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停播 6 年的國產節目,突然翻紅。
起因是前幾天全網熱議的「超生調劑」話題。
超生的孩子,被帶走進行社會調劑。
去向不明,無記錄可尋。
親生父母想要尋子,困難重重。
這不是電影,而是真實事件。

許多網友表示匪夷所思。
「人非物品,竟然也能用來調劑。」

其實,十四年前,就有一檔節目采訪到了親歷者。
揭開了一個女孩被調劑的 23 年人生。
這檔節目百無禁忌。
早早觸及了 PUA、性交易、未成年性侵等等尖銳話題。
豆瓣評分 9.1,今天看來也毫不過時——
《社會能見度》

《社會能見度》于 2006 年在鳳凰衛視開播。
由鳳凰當家花旦、被王朔稱為「偶像」的曾子墨擔綱主持。
與陳曉楠的《冷暖人生》、竇文濤的《文濤拍案》、吳小莉的《小莉看世界》同屬一套欄目。
也共享著人文關懷的底色。

它敢于觸碰灰色地帶。
從不避諱有爭議性的話題。
如今再次翻看節目單,仍深覺其前衛與大膽。
就比如最近翻紅的這一期《被「調劑」的女孩》。
講述了一個女孩被改寫的 23 年人生。

90 年代初,全國各地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
「超生調劑」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謝先梅的養父在村里娶不上媳婦,擔心無人養老。
于是花了250 元,將她抱了回來。

謝先梅自小就知道自己并非親生。
但也無人告訴她真正的身世。
長大之后去城市打工,電視上的尋親節目讓她萌生了尋親的念頭。
但,真正踏上尋親之路,才發覺處處受阻。
謝先梅先是問到了當初自己被抱養的地址,然后一家一戶地走訪。

有人不予理睬。
有人提供消息后又變卦。
還有的不留情地說著風涼話:
「人家都不要你了,你還回來找他干嘛啊。」
家里也會潑冷水:
「二十幾年了,你沒有他們也照樣過得很好,你現在也過得很好,你干嘛要去找他們呢?」
連男朋友都因謝先梅對尋親的執拗而分手。
吵架時專挑痛處,直言她是「有人生沒人養」。

但阻撓越多,心意反而愈堅定。
接著,謝先梅找到當年計生主任的住處詢問。
無奈的是,當事人早已記憶模糊。
因為當時「調劑」現象太普遍,女孩太多。
「很多都被他抱過,他哪知道誰抱的哪一個。」




唯一欣慰的是,謝先梅得知自己的生母曾經來找主任鬧過。
這證明,她不是被扔掉的,仍有人在乎她。
這也給了她繼續尋找的力量。
幾次錯認后,事情出現轉機——
電視臺的尋親節目,帶來了也在尋女的唐華芬。
經過親子鑒定,母女終于團聚。
但心痛還未停止。
母親唐華芬的故事,竟更令人唏噓。
原來,在生下謝先梅之前,唐華芬已經流產過十一二次。


90 年代,山區經濟文化水平相當落后。
醫療條件的局限,導致避孕技術形同虛設。
一些女性,就算歷經上環的痛苦,依然免不了意外懷孕。
「每次都戴了環的,連墮胎都是先把環取了才墮胎的。每次先打掉之后再戴環,然后再懷孕再打掉,然后再戴環。」

如此惡性循環,以至于唐華芬 30 多歲就已經瘦弱到了極點。
如果再流掉最后這一胎,她的身體就會徹底垮掉。
無奈之下,她生下了這個女孩,也就是謝先梅。
隨之而來的,是 8500 元天價罰款。
交不起,孩子只能被抱走。
在找到謝先梅之前,唐華芬的痛苦、自責從未平息過。


《被調劑的女孩》一經播出,隨即帶動了一系列相關報道。
后續,謝先梅感慨道:
「至少現在的人,不會再遭遇我這樣的事情了吧?」
但如今熱搜一爆。
倒讓《社會能見度》穿透了時間。
讓人意識到,還有許多謝先梅,至今沒有回家。
2016 年,《社會能見度》停播。
數年過去,余震仍在。
這份持久的生命力,來源于對熱點事件的另類觀察角度。
就比如最近又被重提的一樁舊案——
2009 年,女研究生楊元元,在宿舍衛生間內自殺。
她將兩條毛巾系在一起,用半蹲的姿勢自縊。

極為痛苦的方式,足以見楊元元求死的決心。
她為什么尋死?
當年社會各界眾說紛紜。
其母將矛頭指向了校方。
而各路專家則將楊元元之死與貧困、考研聯系到了一起。
唯獨《社會能見度》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親情中的 PUA。
彼時,這還是個相當敏感的話題。
畸形的家庭關系,往往被孝道所掩蓋。

楊元元出生于湖北宜昌,幼年喪父,家中只剩母親與弟弟。
姐弟二人成績都十分優異,但命運卻天差地別。
楊元元的夢想本是去大連讀書。
但由于母親嫌路遠車票貴,只能改為武漢大學。
入學后,又因母親不愿花錢入住工廠宿舍,楊元元只得將她安置在在自己的宿舍,同擠一張床。

期間,楊元元還和母親共同承擔了弟弟讀大學的學費。
資助弟弟從武大本科讀到了北大博士,前程似錦。
而楊元元自己,畢業后考上過兩個小城市的公務員。
卻都因為母親「不愿意她留在小城市」而作罷。

并不順心地工作了 8 年后,楊元元考取了上海一所高校的法學研究生。
本以為終于能開始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但沒想到,母親仍然堅持同住宿舍,「無論吃飯散步,形影不離」。
就連上海這座城市,都是母親為她早早定好的歸宿。
只因母親來這里打工時,對此地頗有好感。
母親的控制,自始至終沒有離開過楊元元。

可想而知,母女長期同住宿舍,必然給其他同學帶來不便。
校方也要求搬離。
在輾轉多處簡陋的住所后,楊元元身心俱疲。
共同躺在冬日毛坯房的冰冷地面上過夜時。
楊元元對母親絕望感嘆: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讀了這么多年書,卻什么都沒改變。」
次日,自縊身亡。
節目中,曾子墨向楊母問出了相當犀利卻又眾望所歸的一問:
「為什么不自食其力,而一定要依賴女兒生活。」

并非刻意攻擊,而是層層剝繭。
并非避重迂回,而是直達核心。
《社會能見度》的洞察力和批判性可見一斑。
但一檔好節目,若只有批判,也會因失去溫度而變得冰冷。
國計民生,終究以人為本。
所以節目中的人文關懷也處處可見。
在《「十元店」性工作者調查》這期節目中。
曾子墨采訪到了葉海燕,一名提倡性交易合法化的社會工作者。
葉海燕甚至選擇成為一名真正的「十元店」性工作者。
去真切體驗她們特殊的工作環境與不為人知的心理狀態。
并將自己的經歷在網絡上直播。

面對被各式羞辱、攻擊、質疑包裹著的當事人,主持人曾子墨的態度卻十分緩和。
比起質疑葉海燕嘩眾取寵,她更想知道葉海燕是否也會害怕。
比起鄙夷,更愿意探究整個群體真正的內心想法。

而正是這樣有溫度的提問,挖掘出了更多意想不到極具價值的內容。
就比如,性工作者長久以來被打上「放蕩」的標簽。
但實際上,現實中的她們,意外地非常保守。
「念叨的都是她的家庭。」

經濟狀況和生存條件不容樂觀。
身體不舒服,根本不舍得去大醫院。
害怕萬一真的確診,而自己又無錢醫治。

葉海燕提倡性交易合法化的初衷,是為「保障性工作者安全與利益」。
對此,節目組并未急著推翻,也沒有硬上價值。
而是在結束語中,呼吁對社會邊緣群體的關注。
這種平視相當可貴,卻是彼時新聞節目的常態。

《社會能見度》的節目單,已經定格為那十年間的社會備忘錄。
記錄了當年鬧得滿城風雨的「毒奶粉事件」。
以及早已成為形容詞的年度熱句「我爸是李剛」。

這也意味著,節目針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追蹤和報道從未缺席。
正如曾子墨所言:
「有些人認為曾子墨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我卻一直認為那是責任心。我有專業的財經知識,敏銳的觸角,堅定的判斷力和高度的社會良知。同時我也有呼喚正義的責任。」
即便是「醫患關系」「釘子戶」這類敏感議題,節目也毫不避諱。
而且早在數年前,就針對「留守兒童性侵」這一鮮為人知的隱晦罪惡進行過詳盡的追蹤報道。
這種誠實的記錄,也被時間蒸餾出一種無法復制的可貴。

與此同時,《社會能見度》有一種珍稀的旁觀視角。
它起底社會不為人知之處,但保留著新聞行業的核心標準。
只呈現不評價,抽絲剝繭之后,留給觀眾評說。
在當今充斥著各種情緒化導向性用詞的輿論環境中。
這一點克制,反而營造出一種開放式的公平。
這也是為什么,這檔節目能在當年播下新聞理想的種子。
讓許多年輕人,有了成為一名新聞人的夢想。

網絡時代,各類新聞事件頻出。
信息爆炸,場域狹窄。
人很容易迷失其中,被一家之言影響判斷。
或許此時,這檔停播已久的古早節目,能帶來一點樸素的提醒:
在節目中所呈現的昔日輿論場中。
情緒發泄與價值判斷比比皆是。
這類信息早已被大浪淘沙,淹沒在洪流中。
而平視傾聽、認真追問、理性思考,穿過時間仍有效力。
但可惜的是。
這份思考力似乎也與這類節目一起,在當下變得越來越稀缺。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6636f7f780be17b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