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后加班對領導唯唯諾諾,90 后在摸魚裝模作樣,00 后重拳出擊整頓職場。"
剛剛過去的畢業季中,這句網絡流行語頗為走紅,其中透露出 2 個信息:
出生于千禧年的 00 后,正在被視作年輕桀驁、富有個性的職場反抗者。
而曾經同樣張狂叛逆的 80 后,如今已是無奈順從的 " 懦弱 " 中年。
無論摸魚躺平,還是拯救職場,都是年輕人在用不同方式來抵抗工作對自身的侵蝕。
打工人苦職場內卷太久,如今甚至沒有誰再提 " 奮斗 " 這個詞。
最近,我重溫 15 年前的老劇《奮斗》時,竟有恍如隔世之感:主角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模樣,在如今看來是如此陌生。
80 后為何從輿論里的 " 叛逆青年 " 變為 " 順從中年 "?90、00 后年輕人又為何普遍喪失奮斗的動力?
或許,你能從這部老劇里找到答案。

什么是 " 奮斗 "?
2022 年,距離《奮斗》首播已經過去整整十五年。
提起這部劇,你的腦海中多半會想到男主角陸濤與兩任女友夏琳、米萊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系,亦或是他徘徊在窮爸爸富爸爸間的 " 凡爾賽 " 式掙扎。

單看這個 32 集的故事,設定其實很簡單:6 個剛走出大學校園的青年男女,經歷不同的情感糾葛與事業走向,有激情,有叛逆,也有迷茫,最終各自獲得了成長。
故事以男孩陸濤作為第一主線,他家境普通,自幼被生父棄養,常常感到對未來迷茫,大學畢業后,他才知道生父徐志森如今已經是地產大亨。他既不認可生父極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態度,也不認可繼父陸亞迅為人嚴肅古板,徘徊在兩個父親和兩種處世之道間。
夏琳是陸濤的女朋友,漂亮,自尊心強,個性獨立。
米萊是陸濤的前女友,家境富裕,堅定不移地愛慕陸濤,即使受到男友和好友的雙重背叛,也要守護自己的愛情。
向南和楊曉蕓,沒有太大事業志向,閃戀閃婚,婚后爭執不斷。

華子最務實,為人耿直,一心想當有錢人,從倒二手車到開理發店、餐廳,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6 個青年,代表著 6 種出身、性格和經歷截然不同的 80 后。
故事第一集,從一場葬禮開始。死者是陸濤的大學同窗高強,他因考試作弊被老師當場逮住,沒能順利畢業。
在艱難的求職環境和父母施加的高壓下,被逼急了的高強,從陽臺上縱身一躍。

高強的死,讓主角團第一次嚴肅地思考關于未來的問題,他們站在遺體前,陸濤悲傷地說:
" 你的死突然提醒我,生命原來是這么的脆弱,死亡和我們這么接近。我要回去好好想想,什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
迷惘的都市青年,在影視作品中并不少見。僅導演趙寶剛,就拍過青春三部曲《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而《奮斗》是其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受歡迎的一部
充滿迷惘的青年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沒有價值,他們對自己對生活都產生了懷疑,觀眾和劇中人產生了強烈的共情。
這也是《奮斗》之所以能在 15 年后依然被反復談論的原因,它記錄并放大了 80 后的這種迷惘。
80 后一代出生于中國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年代,新道德觀念的沖擊、物質基礎的豐富與躍遷機會的多樣,讓 80 后的人生追求迥異于上一代人,他們在愛情事業間掙扎,在理想現實間對撞。

故事發生在 2006-2007 年,大學生不再是稀缺資源,到處充斥著 " 應屆大學生入行月薪低至千元 "" 畢業生零起薪 " 的新聞報道。
主角們也因此遭受了就業問題:高強求職受挫、夏琳從高校畢業,只能找到夜總會模特、唱片公司打雜工作。

每個青年在畢業時都擁有遠大抱負,被撞得頭破血流后發現,在北京這樣的城市,滿地似乎都是求職機會,卻沒有一個適合自己。
陸濤母子被徐志森拋棄多年,再次相遇后,生父徐志森的問題一針見血:
" 你未來想做什么?"
陸濤答," 我覺得只要我愿意,什么都能做。"

他的夢想是建立藝術家村,蓋大大的玻璃迷宮,把全北京的藝術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學習。
多么理想主義的愿望啊,而當時的陸濤,連一份正式工作都沒有。
徐志森笑了笑," 很好的理想,很壞的現實 "。
陸濤代表了當時不少 80 后的想法,他們不屑進入一成不變的體制內,眼見父輩白手起家完成財富積累,自己也想打拼出一番事業。
最紅的時候,《奮斗》影響了全中國的 80 后年輕人,男孩們學陸濤立起 polo 衫領子,女孩們學夏琳穿吊帶。
與此同時,這部劇也引發了不少爭議,除去復雜的三角關系外,首當其沖的質疑是:
整部劇中,似乎只有華子一個人在奮斗。
陸濤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總靠生父徐志森和愛慕者米萊為他買單。
米萊像個 " 戀愛腦 ",夏琳自稱獨立女性,卻為了男人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

向南和楊曉蕓,胸無大志,整天為些雞毛蒜皮爭吵。
部分觀眾不理解,劇名是《奮斗》,為什么每個人都在做與奮斗不相干的事情。
編劇石康解釋,每一代人對奮斗的理解不同," 以往說到奮斗就是艱苦奮斗,對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很沉重。但是,并不是只有艱苦中的奮斗才叫奮斗。奮斗可以是快樂的,可以是充滿激情的。"
在《奮斗》熱播的年代," 青春 " 本身,似乎就該等于 " 奮斗 "。

80 后的青春烏托邦
奮斗一詞的字面含義是 " 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努力 ",從這個層面看,每個角色都在為各自的目標而前進。
他們對未來充滿迷茫,但同時又充滿美好的希望。



所有年輕人住在名為 " 心碎烏托邦 " 的合租 loft,無論貧困或富有,這個等分的空間,為中國觀眾們首次提供了 " 好友同居 " 生活模式的想象。
" 烏托邦 " 原意是理想之地,心碎烏托邦,是指讓受過傷的人暫時棲息的家園。
而《奮斗》本身,也像是獻給 80 后的青春烏托邦。
有人在回憶這部劇時說道,自己足足看了 20 遍,視陸濤為偶像,連創業項目都是以心碎烏托邦為原型。

在心碎烏托邦里,人們熱熱鬧鬧地搬來,陸陸續續地搬走。
或迷茫或桀驁的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成長,對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學者朱瑤稱,《奮斗》對 80 后強烈的自我意識詮釋得淋漓盡致," 劇中人物都在以‘我’的身份說話,這種‘我’的存在,不是通常的‘客我’,而是 80 后的‘自我’的赤裸裸表達。"
陸濤和夏琳是一類人,聰明驕傲,不注重物質生活,更注重理想主義與自我實現,對彼此一見鐘情。

在陸濤認回生父后," 又窮又漂亮又有志氣 " 的夏琳意識到兩人的差距,夾雜著搶了米萊男友的愧疚,最終決定離開陸濤。
她沒有哭鬧,也沒有質問,而是去巴黎深造服裝設計,繼續完成自己的夢想。
陸濤最初對自己貧窮的家庭表現出了強烈的叛逆,認為財富凌駕于一切之上,陸母稱,兒子徐濤像極了當年為了成功不擇手段的前夫徐志森。
父子相認以后,陸濤迷失過,動搖過,但他最終又覺得,自己不想成為第二個徐志森,為了成功,什么都可以放棄。

至于全劇的 " 戀愛腦 " 擔當米萊,堅定不移地愛慕與追隨陸濤,痛苦于 " 為什么生來什么都有,就是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
但最終,米萊也找到了自我,她重新審視自己,意識到不僅追求愛是勇氣,放棄愛也是一種勇氣。


向南和楊曉蕓這一對,看上去最不成熟,相識第一天決定戀愛,從家里偷戶口本閃婚,婚姻生活中,楊曉蕓嫌向南不上進,向南厭倦楊曉蕓太任性。
但在經歷了離婚流產等一系列事件后,不著調的向南明白了什么是責任。
任性的楊曉蕓也試圖去理解,家庭責任屬于雙方,不能全部依靠伴侶。

還有華子的女朋友,北漂女孩露露,她看似虛榮,其實是年輕一輩中最清醒的人。
她的夢想始終沒變,將母親和弟弟接到北京,一家人團聚過上好日子。
為了留在北京,她在劇情前期與華子共同開店,同樣為了留在北京,她背叛華子,選擇了他的好友光頭結婚。

新婚當晚,趁光頭睡著,露露躡手躡腳地走進另一個房間,她獨自跪在月光下,坦白自己依然愛著華子。但她明白," 愛情是奢侈品,我不能貪得無厭什么都要。"
" 我必須懂得滿足。"
露露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治好了弟弟的耳朵,也將一家人接到北京團聚。
所有人都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發現了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物,這已然足夠。

" 奮斗 " 的情緒,正在消失
《奮斗》的題眼,并非眾人如何奮斗,而是他們為了什么而奮斗。
陸濤的親生父親徐志森,最符合 " 奮斗 " 主題,他有著典型的 60 后富豪發家史,白手起家,為了出人頭地,拋家棄子遠赴大洋彼岸,傷害過他愛的人,也傷害過愛他的人。
從商多年,徐志森忙于和同行廝殺,將商業利益最大化,一刻都不曾停歇。
故事的末尾,他身患重病,身邊只有下屬照顧,唯一的兒子卻不想與他為伍。

他得到了財富,也付出了代價。
在兒子眼里,他只是一個可憐的無家可歸的人。



走到人生終途,徐志森拉著前妻的手," 如果這次能緩過來,我還要找陸濤,我要讓他回來。
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永遠不要分開。"
徐志森最終發現,沒有了家人陪伴,勝利果實無人分享,多大成就也只是虛妄。
回想當初,徐志森之所以能夠如此勤勉地奮斗一生,并想將兒子變成和自己同樣的人,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奮斗的成果,收獲了金錢、地位以及別人的尊重。
這條路雖然辛苦,卻永遠不必向他人低頭。
于是,他想改變陸濤,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他多次教育陸濤," 人人都會開快車,重要的是要能剎住車 "。
勸兒子別將愛情看得太重," 感情世界沒有投資回報率,沒有價值 "。
但他從來沒能真正地改變過陸濤。

《奮斗》結尾,留給陸濤一個終極選擇,成為理想主義者還是現實主義者?
現實主義意味著繼承父親的家產,重復徐志森當年走的老路;理想主義則代表著他回歸屬于陸濤的平凡生活,告別所有的名利誘惑,從頭開始奮斗。
陸濤的答案我們都知道,他陪夏琳去法國完成深造,毫無牽掛地放棄了父親的所有財產,選擇自己奮斗。


" 我是陸濤,我的夢想就是做一個簡單而誠實的人。
我喜歡設計我就做設計,我愛夏琳我就跟她結婚,我有朋友我就會經常跟他們在一起 ……
我沒有野心不想控制誰,我也討厭與人斗爭,我就喜歡我現在的生活,這是我的奮斗所得。"
陸濤這段話曾經感動了很多人,他的選擇代表著理想主義的勝利,也說出了 21 世紀開端人們面對越來越多物質誘惑時內心的自我和解。
時過境遷,我們很難說這個選擇是對是錯,但在如今看來,這種理想主義早已變得懸浮。
他在劇中共放棄過 2 次財富,第一次是將手里的 2000 萬,全部投進自己想完成的地產項目里;
第二次,他直接放棄了全部家產,以及父親的人脈和經驗。
陸濤之所以有勇氣放棄一切,其實是因為他太自信,他相信就算只靠自己,也遲早能改變命運,縮小階級差異。
這一點,陸濤相信,80 后這一代人也曾堅信不疑。那些年,有太多 80 后作家、80 后新貴嶄露頭角,隨處可見輟學創業年少成名的財富神話。
而在 15 年后的今天,00 后進入職場,兢兢業業打工,勤勤懇懇內卷,卻漸漸發現,改變命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即使努力也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實現得只是老板的夢想。

" 奮斗 " 不再是年輕一代的關鍵詞," 躺平 " 卻大當其道,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
與其討論 00 后為何在職場重拳出擊,不如想想,如果努力必定有收獲,奮斗也能得到來自世界的正向反饋,誰又會在乎那多幾小時的加班呢。
我不禁好奇,15 年后,陸濤會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嗎?又會讓自己的孩子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或許也只有 " 中年陸濤 " 們才知道。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8c464b15ec008be697a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