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旁友們晚上好,我又是你們的影視速遞員 -- 蟬主。
雖遲但到,《小黃人大眼萌 2:格魯的崛起》最終還是成功在內地上映了。
開心是開心,但內地播放的卻是多了一分鐘的特供版結局。(意思是,電影正片中沒有任何變動,但結局多加了一些定格漫畫的字幕注解)

在所謂特供版的結局里,主要是增添了格魯改邪歸正的結局,也是因為這一分多鐘,引起了網友不少爭議,國外多家媒體也進行了報道。

有人認為電影受眾大部分是小孩,改結局也理所應當:
" 為啥反派不能改邪歸正?"
" 這電影好多小孩看,改結局不是應該的嗎?"
" 明明一模一樣,只是多了幾張 PPT"

也有人認為加字幕改結局這個行為既荒誕又可笑:
"2022 年了朋友們 "
" 前所未有的文化不自信 "
" 現實中唯唯諾諾,電影里重拳出擊 "
" 對影視劇反派要求這么嚴格怎么對現實中的壞蛋視而不見呢 "
事實上,反派不是不能改邪歸正,而是多加一分鐘的此舉,畫蛇添足。
多出一分鐘,
他淪為全網笑話?
2010 年上映的《神偷奶爸》其實又叫《Despicable me》,卑鄙的我。
所以《小黃人大眼萌 2:格魯的崛起》作為神偷奶爸的前傳,故事并不復雜,主要講述了壞蛋格魯的起源。
畢竟格魯從讀書時期的志愿就是長大要當一個超級大壞蛋,并且希望加入 " 壞蛋六人組 ",成為世界上最壞的壞蛋。

而中國元素在今年各大影視動畫中,更是成為了一種常見的融入元素。
故事開始就是以十二生肖的寶石為主線,到了中國新年之際,寶石的力量就會被釋放出來。

緊接著還有楊紫瓊配音功夫高強的針灸師周大師,傳授著給小黃人一些少林功夫。
唐人街的新年氛圍、針灸店鋪的裝飾、舞龍舞獅等等的呈現,都能看出《小黃人 2》在中國元素這方面確實也有想法,盡管這些呈現都有些表面。


在院線上的正片確實一刀未剪,甚至還加了一些定格版的字幕補充。
最受爭議的莫過于這多出來的一分鐘。
和過去的刪減、打碼遮擋不一樣,這次的處理方法更像是之前的《搏擊俱樂部》。
在原版的結局中,壞蛋六人組的五個壞蛋變成老鼠入獄,而反派老爺爺威酷最終假死并且成功越獄,找到了格魯繼續當壞蛋,格魯最后還找了納法里奧博士,然后結束。

而特供版的彩蛋結局則是:
1. 反派老爺爺再次行竊并被判 20 年有期徒刑
2. 在監獄中,反派老爺爺出于對表演的熱愛,還組建了自己的劇團
2. 格魯最終改邪歸正
3. 格魯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了三個女兒的父親
想象一下,以下這一幕," 一個超級大壞蛋 " 字幕變成 " 格魯最終改邪歸正 "。

下架、刪減、遮擋、加字幕,
方式層出不窮
有人說,片尾以彩蛋的形式描述反派最后改邪歸正并沒有感到不妥。
因為在眾多影迷中,有不少小孩子,常見的反駁有:
1. 善良不該戰勝邪惡?
2. 警察不該抓犯人嗎?
如果是現實世界的價值觀走向,我們當然希望善良可以戰勝邪惡,同時也希望犯人們能被繩之于法,光明覆蓋黑暗。
但它是一個動畫,是一部兒童電影,虛構作品,而且小黃人的設定就是畢生在追尋著最邪惡的老大。
那既然如此,你都接受了這個動畫設定,為何還要執著于反派的結局就是要哐當入獄改邪歸正?《貓和老鼠》中也不見得杰瑞每次都是敗方。
難道在動畫中把壞人全部改成好人,現實生活中,罪惡就不會逍遙法外了?

如果說小黃人是邪惡,那代表正義的奧特曼呢?
蟬主還記得去年 9 月底,因為迪迦奧特曼下架,各大社交平臺的一片哀嚎,同時被整改的還有其他 21 部未成年人動畫片,被指出有近半有暴力犯罪。
但迪迦奧特曼的內核不就在于守護光明,保護地球,保護弱小的人類嗎?
同時文戲中也不止一次地呼吁了作為人類要堅韌地活下去。
不過,后來奧特曼哪怕是重新上架,集數和時長也發生了變化,鏡頭方面也有所刪減,我們的童年記憶突然就因為 " 暴力傾向 " 變成了閹割版。

當時很多家長對于整改迪迦奧特曼還在拍手稱快。
說小孩學奧特曼打架屬實,又蹦又跳無法溝通,甚至擔心弱小的小朋友會受到傷害。

那《西游記》孫悟空每天打妖精;《哪吒鬧海》里面還哪吒自刎、剔骨還肉呢。
如果按照這樣的行徑走下去,是沒有盡頭的。
而且類似這樣的特供版結局也不是第一次,甚至國內引進后還為電影增添了仿原版字幕,從而展現出成另一種結局。
早前內地流媒體上線 1999 年經典電影《搏擊俱樂部》時就曾經因為刪減和改結局引起過爭議。

在原版結局中,炸彈最終是炸毀了建筑物,也暗示著敘事者的陰謀計劃是得以成功實施。
再看引進版,警察得到了線索,阻止了炸彈爆炸,并且泰勒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別問為什么,問就是為了世界和平。

在引起爭議乃至還被原作者諷刺了一下之后,《搏擊俱樂部》也上演了奧特曼的后路。
內地流媒體恢復了電影原有結局,但裸體鏡頭依舊被刪減。
我們作為觀眾,能看到影視被改的方式確實層出不窮。

最直接的是下架,有余地的是刪減、打碼、P 掉消失,配音和字幕不匹配,還有加定格字幕等等。
" 姹紫嫣紅辨真美,群芳爭艷才是春 "
我們如今聽到有什么電影上映,估計第一時間想的是:
" 內地會上嗎 "" 內地是刪減版嗎?"
作為觀眾,這是一種比不能看還要痛苦的條件反射,這也是長期讓渡觀看完整權所形成的。
現在國外電影引進越來越少,有的則是希望能進入內地市場,但始終無法通過審核。
內地電影院線肉眼可見變少的,是漫威電影,其中也包含了刪減不妥協的原因。
每次漫威發布上映消息,網友影迷很常見的評論就是:網盤見。
去年火爆的《蜘蛛俠英雄無歸》,當初內地影迷都以為能上映,但最終它還是沒有登上大熒幕。盡管沒有內地市場,《蜘蛛俠英雄無歸》還是收攬了 19 億美元的票房,并且成為了當年的年度全球票房冠軍。

早前《奇異博士 2》也無緣內地市場,爭議的點來來去去就是辱了還是沒辱。
隨后迪士尼 CEO 說,即便在中國市場發行遇到困難,也不會真的阻礙我們成功,因為在中國的票房收益率比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票房收益率要低。

有人說,骨子硬點,不看就不看。
但影視文化不多元和固步自封又有什么區別呢。
眾所周知,同性題材在內地也是相對敏感,早前引進的《老友記》就鬧了一場大笑話。
不僅刪減導致劇情無法銜接,臺詞和翻譯也是被篡改,豆瓣上的詞條中,你都能發現一個刪減版片長。
"not having sex" 被翻譯成 " 僅此而已 ";"that is my penis" 被翻譯成 " 行,你們就看吧 ";把 "strip joints" 脫衣舞俱樂部翻譯成出去玩玩兒;把 " 女性可以有多重高潮 " 翻譯為 " 女人有說不完的八卦 "。

從動畫到文藝影視,它們一直不斷被改,仿佛就像是一場宿命,不斷被肢解。
作為觀眾的我們也一直無可奈何,其實電影或許真的沒那么可怕,也不必如此害怕。
想起田壯壯早前在采訪說過:
" 一個好電影,一個真正的藝術品不是今天給了一個獎,今天說好就好了,它要像卓別林先生的電影一樣,過幾十年乃至百年之后,喜歡看電影的人,喜歡電影藝術的人,還在看這些電影,這才能算是一個好的作品。"
對于電影中被刪減的部分,我們要做的不是抹去這些負面的存在,而是要正視,因為現實中不會因為影視中的負面被刪減而變得更好。
姜文當年在戛納當評委時,曾有過一段訪問,他把電影繁榮比喻成一個人的頭發:" 你先別談發型,你先給我把頭發長全了,咱們再討論弄什么發型好看,別就三根頭發,還在那談梳中分還是偏分。"
這段采訪不止適用于電影的繁榮,也適用于如今很多領域:
" 姹紫嫣紅辨真美,群芳爭艷才是春。不僅是電影,所有的文化藝術皆是如此。"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55f1b8e9f0973242673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