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才能治好我的精神內耗?
我不喜歡女人,除非她是個貓娘。
對,因為她們那總能勾起人類情趣的貓耳與長尾;因為她們如貓咪一般柔弱無骨又強韌有力的軀體;因為她們總能發出如貓咪那般軟糯動人的嚶嚀。是的," 貓娘 " 就是當今時代的耶路撒冷,是人類歷史上的文化豐碑。
貓娘們總是熱情如火。正所謂沒人能拒絕貓貓的貼貼,當她們對你表現出依戀時,那種沸騰的熱情總會將人焚燒殆盡。就像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游玩《巧克力與香子蘭》,只為了擁抱游戲里的無盡熱情,以緩解高壓現實帶來的的精神內耗。

而在熱情的面紗之下,貓娘們又獨具一種獨特的清冷氣質,這源自于貓貓那比人類還漫長的歷史。歷史上的貓貓作為獨居動物,行走于高墻屋檐,冷眼看人間燈火,它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寂寥。

千萬年來,歷經無數育種、馴化和混血,貓貓仍然保持著高度的獨立性。不要說像最近的《流浪》中,那種世界變成賽博朋克的 "bad end",就算世界完全重啟,文明消亡,它們仍然會我行我素,生活在這片天地中。

貓貓的世界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的世界不能沒有貓貓,無論是一萬年前還是今天,都是如此。
在今天,對貓貓的依賴已經衍生出了無數 " 貓 " 文化。以貓的性征作為性幻想對象的 " 貓娘 " 文化,正是結合了荷爾蒙需求和 " 貓 " 崇拜的產物,并影響著無數年輕人,治療著他們的精神內耗;
而對于一萬年前的很多人 …… 他們并不 X 貓,他們不敢,因為貓是他們神圣的 " 主人 "。
一
貓貓,我的神!
那是 9500 年前,沒有 WIFI,沒有外賣,沒有二十四小時熱水的家。生活在兩河流域的人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部落里的一個男人長期精神內耗、愁眉不展,因為他貯存的糧食總為碩鼠所竊。
直到某天,他發現一只毛茸茸的動物正在谷倉里津津有味地啃食老鼠。從此之后,他為貓提供庇護,貓為他清除鼠害,雙方默契共存。治好精神內耗的男人終于在決定外出闖蕩,他召集族人打造船只向北遠航,在塞浦路斯島登陸定居,直到老死。
若干年后,考古工作者挖開他的墓穴,發現男人的骸骨旁赫然蜷縮著一副非洲野貓的骨架。這就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貓與人在一起的例子,而他們簽訂的神圣契約直到今天都未終止。

非洲野貓(Felis lybica ),舊大陸分布最廣泛、最古老的貓種之一
相比被徹底馴化、具有特定職能的狗,貓與人類更像是一種若即若離的合作關系而非主仆關系。所以與其說新石器時代的農民馴化了貓,不如說是貓馴化自己主動接近人類,選擇人類聚落作為棲息地來獲取穩定的食物來源和庇護。
前 5 世紀,家貓的足跡已經踏遍環地中海文明帶,還順路 " 征服 " 了埃及文明。
貓在古埃及堪稱神獸。首先是因為它們具備很強的實用性。底比斯的一座墓室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貓正在把捕獲的鳥類帶給他的主人,此類畫作在第十八和十九王朝中大量出現(前 1638-1440 年)。除了捕獵,貓貓的捕鼠老本行也是埃及農民所倚重的。

古埃及人崇拜的貝斯特女神的第二化身就是貓頭人身、手持叉鈴的形象,象征著月亮、果實和豐收。而當貝斯特以雄獅的形象出現,又象征著陽光和好戰,與貓屠殺老鼠等小動物的特征類似。貓貓可以在神廟享受數不盡的小魚干、午睡和愛撫,死后也會得到防腐處理,做成木乃伊風光大葬。
四世紀的古希臘埃及研究學者赫拉博羅認為,貓的眼珠高度會隨太陽的高度變化,這一特質讓它得以象征太陽這一偉大天體,自然也受到古埃及太陽神赫利奧波利斯的青睞。而之后的法國學者阿米歐則認為,貓的皮毛多樣、夜間勞作、一胎生一貓,二胎生二貓,以此類推到第七胎生出 28 只小貓,和一個月的天數相同。
統治埃及和敘利亞的拜伯爾斯一世蘇丹專門送給流浪貓一座庭院以供庇護,教法執行官每天都會在院子里給貓貓提供碎肉,人們可以在這里遺棄和領養它們。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古典時代的浪漫主義傾向很快隨著西部羅馬的隕滅和蠻族混戰化為烏有,當壓抑、迷信和強調秩序的中世紀來臨,貓貓在歐洲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二
" 惡魔 " 與 " 貍奴 "
在中世紀早期流傳的神話中,天后赫拉為懲罰一個女仆,將她變成了一只貓,并送到冥界給司掌黑夜、巫術和幽靈的地獄女神赫卡特服務。這是最早的將貓貓與邪惡聯系在一起的故事。后來又流傳 " 殺死基督 " 的猶太人崇拜貓,更為基督徒所無法忍受。
歷史學家認為,貓的獨立性格讓它在強調尊卑秩序,尤其是以人為絕對主宰的歐洲顯得格格不入。貓不同于任何馴化的動物,它們的野性從未馴服,幾乎是在 " 蔑視上帝定下的秩序 "。約克公爵愛德華就總結過,"如果有什么野獸有魔鬼的靈魂,那么毫無疑問,一定是貓,而且無論是野貓還是馴服的貓。"
久而久之,在基督教世界觀中,貓總是和貓頭鷹一起成為 " 巫師 " 的忠誠伙伴,成為惡魔般的存在。所以,當巫師被處以火刑后,他的 " 邪惡貓貓 " 也就要一起扔進火堆里。在很多時候,就算沒有巫師,人們也會在節慶日捉住野貓扔進火堆取樂。
比如在宗教節日 " 圣約翰節 " 期間,人們會提著風燈在鎮上瘋跑,圍著火堆跳圓舞曲,男孩朝天鳴槍。而一只貓成了喜慶氣氛的助燃柴薪,字面意思。當它在火中扭曲尖叫,孩子們就會興奮不已;當它被燒焦到碳化時,人們的笑聲就更大了。
直到 18 世紀以后,歐洲各國才陸續出臺了禁止虐貓的法律規章。

不過另一方面,文藝復興時代,貓也成為民間故事和童話寓言的常客。法國、挪威、德國、英國的童話作家創作了數之不盡的經典故事,包括《穿靴子的貓》《皮埃爾和他的貓》《惠廷頓的貓》等等。鄉野匹夫以虐貓為樂,精英人士卻總能對貓懷有強烈的感情。在啟蒙運動之后,虐貓暴行逐漸消失,人們開始以客觀的姿態對待貓貓,并接納它們成為家庭的一員。
不過在大陸的另一端,中國人對待貓貓卻始終如一。中東野貓在 4500 年前輾轉來到東亞,并出現在西漢的文字記錄中。到北魏時代,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就提到利用貓祛鼠害的辦法," 其屋,預前數日著貓,塞鼠窟,泥壁,令凈掃地 "。

至隋唐,貓貓開始頻繁出現在生活記載與宮廷記錄中,唐代宮廷中的 " 貍奴 " 就是御用捕鼠官。不論是宋代陸游的 "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還是唐李商隱的 " 玳瑁梁間燕子飛,鴛鴦瓦上貍奴睡 ",都是貓貓在中國被廣泛飼養,深入尋常生活的明證。
至明清,民間開始出現貓的百科全書,如《貓乘》《貓苑》《相貓經》,上面為各種貓分門別類,涵蓋形象、毛色、故事、靈異、寓言等等信息,比維基百科還全。明世宗還在宮里辦了 " 貓兒房 ",專門負責豢養御貓。到今天,御貓的后代仍然闊步于故宮的高墻別院中。
似乎中國近代的王朝興替、天翻地覆,于它們也不過滄海一瞬。

三
不應當,我只是一只小貓咪
當時間進入 21 世紀,在生產資料大幅充盈、思想愈加開明進步的現代,貓貓的生活愈加滋潤。只要割了蛋,就能享受一輩子衣食無憂,吃飽了睡,睡足了吃的生活。貓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料,從精致的貓糧貓罐頭到昂貴的醫療服務,從各種玩具到皮毛養護,許多貓的生活質量甚至遠超人類。
而在互聯網時代,貓更是如魚得水。在這個普遍快節奏,高壓力的城市生活中,貓貓對人類精神的撫慰是無可替代的。回到家后把臉深埋在貓的肚皮上,可以極大緩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甚至僅僅看著它們酷似人類嬰兒的圓臉,都會讓人感到十分治愈。
youtube 有超過 300 萬個貓貓視頻,平均都能獲得 12,000 次觀看。其中誕生的許多 " 貓星 " 我們都耳熟能詳,如一臉不爽的 " 生氣貓 "、腦袋特大的日本 " 貓叔 "、討厭青菜的貓,還有中國知名表情包,已經去世的 " 樓樓 " 等等。

我的 QQ 表情包里,有一半都是貓
雖然貓貓的火熱是一個現象級事件,但也不能忽視它們帶來的社會問題,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各種因素交織下產生的問題——流浪貓。
棄養是產生流浪貓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是因為看到一些漂亮的圖片,一時興起就買了帶到家里,結果因為各種原因又把它們趕出家門。流浪貓在戶外一般不會活過三年,雖然它們不如流浪狗那樣對人產生威脅,但泛濫的流浪貓卻是鳥類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冷酷屠夫。
千萬年的進化,讓貓成為自然界最高效的殺戮機器之一。新西蘭斯蒂芬島的異鷯就被人類帶去的野貓大肆捕殺至滅絕,而流浪貓在世界范圍內至少造成了 63 個種群滅絕。除了對鳥類的威脅,流浪貓在垃圾桶翻找食物,也會無形中傳播病菌,造成感染。

不過歸根結底,貓貓都只是遵循本能行事,始作俑者仍是人類本身。在漫長的歷史中,貓不是唯一一種與人類協作的動物,甚至都不算是重要的一種。但貓貓獨特的氣質,獨立的思維,也確是有別其他動物的,最經久不衰的魅力。
寫到這里,我的《流浪》也已通關。在這款 " 貓咪模擬器 " 中,在這個去人類中心的世界里,貓貓依然過得很滋潤。我不禁想到,它們始終沒有像狗那樣如此依賴人類,是不是就是為了某天人類滅絕之后,讓種群繼續延續的備選方案?
喵星人,你們果然藏得太深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673dd8e9f093b6106ba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