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中國互聯網公司流傳兩個重要文件,一個是谷歌 OKR,另一個是《奈飛文化手冊》。
2009 年,當《奈飛文化手冊》的「母本」PPT 上傳到網絡,被下載 1500 萬次成為熱門現象時,Netflix 已經有超過 10 萬部 DVD 可供觀賞,平臺訂閱用戶達到 1000 萬,成為美國第一流媒體平臺。
2018 年,《奈飛文化手冊》推出中文版時,Netflix 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流媒體大佬,股價 10 年暴漲 60 倍,市值突破千億美元。
當時,所有視頻平臺和流媒體服務商,都只想干一件事——復制 Netflix 的成功。
當然,就連 Netflix 的創始人里德 · 哈斯廷也想不到,4 年之后,公司會在市值突破 3000 億美元大關之后,又在半年內蒸發 2000 億美元,一夜跌回解放前。

過去一年 Netflix 股價走勢|yahoo finance
7 月,在最新一季財報里,Netflix 公布了自創業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用戶流失,付費訂戶減少 97 萬,也是 Netflix 自創業以來,連續兩個季度訂戶負增長。
「增長就是一切」,即便對于 Netflix 這樣創業 20 多年的流媒體巨擎來說也是一樣,一旦增長放緩,投資者馬上用腳投票,暴跌的股價就是證明。
另一方面,蘋果、亞馬遜和谷歌以「人傻錢多」的氣勢殺入內容賽道,不考慮投入產出比的「生態打法」,也給昔日的流媒體巨頭帶來山大壓力。
即便新一季的《愛 · 死亡 · 機器人》和《怪奇物語》依然是現象級作品,但 Netflix 的敗退依然清晰可見。
Netflix 的衰退,標志著「流媒體」不再是一門好生意,它的好時代,已經日薄西山。
Netflix 的大手術
訂閱用戶是 Netflix 的生命線。
Netflix 這門生意簡單得有點單純:用戶每個月付錢看劇,訂戶數乘以單價,就是 Netflix 的全部收入來源。
自創業以來,Netflix 的單季度訂戶數量一直保持著增長,而進入 2022 年,連續兩個季度,Netflix 都遭遇了訂戶流失。一季度流失 20 萬,二季度 97 萬。
其中一季度用戶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俄烏戰爭,Netflix 關閉了在俄羅斯的服務,導致 70 萬訂戶歸零。至于二季度,最大的出血點在北美,減少了 130 萬訂戶,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的訂戶也減少了 76 萬,靠亞太地區 100 萬的增長,才勉強挽回一點損失。
Netflix 在全球有 2.2 億訂戶,真正的難題并不在于這一兩百萬的增減。擋住 Netflix 增長的天花板,其實是「用戶行為」。
目前 Netflix 提供三種付費方案:基礎、標準和高級,價格分別為 8.99、13.99 和 17.99 美元。級別越高,視頻清晰度越高,且高級方案允許用戶在 4 臺設備上同時觀看,也就是說,4 人一起拼一個「高級車」,不僅有更好的觀看體驗,分攤下來的價格反而更低。
這是全球各地用戶使用 Netflix 的常態,也是 Netflix 過去 10 年公開的「增長秘技」。拼車機制的存在,給 Netflix 提供了天然的傳播勢能:用戶在找人拼車的同時,也是在幫忙拉新。
但這給 Netflix 的增長帶來了隱患。一個賬號可以在 4 塊屏幕上同時觀看,而很多時候,一塊屏幕前坐著的,還不只一個人。靠分享密碼拼車,一個 Netflix 賬戶甚至可以覆蓋 4 個家庭,十幾個人。

Netflix 高級帳戶最高支持 4 臺設備同時觀看,衍生出巨大的「拼車」市場|視覺中國
目前,Netflix 在北美有約 7500 萬訂戶。這個數字其實早在 2018 年就達到了 6500 萬,至今 4 年,增長一直乏力,難以突破。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按平均每個賬戶覆蓋 4 個觀眾,7500 萬訂戶足夠覆蓋 3 億人,而美國和加拿大的總人口還不到 3.7 億。Netflix 在北美的滲透率,早已接近飽和。
這個問題至少 5 年前就存在,只不過在國際化高歌猛進的大背景下,北美的飽和,被新興市場的增長所掩蓋。現在發達國家的增長停滯,甚至衰退,新興市場的增長也開始減速,Netflix 才終于急了。
同樣是在 7 月的財報會上,Netflix 直面了「密碼共享」的問題,掀開底牌,準備拿用戶開刀。
Netflix 正在拉美地區測試一種方法,通過檢測 IP 地址、設備 ID 和賬戶活動情況,識別賬戶的登陸地點,分析同一家庭賬戶下的不同用戶,是否真的「同住一個屋檐下」,進而限制「異地登陸」,打壓用戶間分享密碼的拼車行為。
這套機制很復雜,距離全面落地也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的最終目標還是提升付費率:那些偶爾找朋友借個 Netflix 賬號看某一部劇的用戶,也必須交錢。
但事情并非逼人交錢這么簡單:過去 10 年,Netflix 用戶已經養成了分享密碼的習慣,要改掉這種習慣,無異于對產品進行一次「器官移植」級別的大手術。被限制的「拼車」用戶,到底是選擇乖乖交錢,還是就此離開,仍是一個未知數。
而且,Netflix 每每有劇大火,都依賴于觀眾口口相傳的病毒傳播,很多人都是懷著「害怕錯過社交談資」的心態,去追看某一部熱門劇。可以說,Netflix 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希望用戶「多看」,至于分享密碼,也是過程中關鍵的一環。
2017 年,Netflix 官方推特曾發推說,「愛就是分享你的密碼」(Love is sharing a password)。

Netflix 曾經暗暗支持賬號分享|Twitter
現在,一切已成往事,Netflix 自我改造的手術刀已經切下,過去兩個季度的失血,只是一個開始。
巨頭來了
在流媒體戰場上,與 Netflix 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外兩家財大氣粗的巨頭。
7 月下旬,據報道,蘋果和亞馬遜,正在與美國頂級體育賽事聯盟談判,希望買下體育比賽的轉播權,談判的對象包括 NFL(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和 F1 方程式賽車。
科技巨頭的殺入,直接抬高了轉播權的價格水位。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和亞馬遜都參與了一場針對 NFL 周日常規賽轉播權的競標,最終的成交價可能會落在每年 25-30 億美元。
在此之前,AT&T 旗下的網絡電視平臺 DirecTV 拿下這份合同的價格僅為 15 億美元。相當于蘋果和亞馬遜殺入后,價碼直接翻倍。
而 DirecTV 放棄這份合同的原因,是「賺不到錢」。即便以 15 億美元的價格拿下合同,DirecTV 每年也會在這個項目上虧損約 5 億美元,因為對應的付費用戶規模只有 200 萬而已。所以這一次,DirecTV 直接放棄了投標,競標者變成了蘋果、亞馬遜和迪士尼。而且谷歌對這件事也充滿興趣,正嘗試通過 YouTube,參與后續 NFL 其他轉播權的競標。
此前,體育內容,特別是實況體育內容,被視為流媒體領域「不值得投資」的典型。特別是 Netflix,很早就公開對外表示過,對體育、新聞內容不感興趣。因為這部分內容用戶「只看一遍」,無法形成長尾效應,成為平臺上長期的內容資產。買一年轉播權,如果在當年無法把錢賺回來,那這個虧損就幾乎無法挽回了。這也是 DirecTV 放棄這份合同的原因。

體育比賽更依賴「現場直播」,與網絡流媒體的點播機制并不兼容|Unsplash
但蘋果和亞馬遜的邏輯不一樣。
蘋果一年的收入、利潤,公司現金儲備,都在千億級別。對它來說,即便是 NFL 幾十億美元的天價合約,買過來,也只不過是給自己的「內容城堡」多壘上一塊磚而已。在此之前,蘋果已經買下了 MLB 周五夜賽、以及美國足球聯盟的轉播權,前者的價格是 8500 萬美元一年,后者是 10 年 25 億。
其中 MLB 的棒球節目已于今年 6 月正式上線。令人驚訝的是,蘋果甚至沒有將這個節目和 TV+ 付費訂閱捆綁在一起,而是直接限時免費提供給用戶。
對任何一家傳統媒體公司來說,這個做法都難以想象。此前 DirecTV 針對 NFL 比賽的收費標準是 294 美元一年。但對業務布局足夠廣闊的蘋果來說,事情就沒那么復雜,一句「培養用戶粘性」就足夠概括。
在 Apple TV+ 棒球專題頁的底部,用戶可以探索與棒球相關的新聞、音樂、體育評論播客,以及書籍,間接帶動了 Apple Music 等四條業務線。這就是為什么,蘋果不需要過分糾結單個項目的盈虧。
至于亞馬遜和谷歌,他們或許和蘋果有著不同的邏輯,但這些巨頭買內容的前提是一樣的:買內容的資金,來自于其他業務的供血,有一套完全不同的 ROI(投資回報率)評估方式。
迪士尼前董事長 Bob Iger 在評價科技巨頭買內容的邏輯時就說:「(傳統媒體公司)很難和那些有一套完全不同財務規則的對手競爭。」

Apple TV+ 棒球專題頁底部會給蘋果的其他產品「引流」|Apple
除了棒球橄欖球,科技巨頭還在同時接觸一系列職業體育聯盟,包括賽車、籃球、曲棍球、冰球 …… 價碼也集體水漲船高。據報道,亞馬遜在美國 F1 方程式轉播權的競標中雖然輸給了迪士尼旗下的 ESPN 電視臺,但合同的價格相比之前,已經抬高了 15 倍。
戰局或許才剛剛打響,但未來的道路已經顯現:科技巨頭靠著鈔能力,完全有能力買下整個影視界 + 體育界,但傳統的媒體分發渠道,卻永遠無法攻破科技巨頭的護城河。
而對 Netflix 這種單純的流媒體平臺來說,外部環境正變得令人窒息。它沒有蘋果、亞馬遜那么豐富的業務供血,也沒有傳統媒體公司,比如迪士尼,那么深刻的行業積累。
以往市場認為,Netflix 是好萊塢和科技的結合。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Netflix 通過挖掘用戶數據,形成一套投資內容的方法論,會是它的技術護城河。但實際上,在巨頭的堅船利炮,動輒溢價 10 倍買內容的「鈔能力」面前,Netflix 比想象中要脆弱得多。
面對白熱化的競爭,Netflix 依然能產出爆款,比如最新一季的《愛 · 死亡 · 機器人》和《怪奇物語》都收獲了不少好評,也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用戶熱情。但如何應對外部越來越大的壓力,突破困局,Netflix 始終沒有給出一個答案。
黃金時代的終結
過去 10 年,流媒體服務,連帶著「訂閱制」這種服務模式,被一步步推上神壇。而 Netflix,則是皇冠上最亮的明珠。
「訂閱制」的初衷很美妙。用一個統一的月費,把一切內容都開放給你,減少選擇成本,讓注意力回歸內容本身。對當年那些花 10 美元買一張 CD、30 美元買一張 DVD 的用戶來說,每個月花 10 美元就可以聽一切、看一切,聽起來完美得有些過分。
在這 10 年里,增長成了絕對的主旋律。互聯網的用戶基本盤在增長,每個流媒體服務的用戶量在增長,收入當然也在增長。
這一背景下,為了增長,一切都是值得的:比如為一部劇瘋狂投流量直到出圈,盡全力買下最多的奧斯卡奪冠大熱,只為上一次新聞頭條;又比如,在付費方式設計上留下明顯「漏洞」,鼓勵用戶訂購最貴的高級方案然后分享密碼,直到這種模式變成了限制增長的天花板。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討論 Netflix 的市場潛力,并調低預期。此前 Netflix 經常對外宣傳的一個數字是 10 億訂戶。但現在,有投資分析師向媒體透露,當下投資機構對 Netflix 市場潛力的評估,已經降到了 4 億左右的水平。
近幾年,Netflix 已經在削減預算:類似《紙牌屋》、《超感獵殺》、《怪奇物語》這樣的大制作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便宜的綜藝真人秀。到好萊塢之外投資也成了一劑良藥——韓國、日本的內容都要便宜很多,而且也有成為爆款的潛力。
如果沒有《魷魚游戲》的成功,此刻 Netflix 的處境只會更艱難。

除了削減預算,Netflix 還準備為平臺引入廣告,擴大收入的同時,也為觀眾提供相對更廉價的一檔套餐。在此之前,包括 Hulu 在內的多個流媒體平臺都有「廣告 + 廉價套餐」的選項,但 Netflix 一直堅持不上廣告,因為「窩在沙發上一口氣看一整季電視劇」曾是 Netflix 的核心體驗之一,廣告會打斷這種體驗。但時代不同了,Netflix 也在動搖自己服務的根基。
削減預算的公司不止 Netflix 一家,整個行業都在「節衣縮食」。外媒曾援引一位娛樂行業經紀人的話:「像喝醉了一樣亂花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然,科技巨頭例外,像蘋果,從一開始就不靠收訂閱費賺錢。行業整體蕭條的背景下,蘋果在科技領域的投資少了,反而有了更多錢來投內容。
流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落幕。不只是 Netflix 陷入困境,幾乎所有純粹的流媒體平臺,甚至「訂閱制」這種付費模式,都在受到質疑。
以往經常用來解釋「訂閱制」的一個話術是:訂閱制模式,能幫助開發者、創作者、內容平臺獲得更穩定的收入,做長期投資、規劃,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但現在,訂閱費逐漸變成了內容平臺躺在功勞簿上不思進取,亂花錢的底氣,也成為了用戶肩頭的負擔。
今天的用戶,普遍訂閱了過多的服務,消費不完、消化不了。這是一個內容不再稀缺的時代,用戶不會「沒東西看」。人們逐漸意識到,訂閱過多的服務并沒有什么意義,開始只愿意為真正的好內容付費。
流媒體依然是未來,只不過對 Netflix 來說,他終于要看到,在過去增的繁榮表象之下,掩蓋了多少錯誤。
如何糾正這些錯誤,將決定它能走多遠。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b1812b15ec00fd13268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