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夏令營里,家長和孩子歡聚一堂。
隨著激昂的音樂響起,穿迷彩服的小朋友各自在家長面前起舞。
畫風感人?
不。
一股說不出的怪異。
音樂,在宣揚孝道;舞蹈,是下跪磕頭。


來源 |@黃西炮
一開始,家長不敢和孩子對視,眼神流露出尷尬和局促。
但在小孩長達兩分鐘的賣力表演之后,很多家長開始沉浸其中,感動地擦拭眼淚。

來源 |@黃西炮
這一場表演,到底有什么意義?
家長或許得到了滿足感,組織方或許得到了白花花的銀兩。
但小孩得到了什么?
沒人知道他們磕頭時的真正感受。
作為這類型活動的親歷者和 " 受害者 ",飄一看就知道,這不過又是一場換湯不換藥的 " 感恩教育 "。
二十年了,一代又一代,我們還在經受著苦情的感恩教育。
這玩意兒是真不新鮮。
20 年前左右,各大中小學就已經哼哧哼哧地開始了這樣形式化的感恩教育。
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就是鼻祖。
李陽抓住了中國人迫切學英語的潮流,硬是把自己包裝成了速成的英語教主," 天才就是重復最多的人 "。
一開始,他頂多是瘋狂了一些。
他在各大公開場合,充分利用民族主義情緒,讓大家高喊 " 學好英語,占領世界 " 的口號,還做出一種看起來非常詭異的,類似納粹的手勢。

后來,這一套方法越來越脫離正軌。
2007 年一次中學的演講中,李陽號召所有的學生一起下跪。
學生呼拉拉地跪了下來,仿佛一次神圣的朝拜。

憑什么學生們要答應下跪?
起因,是李陽整個演講中反復渲染的情緒,在這一刻達到了高潮。
整場演講中,英語的內容如果是 1% 的話,那么孝道教育部分就是 99%。
煽情的背景音樂下,李陽慷慨激昂地對學生說:
" 我們的父母很愛我們,可我們卻總做一些讓他們傷心的事情,我們應該懷著無比的感恩心情去感謝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
學生自動對號入座了過往違逆父母的經歷,瞬間齊刷刷地流下了真摯的眼淚。

這還沒完,李陽團隊還要從中挑選一些學生上講臺,讓他們表達自己是怎么對不起父母的,還在大眾壓力下讓他們打電話給父母,說一聲:
對不起,我愛你。
眾人涕泗橫流后,李陽團隊滿意收場,開始賣書。
被淚水泡壞腦子的觀眾紛紛掏出了錢包。

李陽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
" 并不是所有的鮮花都能代表愛,只有玫瑰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能象征偉大,只有珠穆朗瑪可以代表偉大,并不是每個人的老師都可以比作父親母親,只有站在三尺講臺上的老師,做到了。"
一聲令下——
同學們,愛不愛你的老師啊?
被 " 愛意 " 沖昏頭腦的觀眾紛紛舉起了手。


無論是李陽還是鄒越還是哪個洗腦大師,他們都在向學生灌輸 " 學習是為父母和老師而學 " 的概念。
換言之,你不好好學習、成績差就是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師。
父母生你養你這么辛苦,你對得起他們嗎?
老師為你奉獻了整個青春,你對得起他們嗎?


每一年,感恩教育都換著不同的名字死灰復燃。
如一些夏令營里的 " 男孩教育 ",不是挫折教育或是生命教育,還是孝道教育。
講臺上的講師娓娓道來:
" 你的爸爸媽媽是躲在自己的家里傷心哭泣,你有沒有看一眼你的爸爸,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卻因為你而落下了無奈的眼淚。"
敢問這位老師,你是在每個家庭里都安了攝像頭嗎?
這事你爸爸知道嗎?
他可能也因為你而落下了無奈的眼淚呢。

他們讓孩子用口罩蒙上眼睛,在 BGM 中制造一種沉浸式的氛圍,也怪不得單純的孩子們被煽動得哇哇大哭。
但,這還沒完。
這種感恩教育經過二十年的發酵,已經出現了各種分支。
正以各種新形態回歸。
早年的感恩教育只是找孩子下手。
現在呢,受害對象擴展到了各種社會、家庭關系里的 " 下位者 "。
如前段時間某社區開展 " 好媳婦 " 活動。
現場擺了幾十個洗腳盆,婆婆坐在椅子上,媳婦蹲著為婆婆洗腳。

來源|新源視頻
社區一名工作人員說,舉辦這場活動,是為了拉近婆媳關系,提升家風家教,促進家庭和睦。
請問這是哪門子的家風,又是哪門子的家教?
如果會洗腳就是好媳婦的標準,那婆婆們估計早就把洗腳城的門檻踏平,排著隊領一個兒媳的號碼牌了吧。
跟這種打著親情的幌子搞的裹腳活動一樣。
女德班,大眾以為早已死去的陳年糟粕,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地方,復燃的火星子燒得噼啪作響。
2020 年,一個青少年夏令營被曝出仍在宣揚女德。一個女生作為優秀學員上臺宣講她的人生經歷。
每一句話,都是在自我貶低。
以前的我 抽煙 喝酒 打架處對象 夜不歸宿
大罵忤逆父母 自私 任性 經常出入夜場
天天帶著一副賤相
真的傷風敗俗
我不要臉 還給我的父母丟臉
更給我的祖宗蒙羞

來源|梨視頻
天天抽煙打架、長期泡夜店、打罵父母的行為,咱確實不提倡。
但教育她的理由 …… 竟然是 " 給祖宗丟臉 "?
這,是面子問題嗎?
對三觀、人格的不健全問題,偷換一種用虛榮心態掩蓋過去的 " 解決方式 "。
假如抽煙打架被定義為 " 有面子 " 的行為。
那是不是她就該抽煙打架了呢?
這其實是所有感恩教育的共同點——
不談事物對人自身的實際影響,只談他人認同的生存價值。
不同的騙術里,這個定義著你生存價值的 " 他人 " 各有不同,但基本都是你的犧牲行為背后的既得利益者。
如,定義 " 女德 " 的,是男性群體。
" 教育活動家 " 歐陽維健早已經把這套東西運用自如。
女同胞,就要滿足老公的所有需求,因為老公就相當于你的父親,你就要做他的女兒。

所謂的感恩教育,目的都是教導你學會忍耐和服從。
是剝奪你的自我意識,讓你認為生命價值就是服務于某群體的利益:
你活著是為了長輩、家庭、公司 ……
這個省略號可以是任何群體,唯獨不是你自己。
感恩教育的核心,從來不是 " 感恩 ",而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來,乖,摸摸頭,聽話。
用情感編織成一根套在你脖子上的繩,操縱你的人生。
學生們坐在講臺下會哇哇地哭,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不能識別騙子的陰謀,而是利用了他們的焦慮和無助。
青少年時期,誰沒有做過一些不符合父母期望的事情?
恰恰是這些小事觸碰了學生內心的柔軟處,再在集體情感的渲染下,一下就能觸及淚腺。
而最扭曲的是,本應該是由親子之間進行的正常溝通行為,變成了 PUA 式無意義的灌輸。
歐陽維建作為感恩教育鼻祖之一,說過很多雷人語錄。
他教導小孩要忍受母親發脾氣,因為母親只能將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因為情緒如果不發泄出來,父母就會得精神病;
——母親的情緒不能發泄到老公身上,因為老公不吃這一套;
——如果發泄到領導身上,領導說她找死;
三言兩語中默認了一種社會或家庭秩序的等級關系,讓人夢回三綱五常時代,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母親不能得罪上司、丈夫、公婆,只能向下壓榨沒有自主權的孩子。
而只要孩子一流淚,仿佛就能洗掉矛盾,雙方的關系就能得到改善和升華。

當全民爆哭時,李陽們正在為自己操縱情感的能力洋洋得意。
李陽甚至把學生們的流淚和下跪,學生和家長、老師之間的關系,比喻成生殺予奪平民百姓劊子手的" 謝罪 "。
" 學生們認識到老師家長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下跪代表著深刻的反省,就像德國總理在波蘭下跪表示謝罪。"
問題是,為什么在他們的宣講中,學生和長輩之間的關系,如此扭曲?
現在仍有許多新一代父母,源源不斷地把孩子送去各種帶有感恩教育環節的夏令營,并非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奇葩的環節。
看這些夏令營的宣傳視頻,很多都以矯情般的集體流淚為宣傳噱頭。
似乎孩子哭得越慘,他們的流量就越高,前來咨詢的人就越多。


來源|黃埔軍事夏令營
家長對這些旁門左道的教育方式的依賴,正是自身無力解答問題的體現。
而把下一代再送去接受這種教育,問題也不會得到解決。
因為這套制造 " 教育 ",根本就沒打算過給你答案。
不信?
你看炮制毒雞湯的人,自己又是否是這套理念的踐行者?
口口聲聲拿親情為宣傳點的教育家們,自己卻對家庭沒有一點兒責任感,對自身的打臉行為也沒有羞恥感。
李陽當年家暴妻子后,口口聲聲說自己沒有任何的錯。
" 我打老婆的事,我沒有羞恥感?臉紅不紅?一點兒都不紅,為什么?正常的。"

這些所謂教育家,他們要求的美德只要求低位者去服從。
作為家長,他們要求孩子尊重父母,但沒有想過要尊重孩子。
這不就是一種剝削?

" 感恩教育 " 的不斷復活,透出了這個社會更深層次的無能哭泣以及焦慮的循環。
換一個更通俗,最近也被很多人討論的詞,就是——
精神內耗。
當然這種狀況確實有來自客觀條件的壓力,一些大環境因素我們無法改變。但有些人為灌輸造成的自發式內耗,則完全有可能避免。
感恩教育,無疑就是一種人為制造精神內耗的方式。
前段時間一位清華大學碩士被公司辭退后,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具體原因誰也不敢一口咬定。
但經過法律圈人士的普及,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
該畢業生所在的律所,光明正大地把加班和辱罵都寫在了公司的紀律中,只因為自詡這是個高薪行業。

來源|仙人 jump
活在一個自詡高薪你就該感恩戴德的規訓環境中,難免會覺得自己一旦抽離就是對不起過去 20 多年的寒窗苦讀,更覺得什么都是自己的錯。
剖開 " 感恩 " 的洗腦邏輯,有一條很簡單的公式:
對得起 XX= 做人的價值。
反過來,一旦你對不起這個 XX,你就不配做人。
明白了這個邏輯,你就懂為什么李陽會叫孩子向父母下跪謝罪了。
這種精神內耗就來源于無端端給你打上一個罪名,然后逼著你用一輩子去 " 還債 "" 謝罪 "。
負罪的人生,勢必每一步都走得沉重。
負罪感也會剝奪人對美好的感知。
" 帶罪之人 " 想起父母時,不是想到溫暖與支持,而是深深的自責和虧欠。
于是,內耗便悄悄蔓延至人生的每個瞬間——
我人生中所有糟糕的事都是我造成的;
你沒有考出好成績,就虧欠了父母;
你沒有功成名就,就愧對了栽培;
你沒有活成大家期待中的那個人,就辜負了這個世界 ……
停。
停止精神內耗,也停止逼下一代繼續精神內耗吧。
不是所有問題都是孩子造成的,但偏偏他們成為問題的承受者。
而因此痛苦的他們,一步步成長,卻依然在社會體系中找不到答案。
答案在哪里?
或許,在一位博主隨手分享這個見聞里。
博主在機場遇到一家人,其中一個小孩因為證件問題而連累一家人所有的行李都托運不了。
這家人沒有責怪小孩,也沒有大吼大叫,而是索性就把所有行李退回,全都光著手就去旅游了。

這件事引起了全網舒適。
無關最近流行的 " 松弛感 ",而是——
原來有很多事,都是可以被包容被諒解的。
這個世界有很多問題,都不需要你去承擔后果。
不必因為他們是父母,他們是權威而過度自責。
更重要的是——
別陷入無解的精神內耗,而是向外尋求解決方法。
這樣,旅途才能好好地繼續下去。
人生也是。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480548e9f0937834d23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