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這幾天,全國的影迷都在為一部新片激動——
它在戛納影展首映后,獲得全場觀眾八分鐘的起立鼓掌。
它為樸贊郁贏得最佳導演殊榮,也是《小姐》后暌違 6 年的巨作。
它是湯唯繼《晚秋》后,時隔 11 年再次參與韓國電影。
它還將代表韓國,角逐 2023 年奧斯卡金像獎。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這部——



黑 & 白
查案和愛情,
都是一場猜心的過程。
《分手的決心》有著一個非常標準的好萊塢早期黑色電影的框架。
" 偵探愛上蛇蝎美人 " 。
但內容卻游移在推理懸疑與浪漫愛情片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

戛納首映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
"《分手的決心》能否用‘ 50% 懸疑 +50% 愛情’來概括 "?
樸贊郁回答,
" 相比起來,更應該是 '100% 懸疑和 100% 愛情 ',兩者不可分割 "。

故事從一樁男子墜崖 " 事故 " 切入。
刑警張海俊(樸海日 飾)奉命調查,來認尸的遺孀宋瑞萊(湯唯 飾)卻異常冷靜,非但不悲傷反而閃爍著一絲喜悅。

海俊心生懷疑開始監視瑞萊,不知不覺間對她產生感情。瑞萊利用男方對她的好感,借此洗脫嫌疑。
海俊結束調查,把案件定性為自殺,事后發現瑞萊竟然是真兇,可惜為時已晚。

海俊動了真情,無法緝拿瑞萊歸案,只好替她隱瞞真相,但內疚與日俱增,只好離她而去。
一年后,瑞萊再婚,巧的是丈夫再次死于非命。
接手命案的海俊為免重蹈覆轍,無視犯人已經自首的事實,堅持繼續調查瑞萊,要把她繩之以法。

《分手的決心》用細膩的線索與隱密的情感,刻畫了警察和嫌犯有來有往、微妙而緊張的關系:
從一開始相互試探,到曖昧的日漸升溫,善惡價值的邊界逐漸模糊。
追查命案的人成了當局者,而被窺視的人也動了情。

海俊在初見瑞萊時就被其美貌所傾倒,并自掏腰包為瑞萊叫來高級外賣壽司,兩個人就這樣當著同事的面,在審訊室進行了 " 初次約會 "。
雖然雙方沒有明顯的示愛行為,更沒有甜言蜜語,卻能在互動中感受到滿滿的情欲流動。
比如,瑞萊故意讓海俊拍大腿根部的傷痕,海俊以監視之名行偷窺之實,為對方涂抹護手霜、做炒飯,完全不是警察與嫌犯間該有的相處模式。

但與一般曖昧男女不同的是,他們的關系無法建立信任的基礎。
而且從階級上來說,瑞萊這種外來偷渡客只能嫁給非法分子,而海俊則持續扮演他審判 + 拯救者的角色。
正因如此,宋瑞萊的出現對于海俊而言,是一次生活秩序的" 崩壞 "。

乍看井井有條的日常,其實可能是自我欺騙的假象,從海俊的警察職務到身為人夫的倫理,全部在第一個案件中被愛情所擊潰。
而后半段瑞萊的再次犯案,則徹底挑戰了海俊動機,用不再單純的調查流程,迫使他向自己的情感投降。
海俊無法接受愛上瑞萊的自己。
而瑞萊清楚地知道這點,在最后訣別時,她說——

這種錯位的情感配置,最終只能導向一個悲劇。

山 & 海
她喜歡海,她不喜歡山。
她親手挖了一座山,被海吞沒。
她的海,是海俊。
《分手的決心》最讓人拍案叫絕的,
無疑是樸贊郁通過神乎其技的導演技法和視聽調度,將一個西方類型電影進行徹底的本土化改造。
鏡頭構圖、畫面轉場、剪輯節奏 …… 每一幀、每一秒都經過精心雕琢。
最大亮點,在于東方文化的運用。

其中," 山 "與" 海 "是貫穿整部作品,最重要的意象。
瑞萊為了解釋自己不可能在高山上殺人,除了恐高癥外,還突兀地說了這句話——

之后,導演不厭其煩地通過文本、美術、布景、道具,一遍遍強化這個概念。
瑞萊家中波浪圖樣的壁紙——

既像山峰又像海浪。

瑞萊手里的《山海經》,全部都在呼應主題。

《分手的決心》在內容結構上可以劃分為 " 山 " 和 " 海 " 兩個篇章。
分別代表著海俊和瑞萊的兩次相遇。
主軸分別圍繞瑞萊兩任丈夫的命案,一個死在山上、一個死于象征海的泳池里。

地點從釜 " 山 "換到了象征海的梨 " 浦",也象征了兩人關系的變化。

山與海也同時代表著男女主角的人物性格。
海俊就像山一樣,身為秉公執法的警察,看重信念和榮耀;
而瑞萊則如海一般,波光粼粼,時藍時綠 ……
她機靈神秘、她瞬息萬變、她深不可測。

她的手機殼、筆記本、身上的衣服也多為藍色或綠色。

當兩人相遇后,海俊不動如山的原則逐漸被海水侵蝕瓦解。
總是為了男人曲意逢迎變化逢迎的瑞萊,也向往自己能成為永恒唯一的存在。
這個概念還可以繼續引申為" 東西 "——
導演借著西方類型片的皮,換了東方愛情故事的骨。

可以劃分成" 內外 "——
這是一個本國人海俊和外國人瑞萊的故事,
配樂上,本土老歌《霧》和外來的《馬勒第五交響曲》 平分秋色 ……
值得一提的是《霧》這首歌也是精心挑選。
不僅是導演樸贊郁的心頭好,也是整部電影的靈感來源。

歌詞表達了霧里看花的感情關系,以及最后沒能在一起的悲傷情緒,訴說著心上人如迷霧一樣難以捉摸、飄忽不定,讓人一次次心碎。
海俊和瑞萊的關系就像霧一樣。
也許正是因為受不了這樣飄忽不定的煎熬,所以兩人各提過一次分手。

海俊因為背離自己的原則而崩潰,選擇遠離瑞萊不再見面。
而瑞萊則更為極端,她為了成為海俊心中永遠的懸案,在沙灘上挖了一座深坑,隨著潮水上漲,她被泥沙慢慢淹沒。
永遠將真相沉埋在海里,讓自己的愛意化作浪潮,永遠拍打著海俊的心。

男主喊出女主名字時
海浪的輪廓是一張女人的臉孔
用分手的決心,來讓我們永遠在一起。

腦洞再開大一點,
若即若離、相愛相殺,最后分道揚鑣——

是片中的男女雙方,還是那段地緣歷史?
北方靠山,南面環海。
不可言傳。

男 & 女
越是心生猜疑,
越是心動神馳。

樸贊郁曾說,
自己是受到希區柯克充滿心理學要素的《迷魂記》影響而入行。

而《分手的決心》和《迷魂記》無論在情節發展還是人物設定上,都存在高度一致。
故事的男主人公都從 " 調查 "(退休警探幫助老同學跟蹤其妻,看她為何像鬼魂附身)展開,隨后都被調查對象迷住。
《迷魂記》男主有恐高癥,本片的海俊則患有失眠癥。

在形式上,兩部作品都是一分為二的結構。
《迷魂記》在下半部分引入了 " 另一位 " 女主角,以全新的視點將整個故事說圓,《分手的決心》則通過一來一回兩個案件,展現男女主角的情愫。

不同的是《迷魂記》以中年男性的焦慮為主,而《分手的決心》則側重女性細膩的一面。

《迷魂記》的下半部分,女主也曾爭取過 " 做自己 " 的機會,但因為太愛男主,最后還是服從對方意志,甘愿成為 " 替身 "。

不同的是,本片中一直是女主在主導一切。
殺母、殺夫背后都有其合理的動因,結局的安排也體現了其 " 自主 " 意志。

雖然本片還是以男性凝視作為出發點,但顯露出的卻是男性面對心愛女人時的驚慌和脆弱。

雖然樸贊郁曾在發布會上嚴正聲明——
" 我不是喜歡代入自己的導演,我的生活和我的電影沒有任何關系, 我只是和編劇一起工作而已。
愛情對我來說,可以很好的展示一個人的本性。"
但是只要拉過他的片子就不難發現,他作品里的女性總是神秘而危險的。
無辜的她們既被某種惡意侵害,又因被迫做出的反擊而讓她們像惡魔般邪惡。

不難推測,
樸贊郁就喜歡這樣的女人。
而他刻畫的男主,通常是外表儒雅內斂,但卻有一種引而不發的暴戾乖張,再配以超常的掌控欲。
可他偏偏就掌控不了那個女人。

同理可證,
樸贊郁就是這樣的男人。
不同于他過往 " 復仇三部曲 " 的奔放熱烈 + 華麗寫實 + 露骨暴力,
這次他一反常態,以蚌殼入沙煉珍珠的沉穩內斂來描寫愛情。
是向過去挑戰的自信之作,是他作品序列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也是近十年來探討愛情類目里最別致深刻的電影。

本片是一部拍給成年人的電影,是一個經過人生歷練的人才能理解的愛情故事。
愛情就像謀殺一樣,是一件需要以命相搏的事。
那是恨,更是愛。
看似絕決,卻也是深埋起來的不愿放手。
男女雙方所需要的,則是一種除了愛以外,一切都可以付之一炬的決心。
那是,分手的決心。
↓↓↓ 不怕劇透的,可以看看我們的視頻號呀 ↓↓↓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75ea432ce40fd4a0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