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啊沒想到啊,這一代 iPhone 14,竟然能同時被曝出這么多的問題。
一通看下來,屬實是提高眼力見了。

先不說新手機竟然還搭載去年的 A15 處理器這回事。
就算是實打實新出的 A16,也沒好到哪去。
最近極客灣深度評測了一番,最后得出了驚天結論:
A15 和 A16 的 GPU 部分,幾乎沒有任何升級。

(來源 B 站 up 主:極客灣)
你說一樣就一樣吧,反正 A15 還是很能打。
但最過分的是,A15、A16 明明一樣的 GPU,但在某些測試下,A16 竟然還不如 A15...
機哥連干了兩瓶茅臺,都想不明白到底為什么。

也就更別提「靈動島」的色差,和小米心有靈犀的 USB 2.0...
總之,哪哪都是坑,哪哪都是煙霧彈。


不過,機哥發現。
雖然這代 iPhone 14,到處都有蘋果埋下的煙霧彈,屬實不講武德,偷襲老同志。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蘋果今年的廣告,竟然還挺實誠的。

話說,這次 iPhone 14 的廣告宣傳片,不曉得機友們看過了沒有。
沒看過的,可以先來一遍。(流量黨慎入 )
看完了嗎?那機哥接下來就開啟正文了喔 ~
眾所周知,蘋果一直以來都喜歡實拍,而且還是那種,能實拍就絕不動用特效的一家廣告公司。
所以機友們覺得,這部廣告里,哪個片段最像是用特效拍得呢~
我想,應該有不少機友覺得,這開頭就挺像的。
尤其是那極為夸張,且非常魔性的人機展示。

按理說,長得這么夸張的人類,地球上應該找不出來吧 ... 所以用特效,也很情理之中的吧 ...
但事實是,這是實拍而來的。
最近,有媒體就披露了這廣告的一些花絮。

短短 18 秒的視頻,看完讓機哥我大受震撼。
萬萬沒想到,蘋果就連純白的背景都舍不得用綠屏。
竟然還專門搭了個純白的攝影棚。
甚至動用了一臺神似挖掘機,一看就賊 ™ 貴的的機械臂來運鏡拍攝。

至于那夸張的片頭,是直接懟在模特面前拍的。
而且吼,還是一鏡到底、一氣呵成。

只是道理我都懂,為啥手機會那么大呢。

八弟說:我懂!
這不就是廣場的鴿子嗎 ~

但是,機哥一尋思,這區區幾米的景深,應該不足以展現得這么夸張的吧 ...
于是,機哥回頭再看了看花絮。

看到沒 ~
機械臂在拍攝的最后一瞬間拉高了,而且還更換為了針孔特殊鏡頭,這就會讓鏡頭里人物非常夸張變小。

所以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所謂 " 機大人小 " 的絲滑轉場感呢。
應該就是將定幀的 " 手機 ",和針孔補拍縮小的 " 人物 " 拼接而成。
大概原理,就像這樣。

所以,這僅算得上是剪輯手法,和特效壓根就沒有沾邊嘛。

八弟表示不服,于是拿著放大鏡逐幀研究廣告。
過了好一會,他又信誓旦旦地跟機哥說:
那這兩臺 iPhone 總歸是假的了吧,這角度,根本就不是人能拍出來的。

nonono,你忘了,這從頭到尾就沒有 " 人 " 在拍啊。
有了機械臂,還要人做啥呢 ~
要知道,機械臂的優勢,就在于它能做出人體完全做不出的動作。
借此可以拍出我們從未見過,于是看起來極為新穎的視角畫面。

所以說,蘋果之所以敢實拍。
除了強無敵的科技(鈔)力量,最最最重要的,還是拍攝的創意。
就比如。
去年年底的圣誕節短片《拯救西蒙》,蘋果就是把 iPhone 用膠帶粘到天花板上,拍出了經典的垂直上帝視角。
只是有沒有摔過我不知道,但這樣的五花大綁掛天上,換誰來都難受。

總之,"如非必要,絕不特效"。
蘋果這點,倒是和著名導演諾蘭的作風如出一轍。

在諾蘭的動作科幻大片《盜夢空間》里,有一個夢境崩壞、天旋地轉的情節。
按理說,這場景用吊威亞和基礎框架配合,再加個綠屏就能輕松實現。

但為了讓演員最真實演繹出重力顛覆的感 jio。
諾蘭選擇真實搭建一個,可以旋轉的萬花筒走廊。

不謀而合。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蘋果在 2018 年,為 HomePod 拍攝的《 Welcome Home 》廣告里面的那些,會變形的桌子、墻壁、以及會移動的沙發呢。

看到這,我想機友們都知道機哥要說啥了吧 ~
沒錯,這些,全部是實拍。
你可能會說,啊這房子怎么還能變形呢?
這 " 簡單 ",學諾蘭嘛,搭一個出來就好了。

你可能又會說:桌子怎么可能也能拉長變形的?

嗯,桌子,是特制的桌子。

辣么,會動的沙發呢,不會也是特制的沙發呢?
誒,這就沒辦法特制了。
來人,上苦力!

說實話,看蘋果廣告的拍攝幕后,就像是看魔術解析一樣。
但不同的是,看完魔術的解析,人就會對魔術本身失去興趣。
而看了蘋果的幕后,只會讓人落入深深的反思當中——
這些原理都那么簡單,為啥我就是拍不出來呢 ...
當然,蘋果作為實拍狂魔,也不是近一兩年的事了。
就比如,iPhone XS 上這幾張壁紙。

當年、甚至現在都覺得它是星球的,舉個爪子給機哥瞅瞅。
1、2、3、4...
哇這么多,全都都到文章最后給機哥點個「在看」啊!

辣么,它究竟是什么東東呢 ~
答案:泡泡。

誒,不好意思,放錯圖了。
是這個泡泡。

嗯,蘋果的這個泡泡,其實和我們小時候玩的泡泡沒啥兩樣。
只不過在拍攝的時候,借用了億點點專業設備,利用慢鏡頭捕捉下來的 " 而已 "。

同時,還有 Apple Watch 上那經典的火焰、水流、煙霧動態壁紙。

一樣,也是經過千百次重復拍攝,只為捕捉到最燦爛、最完美的一次火焰綻放。

雖然它們的美,只有 3 秒。

再結合蘋果每年春節前,都會上映一部,拿當代iPhone 拍的賀歲微電影。

我們就會發現,蘋果一直都在通過各種很難被我們發覺的視角,去展現這個的世界。
可能,是抽屜里的窺探。

或許,是萬花筒里的世界。

亦或者,是火星即視感的生銹鐵鍋。

拍攝手法是很 " 笨拙 ",但,貴在真實。
其實,我們身邊從來就不缺乏素材,又或者說,我們本來就處于萬千素材之中。
只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停下來,去發現它們罷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738768e9f092b0b71a7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