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作家協會公示的 2022 年會員發展名單中赫然出現的 " 賈淺淺 " 導致入選標準遭受公眾質疑。

有網友曬出了詩人賈淺淺的大作,指責這樣的屎屁尿也能入選作協,成為吃皇糧的職業作家?
這已不是賈淺淺第一次陷入輿論的中心。
早在 2021 年,《文學自由談》刊物登載的一篇文章《唐小林:賈淺淺爆紅,突顯詩壇亂象》中,就曾毫不客氣地批駁賈淺淺的詩歌。
先說說,賈淺淺是何人:
當代作家、詩人,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魯迅文學院 32 屆高研班學員,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副主席,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博士。
但在此之外,人們更關注的另一個身份——中國作協副主席、當代作家賈平凹之女。
賈淺淺的 " 回車 " 詩,
算什么好詩 ?
至于網友對賈淺淺的詩,究竟是偏見是人云亦云地憎惡還是賈淺淺當真實力不行。
當然得用作品說話。
首先,被罵最狠的屎尿屁題材:

手捏一塊屎的紀實題材:

而后還遭到了網友的仿寫:
他手捏一塊屎,
像歸來的王。
我捧一卷廁紙,
敬天地玄黃。
賈淺淺也有寫愛寫性的題材:

寫黃瓜:

有生活中同事的題材:

一首《雪天》一首《黃瓜,不僅僅是吃的》,連新華社都評論 " 或可自賞,莫付流觴 ",不建議外傳。
這分段,既談不上節律多么雅致,也談不上內容有何審美與深刻思想。
它通俗,俗得一馬平川、一覽無余。
品不出底蘊,更顯得有一絲荒謬。
事實上,不少現代詩人都會在詩中用 " 性 " 有關的意象去表達。
但大多不會停留于淺表的生理感受,而會延展到其他更深、更廣的意蘊里。
木心在《我紛紛的情欲》里何嘗不露骨:
綴滿樹枝窗欞
唇渦,胸埠,股壑
平原遠山,路和路
都覆蓋著我的情欲;
雖然審美是主觀的,但詩歌品鑒卻不能完全脫離一定的基本度量,即有美感。
文學,或許說不上哪一句是高尚的,哪一句是卑鄙的。
蘭波也寫過關于小便的句子,但寫這類在文學中的呈現往往是用來追求崇高。
賈淺淺的詩,無論是泛讀還是細品,都僅有物理意義上的低俗。
以 " 回車鍵 " 著稱的詩,被網友琢磨了個八九不離十。
這樣的詩
我們可以通過
頻繁的打回車
獲得

個個激發了創造欲。
有人寫:
好兄弟
幫忙
砍一刀
——《情誼》
收到
好的
明白
已發
——《我和我的領導》
有人說,片面了。
也找找賈淺淺優秀的作品。
比如以下這首,被多次刊登又受到贊譽,受到業內大師專門寫文剖析,寫出幾千字讀后感的詩集《椰子里的內陸湖》。
其中最出色的一首《椰子》:
有些海水被系在了椰子里
成為安靜的內陸湖
它拒絕參與時光的扎染
像古文中的賓語前置
你只能垂手站立
仰望于它
什么感覺呢?大概就是,驚艷不足,中規中矩,很難用 " 才華橫溢 " 來形容。
筆風更像 " 天資不高但很努力的青年詩人 ",可以讀,但進作協,就顯得高攀了。
一如澎湃新聞對此事件發表的文章態度:《賈淺淺的詩到底怎么樣,文壇沒個數嗎?》。

普通人才疏學淺,不懂詩?
詩歌有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也是一種語言的保鮮劑。
英國詩人奧登說:
" 保持語言的神圣性正是詩人理應擔當的角色。一個詩人,身為詩人,只有一個政治責任,即通過他自身的寫作,來為他不斷墮壞的母語建立一個正確使用的典范。當詞語喪失了其意義,肉體的蠻力就會取而代之。"
在普遍批判的聲浪中,賈淺淺卻受是行業高度吹捧的大紅人。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評論家、作協成員張清華如此贊譽:有的人可能寫了一輩子,也未曾像她這樣天然靠近詩歌本身。
詩人西川評價賈淺淺的詩 " 有意思 ":一個人本來只有 10 個手指頭,你讀她的詩感覺她可能有 20 只手。
詩人、詩歌評家歐陽江河讀到《我的娘》,品出了其中的靈性:中國詩歌史上獨一份的與眾不同。
面對批評,有人為她辯駁。
中國詩歌大會冠軍彭敏發表文章力挺,甚至不惜拉踩魯迅和莫言:長期創作的人,誰一輩子只出精品,不寫幾首庸詩、爛詩?
賈淺淺的詩歌集《椰子里的內陸湖》同樣得到了圈內更多名人的吹捧、行業內刊物的爭相報道:

他們描述:淺淺顯然已經為成為一個詩人做了充分準備,她熟悉那些外國詩人——現代詩的神祇們、她熟悉中國古典詩歌傳統——他的口音里有本能的古意 ......
《當代》雜志主編孔令燕評價賈淺淺的詩:成功避開了 " 女性主義 " 或 " 女人主義 " 的諸種窠臼,是一種 " 自然和健康的愛欲觀 "。
很絕,寫廣子都不敢夸這么硬。
網友嫌,業內贊,爭議的兩面性背后是普通人不懂詩嗎?
互聯網普及之前,詩人就是詩人,野馬飛鳥,太陽之子,比遠方更遠的風。
互聯網普及之后,沒有人能用幾句話融化大眾的內心了。
李白不再是浪漫主義的詩仙,而是王者榮耀的刺客英雄。
語言的詩意早已土崩瓦解。
詩人圈子越收越窄變成小眾樂趣。
與此同時,現代詩拓寬了詩的節奏邊界,足夠自由,但也失控偏離了軌道,變成無端的放飛。

8 月 25 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榮光啟回應稱:賈淺淺在詩歌方面的造詣是夠資格進入作協的," 她寫詩的水平在當代女詩人中是比較優秀的 "。
代表著權威的聲音,讓網友一度陷入自我懷疑:真的是我才疏學淺不懂欣賞嗎?
賈淺淺的詩是好詩,是我不會品讀罷了?
可是再想想不久前的毒教材事件。
小孩子們看到的第一眼感受是 " 好丑 ",更別提其中扭曲的價值觀。
因為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美和丑,他們是完全能夠直觀分辨。
美丑是有界定的,這就源自于人的主觀感受,如果一首詩讓大多數人眉頭緊蹙,那它已經是脫離大眾審美了。
被 " 世襲 " 的才華,
成為最大的爭論點
而這件事情的另一個爭論點,還是在于她是知名作家賈平凹之女。
賈平凹是現代文學大家,曾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一部《廢都》奠定了他的文學史地位。
《廢都》也是真正走入民間的嚴肅文學,據傳當年在盜版書攤賣了幾千萬本。
賈淺淺的文學之路也多少收到了父親賈平凹的 " 熏陶 "。
在一本 " 文二代們 " 集體歌頌父親的合集書《我們的父親》里,賈淺淺這樣形容她的第一次寫詩經歷:
" 我的父親叫賈平凹。我以后也要和我父親一樣,成為一個作家,有名了,就有很多叔叔、阿姨給送香煙呀,蘋果呀 ..."
無論在社會面還是在實力上,賈平凹在文學界的地位不輕。
以至于那些業內追捧,多少像典型的中式人情社會里發生的鬧劇。
不講規則的文化圈子,更重 " 裙帶關系 " 和 " 圈子文化 "。
2003 年,賈平凹被評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僅僅幾個月后,本科畢業的賈淺淺順利入職到這所學校,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
而在詩作 " 出名 " 之前,賈淺淺一直是從事文學研究的。
她研究的對象也很固定,幾乎每一篇論文都圍繞其父賈平凹,研究他的作品、文學理念等等。
崇拜或許有,但更多的是成為某種 " 好用 " 的經營工具。

此外,賈淺淺得過的諸多獎項中," 第二屆陜西青年文學獎詩歌大獎 "。
這個獎的兩個主辦方:一個是《延河》雜志社,一個是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
《延河》雜志社的主編,是賈平凹。
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副主席,是賈淺淺自己。
也難怪當年國家級藝術大師吳冠中生前一再大聲呼吁:取消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以及其他協會。
這些協會是既燒錢又不下蛋的雞。
賈淺淺寫詩,變成人情化為軟性權利,瓜分實際利益的實例。讓早已沉淪在歷史長河之中的封建門閥體系死灰復燃。
在此之前," 賈淺淺入協 " 類似的爭議事件從來不在少數。
2020 年,社會科學領域的核心期刊《銀行家》被曝長期刊登其主編兒子的散文,總數多達 90 余篇。
這位 " 學二代 " 第一次發表文章時,年僅 10 歲。
同年,核心期刊《冰川凍土》上的一篇名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的文章,通篇大談 " 導師的崇高感與師娘的優美感 ",引得輿論一片嘩然。
以及,小學生搞前沿醫學科研獲獎事件。

是水平還是公平的問題?
魯迅曾在遺囑中說道:"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多年后,仍有警世之效。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d4a778e9f0934a068e6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