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劇未播先上熱搜。
《西出玉門》。
原因不算好看,演員被質疑軋戲。

啥叫軋戲?
簡單來說,就是拍一部戲的同時,還接拍了其他戲。
而這次被質疑軋戲的,是女主倪妮。
偏偏還是粉絲自曝,把偶像的工作計劃摸得明明白白。
《西出玉門》還沒殺青,因為倪妮正在補拍之前的電影。


一部戲還沒殺青就拍另一部,不就是妥妥的軋戲?
雖然 " 軋戲 " 聽著挺嚴重,但這事另有隱情。
那部正在補拍的電影,是倪妮在拍《西出玉門》之前就簽好的。
它是一部分季節拍攝的戲,冬天和夏天的戲份分開拍,冬天的早拍好了,補拍的是夏天的戲份。
原本《西出玉門》剛好能在中間幾個月的空檔拍,結果剛好遇上疫情,延遲拍攝,兩部戲的拍攝時間就這么重疊了。
嚴格來說,也是無心之失。
因此爭議一出,《西出玉門》官微立即下場說明,也否認倪妮軋戲的說法,才暫時平息了這場群嘲和自證的拉鋸戰。

明星軋戲,現在成了職業有虧的體現。
但往前追溯十幾年,它卻是被視為 " 勞模 " 的代名詞。
今天飄更想借這場大眾口誅筆伐、粉絲瘋狂維護的爭議,來聊聊:
明星軋戲,怎么從被夸變成被罵?
熟悉港圈的飄粉或許聽過這些名號。
鄭裕玲因為曾同時進了九個組,人稱 " 鄭九組 "。
1991 年,劉德華曾在一年內拍了 13 部戲,人送外號 " 劉十三 "。
但其實他的最高紀錄還不止于此,早在 89 年一年內就拍了 17 部。

不止當紅明星,那些戲份不多,但戲約多的配角也常奔波于不同的劇組。
比如,香港的黃金配角 " 大傻 " 成奎安,6 年拍了 100 多部電影,巔峰時期同時兼拍 12 部戲。

來源 | 易熱社會評
在早些年卷到飛起、活兒多人少的港圈,軋戲更可謂家常便飯,甚至成了大家默認遵守的行業規則。
而在內娛,早期軋戲的演員也不在少數。
前有寧靜最多同時跨了七部戲。

后有黃軒在拍《羋月傳》期間,長途跋涉軋了兩個組。

來源 |《可凡傾聽》
但那時,明星談軋戲不僅無人討伐,甚至還能招來一波心疼。
早期,軋戲之所以成為演員敬業與否的衡量標準,也跟它的特性有關。
無論是生理還是精神層面,軋戲對演員本身都是一種壓榨。
高密度、高強度的趕場拍戲,最基本的生理挑戰,就是缺覺。
張曼玉早期瘋狂拍戲時,試過最多十天不沾自己的床,只在片場和車上抽空補覺。

賈靜雯早年也試過兩年內連拍 16 部戲,還因此病倒在片場。

時間緊,任務重,得快速出戲入戲,軋戲考驗的不僅是演員的生理承受能力,還有職業上的專業度。
業務能力強一點的演員,軋戲的同時能保證表演質量,尚且不會遭致非議。
而一旦兼顧不過來,影響劇組拍攝和作品質量,則可能折損口碑,影響星途。
楊冪拍《紅樓夢》期間,也在拍《仙劍三》。
兩部劇的基調和角色個性都相差甚遠。
但因為在兩部戲里來回跳,于是發生了在演《仙劍三》時,她突然說古詞或文言文的情況,演戲的節奏都被打亂了。

即便演技更為成熟的演員,處理不周,同樣會遭到劇組的抗議。
拍《三滴血》時,舒暢也被曝多次跟劇組請假,偷偷參加其他劇目的拍攝,甚至中途 " 人間蒸發 ",導致劇組不得不臨時更換女主。
最后被起訴違約賠款,跟劇組對簿公堂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以前,因為軋戲辛苦,勞神傷身,所以它成了演員 " 敬業 " 的表現之一。
但這樣的 " 敬業 ",能為演員這個職業帶來正面影響嗎?
未必。
它不僅消耗演員的精力與體力,從某種程度上說,為了量而丟棄了質,也使演員變成一個不知疲倦的表演機器。
既然如此,怎么還有演員軋戲?
因為演員這個職業本身的不安全感。
為了掙片酬也好,為了爭取多點曝光機會也罷,都是為了給自己多增加一些在行業立足的本錢。
對剛入圈的年輕演員而言,遞到手上的戲約越多,資源飛升的可能也多了幾分。
正如李少紅導演所說,演員之所以軋戲,不甘心在一個攝制組呆完全程,就是怕錯過各種各樣的機會。

來源 | 娛樂曝社
不接,可能會后悔。
接了,則可能給自己的星途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益,一夜飛升不是夢。
因此,抱著 " 寧可錯過,不可放過 " 的念頭,即便時間重合,再累也愿意包攬下來。
當年的職場新人楊冪就是如此。
因為新入行,機會本就不多,尤其在僧多肉少、競爭激烈的娛樂圈,難得有遞到面前的機會,更是不舍得放過。

90 年代初的港星,軋戲的原因則更復雜。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娛樂圈被一些不法片商或黑社會所把持,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港星,幾乎都遭遇過戲約 " 綁架 "。
比如,李連杰被人逼著拍戲,不得不報警;
梅艷芳也曾因為不肯答應不認識的片商拍戲,被人毆打。

表面光鮮亮麗的演員,事實上沒有那么大的決定權。
拍什么、拍多少,都是被安排的。
像葉倩文這樣,被黑社會拍桌子威脅去軋戲,還敢直言拒絕的女星,畢竟是少數。

更多的,還是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的無奈。
1990 年,王祖賢曾在一年內軋了十多部戲,累到險些不想拍電影。
不過,不是她不想拒絕,而是片商在等," 她人在江湖推也推不掉 "。

圖源水印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
大多數演員軋戲是被安排的,也拍麻了。
但也有僅僅為了自我證明,給自己爭一口氣而瘋狂接戲的演員。
張曼玉。
從花瓶到國際影后,張曼玉絕對是影圈演員逆襲的一個典型例子。
當年她以港姐的身份入圈,加上演技尚顯稚嫩,剛入圈那前幾年,自然被劃入花瓶演員之列。
和梁朝偉拍《新扎師兄》,還曾被對方嫌棄過演技。

為了摘掉這個標簽,張曼玉開始瘋狂接戲。
最夸張的是 1992 年,一年內拍了整整 12 部戲," 張一打 " 的名號也由此而來。
以量帶質的效果如何?
用她自己的話說,出道后拼命拍的前四五十部戲,都可以算作在訓練。

當然,張曼玉這個程度的演員,你說她只 " 努力 " 沒 " 天才 " 是不可能的。
1988 年的《旺角卡門》,在王家衛的調教下,曼神已經展露了自己的天賦。

但她無疑證明了。
有天才,有努力,還懂得如何在努力中自我提升而非內耗。
才是一個演員羽化登仙的無上法門。
值得玩味的地方是:
真正助她摘下花瓶標簽的代表作,1992 年的《阮玲玉》,恰好是她當年第一部沒有軋戲的作品。
也是這部片,讓她首次拿下雙料影后。

可見,軋戲更像是一個演員積累經驗,磨練技巧的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練的,是一個基礎性的技能。
而比起無盡打磨自己,更困難的還有在打磨中提煉技巧與靈氣。
專攻集郵而不思進取的,往往都是努力努力白努力。
不管是被動接戲,還是主動軋戲,對真正一心為戲,又保質保量的演員而言,量變當然可能成為質變。
但如果只是為了掙快錢,增加曝光度,軋再多的戲,也只是急功近利罷了,只會制造更多的爛作品。
好笑的是。
" 軋戲練演技 " 這套說辭,如今卻被粉絲拿來用作替偶像找補的力證。
偶像被質疑軋戲,就拿效仿前輩磨煉演技說事。

而這急于自證的場面,倒也印證了當下一種越發明顯的現象——
軋戲成了演員們唯恐避之不及的一個污點。
從勞模代名詞到迅速祛魅,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因為軋戲已被明令禁止。
今年廣電新出了相關條例,規定 " 演職人員在劇組工作期間,原則上不得再兼任其他劇組的工作 "。
頒布這樣的禁令也是因亂象而起。
軋戲雖然數量可觀,卻不免影響影片的質量。
連當年主動軋戲的張曼玉都在節目中告誡后輩,軋戲不可取。

不少如今被看好的演員,也曾因軋戲貢獻過演繹生涯的黑歷史。
張若昀。
16 年拍《沖天火》,那時的他,還是個只知道埋頭拍戲的 " 愣頭青 "。
看似忙碌、上進,但也軋戲軋出了他最低分的作品。


軋戲成為污點,實際上是對業內粗制濫造的亂象的批判。
研讀劇本的時間被占用,也分散了演員對角色的投入程度。
分身乏術時,便發動摳圖、替身輪番上陣,匆忙應對。

你甚至很難想象,一部戲拍 20 天全靠替身完成,還是用的 " 文替 "(文戲替身)。

也有人只拍 30 天就離組,因為檔期調不開,要求劇組用替身為他戴面具拍攝。


不止拍戲,軋綜藝的現象也很普遍。
前兩年的演員綜藝上,李汶翰同時軋著兩個綜藝被當場抓包,挨了一頓罵。

還有 " 水到離譜 " 的于朦朧。
因為軋著戲占用了練舞時間,他在《追光吧哥哥》公演前的小考上就已 " 技驚四座 "。
到了正式公演,手和腳還是各跳各的,誰也不肯比誰多抬一下。

左一就是于朦朧,合理懷疑他跳完身體還沒活動開
更因拍戲檔期沖突需提前離開,節目組不得不安排工作人員拿著人形立牌替他出鏡。

" 檔期調不開 " 成了演員們軋戲的好借口。
那為什么會發生 " 檔期調不開 "?
深究下去發現,具備賺快錢,增加曝光度需求的,遠不止演員一人。
背后的經紀團隊,投資人,無一不是抱著同樣的念頭。
萬茜的經紀人就曾在采訪中自述給她同時接了四部戲,從杭州和象山拍到上海和橫店,把萬茜拍崩潰了。

來源 | 理娛打挺疼
作品產量是提高了,但最后消化不良的,只有演員和作品。
而如今禁止軋戲,其實是讓創作環境恢復到一個規范的、良性的狀態中去。
表演是一項需要花精力和時間細細打磨的工作。
即便是像張涵予這樣身經百戰的演員,拿到一個角色后,也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認真琢磨,尋找演繹角色的切入點。
這是一個演員應有的自覺。

來源|狐廠娛樂觀察《張涵予:我從不「軋戲」》
馮遠征也曾透露,以前拍戲都要先做案頭工作,即開拍前空出一個禮拜的時間,把所有工作人員聚在一起研讀劇本。
這是一個劇組應有的自覺。

來源|今日影評
而軋戲,打的恰恰是 " 無準備之戰 "。
自身業務能力扛打、精力旺盛的演員,尚且不能保證軋戲拍出來的作品,質量能不能過關。
更別提那些本就不勝武力的演員。
我們批判的,從來不是想演好戲的野心和決心。
而是演員在業務上的敷衍了事,以及把演員當機器、重量不重質的吸血造星廠。
那不是敬業,也不是良心。
而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與對人的異化。
軋戲從 " 勞模 " 的象征到職業污點的轉變,也是大眾對 " 敬業 " 和 " 良心 " 的重新界定。
敬業,不再以榨干、消耗藝人為代價,而是追求一種工匠精神,慢工出細活。
以前遍地軋戲的內娛,就像一輛瘋狂行駛的列車,隨時可能越過軌道,人車兩毀。
而如今,爛片頻出,頂流紛紛塌房,內娛這輛高速行駛列車,終于慢下來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1337b8e9f093cb125dc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