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部期待的電影,后面大多跟上一句——
網盤見。
但有時候說這話的,是導演本人。

兩年前的《礦民,馬夫,塵肺病》,導演蔣能杰親自下場 " 拉客 " ——
他在豆瓣私信了所有 " 想看 " 的用戶,挨個兒發鏈接。

今天," 網盤電影 " 又多了一部——
主動選擇網盤發行的導演,又添一位。

Sir 想沒有哪個導演,一開始就想作品這樣面世。
可是對一部電影來說,還有比被看見更重要的嗎——
方舟

2020 年,春節,一個載入史冊的時間點。
也是《方舟》的大背景。
畫外音,播放著我們至今難以回首的新聞。

畫面中,一位中年男子聽到依法查處時,不經意瞟了眼電視。
但很快,他的注意力就回到了老母親身上。
難怪他兩耳不聞窗外事。
因為此刻擺在他面前,是小鎮家庭最怕的難題——
老人病情危急,醫院無力救治。
五個子女心情焦灼,意見不合。

好像,怎么做都是不對的。
要遞紅包嗎?
要轉院嗎?
去太原,還是直奔北京?
都不行——老母親的身體條件,遭不起那罪。
實在什么辦法都沒有了,只好求助院外的老中醫,走投無路了,什么都得試一試。

《方舟》這部紀錄片沒打算記錄什么大事件。
只不過它剛好迎頭撞上了。
于是我們看到一艘家庭的小舟,如何闖進了巨浪。
關于醫療,我們過去看到的紀錄片是這樣的——
頂級醫院,上海瑞金,北京協和,無數砸鍋賣鐵的貧苦家庭,拼了命想尋回一線生機。

△《人間世》拍攝地點,上海瑞金醫院
那是現實,卻仍然只是少數人的現實。
而《方舟》呈現的則是更無奈的大多數。
他們連去大城市賭一把的條件都沒有,只能無望地原地打轉。
有一幕,狠狠地扎進了 Sir 的心里。
大舅是照顧老人的主心骨。
每天最發愁的時刻,不是陪床,不是倒糞。
而是那比裹腳布還長的藥費清單。
單子長了,怕藥費貴,付不起。
單子短了,卻懷疑醫院破罐破摔。
老母親七十六歲了,用醫生的話說,一架快報廢的車,你要從何修起呢?
這些年,我們看過太多以疫情為背景的紀錄片、電影。
可是往往被寫進歷史的,只有那些前線奮戰的英雄,以及宏大敘事之下,模糊的渺小個體。
而《方舟》則是一部極其私人的家庭紀錄片。
它讓我們看見,那些貌似跟疫情距離很遠的個體,如何在蝴蝶效應的影響下,被一而再地擊潰。

片中的老母親發病時,正值疫情爆發。
彼時,張家五個子女還不知道要戴口罩,絲毫沒有察覺遠在武漢的疫情,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他們談天說地,聊起了下一代,聊起了貧富差距。
比如中年父母離不開的 " 三胎 "。
- 磨破嘴皮最多要上兩個
要上三個愁死了
- 娶媳婦 買樓房
好幾百 上千萬
純粹變態了

中年人是什么人?
就是一群年過半百,口嫌體直的人。
上有老下有小,無意識地給生活加杠桿。
當著孩子面是催生。
背地里卻是自怨自艾。
怎么就給不了下一代不做題、不內耗的底氣呢?

可是隨著疫情擴散。
他們再也沒有侃侃而談的心情。


兩個著急陪床的女兒,被困在小區里出不去。
- 有本事你進來
- 我不進
- 有本事你出來
- 我不出

隔離完了,火急火燎趕到醫院。
老母親不理不睬——
隔離?沒病沒痛的,干啥要隔離。

信奉基督的大舅,聽到要建方艙醫院。
第一反應:這是大洪水要來了?

那時大舅還不知道。
疫情的余震或許比大洪水可怕多了。
不會一次將你淹沒,而是悄無聲息地,把你拖進生活的深淵。
這一天平均下來是三千多

轉院后,母親的病得到了更準確的判斷。
腸梗阻,膽結石,需要盡快做手術。
那是大舅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引用《我不是藥神》的名言,世界上最可怕的病,窮病。
弟弟覺得機會渺茫,不想讓母親遭罪,不想救。

大舅沒說什么。
一個人坐在走廊里,煙不離手,一個個電話地撥。
老人死了兩回了
我活的人不如人
現在是萬般無奈
你看看能幫我幫一把
不能幫 也沒事
你可別為難

紀錄片前半段,老母親情況再糟糕,大舅始終都是笑瞇瞇的。
哪怕倒糞,也只是生理性地慫了慫鼻子,眼里沒有寫著半點嫌棄。
唯獨借錢的時候,大舅再也繃不住,流下了幾滴男兒淚。

大舅以前是混社會的,金盆洗手后,大舅再也沒有聯系過以前的弟兄。
要不是實在沒辦法,他絕不想走到這一步。
倆孩子過完年得開學,一個四千,一個八千,學費還沒湊夠。
因為疫情控制不住,工作沒了著落。
危機不是只屬于大舅的。
疫情突擊,經濟下行,誰又敢在這個時候輕易把錢借出去。
大舅也不是頑固。
教育起后輩,他說的頭頭是道。
活的時候對老人孝敬了
走就走了
下一步你姥姥一旦這一關撐不過去
咱們就把你姥姥安排入土為安

可是五個子女里面,他跟母親關系最好。
大舅不想看破紅塵。
他只能盡自己最后的一點力,為母親做點什么。
或者,這就是大舅活著的姿態吧。
嘴上說的,是實在搞不定了,就把兩個娃的學費騰出來,給老媽治病。
- 兩個孩子開學書都念不成了
- 不念也有不念的路
老人能活幾回

可是轉眼,他一邊陪床,一邊訓斥兒子對學習不上心。

責任,使勁往身上扛。
苦澀,全部留在肚子里。
很倔,很矛盾,還有點大男人。
這就是大舅,更是無數被疫情沖刷,但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咬著牙穿過風浪的的普通人。

Sir 覺得大舅很像一個人。
《路邊野餐》里的陳升。
孤獨,偏執,有情有義。
用大半生的時間,堅守住生活的詩意。

給有恩于自己的江湖大哥報仇,蹲了十幾年的牢。
看不慣弟弟對兒子不管不顧,陪侄子去公園坐小火車。

最后一不做二不休——
想用老媽留下的唯一房子,換取侄子的撫養權。
開著一輛小摩托,也不知道下落,就這樣找侄子去了。
他們一邊被生活推著走,一邊硬著頭皮不認輸。
如果撇開疫情的特殊背景,《方舟》不算一部很特別的紀錄片。

手機拍攝,黑白影像,還有大量讓人生理不適的特寫鏡頭。
而這些鏡頭的運用,除了呈現疾病的可怖,死亡的沉重,似乎并沒有更深刻的啟示。



由于素材相對單薄,很多本可以深入探討的命題,都停留在蜻蜓點水的程度——
家人信仰的沖突,大環境對個人的沖擊,整體呈現得比較匆忙,力道不足。


但《方舟》在當下,依然是可貴的存在。
絕對真實,不加修飾。
沒有煽情和刻意,只是用莊嚴肅穆的口吻,呈現出螻蟻般渺小的人們,如何承受著命運一次次的考核。
導演接受《深焦》采訪時說,片名雖為方舟,并不是想為人類的靈魂歸處提供任何答案。
在混亂無序的當下 ,方舟或許并非最終的救贖,只意味著對自由的渴求。
就像紀錄片為數不多靜謐且克制的彩色鏡頭。
都拍攝于深夜,醫院走廊的窗外。



疫情以來,加繆的一句話流傳甚廣。
人類能在這場鼠疫和生活的賭博中,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
或許《方舟》就是一次誠實的記憶。
它代表著一種身處黑暗,堅信能夠逃離黑暗的堅韌。
但這樣的堅韌,卻因看不見具體的方向而搖搖欲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奇愛博士多店老板娘
想看的,指路微博 @導演魏舟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91d108e9f0945442698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