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被廣泛討論的問題的離譜程度,常常讓我不斷翻看日歷,來確認今年到底是 2022,還是 2002 ……
誰能想到,這次讓大家吵了三天三夜的焦點,源自于:
一包衛生巾
一個女孩乘坐高鐵的時候經期突然提前,想要購買衛生巾,卻被告知高鐵上不售賣。但乘務員替她想辦法找到了一個,她首先表示誠摯感謝。

在自己解決問題后,出于同理心,擔心其他女生也有同樣尷尬的經歷,所以提出建議,希望高鐵部門可以售賣衛生巾。
通篇有理有據,充滿了善意和人情味。
卻不想,被報道出來后,熱搜就炸開了鍋。

有人直接發起道德攻擊:
" 這種女的就是慣的,不解釋。"
" 打著平權口號要特權,這不是巨嬰嗎?"
" 這就是性別霸權,女性索要社會特權!"
" 真以為普天之下皆她媽,處處都慣著她?"

有人看似和善地給出不切實際的建議:
月經是每月定期的慢性病(?),你們可以憋著,或者掐著日子提前準備;不然就去問身邊人借,多問幾個總能借到;實在不行,你們還能用紙巾墊著啊!
有人為高鐵開脫:衛生巾不是必需品所以不賣也正常,但飲料啤酒瓜子撲克牌土特產高鐵模型……很必需。
有人自詡是高鐵精神股東,從商業角度認定此舉不符合商業邏輯。

甚至有人上升到陰謀論:
反復炒作要求要 " 賣 ",進一步推動衛生巾免費或進醫保,變相強迫國男交 " 衛生巾稅 ";
一切都是美帝背后操縱,要求售賣衛生巾是假,打著幌子蓄謀發起「—嗶—」是真!
還有人痛心疾首,給女性扣帽子:
" 底線一步讓,步步讓:今天要衛生巾,明天要內衣褲,后天你們還要什么!"

無數網友氣急敗壞那勁兒,不知道的還以為女性在獅子大開口,提什么 " 白送 " 的無理要求,仔細一看原來:
她們愿意花錢買,只是建議:希望高鐵能賣。
占比全國超過 48% 人口的女性,想要在高鐵上花自己的錢買個衛生巾,仿佛就成了女性得寸進尺,踩在男性頭上。進而引發商業潰敗、文明衰落的鐵證。
來,不妨聽我一句勸:
如果售賣一包衛生巾就能引發諸多惡果,這么脆弱的商業或者文明,也沒有什么搶救的必要了。

一個建議引發全網圍攻,
也不嫌丟人?
高鐵里應不應該售賣衛生巾?
都已經 2022 年了,這個問題居然還能成為一個讓大家爭生爭死的問題,才真的是一個問題。
恕我直言:
反對在高鐵或飛機或在任何一個公共場合販賣衛生巾的人,有一個算一個:要么是蠢,要么是壞。

關于月經和衛生巾的爭議,早就討論過好幾次:
在 2019 年疫情爆發后,因為占據 2/3 數量的女性醫護人員缺乏衛生巾這種必需品而鬧上熱搜;
底層困苦女性被月經這種生理需求困擾,不得不購買三無作坊生產廉價衛生巾,引發過 # 月經困境 # 的討論……
每一次,全網都大范圍地進行科普和討論,從歷史到文化再到國內外對比,再到產業鏈和利潤逐條剖析,嚴肅論證過其必要性。
相關文章回顧(戳藍字直達):
公開談論性和月經,很臟嗎?
該說的蟬主曾經都說過,如今也沒必要繼續浪費口舌。

月經是全世界人數占 50%的女性,在長達 40-50 年里都會定期到來的正常生理需求。
而且,月經不像糞便和尿液可以靠意志力 " 憋 " 住,如同正常人無法控制傷口滲血、男性無法控制夢遺和早泄。
區別在于:出血是意外,夢遺早泄是疾病;而月經是正常生理需求,是女性性成熟和生育能力的象征……
諸如這種常識,就不需要我們來科普了。
畢竟科普也只對知識匱乏的人有用,對于那些執意想要抬杠的人來說,即便甩過去一篇醫學論文,他們也總能找到十個八個挑刺的點。
連常識都不懂的人,建議先去補習基本常識,而不是急著下場吵三百回合。

然而,單純的 " 蠢 " 還能靠科普和學習去惡補。
但出于(自知或不自知的)惡意而投下的反對票,則暴露了某些人赤裸裸的 " 壞 "。
在高鐵飛機售賣衛生巾,這樣一個對男性利益毫無損傷的提議,為何會引發那么多男博主和男網友的集體跳腳?
而那些少數的支持高鐵售賣衛生巾的(正常)男博主,甚至會被扣上 " 女拳頭子 "、" 恰性別飯 "、" 搞男女對立 " 等黑鍋,此等奇觀更令人咋舌——

一位消費者用友善的語氣,合理地對高鐵這樣的一家國企提出服務改善的建議。
至于高鐵能否采納,消費者能否理解,那都是供需雙方的事情。
到底是誰急著跳腳,忙著扣帽,試圖捂嘴?
又出于什么樣的私心?
同理可證在《脫口秀大會》上,顏怡顏悅好奇地提問:" 為何女裝上沒有口袋 / 口袋太小 ",后來也照樣被某些有些人當做 " 挑撥對立 " 的罪證。

反對的人既沒有常識,也不懂商業,更不懂女人,偏偏喜歡對這些議題指手畫腳,隨地大小爹。
足以說明 TA 沒有頭腦,只有偏見和狹隘。
第一波關于月經困境的討論發生在 2019 年之后,如今整整 3 年過去了,兜兜轉轉走到 2022 年:
AI 都能仿人類了,無人駕駛都快普及了,中國人都登月并取回月壤了——
大家還在為 " 高鐵到底應不應該販賣衛生巾 " 而吵足三天三夜。
迄今在熱播影視劇上,衛生巾仍被視作禁忌,需要打碼消音換成 " 卸妝棉 " ——可見這成見之深。

被同一個問題困住三年,而眼看這個全網熱議的趨勢,大家還要繼續再困三年,再再三年……
車轱轆話還要來回說多少次???
大家真的不嫌丟人?太沒出息了?
這個話題時至今日還能吵起來,不論雙方吵輸了還是吵贏了,都沒什么可驕傲的,反而證明我們的公共共識在這 3 年以來毫無長進。
已經 2022 年了,咱好歹關注點新意來,別再只盯著女性正常的生理需求大做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反復破防……
請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如果提建議也算冒犯,
那冒犯到脫敏為止。
高鐵到底應不應該販賣衛生巾,這個問題要問誰?
當然是問購買和使用衛生巾的消費者:女性群體。
自己不用,也不打算買,卻要齜牙咧嘴地下場教導女人如何憋住月經的男性,實在是丑態盡顯。
有人表示上述跳腳言論,是男性群體傲慢的表現。
我不同意。
傲慢是第一性 / 上位者 / 優越方對二等人 / 下位者 / 弱勢者的凌駕和俯視——傲慢這個詞天然意味著高高在上的施舍和決定權。
而衛生巾的使用方:女性群體,卻不是二等人 / 下位者 / 弱勢方 / 特殊群體。
所以不需要征求另一半(男性為主的)消費者的同意,他們更沒有立場和資格對女性的需求給出審批,判斷合理與否 :
讓商業歸商業,市場歸市場。什么時候輪到他們說話?

再說了:勤勞是美德,但懶惰是科技進步的動力。
嫌手抄麻煩,費力還慢,所以發明了印刷術;不想走路,所以交通代步工具迅猛迭代;溝通耗費太多人力物力,所以通訊技術和互聯網日新月異。
同樣,不滿足現狀,追求更方便舒適廉價的本能,愿意付費購買便利,也在變向帶動消費需求反哺生產動力,明明是一件雙贏的事——
不想跑腿,所以催生了能提供數千萬就業崗位的快遞外賣行業;
不想做家務,沒時間帶娃,所以帶動了家政行業和育兒托管行業的蓬勃發展;
需求反向促進供給;細分需求,創造細分市場。

有網友提示,昆鐵上長期為旅客準備了衛生巾應急,銷量并不比 " 必需品 " 撲克牌低。
不想自備,出于個人原因也來不及自備的女性建議在飛機高鐵上售賣衛生巾:
一來給廠家提供另一個渠道的銷售路徑;二來成全了機構服務周到的美名(并收取了壟斷場所的溢價);三來解決了女性的緊急需求……這屬于三贏。
針對 " 高鐵到底應不應該販賣衛生巾 " 這個問題,任何:你為什么不能憋著忍著 / 紙巾墊著 / 提前自備 / 開口找人借……的指責,純粹是見不得(女)人好和抬杠。
而逐個回應這一系列質疑,就更是陷入了自證的陷阱。
正如同你無需用步行千里、家務全包來證明你的勤儉和意志力一樣;女性也無需放棄舒適便捷,用自找麻煩的方式來證明自己 " 溫順聽話沒要求 "。

與此同時,另一件事也同樣需要警惕——
大家把女孩建議高鐵售賣衛生巾的行為,扣了個 " 給社會添麻煩 " 的帽子,此言差矣。
任何生產者,商家和資本方產品與服務的改善,離不開每一個消費者的嚴格要求和持續監督。
如果消費者給商家提合理建議也算一種冒犯,我的建議是:那就冒犯到他們脫敏并改變為止。
女性作為占據全國人口 1/2 體量,將近 6 億的群體,在消費主義盛行下,本就長期交著 " 粉紅稅 " 的性別溢價;
大家花自己的錢在高鐵進行買單,即便實現不了 " 顧客就是上帝 " 的尊貴地位,但也無需卑微到一邊花錢;一邊忍受商家的 " 有啥用啥,不服忍著 " 的大爺姿態。
女性的消費力和頻次遠超男性,所以女性有權利,也應該更理直氣壯地幫助(倒逼)商家成長,而不是削足適履,懇求商家 " 開恩 " 給予自己方便。

提建議,給需求是你們的正當權利,沒什么好遮遮掩掩,唯唯諾諾的——
如果商家沒有意識到你們有需求,就一直建議,持續反饋,直到他們意識到并改進為止;
如果商家意識到需求所在,但出于任何無法令消費者信服的理由,拒絕滿足消費者的正當需求,那就一直留言,建議,反饋,投訴,直到他們滿足為止。
在一個把受苦當成 " 必需 " 和 " 勛章 " 來歌頌的文化語境里,大家都太溫良,習慣隱忍不發,逆來順受。
但大家都忘了:有一些苦,我們其實沒必要吃。
拒絕吃沒必要的苦。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8844f8e9f09672f2aad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