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患病后,選擇錯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傷害。近期,BMJ Case Reports 就發表了一個英國中年男性因為出現一種極其罕見的情況而就醫的案例。
撰文 | clefable
審校 | 二七
高鈣血癥
一切得從這名患者最初的身體狀況說起。簡單來說——不甚理想,他患過肺結核、腦積液、慢性鼻竇炎、細菌性腦膜炎和內耳腫瘤等很多種疾病。
通常出現這些疾病后,人們都會選擇去正規醫院就醫。當然也不排除在醫囑之外,有些人還會試圖多補充一些營養,來改善機體健康狀況。這位患者也曾咨詢了自己的 " 營養治療師 ",后者給其的建議是補充多種維生素,并開了一份具體服用的劑量清單。

圖片根據研究論文數據進行整理,括號外為患病男子服用的劑量。
在 BMJ Case Reports 的論文中,醫生公布了患者服用的維生素的劑量清單中,并給出了對應維生素的推薦攝入量 400IU/ 每天。如果接觸陽光少,或者不從食物攝入維生素 D,每天最多攝入 4000IU 的維生素 D。很明顯可以看出,這位患者攝入的不少維生素,實際上嚴重超出了每日推薦攝入量,特別是維生素 D,足足是推薦值的 375 倍(目前市場上維生素 D 有 5000IU/ 每片、400IU/ 每片等形式,如果按前一種來算,患者相當于每天服用 30 片維生素 D)。當他照此服用一個月后(900 片左右),出現了一些嚴重的情況,他開始反復嘔吐、感覺惡心,還出現腿抽筋、耳鳴、腹痛、口干、口渴和腹瀉等癥狀。
送進醫院后,醫生抽取他的血液進行了檢查,發現他血液中的鈣含量特別高——這是高鈣血癥(hypervitaminosis D)的癥狀。而這是血液中過量的維生素 D3(膽鈣化醇)導致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維生素 D 指的是一類化合物。食物來源的主要是維生素 D2(鈣化醇)和維生素 D3(膽鈣化醇),這些維生素 D 進入血液后,會經肝臟轉化成 25(OH)D(鈣二醇),并在腎臟中進一步被轉化成 1,25(OH)2D(骨化三醇),而后者能在多種身體組織中發揮作用。
當時,醫生立即要求他停止服用維生素,并采用一種常見的方法——注射雙磷酸鹽來治療這位患者。但他的癥狀并沒有立刻改善,而是經歷了一段極其痛苦的恢復期。上述的這些癥狀,包括嘔吐、腹痛和腹瀉等一直在持續發作,直到 3 個月后才明顯好轉,且瘦了 25 斤左右。
究其原因,在于維生素 D 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不同于維生素 C 等容易代謝的水溶性維生素,它在人體內的半衰期足足有 15 天(15 天后,濃度才會降低一半)。因此,當嚴重過量攝入維生素 D 后,需要等身體將它慢慢代謝出去。但是,要排出如此高濃度的維生素,不僅會給腎臟帶來極大負擔,高鈣血癥還很可能對其他器官產生威脅。
維生素 D 可以抗癌
如果不是因為不恰當地攝入大量的維生素 D,這位患者的情況在生活中其實很罕見。更加常見的,可能是維生素 D 不足。
維生素 D 一般通過 2 種方式來獲得:曬太陽和食物補充。接觸到陽光時,我們的皮膚細胞就能在紫外線的刺激下合成維生素 D,時間也不需要很長。此外,一些食物也能補充維生素 D,例如多脂的魚、魚油、動物的內臟,牛奶和蘑菇等。當然,還有一種更便捷的方法——直接服用維生素 D 補充劑。

圖片來源:Pixabay
在一些高緯度、缺乏陽光的歐洲國家,居民更容易出現維生素 D 缺乏。例如,英國曾進行過一項全國飲食和營養調查發現,有 1/6 的英國人存在血液中維生素 D 不足的情況。
維生素 D 的作用主要是調控人體內鈣和磷的代謝,對促進骨骼的鈣化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這種物質,嬰兒或兒童通常會患上佝僂病,出現骨骼變軟、變脆和變形等癥狀,此外還會出現發育緩慢、牙齒畸形和心肌炎等身體問題。而成年人在缺乏維生素 D 時,會感覺更容易疲憊、骨骼和肌肉酸疼等,心情也會受到影響。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維生素 D 還有更多的作用。人體的很多組織中都存在維生素 D 的受體,能調控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神經肌肉的發育以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一些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 D 會導致人更容易出現全身性炎癥以及更易患上一些類型的癌癥。在一篇 2018 年發表于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的綜述中,韓國亞洲大學的 2 位科學家,詳細介紹了維生素 D 的抗癌作用。
最早在 80 年前,人們就注意到在北美,曬太陽和整體的患癌風險及死亡率有關。當照射陽光的量很少時,人們會更容易患上結腸癌和前列腺癌,而這主要是因為接觸紫外線少時,人的皮膚無法產生維生素 D。隨后的研究發現,在多達 18 種癌癥都存在類似的情況。維持血液中足夠的維生素 D 對治療腫瘤有一定的效果,而缺乏維生素 D 常會導致一些癌癥進一步增殖和惡化。
一些科學家發現在人的腸道和皮膚細胞中存在另一種酶 CYP11A1,這或許能解釋維生素 D 的抗癌能力。這種酶會分解維生素 D,并產生多種相似的化合物。而其中一些化合物能和細胞內部的受體結合,發揮抗增殖、腫瘤和抗炎作用。
這些化合物在最初產生時,實際上是為了保護皮膚細胞。在陽光的照射下,皮膚細胞中 DNA 很容易因為紫外線而發生光突變,而這些化合物正好能保護 DNA 免受紫外線損害以及帶來的氧化壓力。
這些維生素 D 的代謝產物能調控腫瘤發生的整個過程,包括癌癥的生長、轉移以及癌細胞和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一項小鼠實驗顯示,維生素 D 能降低脂肪產生的過氧化物丙二醛對 DNA 的損害。在一些細胞中,骨化三醇能誘導超氧化物歧化酶 1(SOD1)和 SOD2 形成,降低人體內部的氧化水平和炎癥水平。此外,維生素 D 還能促進 DNA 的修復,直接調控一些和 DNA 損傷修復相關的基因表達。
而在多種癌細胞中,這些維生素 D 的調控通路都是失調的,這也從側面顯示,癌細胞會通過這些途徑對維生素 D 產生耐藥,以此抵抗維生素 D 的抗癌作用。
不要亂用維生素
但是,我們并不能把維生素 D 看成一種藥物來治療癌癥以及其他疾病。對于科學家來說,也需要深入地研究維生素 D 以及其一系列衍生物,如何能在沒有副作用的情況下治療癌癥。
維生素作為一種基礎的營養元素,人們是很容易接觸到的。日常的飲食攝入并不會超過推薦值,但在服用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 A、K、E 和 D 等)時,還是需要特別留意。值得提醒的是,一旦這些維生素攝入量超標,且持續過量攝入一段時間,很有可能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圖片來源:Pixabay
2016 年,《印度兒科雜志》(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首次報道了一例因為意外攝入維生素 D 過量而致死的兒童案例。由于身高較為矮小,一個 10 歲的小男孩在醫生的錯誤指導下,開始大量服用維生素 D(目的是促進骨骼發育),劑量甚至是開頭那位患者的 4 倍。到第 21 天時,他開始腹痛和嘔吐。醫生檢查發現,他也是出現了高鈣血癥。雖然在接受藥物治療后,他出院了,但很快又進了 2 次醫院。
最后一次進醫院時,他的情況已經很糟糕了,他血液中維生素 D 和鈣濃度,一直沒有降低到正常水平,醫生發現他患有高血壓腦病、并發肺水腫以及高鈣血癥引發的急性胰腺炎。腦部 CT 顯示,他還出現了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綜合征,這種疾病發展很迅速,會導致視覺障礙、意識模糊和精神異常等。最終,他死于敗血癥和休克。
這是一個極其令人惋惜的例子,而這些患者的經歷也在提醒我們:有益的補充劑,也會變成毒藥,服用時需要更加謹慎。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f6a5c8e9f092d58250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