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最近,年僅 21 歲的攝影師 Tati Bruening 以絲毫不亞于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競選口號的磅礴氣勢喊出 "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發泄對 Instagram 屢屢更新版本、越來越像高仿 TikTok 的怒火。
這張白底黑字的圖片,很快獲得超過 225 萬次贊。
被粉絲總數接近 10 億的 Kylie、Kim 和 Kourtney 三姐妹分享傳播之后,徹底成為一場從 Instagram 發起、矛頭直指 Instagram 的請愿運動。
從一個攝影愛好者集聚的濾鏡軟件,走向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2010 年橫空出世的 Instagram,2022 年每月活躍用戶已超 10 億。
這個陪伴我們 12 年的 " 網上家園 ",為什么人人都用,卻又屢屢被罵?屢屢被罵,卻又絕不回頭?

● 卡家姐妹們迅速加入抗議
一句 "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 刮起的風波,比預想得更大。
大家對使用體驗的抱怨,大抵集中在 " 短視頻鋪天蓋地,削弱了原本的照片分享功能 " 和 " 算法推薦取代了時間軸,強推太多陌生賬號 " 這兩點致命傷上。

● " 拒絕偽抖音,還我真哀居!"
面對忠實用戶的洶涌討伐,Instagram 負責人 Adam Mosseri 拍了一則視頻出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點開滑了半天,現實生活中親朋好友的新動態都被擠在了后面,滿目所見卻是自己根本沒關注的推薦內容。這樣的感受,也不只是在 Instagram 才有,相信你我都不陌生。
針對算法這只越伸越長的黑手,Adam 誠懇道歉," 如果推薦內容是你完全不感興趣的,只能說我們目前做得還很糟,得繼續努力。"
換句話說,推薦還是要塞給你的。

● Adam Mosseri 回應此次風波
而對于被大呼 " 模仿 Tik Tok" 的 Instagram Reels 短視頻服務,他首先承諾照片分享始終會是平臺不可動搖的傳統,隨后無奈表示:" 說實在的,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 Instagram 帖子會變成視頻。即使我們什么都不改變,這一切也會發生。"
換句話說,罵聲再大,短視頻還是要做的。

● 透過兩大平臺的頂流對比不難看出,短視頻看似飽受爭議,卻又勢不可擋
從更換 logo、隱藏贊數、審查系統到頻繁改版 ……Instagram 在過去 12 年里可謂三五不時地站上風口浪尖。不滿的聲音似乎愈演愈烈,因此而扔下 Instagram 不玩了的人,卻少之又少。
究竟是 Instagram 店大欺客,還是我們面對社交網絡世界的種種紅與黑,太過自相矛盾?

第一宗罪
背叛寶麗來

● 2010 年,Instagram 的初始 Logo 設計
其實,Instagram 最初是為攝影師和平面設計師建立的社群,我想提供給他們一個好玩的創作和交流工具,但很快地,隨著越來越多人透過它展示生活,本質已經變了。
- Kevin Systrom
你最早用 Instagram,是不是也是因為它層出不窮的濾鏡選擇?
自從 2012 年被 Meta(當時還叫 Facebook)重金買下,Instagram 在爭議之中的擴張之路就從未停息,以至于我們常常忘了,它的誕生最初是一個小而美的 " 硅谷童話 "。
26 歲的斯坦福畢業生 Kevin Systrom,壓根不是計算機專業出身,利用周末和工作日晚上的時間自學編程。

● Kevin Systrom
經過僅僅 8 個禮拜的開發,2010 年 10 月,Instagram 橫空出世,第一天就吸引了 25000 名初始用戶。
Instagram 的名字取自 " 即時 "(instant)和 " 電報 "(telegram)兩個單詞。初心尚在的 Kevin Systrom 以即時成像的寶麗來相機為靈感,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照片分享 " 就像傳遞電報消息 "。

● Polaroid Land Camera 1000 相機
事實上,Instagram 的原始 logo,近乎分毫不差地致敬了 1970 年代誕生的 Polaroid Land Camera 1000 相機。正因如此,在 2015 年之前,Instagram 僅支持 1:1 的方形照片。
從煙灰藍的主頁配色,到 1950 年代的蜷曲字體,復古基因深入骨髓,正如開發者所期待的那樣,Instagram 最早的受眾是一批對審美相對敏感的圖像工作者。

● 你懷念這一抹熟悉的煙灰藍嗎?
Instagram 真正 " 引發眾怒 " 的一步棋,是在 2016 年全面更換 logo,徹底清除了多年如影隨形的寶麗來審美,以表示擺脫 " 照片編輯器 " 昔日定位的決心。
在創造這個扁平簡潔的新 logo 之前,Instagram 曾邀請員工們在 5 秒之內憑借直覺畫出 Instagram 圖標,幾乎所有人都畫了彩虹和相機鏡頭。于是拋棄什么、留下什么,似乎并不困難。

● 2016 年,引發網絡千層浪的視覺升級

● 事實上包括未正式上線的內測版在內,Instagram 的 logo 變化可謂花樣百出
這個沿用至今的漸變色 logo 當時承受了網絡上一邊倒的噓聲,但事隔 6 年回頭看去,拋除情感依戀的主觀因素,這其實是個正確決定——它再也不僅僅是為你的自拍套上濾鏡、調節明暗對比度的美化工具,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社交網絡。
設計背負著前瞻的使命,卻不是萬能的魔法,不可能一瞬間討好所有人,做減法背后也是大量思考與心血的凝聚。


● 原本充滿 1950 年代風格的標志性字體,也經過了細微的調整
2020 年,正逢 Instagram 的 10 周歲生日,為了照顧大家的懷舊情結,Instagram 特別上線了換回寶麗來 logo 的功能。看著凹凸有致、過于具象的舊日視覺,你可能反而會覺得不適應。

但喝彩也好,抱怨也罷,Kevin Systrom 已在 2018 年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自己一手打造的 Instagram,而 Istagram 依舊步履不停。

第二宗罪
被污名化的 "Ins 風 "

● 遙想 2010 年代初,Instgram 食物擺盤俯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大眾藝術門類
發 Twitter 總要思考自己該說些什么,這本身就是一種壓力,發圖片簡單多了。
- Kevin Systrom
別說你不記得,龜背竹、火烈鳥、牛油果奶昔、《KINFOLK》雜志 …… 這些今天看來年代感濃厚的生活方式元素,都曾是若干年前被我們稱為 "Ins 風 " 的具象材料。
易于模仿,且短時間內變得無處不在,總會遭來反噬與厭倦。"Ins 風 " 也恰是這樣一夜間 " 西學東漸 ",遍布手機壁紙、淘寶賣家展示、心靈雞湯配圖、咖啡店宣傳,隨后被迅即拋棄的。


● 被污名化的 "Ins 風 " 是我們的一頁集體黑歷史,卻也定義了一種容易打造和復制的家居風格和拍照手法
但毫無疑問,Instagram 的確是 21 世紀以來唯一真正不斷衍生出風格趨勢的平臺。
如果《穿 Prada 的女魔頭》發生在 2022 年,潛伏在大眾背后用一雙眼左右流行的恐怕絕非 Meryl Streep,而是 Instagram。




● 一夕之間把 Zara 打得落花流水的中國快時尚獨角獸品牌 SHEIN,在 Instagram 上擁有 2500 萬粉絲,所有單品幾乎都是以大數據計算如何受歡迎、高點贊的思維誕生的
即便你從不使用 Instagram,你買的衣服配飾依然極有可能從這里的蝴蝶效應開始。100 個博主標注 #Barbiecore,頂多是一小群粉色時尚邪教;但當 1000 個博主開始這么做,它就成了 " 今夏最熱 "。
當設計師、品牌、買手紛紛進入 Instagram,他們不再透過昔日投放在雜志內頁的印刷廣告,間接試探著受眾的審美神經,而是直接和他們產生對話,接受褒貶——當然代價就是,跟隨任何風吹草動,留言區時刻可能真實得有點失控。




● 在 Instagram 上成長起來的 Jacquemus,成功地向 Z 世代販賣一種 " 半臆想、半真實 " 的南法夏日生活圖景,雖屢被質疑實物質量較差,熱度仍然高居不下
以 Jacquemus 為首的 " 網紅設計師 " 應運而生,他們在 Instagram 上坦然地把度假、戀愛、家庭,和自己的設計、秀場、大片混為一談,獲得奇效。
諸如 Diet Prada 這樣的評論糾察賬號也應運而生,畢竟以 Suzy Menkes 為首的老牌時裝評論人仍是心氣頗高的新聞工作者,沒興趣也沒立場做那么多抄襲對比圖、病毒式流行的 meme 來娛樂眾生。





● Diet Prada 取代了嚴肅高冷的知識分子式時裝評論,以輕松詼諧、飽含諷刺的 " 時尚奶頭樂 " 內容游走在 Instagram 上
如果說每天都有大量言論、觀點翻涌的 Twitter,是我們網上沖浪的 " 吸煙室 ",Instagram 則更像始終被第一眼視覺所主導的個人櫥窗。
有了櫥窗,何愁營銷?無論家居還是時裝、大集團還是獨立廠牌,得 Instagram 者得熱度,一點都不夸張。

● 為了鞏固時尚屬性,Instagram 背后母公司 Meta 為虛擬形象推出了專屬時裝系列,圖為身穿 Balenciaga、Prada 和 Thom Browne 的 Instagram 時尚主管 Eva Chen 和老板 Mark Zuckerberg
你認識 Eva Chen 嗎?縱觀所有社交網站,恐怕只有 Instagram 會設立這樣一位在真人秀、時裝周街拍里無孔不入的時尚主管,她的 slogan 非常直白明確:" 每個設計師都該經營 Instagram 帳戶。"
有人狂熱,就一定有人當逆行者。連夜清空 Instagram 成了流行文化中一種以退為進、無聲勝有聲的手段,天后發專輯要清空 Instagram,品牌換創意總監也要清空 Instagram……


● 剛剛發行新專輯的 Beyonce 也依照天后慣例,玩了一把 Instagram 失蹤大法
時尚漩渦中心的主角們也各執一詞,比如 Haider Ackermann 就在《Numéro》的專訪里批判道,"Instagram 太無趣了,人們太把它當一回事了。設計師為了受人尊敬,必須擁有大批粉絲,這很令人擔憂。"
你可以玩,也可以不玩,還是 Phoebe Philo 當年的話更拿得起放得下一些:" 如今最有風格的一件事是,Google 都搜不到你。"

第三宗罪
崇拜與嫉妒的溫床

我身邊的人也對 Instagram 深感壓力,他們不得不把完美生活的樣子放在網上,比如朋友很多、每晚出門玩樂、花很多錢、時刻都很瘦 …… 永無止境的清單。
但這些壓力真的僅僅源自 Instagram 嗎?人們不斷思考著我該和大家分享生活的哪一面?我夠酷嗎?我朋友做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
- Kevin Systrom
地球上最具吸引力的人,都擠在 Instagram 上。互贊和互粉,成為當代最基本的 " 無接觸禮儀 "。
無論你過完了多么糟糕的一天,打開 Instagram,別人動態里的天氣永遠陽光燦爛,泳池、草地和海邊的生活取之不盡,似乎天底下沒人需要操心工作。
每個名流都在揮動手指支持 #bodypositivity,但他們又都挺著平坦到驚人的小腹,對著鏡頭咬住熱量炸彈般的乳酪披薩。



● 卡戴珊一家人人都是 Instagram 重度依賴者,也是無數 Instagram 爭議的漩渦中心
新鮮出爐的小圈圈永遠旋轉不停歇的 Instagram Stories 是怎么誕生的?
當 Instagram 所崇尚的經過修飾的精致生活面向走向飽和時,大批年輕人在 Snapchat 上收獲了(看似)更即興、隨意、粗放的使用體驗,而 Instagram Stories 幾乎原樣復制了這種實時分享的玩法。

● Snapchat VS Instagram Stories,高度相似到令人神經串臺
初衷明明是只在網絡上短暫擁有 24 小時生命的 Instagram Stories,慢慢又被大家創立琳瑯滿目的專輯,從而永久保存起來,可謂買櫝還珠。




● 幾乎沒有任何名人的 Instagram Stories 會真正乖乖在 24 小時后蒸發,反而成了首頁最搶眼的 " 戰利品 "
為了把社交氛圍引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向,Instagram 也提供了隱藏每條帖子點贊數的功能,企圖消解人類本能的比較欲。
可是,粉絲數赫赫寫在主頁頂端,一個 100 粉絲的賬號和 100 萬粉絲的賬號,即便都隱藏了贊數,又可以遮蓋什么呢?

● 從頭到尾都非常自相矛盾的 " 隱藏點贊數 " 功能
我們似乎永遠在想盡辦法鏟平網絡世界里因為名氣、財力、樣貌而帶來的不平等,表明自己無所謂 " 紅與不紅 "。但每逢年底,大量用戶依然會興致勃勃地曬出點贊數最高的 9 條帖子,作為一種自我總結。
無論是頂級明星 P 圖被揭穿引發的熱議,意見領袖們卷入虛假宣傳的官司,還是 Instagram 上無聲的攀比帶來的心理問題,這些被自然而然清算在 Instagram 頭上的罪行,其實也是人類一直未曾解決的陰暗角落。

● 看似生活風光無限的 Bella Hadid,也一度曬出崩潰哭泣的自拍,和她的 5000 萬 Instagram 粉絲分享她內心的掙扎不安,告訴他們:社交媒體不是真的人生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篤信科技是救世主,但最近幾年,隨著現實生活逐步崩壞,我們開始對科技的內在模式感到憤怒。
對此,Instagram 的創始人戲謔道:" 人們終于意識到什么是真實。曾經每個人都認為,科技解決了世上所有問題,現在大家才意識到,硅谷做出來的這些社交媒體,就和任何一間大型購物中心一樣,并不是慈善事業。"

有 Instagram 陪伴的 12 年,
你覺得世界更好還是更壞了?
無論你的答案是什么,
原因大概率也不在于 Instagram。
社交網絡是游樂場、生意經,
但永遠不會是你的真實人生。
玩就玩得盡興,
走就走得灑脫。
關于 Instagram 你有什么想說的?
留言告訴我們吧!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1d7768e9f0943835df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