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文娛價值官,作者 | 張遠,編輯 | 美圻
" 媒體找到了訣竅,經常讓一些奇葩言論的專家活躍在大眾視野中,沒熱度了就去采訪一下‘專家‘對當下某熱點問題的看法,完全不用擔心完不成 KPI。" 經常刷微博、抖音等內容平臺的人可能都深有同感——專家早已成為了屢試不爽的流量密碼。
針對種種脫離群眾的言論,有人曾喊出了這樣的呼吁—— " 專家‘何不食肉糜‘,該整治一下了!" 然而,應該受到約束不僅僅是這些專家,還有為他們提供發聲機會的媒體,為其言論推波助瀾的平臺。
除了專家,爛片也成為各平臺影視 UP 主的流量密碼。如同 " 磚家 " 擠占了專家的輿論空間一樣,爛片也搶走了好片應得的流量和關注度。如同媒體與 " 磚家 " 形成同謀一樣,吐槽 UP 主也與爛片結成了共生關系。
" 專家建議 " 成就,爆火話題的模版
幾天之前," 建議農民進程買房開車回村種地 " 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與全網討伐,最終以專家被多平臺禁言而收場。從 " 專家建議農民在縣城買房 " 到 " 建議農民進程買房專家已被多平臺禁言 ",再到 "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 ",一連幾天的多個熱搜,意味著微博早已將這套流量密碼玩得出神入化。
平臺收獲了流量,專家收獲了熱度(當然還有罵名),廣大網友收獲了同仇敵愾的情緒宣泄,似乎皆大歡喜,并沒有人受到傷害。然而,當 " 專家 " 這個身份被媒體、網友合力玩壞,受傷害的是整個社會的專業氛圍,當 " 專家 " 成為了人人喊打的貶義詞,真正需要求助于權威人士的普通人成了受害者。

" 專家建議還房貸時間延至 40 年 "" 專家稱取消公攤面積不可行 "" 專家建議 30 歲未經濟獨立女性盡早回老家 "" 專家稱可給 00 后增加工作強度 "…… 僅一個月之內,上述專家的奇談怪論就已經掀起了多輪討論。" 專家建議 " 已經成了爆火預定的話題模版,媒體則是始作俑者。它們抽離專家發言的語境,只截取最聳人聽聞的信息點作為標題,刀法精準地戳在公眾的 "G 點 " 之上。
當然,這也是一場媒體與 " 網紅專家 " 各取所需的 " 共謀 ",除了董潘這樣的 " 翻車 " 案例,大多數故作驚人之語的 " 網紅專家 " 都深受媒體追捧,長期活躍于輿論場中,名利雙收。如同陳春花在企業管理領域的知名度一樣,專家領域也存在 " 劣幣驅逐良幣 " 現象。那些埋頭專業研究,不敢在資深研究領域之外輕易妄言的專家,默默承受著 " 污名化 " 后果。

媒體之所以狂按 " 專家建議 " 這一流量密碼,則是在試圖奪回 " 議程設置 " 的權力。自媒體時代,機構媒體失去了對于網絡話題主導權,反而要跟在熱點后面緊追慢趕。如今,通過摸準年輕網民的情緒脈搏,它們可以借專家之口毫不費力地拋出一個個引戰話題,從而攪皺乃至攪渾互聯網的一池春水。
這些媒體之所以不在乎權威的喪失,是因為在網民眼中它們早已失去了 " 光環 "。無論是導致互聯網輿論生態的持續惡化,還是引發專業人士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對立,這些媒體已經走向了應該扮演的社會角色的反面。
爛片養活了無數影視 UP 主
" 看了 B 站幾個近期電視劇吐槽視頻,我感嘆爛片養活了多少 up 主啊!!" 如這位用戶的感嘆," 爛片吐槽 " 也早已成為影視區 UP 主的流量密碼。每當爛片上映、熱劇開播,都幾乎成了影視 UP 主們的 " 集體團建 "。
雖然吐槽視頻可以有效幫助觀眾 " 避雷 ",但是一窩蜂逮著爛片狂薅,客觀上造成了 " 影片越爛,熱度越高 " 的反常現象。這些 UP 也成為影視行業爛片生態中的一環,與爛片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共生關系。
當然,B 站影視區 UP 主也并非什么爛片都 " 踩 ",而是青睞流量明星主演的流量劇。這些吐槽視頻成為了 " 苦粉絲空瓶久矣 " 的路人發泄怒火、大膽開麥的地方,也往往成為粉、黑雙方爭奪的輿論場。故意精準 " 踩雷 " 的 UP 主則坐收流量之利。
今年 5 月,就有媒體注意到 "UP 主圍剿楊洋 " 的現象,甚至有 UP 主直接將火力瞄準了粉絲,《劇的質量不如粉絲的嘴一半硬》的標題極具挑釁意味,也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

為了在 " 集體團建 " 中搶占先機,不少 UP 主在新劇剛開播時就火力全開,結果隨著后續劇集口碑的反轉,反而引發了輿論的反噬。B 站影視區的公信力也因此不斷下滑,頭部 UP 主翻車事件頻發,擁有 260 多萬粉絲的 UP 主路溫 1900 因在《夢華錄》開播之初大唱反調而掉粉,登上熱搜。
在影視公司眼中,無論是捧是踩,都是一部影視作品網絡熱度的一部分。吐槽視頻不僅助長了爛片的層出不窮,也引發了觀眾對于爛片興趣不減的好奇心。從吐槽劇情到吐槽流量明星,從一幀幀分析尷尬的演技,到一遍遍播放假到離譜的打戲,UP 主們甚至品味出了一種 " 爛片美學 ",也讓很多觀眾沉浸其中。
正如習慣了 " 三分鐘看完一部電影 " 一樣,一旦習慣了這樣的眼光,觀眾們或許也失去了欣賞 " 無槽點 " 好片的能力。
平臺不能只盯著流量密碼
在微博上,除了 " 專家建議 " 之外," 年輕人 " 三個字也成為了流量密碼。" 年輕人為什么不愛結婚了 "" 年輕人為什么不吃小龍蝦了 "" 年輕人為什么不愛買無印良品了 " 了 …… 年輕人幾乎每一天都要面對靈魂拷問。
在這些人為制造的網絡熱點之中,微博、抖音、B 站等平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平臺上的 " 內容跟風 " 機制,實現了熱點話題的快速擴散與自我循環。平臺先將 " 專家建議 ……"" 年輕人為什么不 ……" 設置成為媒體爭相轉發的話題標簽。再通過把話題推上熱搜引發全平臺討論。
與此同時,平臺上的自媒體開始紛紛出動,圍繞這一話題分析、點評、站隊,如一顆石頭在水中蕩出一圈圈的漣漪。幾乎每一次熱點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在 B 站上也同樣如此," 流量明星、爛片、飯圈、B 站 UP 主、UP 主粉絲之間的博弈仍將以一個循環套著另一個循環的形式翻滾下去。"
內容平臺看似中立,實則在流量的指揮棒之下操縱著這樣一個日益撕裂的輿論場,并未盡到引導理性交流、彌合意見分歧的責任。

最近,抖音悄然上線了評論區點踩功能,當評論區中出現惡意評論時,用戶可點擊 " 心碎 " 圖標點踩該條評論,點踩之后評論就會在該用戶界面內折疊,當某條評論被大量網友點踩時,算法判斷后會降低它的排序展示或是優先安排人工處理等處罰。雖然姍姍來遲,但這畢竟是對于惡意、引戰言論的一種制衡舉措,有助于營造理性、健康的平臺氛圍。

當然,平臺需要做的遠不止于此。比如,平臺可以限制 " 專家建議 "" 年輕人為什么 " 等固定標題套路的濫用。有網友發現,微博就悄然把 " 年輕人為什么不愛買無印良品 " 的話題換成了 " 人們為什么不愛買無印良品了 "。對于 B 站來說,可以通過調整專區推薦的方式,遏制愈演愈烈的 " 集體吐槽 " 之風,鼓勵更多不跟風,專注挖掘優質好片的 UP 主。
未來,我們希望平臺的眼睛不要只盯著流量密碼,而是通過激勵、挖掘優質的內容,讓用戶得到實實在在的 " 獲得感 "。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06b268e9f0938fb2eb3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