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寫幾篇 " 詐騙系列 ",幾乎把內地劇的詐騙手法扒了個遍。
不過,內地劇詐騙沒啥稀奇的。
只是沒想到,連占據口碑高地的臺劇,也有被罵 " 卡司詐騙 " 的一天。

這部被 " 投訴 " 的《媽,別鬧了》,卡司當真豪華。
光是演員陣容,無論如何都該是一部好劇——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二搭的賈靜雯和吳慷仁。
在《想見你》中飾演陳韻如的柯佳嬿。
就連飾演老媽的比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美國開過巡演,參加過 Michael Jackson 演唱會,是當時臺娛叱咤風云的多棲藝人、時尚天后。

劇中,吳慷仁的尺度更是大到官方發預告都要親自打碼的程度。

可開播后,它不僅沒爆,竟然還撲。街。了。
為什么?
一個字,鬧。
劇集主要講了六十歲喪偶老媽和兩個單身女兒比看誰先結婚的故事。
被網友嫌太鬧的,是劇中的老媽王玫玫。
看劇的時候,這一段老媽飛刀,吵到我頭都大了。

但其實,我不討厭一個鬧騰的角色,我在意的是,通過這種鬧她想傳達什么——
王玫玫是鬧著把自己嫁出去。
她把婚姻當成事業,把再婚視為中年就業:
女人的婚姻就是事業
離婚就當作資遣
老公掛了就當公司倒閉
沒有人可以阻止我中年就業

這也是被網友爭議的一點,有人覺得,把結婚當事業的婚戀觀很落后。
但,恨嫁真的就落后嗎?
我看未必。
雖然劇整體一般,但難得的是,塑造了一個影視劇里罕見的老年 " 戀愛腦 " 女性形象,王玫玫。
而且,她的鬧,一點也不過時。
在人生的下半場,還有著為愛情鬧騰的熱情,怎么能算落后呢?
王玫玫的愛情,其實不太符合大眾對老年愛情的想象。
這么說吧,她有點 " 老年渣女 " 體質。
開局第一段愛情,就是所謂的 " 知三當三 "。
她跟爬山隊的阿勇一起爬山。
在路上,阿勇吐槽和老婆沒有共同話題,王玫玫抱怨耐不住喪夫五年的寂寞。
一個和老婆合不來,一個失去了老公,兩人一下就看對眼了。
在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雨下得很大,兩人一起走著泥濘的山路,走在前頭的阿勇,伸出手示意要拉她一把。
這一拉,直接把她拉進了愛情里。

但這段愛情并沒有維持多久,當玫玫意識到阿勇只是把自己當備胎后果斷分手,開始在交友網站上相親。
然而,碰上的相親男對象,一個比一個奇葩。
奇葩男一號,臭屁男。
在公共場合大聲講電話,要求她嫁過去后洗衣做飯搞衛生。
哦,原來是想找個免費保姆。

奇葩男二號,小氣男。
見面禮送了她一個蘋果,聽到玫玫說請客后,他抱著寧可打包也不能虧待自己的心態,點了三份主食,兩個甜點。

三號,一把鼻涕一把淚全場 cue 亡妻的癡情男。

四號,是被兒媳推著輪椅插著氧氣管,耳朵還重聽的多病男。

窒息,太令人窒息了。
在一眾不是找保姆就是找護工的奇葩男里,難得有一正常老頭,翟仁厚。
此人酷愛詩詞歌賦,愛嘮嗑人生哲理,完全符合她的要求。
兩人也像普通小情侶一樣,一起爬山看海,去歌舞廳蹦迪唱 K。
好不快活。

只不過,栽在了兩家人的見面上。
由于對方兒媳的惡言相向,玫玫朝著她暴躁地潑了杯水,順帶把他倆剛點燃的愛情火苗也潑滅了。

玫玫的相親不限于線下,還有線上網友,一個澳大利亞老伯。
這段愛情更瘋狂。
當時她和阿伯只是網絡一線牽,視頻面對面。
不清楚對方底細就敢應邀,一人勇闖澳大利亞,回來后直接通知女兒:
他倆要結婚了。

愛上已婚男,奔波在各大相親場,用水潑熄了自己愛情的火苗,與澳大利亞阿伯面基閃婚。
每一件都大膽又瘋狂。
但如果用 " 渣女 " 來評判她,那就錯了。
所謂的渣,不過是她作為一個老年女性,依然保持著被愛,被關注的情感需求。
這種情感需求是源于自我欲望,而不是出于為自己尋找一個養老歸宿,或是社會身份。
促使她想方設法把自己嫁出去的,不是建立一個家庭,獲取一個妻子身份的社會規訓。
而是一份追求愛情的執念而已。
也因此,在行為上,王玫玫是瘋狂的。
但她的拒絕,卻是理性的。
她并不想隨隨便便地嫁。
她拒絕爬山男和那些奇葩相親男,是因為感覺到明顯的不適。
臭屁男和多病男把自己當保姆,小氣男把自己當提款機,癡情男把自己當情緒垃圾桶。

她不想當保姆、提款機和情緒垃圾桶。
她只想撕下這些功能性的標簽,在一段感情中盡可能地投入,獲得情感滋養。
這也是她和文藝男情投意合的原因。
文藝男不利用她的感情,只是帶她爬山看海,跟她分享唱 K 蹦迪的秘密基地,跟她手牽手去店里買飲料。
在這段關系中,她不再是媽媽,或是毫無感情的工具人,而是像熱戀中的女性一樣,盡情享受愛情。

在旁人看來,老年人還追求愛情,簡直不可思議。
文藝男的兒子兒媳,就是如此。
他們認為,王玫玫想和文藝男結婚,一定是看中了他們家的財產,因此,如果想要結婚,他們就得簽份婚前協議書。

王玫玫為這樣的揣測而憤怒,于是用一杯水,完成了反擊。
我前段時間才寫過,當一個戀愛腦沒什么不對。
對于老年女性來說,更是如此,一個習慣于成為妻子,母親,甚至是奶奶外婆的女性,才更在意愛情。
因為在愛情里,她們能看見自己。
以一個女性,一個人的身份被看見,被關注,被呵護,而不是被當成一個操持家庭,生兒育女的功能性存在。
這幾年,老年女性追求愛情的例子也越來越多。
比如之前寫過的 " 靳東女友 " 黃月。
黃月沉迷抖音,相信屏幕中口型都對不上的靳東在跟自己告白,并揚言要嫁給靳東。
為了刷靳東,飯不吃了,人也從 100 多斤瘦到了 90 斤。
丈夫勸她,你又不是美女;又勸:
你那個 60 多歲的人(人家)要你啊?

底層邏輯是:你已經沒有價值了,誰要你。
在丈夫眼里,一個女性沒有外貌優勢,年齡優勢,就喪失了吸引異性、獲取愛情的可能。
而黃月之所以一心把假靳東當寶貝那樣稀罕著,不是因為他帥,而是他唱出了她的好、她的美、她的善。
那個被丈夫忽視、貶低的自我,能重新被看見,被肯定。

像黃月這樣的老年女性不是少數。
她們渴望愛情,其實是渴望一段無功利性的,只講求精神契合的情感。
《姨媽的后現代生活》里,葉如棠(斯琴高娃飾)就是這樣一個醉心于愛情的老年女性。
她退休后獨自在上海生活,日子過得很摳。
摳到冰箱都被她拔掉了插頭,要用就去鄰居家蹭。
但這樣一個摳門大媽,只認識了潘如常(周潤發飾)一天,就愿意借他 300 元買藥。
還被他騙去自己的全部存款,人財兩空。

葉如棠之所以被迷得神魂顛倒,不是因為那人長得帥。
而是因為她視他為知己,能和她唱京劇,聊杜甫和屈原的《離騷》。
他和自己有共同的愛好,意趣相投。

遇見潘如常之前,她不過是人到晚年,拋夫棄子來上海的一普通老太太,誰也不知道,年輕時的她,能說一口標準的英式英語,愛畫畫唱戲,有精神追求。
她過著雞毛蒜皮式的小市民生活,交流最多的鄰居水太太,聊的話題永遠繞不開兒女子孫。
她已經很久沒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欣賞;
也很久沒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真正的價值在哪。
在她看來,潘如常是為數不多的,真正能欣賞她、給她帶來精神滿足的人。
在這段關系中,她不再是需要照顧侄子的姨媽,不再是跟鄰居嘮嗑家常的小市民。

不管是劇中的王玫玫,現實中的黃月,還是電影里的葉如棠,這些老年女性之所以瘋狂追求愛情,相信騙子的甜言蜜語。
無非是因為,她們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
那個被社會標簽包裹著,別人不曾在意,連自身都差點忘記的 " 自我 "。
表面看,老年女性追求愛情,是想獲得一段情感歸宿。
但背后,其實是一個女性正視自己的欲望,自我覺醒的過程。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女性背負著名為 " 媽媽 "" 妻子 "" 奶奶 " 的身份與責任的時間更長。
很多時候是在意識到死亡迫近時,才敢拋開這層身份與責任,追求自我。
就像劇中的王玫玫,一開始并沒有那么勇敢。
面對澳大利亞阿伯的邀約,她想去,又舍不得自己的女兒,還擔心對方是詐騙犯,會連累家庭。

猶豫猶豫的,一點也不瀟灑。
直到閨蜜突然離世后,她看到了一張 CD。
在 CD 中,閨蜜對生活的態度打動了她:
好好地活,好好地走
想想還要去哪冒險

也因此,玫玫才迅速收拾行李,搭上了去往澳大利亞的飛機。

能瀟灑地拋下一切,固然很爽。
然而在現實中,無法瀟灑才是老年女性的常態。
在家庭中,她們的自我需求一直是被忽視,被壓抑的。
比如假靳東事件中的黃月,她生活的常態是為家務操心,為兒子的債務,孫子的學區房而煩惱。
電影里的葉如棠,發現被騙后也是選擇回到東北,回到傳統的家庭秩序中,給丈夫和女兒拖地做飯,成為失聲的客體。
現實中的黃月們,葉如棠們還少嗎?
對于老年女性來說,尋求愛情,找個合眼緣的老伴結婚,更像是找到一種逃離家庭責任,重獲自由的方式。
《與陌生人說話》中一位阿姨就明確表示:
女兒那孩子剛兩歲
什么都是我
好家伙,我現在都七十了
還得為他們服務
所以我就想能找一老頭走了
自己就獨立的

來源:《和陌生人說話》
劇中的王玫玫尋求愛情,是害怕孤獨。
而現實中的阿姨找老伴,很多是想借此獲得自我獨立。
也因此,她們找老伴時既不將就,也不湊合,有著自己的底線和要求,避免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坑。
這種正視自我、釋放自我的需求,不僅體現在愛情上,也體現在對自我欲望的滿足。
《緣來是你》里那個對著相親對象,直爽回懟 " 你不是我的菜,我就是這么坦率 " 的大媽,雖然人到老年,但打扮得俏麗。

來源:吉視《緣來是你》
她的花裙子塞滿好幾個衣柜,光同一款式就集齊了紅的、綠的、藍的、粉的;還收集價格不菲的發卡發帶。
有意思的是,大媽的退休金并不多。
每月三千多,但她會拿出兩千五去買衣服或者發飾。
一方面是為了取悅自己,另一方面是為了彌補年輕時的遺憾。

來源:《人物》
還有些老年女性,也琢磨著如何為自己活一把,但不是把 " 出口 " 寄托在老伴,或者是打扮上,而是在死亡上。
《俗女養成記》中的阿嫲。
結婚后從李月英,變成了陳李月英,變成了別人口中的陳太太、醫生娘、陳媽媽、阿嫲,但她一直希望能有人喊她一聲阿月或者月英。
她希望死后,女主能把她的骨灰灑向大海,而不是放在靈堂,這樣的話,就算生前背負著身份帶來的責任,死后也能自由瀟灑地當李月英。

來源:《俗女養成記》
就像《緣來是你》的責編張曉菊所言:

來源:《人物》
正因為束縛太久了,這些人已垂暮的阿姨們才不愿再委屈自己。
不管怎樣 " 為老不尊 ",她們只不過是在逐漸掙脫束縛,找回自己。
再回頭品品王玫玫的 " 鬧騰 " 就會發現。
這份鬧,不過是為了跳脫出以往傳統為老年人預設的 " 軌道 ",尋求一個可以暫時卸下責任,獨屬于自己的空間而已。
不僅不該被嘲笑,被貶抑,更應該被正視,肯定以及鼓勵。
畢竟,她們在意外界的目光已經太久了。
為自己而活,不該成為她們被嘲笑的理由。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26ce68e9f0971bb7499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