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魚兒
編輯 | 楊旭然
三天超億元的回購,也只是小米持續不斷回購的小部分而已。
9 月 7 日,小米集團公告,公司回購 230 萬股,回購價格為 10.78-10.84 港元,共耗資約 2486.5 萬港元。9 月 6 日,小米集團回購 450 萬股,耗資約 4932.2 萬港元。9 月 5 日回購 450 萬股,共耗資約 4890 萬港元。
而據粗略統計,小米集團自 2019 年 1 月以來,公司回購已超過百次。其中,上百億的回購計劃也時不時地公告而出,一度能夠帶來一些良好的市場反饋。
2019 年 9 月 2 日,小米集團董事會決議行使股份購回授權,以最高總價 120 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隨后十個交易日內,小米股價漲了 9 天,漲幅近 15%。
2021 年 3 月 11 日,小米集團再次宣稱,將不定期按最高總額 100 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之后三天,小米股價連續大漲超 20%。
股票回購,已成了小米集團維護市值的常規手段。但是從小米的股價表現來看,這樣的動作似乎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市場對于其各種擔心始終沒有停止過。
" 老藥方 " 遇到新病癥
股價面對回購的刺激仿佛已經脫敏。
2022 年,小米集團不僅再次跌破了發行價,而且距離 2019 年秋季的歷史最低價也越來越近。
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價,小米集團使盡了渾身解數進行 " 抗爭 ",回購是最直接的提振市場信心的動作。截至 9 月 7 日,小米集團已經回購 32 次,回購金額約 17.5 億港元。
只是,股價面對回購的刺激仿佛已經脫敏。
進入 8 月份以來至今,小米集團已經密集回購了 10 次,但細數起來,歷次回購第二日股價五跌四漲,總體市值反而又下跌了 3%。
就這樣,股價對于回購刺激完全無視。截至 9 月 7 日,小米集團今年股價跌幅已經達到 42.86%,下跌幅度遠遠超過同期恒生科技指數,也是大市值港股上市公司中跌幅最大的之一。

小米集團股價表現(2021 年初至今)
也有很多投資者會因此困惑,為何回購不再生效了?
回購的作用之一是傳遞股價低估信號,在市場低迷時期,上市公司回購股份有助于提振市場情緒和風險偏好,其最終目的是增加公司價值。
但對于增加公司價值這件大事來說,回購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尤其是在港股這樣不確定性強、資本 " 脈動力 " 較弱的資本市場氛圍中,回購動作是否管用有效,最大底氣來自于真實的業績增長。
甚至于企業回購動作的本身,也有賴于對自身增長能力的確定性自信。
比如我們看到 2019 年 9 月 2 日,小米集團宣布以最高總價 120 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那也應該看到小米集團 2019 年上半年總收入 957.1 億元,同比增 20.2%;調整后凈利 57.2 億元,同比大增 49.8%,遠超預期!
我們看到 2021 年 3 月 11 日,小米集團宣稱不定期按最高總額 100 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我們也應該能看到幾天后小米集團公布 2020 年全年業績,總收入達到 2459 億元,同比增長 19.4%;經調整凈利潤達到 130 億元,同比增長 12.8%。

在過去的 5 個年度,小米集團年營收增速近 40%,毛利潤增速平均達 50% 以上。2019 年開始,小米股價先是大漲三倍進行了估值修復,再跌去 40% 回調,都還算是正常的走勢。
但在2022 年,小米的股價幾乎是進入到了失控狀態。其股價在跌幅 40% 的回調之后,繼續又下跌了 40% 以上。
我們來看看小米集團這有些慘不忍睹的上半年。
8 月 19 日晚間,小米集團公布 2022 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未經審計的業績公告:2022 年上半年,小米集團實現收入 1435.22 億元,同比下滑 12.84%;實現毛利 244.78 億,同比下滑 16.48%;實現凈利潤 8.3 億,同比暴跌 95%;凈調整凈利潤 49.4 億,同比下滑 60%。
這成為小米集團上市以來的最差半年報,用業績大變臉來形容并不夸張。

更令人擔憂的是,小米集團第二季營收 701.7 億元,同比下滑 20.1%,環比下滑 4.3%;經調整凈利潤 20.8 億元,同比大降 67.1%,環比下滑 27.2%。
再加上小米集團的第一季度財報:總營收 734 億元,同比下滑 4.6%;期內虧損 5.3 億元,去年同期盈利 77.89 億元,經調整凈利潤 29 億元,同比下滑 52.9%。
這個時候,回購顯得治標不治本。更何況業績何時轉好,至今仍然未知。
老對手帶來新噩夢
小米和華為相當于是在新的賽道繼續成了對手。
小米集團業績低迷的原因,市場上已經有很多分析。
巨潮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老將乏力。
手機、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兩大業務,一直是小米集團的 " 扛鼎將 "" 壓艙石 ",在 2022 年都不約而同地露出疲態。
首先是 " 大當家 " 的智能手機業務。全球范圍內,小米集團 2022 年上半年共賣出 7760 萬臺手機,比 2021 年同期少賣了 2470 萬臺,降幅高達約四分之一。
更糟糕的是,降幅在不斷加大。二季度小米集團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 3910 萬臺,同比下降 35.29%。

小米在高端市場的表現始終不理想
屋漏偏逢連夜雨,伴隨銷量下滑,被小米集團寄予厚望的高端智能手機業務也一再遭遇滑鐵盧。
2022 年一季度小米大約賣了 400 萬臺高端機,不僅比 2021 年單季度平均銷量 600 萬臺少了整整三分之一,占比也從 13% 降至 10%。
在 2022 年半年度業績報告里,小米高端機的銷售數據已經不再單獨介紹。想必是沒有變得更好。
這樣的下滑固然有大形勢不可逆的因素——主要是疫情導致的消費疲軟。根據 Canalys 數據,2022 年二季度全球和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大盤出貨量同比分別下滑 8.9% 和 10.1%,環比分別下滑 7.7% 和 10.9%。
但更根本的因素,恐怕還是來自于蘋果降價的降維打擊和榮耀的發力。在兩個昔日王者的打壓之下,小米集團的智能手機在今年二季度 ASP(智能手機平均售價)為 1081 元的均價,比一季度的 1189 元下降不少。
目前,小米集團的主力機型仍是紅米等低端機型,占小米智能手機總體銷量的 85% 以上,無法給整體盤子提供更大的利潤支撐。

紅米至今仍占小米營收的較大比重
作為小米的第二大業務,2022 年第二季度,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為人民幣 198 億元,環比增長 1.7%,但是同比下降了 4.35%。各項傳統業務中,唯有互聯網服務業務增長明顯,但是總盤子只有 70 億元,在整體營收中占比甚微。
第二,新秀太嫩
2022 年 9 月 6 日,小米集團發布了旗下首款戶外電源產品—— 米家戶外電源 1000Pro,還同步發布了米家太陽能板 100W,也意味著小米正式進軍移動儲能市場。
看得出來,這也是小米集團在傳統業務增長受限之后,又一次的嘗鮮試新。
為什么要說 " 又 " 呢?主要是因為,小米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動作已經越來越深入。
去年 12 月,小米集團確定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分期建設年產量為 30 萬輛的整車廠,按計劃其首款車型將在 2024 年正式量產。
雷軍更是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新能源汽車業務將會是他人生里最后一次重大創業。哪怕押上全部聲譽,他也要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和華為相當于是在新的賽道繼續成了對手。相比還在醞釀的小米,華為支持的問界系列交付量已經達到 10045 輛,進入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榜前十,后續還有更多品牌和車型在規劃中。

小米汽車業務至今未被資本市場看好
人形機器人領域是小米集團選擇的又一新業務方向,但其噱頭似乎大于實質。小米高管在業績會上也表示,機器人業務 CyberOne 仍處于早期階段。未來仍將投資,仍將探索。
未來小米是否能夠在汽車、機器人等新業務上獲得足夠多的增量,以支撐資本的期待,至少目前還難以明確。資本也更多顯示出謹慎態度。
老手段之外的新難題
生意的問題不解決,股票回購只能是回購來寂寞。
回購、下跌,再回購、再下跌,遭遇同樣困境的不止小米集團。
美的集團在 2020 年末及 2021 年初的時候,市值高漲至 7000 億元,一度位居 A 股前十。結果自此之后,股價一路下行。
2022 年 3 月 10 日,美的集團決定進行股票回購,回購金額為 25 億元。截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公司已支付回購總金額為 18.3 億元。但這些回購對其股價毫無促進,如今美的集團市值較 2020 年初高點下跌近 50%。
格力電器在進行回購時的態度更加果敢,不僅將回購股票用于員工獎勵,而且還將剩余股票進行注銷處理。但在這樣的堅決態度下,格力電器的股價較 2020 年末的高點同樣也有近 50% 的跌幅。
類似不斷回購股票的,還有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
可以看到,在行業、企業發展遇到問題時,回購也許會給人以信心,但更多是緩解一時窘境。生意的改善,才是提振資本市場認可度最核心的理由。
但 " 生意的改善 " 才是商業中真正最難完成的任務:
對美的和格力而言,城鎮化的放緩甚至終結,房地產陷入漫長的衰退周期,都意味著電器行業最好的日子可能已經過去;
對于小米而言,手機智能化的大潮已經遠去,不用智能機的消費者和市場上的諾基亞一樣罕見,手機更換頻率大降已成為常態。哪怕是在國際范圍內,智能機的替換空間也已越來越少;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享受數億、幾十億用戶增量空間的時代結束了。
于是,小米、騰訊阿里們面臨的尷尬如出一轍," 低垂的果實 " 之后摘不到更多肥美的果子," 舒適區 " 之外就是增長困境。
小米喜歡拿自己與蘋果對比,但觀察蘋果遇到低迷期時候的表現,卻本應學到更多。
2018 年,蘋果公司因為 iPhone 手機銷量下滑,以及應對 5G 手機動作遲緩等問題,導致股價持續下滑至萬億美元以下,交出世界市值第一的寶座。
面對不可逆的手機下行趨勢,蘋果公司的生態系統服務開始發力,吸引用戶在各類服務上進行消費。此外,蘋果推出的手表和耳機等多元化新產品策略,也打消了人們對其過度依賴 iPhone 的質疑。
2019 年,蘋果市值重回萬億美元,2020 年突破兩萬億美元,并在 2022 年一度觸碰 3 萬億美元。
所以,回購雖然能給投資者傳遞信心,但買股票的方式改變不了自己的產品,也改變不了行業格局,同樣無法改變整個資本市場對自己的態度。
生意的問題不解決,股票回購只能是回購來寂寞。不知道這是否會是雷軍穿越人生低谷時感悟的一部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9af16b15ec07fa97494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