plus" 這個后綴就開始成為 "(全方位)增強版產品 " 的代名詞,而自從 iPhone 11、iPhone 12 系列后,"Pro"、"Pro Max" 等等后綴的用法,在整個消費數碼產品領域也基本 " 固定 " 了下來。

這是不是一件好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畢竟,它確實變相 " 統一 " 了各廠商的產品命名口徑,降低了消費者的理解門檻。只不過隨之而來的,自然多少也會有像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種,疑似 " 擦邊球 " 的把戲。
好在," 偷奸耍滑 " 的廠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品牌還是會跟隨大流,不去刻意在產品命名、后綴上 " 做文章 "。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701b98e9f090a30035f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