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測試小米的影像旗艦,我們給它找來了新的對手
不久前,我們三易生活曾找到三臺不同時期、不同操作系統(tǒng)、不同設計理念的 " 超大底 " 影像機型,并它們對小米 12S Ultra 進行了一次 " 圍剿 " 式的對比測試。
在那次評測中,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手機的算力、算法進步,對于 " 超大底 "CMOS 在各場景下的發(fā)揮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考慮到早期超大底機型普遍缺乏 " 變焦 " 能力,因此我們在當時的測試中有意回避了對變焦后畫質的對比,并針對小米 12S Ultra 的變焦專項測試,進行了預告。

沒錯,今天我們就要來完成對于小米 12S Ultra 變焦能力的對比測試。而這一次,我們?yōu)榱思哟髮@臺 " 真徠卡 " 影像旗艦的壓力,特意找來了三臺極為少見、具備 " 真光學變焦 " 的機型,作為此次的對比對象。
測試機型:三臺真光學變焦手機 vs 小米 12S Ultra
在正式進入對比環(huán)節(jié)前,我們先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此次的四位 " 參數(shù)選手 "。

首先,是發(fā)布于 2011 年的華晶科技 Leo A14。發(fā)布于 2011 年的它,很有可能是整個 Android 手機史上第一款具備伸縮式 " 真光學變焦 " 設計的機型。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Leo A14 背后的華晶科技,曾經(jīng)是全球前三的數(shù)碼相機代工品牌。或許正因如此,Leo A14 基本上就是一臺 " 能打電話的相機 ",它不僅使用的是當時規(guī)格頗高的 1400 萬像素 CCD 傳感器,而且 1/2.3 的傳感器尺寸在 2011 年也是堪稱 " 大底 " 的規(guī)格,再加上 3 倍光學變焦、5 倍數(shù)碼變焦的能力,也使其一度被認為是 Android 陣營的 " 冷門拍照神機 " 之一。

第二位參數(shù)選手,則是三星 Galaxy K Zoom。它發(fā)布于 2014 年,是當時三星方面將相機與手機進行深度整合的知名產(chǎn)物之一。其使用了一塊 2070 萬像素、1/2.3 大底的背照式 CMOS 傳感器,這枚傳感器的規(guī)格在當年同樣是行業(yè)頂級水準,甚至超過了同期自家旗艦 Galaxy S5 所配備的主攝傳感器。

更為重要的是,Galaxy K Zoom 擁有至今仍是手機行業(yè)創(chuàng)紀錄的真 · 10 倍伸縮式光學變焦鏡頭,這也使得它和它與 " 前代 "Galaxy S4 Zoom 至今在二手市場都相當有人氣。

第三位參數(shù)選手,是發(fā)布于 2015 年的華碩 Zenfone Zoom。與前面兩臺手機相比,它的 CMOS 規(guī)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反而是有退步的,不僅像素是當時非常普遍的 1300 萬,而且 CMOS 尺寸也非常小。

但 Zenfone Zoom 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獨家采用了日本 Hoya 定制的 "CUBE" 超薄型潛望式連續(xù)光學變焦鏡頭組,在實現(xiàn)連續(xù)三倍光學變焦的同時,做到了遠比前兩款機型好得多的機身厚度控制。同時,它也是迄今為止最后一款基于 Intel Atom 平臺的量產(chǎn)機型,因此也讓我們對其 ISP 性能和拍照算法的表現(xiàn)頗感好奇。

最后一款參與此次對比評測的機型,當然就是小米 12S Ultra 頂配版(12GB+512GB)了。它的參數(shù)想必大家都已經(jīng)很熟悉,我們也就不再贅述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這四款機型在影像配置上的差異,我們還是將其匯總為下面這張表格。

基礎變焦測試:小米很強,但真光變的老機型也不差
解析了影像配置和技術差異后,接下來就正式進入樣片對比環(huán)節(jié)。

小米 12S Ultra 樣張:火車站 ISO50 f1.9 1/100s

華晶 Leo A14 樣張:火車站 ISO80 f3.1 1/200s

三星 Galaxy K Zoom 樣張:火車站 ISO100 f3.1 1/200s

華碩 Zenfone Zoom 樣張:火車站 ISO50 f2.7 1/320s
首先,我們在默認 1 倍焦距的情況下,看看這四臺手機的實拍效果。可以看到,小米 12S Ultra 因為有大得多的主攝感光面積、大得多的默認光圈,再加上現(xiàn)代 " 計算攝影 " 技術的加持,因此無論是在對天空色彩的表現(xiàn)力,還是在整體的畫面寬容度上,表現(xiàn)都要明顯好于另外三款具備真光學變焦的老機型。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是小米、華晶、三星、華碩)
不僅如此,將這四張樣張放大進行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只有小米 12S Ultra 拍出了逆光的老鷹翅膀處部分細節(jié),其他三款機型在這部分基本都是漆黑一片。
當然,我們此次對比的重點不是主攝畫質,而是變焦表現(xiàn)。所以接下來就進入變焦環(huán)節(jié)。

小米 12S Ultra 2 倍變焦樣張:火車站 ISO50 f1.9 1/100s

華晶 Leo A14 2 倍變焦樣張:火車站 ISO80 f3.1 1/200s

三星 Galaxy K Zoom 2 倍變焦樣張:火車站 ISO100 f3.1 1/200s

華碩 Zenfone Zoom 2 倍變焦樣張:火車站 ISO50 f2.7 1/320s
我們測試的第一個變焦場景,選取的焦距為 2 倍。為什么要用 2 倍變焦?這是因為對于小米 12S Ultra 來說,其 2 倍變焦是用主攝 + 算法來實現(xiàn),而另外三款機型的 2 倍變焦都可以完全基于純粹的、真正的 " 光學變焦 " 來達成。

因為動用了算法進行裁切、縮放,小米 12S Ultra 在 2 倍變焦時,無論解析力還是對暗處的感光能力都出現(xiàn)了下降。相比之下,華晶 Leo A14 與三星 Galaxy K Zoom 則都憑借著真光學變焦鏡頭的優(yōu)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拍出了沒有比小米 12S Ultra 差太多的細節(jié)畫質。
但如果進一步將變焦倍率拉到 5 倍,小米 12S Ultra 就會切換到使用潛望式副攝進行成像。此時,華晶與華碩的兩款機型因為鏡頭最大光學變焦倍率只有 3 倍,反而會開始動用 " 算法 " 來進行裁切縮放的數(shù)碼變焦,只有三星 Galaxy K Zoom 還能依靠 10 倍光變鏡頭的優(yōu)勢,依然保持畫面的無損放大。

有意思的是,由于此時小米 12S Ultra 本質上是在用一顆 1/2" 小底 " 的長焦副攝進行 1 倍放大倍率的成像,所以其此時的細節(jié)畫質相比 1/2.3 底的華晶和三星機型來說,優(yōu)勢其實就沒有那么巨大了。特別是原生基于相機 CCD 方案的華晶 Leo A14,可以說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驚喜。
只不過與此同時,華碩 Zenfone Zoom 的畫質就真的算是 " 驚嚇 " 了。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為底太小,還是因為其數(shù)碼變焦算法實在是劣化得太厲害所致。
更多實測場景:10 倍焦距和 HDR 結果超預期,超長焦差距明顯
接下來繼續(xù)進行對,而場景也換成了此前在我們影像評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某居民樓。

小米 12S Ultra 5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50 f4.1 1/200s

華晶 Leo A14 5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80 f3.1 1/200s

三星 Galaxy K Zoom 5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100 f3.1 1/200s

華碩 Zenfone Zoom 5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50 f2.7 1/320s
首先還是像剛剛那樣,在 5 倍變焦場景下,小米 12S Ultra 本質上是副攝 1 倍原生焦距成像、三星是 5 倍真光學變焦,而華晶和華碩機型則都是 3 倍真光學變焦 +1.6 倍左右的算法放大。此時,沒有光學防抖的華晶機型畫質依舊 " 秒殺 " 具備光學防抖,且理論算力更強的華碩機型。

小米 12S Ultra 10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50 f4.1 1/200s

華晶 Leo A14 10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80 f3.1 1/200s

三星 Galaxy K Zoom 10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100 f6.3 1/100s

華碩 Zenfone Zoom 10 倍變焦樣張:樓房 ISO50 f2.7 1/320s
將焦距再拉大到 10 倍,此時小米 12S Ultra 的成像本質上就變成了長焦副攝 +2 倍的算法放大,三星則已然是 10 倍光學變焦的原生傳感器畫質,華晶和華碩機型則都是 3 倍光變 +3.3 倍左右的算法變焦。

此時,我們依舊將這四張樣張并列放大到便于對比的相同比例。可以看到在 10 倍變焦的場景下,小米 12S Ultra 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銳化痕跡," 原生 10 倍光變 " 的三星機型觀感此時確實可能是最好的,而華晶和華碩機型此時的細節(jié),則已經(jīng)不太能看得下去了。

小米 12S Ultra 20 倍變焦 ISO50 f4.1 1/500s

華晶 Leo A14 15 倍變焦 ISO80 f3.1 1/200s

三星 Galaxy K Zoom 20 倍變焦 ISO100 f6.3 1/100s
如果進一步拉遠焦距呢?此時我們對著長江對岸的建筑物進行拍攝,測試了小米與三星機型的 20 倍變焦效果,以及華晶的 15 倍變焦效果。為什么這里沒有了華碩的機型?因為 Zenfone Zoom 最大只有 12 倍變焦(光學 + 算法),這個場景它已經(jīng)拍不了了。
盡管華晶機型的最大變焦倍率只有 15 倍,但因為它的 1 倍廣角焦距本身就與其他機器不同,所以 15 倍變焦的放大效果幾乎就等同于另外兩款機型的 20 倍變焦,正好可以放在一起對比。
在 20 倍變焦的場景下,小米、華晶、三星這三款機型的 " 成像原理 ",依次是副攝 +4 倍算法放大、主攝 +3 倍光變 +5 倍算法放大,以及主攝 +10 倍光變 +2 倍算法放大。也就是說,此時這款機型都有 " 算法變焦 " 的參與。

我們還是將三款機型的樣張放大到相同比例,來觀察細節(jié)。可以看到,此時小米機型的算力優(yōu)勢就展現(xiàn)出來了,其四倍數(shù)碼放大后的解析力,要明顯勝過三星機型兩倍放大的效果。這實際上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早期的 " 光學變焦 " 機型通常會默認禁用數(shù)碼放大,而現(xiàn)在的影像手機卻往往更依賴算法進行變焦。畢竟算力與算法的進步,確實已經(jīng)讓如今的 " 數(shù)碼放大 " 比過去要靠譜太多。

小米 12S Ultra 2 倍逆光變焦 ISO50 f4.1 1/200s

華晶 Leo A14 2 倍逆光變焦 ISO80 f3.1 1/200s

三星 Galaxy K Zoom 2 倍逆光變焦 ISO100 f6.3 1/100s

華碩 Zenfone Zoom 2 倍逆光變焦 ISO50 f2.7 1/320s
到了逆光 HDR+ 變焦場景的測試中,更有意思的事情就發(fā)生了。可以看到,雖然在這個場景中,遠處高光部分的色彩表現(xiàn)確實是小米 12S Ultra 最佳,但在畫面近距離暗處的曝光效果上,三星 Galaxy K Zoom 反而實現(xiàn)了 " 逆襲 "。

當然,別忘了此時小米 12S Ultra 用的還是 1 英寸的主攝。所以哪怕經(jīng)過了兩倍的算法放大,在細節(jié)表現(xiàn)上小米 12S Ultra 依然能夠略勝三星機型的 1/2.3 傳感器一籌。至于華碩機型,則只能說 " 真光學變焦也救不了小底傳感器 "。其依然被早了 4 年的華晶機型按在地上磨擦,不得不說是真有點丟人。
夜景 + 變焦測試:小米 12S Ultra 主攝無敵,但老機型有意外表現(xiàn)
最后,當然還是要以夜景來結束我們此次的對比。

小米 12S Ultra 2 倍夜景變焦 ISO2826 f1.9 1/15s

華晶 Leo A14 2 倍夜景變焦 ISO800 f4.4 1/10s

三星 Galaxy K Zoom 2 倍夜景變焦 EXIF 信息不顯示

華碩 Zenfone Zoom 2 倍夜景變焦 ISO388 f3.9 1/6s
首先,是 2 倍的夜景變焦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將四臺機型均開啟 " 夜景模式 ",或是在手動場景中選擇了 " 夜景 "。可以看到,小米 12S Ultra 在夜間 + 變焦的測試中一騎絕塵,甩開了其他三款 " 光學變焦 " 機型很遠。而三星 Galaxy K Zoom 也依然不出所料地反殺了比自己更晚發(fā)布的華碩 Zenfone Zoom。至于在白天表現(xiàn)異常出色的華晶 Leo A14,到了這個場景下,表現(xiàn)則令人有些失望。

小米 12S Ultra 5 倍夜景變焦 ISO12800 f4.1 1/15s

華晶 Leo A14 5 倍夜景變焦 ISO800 f5.6 1/13s

三星 Galaxy K Zoom 5 倍夜景變焦 EXIF 信息不顯示

華碩 Zenfone Zoom 5 倍夜景變焦 ISO408 f4.8 1/8s
不過到了 5 倍 + 夜景的變焦場景中,情況則又發(fā)生了出人意料的變化。一方面,小米 12S Ultra 此時的成像攝像頭不再是 1 英寸的主攝、而是 1/2 英寸的長焦副攝,在傳感器尺寸與單像素面積上對比其他三款機型的優(yōu)勢明顯縮小。
另一方面,華晶 Leo A14 的 CCD 傳感器在這個場景下,則完全展現(xiàn)出了技術原理上的優(yōu)勢。雖然在暗處的細節(jié)、防抖效果方面依然短板明顯,但噪點控制卻一躍成為了四款機型中做得最出色的。只能說,真不愧是相機廠商的技術結晶,確實就是不一樣。
總結:又是一次 " 不對稱 " 比拼,但結果更值得反思
說實在的,在進行此次影像對比測試前,我們本以為結果會像此前小米 12S Ultra 與三款超大底諾基亞機型一樣,會是新機的全方位 " 碾壓局 "。但實際測下來后發(fā)現(xiàn),除了全程拉胯的華碩 Zenfone Zoom 外,三星與華晶這兩臺 " 真 · 光學變焦 " 機型,居然能在部分場景中與小米 12S Ultra 打得有來有回,差距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一方面,這說明經(jīng)典的、基于伸縮式鏡頭的 " 真 · 光學變焦 " 設計,在光學解析力上確實依然有其意義。當然,反過來說,現(xiàn)代的頂級影像旗艦能夠 " 戰(zhàn)平 " 這些伸縮鏡頭的產(chǎn)品,其實也體現(xiàn)出了算力與算法的進步。

另一方面,從參與此次測試的四款機型整體表現(xiàn)來看,更大尺寸、更高成本的傳感器對于畫質的直接貢獻,很有可能要比鏡頭設計上的差異更有意義。畢竟 " 底大一級壓死人 " 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成立,哪怕 " 大底 " 機型推出更早,也完全有可能壓倒性地勝過小底,但發(fā)布更晚、其他參數(shù)更好看的新機。
綜合此次四臺機型的全部表現(xiàn),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未來更進一步旗艦影像手機所應具備的發(fā)展方向。那就是更大尺寸、更接近主攝規(guī)格的長焦副攝,以及帶有局部連續(xù)變焦設計的光學鏡頭,并且這些技術如今其實早已不再那么遙不可及。但而至于它們什么時候才能被我們真正用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應該取決于市場競爭的態(tài)勢,以及用戶的整體消費能力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7e31e8e9f0912ac1178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