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胚胎,竟發育出完整的大腦結構和心臟?!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來自劍橋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真的做到了。
其研究成果登上了最新的 Nature。

(為了盡早被更多學者看到,Nature 甚至還沒來得及排版編輯,就直接把預印本給搬上來了。)
研究人員表示,這次主要進展在于產生整個大腦的能力,尤其是前部區域,這一直是合成胚胎發育的 " 圣杯 "。
來康康這是一項什么樣的研究。
人造胚胎發育出心臟和大腦
胚胎干細胞,在學界被認為是萬能細胞。因為它可以在體外進行哺乳動物胚胎中發生的許多階段。
但實際上,想要這種干細胞的發育潛力大大拓展,還需要其他干細胞來支持,與胚胎干細胞進行相互作用。
即早期發育過程中的三種胚胎外干細胞:滋養層干細胞(TSC)、胚胎外內胚層干細胞 ( XEN ) 和誘導型 XEN 細胞 ( iXEN ) 。
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將胚胎干細胞跟 TSC、iXEN 按比例組裝成衍生胚胎模型。通過誘導一組特定基因表達,研究人員讓這些干細胞彼此 " 交談 "。
這種路徑的思考,實際上與人類胚胎發育過程有關。
以往的研究表明,人類胚胎要成功發育,就需要早期胚胎組織與對外連接的組織(將胚胎與母親連接起來的組織)之間進行 " 對話 "。
在受精后第一周,三種類型干細胞發育:一種最終分化為身體組織,另外兩種則繼續支持胚胎發育。
一種為胚外干細胞將成為胎盤,將胎兒與母親連接起來,并提供氧氣和營養。
另一個將成為卵黃囊,胚胎在那里生長,并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從中獲取營養。
基于這樣的背景,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小鼠胚胎模型。整個發育過程是在啟動血島發育的胚胎外卵黃囊內發育的。

結果在發育的第 8.5 天,胚胎模型顯示出明的前腦和中腦區域的頭部褶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跳動的心臟狀結構,一個由神經管和體節組成的軀干,一個含有神經中胚層祖細胞的尾芽,一個腸管和原始生殖細胞。
這一研究結果,證明了胚胎和兩種類型的胚胎外干細胞的自組織能力——通過原腸胚和早期器官形成,重建哺乳動物的發育能力。
進一步的,他們還研究了這種人造胚胎的基因表達模式,發現與天然胚胎非常相似。

團隊數十年研究
這一研究來自劍橋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著完成。
研究人員表示,這為實驗模型中研究神經發育機制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而且雖然現在是在小鼠模型中進行,他們還正在開發一個類似于人類胚胎的發育模型,以了解關鍵過程背后的機制。
如果在將時間軸拉長,這一方法將可以用來指導合成器官的發展。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8610bb15ec01a65326f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