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知名藝考機構老師被曝誘奸未成年#的熱搜刷屏了。
她姐感到又心疼又無力。

圖源:微信公眾號
心疼是看著無數女孩剖開自己流血的經歷在控訴和吶喊。
無力是看著新聞上性暴力事件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為什么它永無止境。
受害者們要不斷解釋自己為什么放過了罪犯,她們說"當時愣住了并自我懷疑""他看起來很專業,好像都在為我好""以為世界的規則就是如此"……

圖源:新浪微博
這個世界似乎留下無數的借口、無數的空子給性罪犯逍遙法外。
仔細想,其實她姐完全清楚"為什么性暴力事件永無止境",畢竟在生活的細微之處就存在著太多太多的前兆。
跟蹤、尾隨、偷窺、視奸、沒有邊界的搭訕……
這些前兆都被巧妙地合理化了。
女性視之為"性騷擾",很多男性卻以為是"浪漫""關心""深情"。
譬如最近幾個新聞——一款叫"我順路"的App,主打"順路"社交,堂而皇之地把跟蹤尾隨當成追愛利器。
App的官方宣傳廣告更離譜,全篇意淫,用詞厭女。
但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友好搭訕",實情是女孩被地鐵偷拍、被杜撰尾隨。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還有一個有百萬粉絲的微博大V寫小作文表達"趙曉卉都有私生飯了"。
可能有開玩笑的成分,不過他的粉絲真的列舉曉卉數條微博、對比她上下班的路、確證家里的陽臺、甚至撞見過曉卉……

曉卉回應說"不好笑也并不開心"。
大V很快道歉了,但他并沒有理解女生被監視、被跟蹤內心所產生的恐懼感,反而認為這不過是"暗處的眼睛"表達喜歡的方式,勸曉卉"脫口秀演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這些事有些"太尋常了",似乎構不成性犯罪,但恰恰是這些不斷被放過的小事,引起我們編輯部同事們長久地討論。
"我也遭遇過幾次跟蹤狂,心里惡心了好久。最氣人的是,我閨蜜反問我說,為什么偏偏總是我遇上?"
"之前我所有的社交賬號都被同一個人視奸了,現在想想都后怕。"
"我也是,有人用無數個小號騷擾我。"
"我遇到過一個很惡劣的,他手段升級、變本加厲,最后我報警了。"
……
一般這類行為被歸為"變態跟蹤狂""恐怖追求者",宅文化泛濫的日本則是"癡漢",英語叫stalker。
但好像都不夠準確。
這些人并非極端個例的變態,相反他們很常見,甚至這些行為在很多男性看來,不過是無傷大雅的玩笑、有隙可乘的機遇、緣分締造的妙招。
嗯,太常見了。
以至于"恐怖追求者"的行徑沒有被視作暴力,嚴肅地、正確地完全地講述過。
所以今天,請允許她姐把編輯部朋友們的遭遇好好地講述一次。(為保護隱私,人名全部采用化名)
超出邊界的搭訕
小藝在貨拉拉上找了一個師傅幫忙搬家,她加上了師傅的微信,一開始對話都是公事公辦,小藝告知時間地點、幾個包裹、大小如何、樓層多少……對方也正常回應。
搬家師傅是一個年紀大不了多少的小伙,由于小藝有一箱貴重的香水不放心,她決定跟車坐副駕。
小藝跟司機師傅聊了一路,都是些無關緊要的閑聊,她并不記得說過什么了,只覺得一路不說話太尷尬,才攀談起來。
搬完家,小藝禮貌送走師傅,沒想到當晚就收到了他的微信。
顯然他把車上友好的交談當成了"愛的火花",他開始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當日新聞,小藝沒有理他,寄希望于對方識趣,主動放棄。
沒想到他隔天又發來問候,因為搬家時收拾出幾瓶酒,他倆打趣過幾句,他甚至在微信里又提到這個話題:酒喝不完可以叫上他一起。
小藝感到非常不適,對方知道她的住址、電話和個人信息,萬一真找上門來可咋辦。
但那時她也想不出應該如何妥善處理,只是刪了微信,提心吊膽了好久。

電影《此房是我造》
伊舟也遭遇過搬家師傅的騷擾,甚至在搬家過程中,師傅的輕佻言語便引起了伊舟的膈應。
他是個四十多歲的大哥,看見伊舟褲子有點短便調戲說:"小妹妹是不是練瑜伽呀,身材這么好""你肯定帶過男朋友到你家吧"……
這位大哥也在搬家后一天給伊舟發來微信,說:"妹妹搬新家住得怎么樣?"

電影《里夫金的電影節》
這種微小的、看似不值一提的騷擾,伊舟還遭遇過一次。
司機想要加她的微信,伊舟不巧坐在副駕上,行程中也閑聊過幾句,送到終點后,司機鎖了車門,硬是要加上微信。
伊舟不敢當場翻臉,怕得罪了司機真出什么事,當時打車平臺還沒有錄音報警的按鈕。
她只好鼓起勇氣說:"這是犯法的吧,你不能鎖車門不讓我下去……"司機這才放她下了車。
后來她不再坐副駕,避免閑聊,打車時會check手機app上有沒有報警裝置,被鎖車門的恐懼,她不愿再來一次。
權力不對等的滋擾
小何去自己老家的派出所辦事,給她辦理的人是一個年輕的警察,他看起來像是新來的,整個辦理流程都不太熟悉的樣子。
那個小伙提出能不能加小何的微信,小何看他面善就答應了。
后來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只是偶爾會在微信上攀談,小何能感受到這個小警察初出茅廬,新手上班,有各種不適應需要給同齡人吐槽。
他們的聊天沒有什么超出邊界的地方,所以小何并沒有感到反感,反正多一個警察朋友也挺好。
直到那年中秋節,年輕警察提議給小何送月餅,因為登記時他記住了小何的家庭住址,他可以直接登門拜訪。
小何早已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當時就拒絕了這個提議,并表示查看住址的行為非常僭越。
年輕警察非要送上他的好意,說這是單位發的月餅,只是一個心意,沒有別的意思。
推脫再三也敵不過他的堅持,最后小何的媽媽接收了月餅,媽媽只記得有一個胖胖穿著便服的人送月餅過來,她還堅信,如果對方持續送月餅,也許有一天他跟女兒可能會"有戲"。
但在小何這里,他們的關系跟曖昧毫不沾邊。

美劇《閃亮女孩》
一年后的中秋,小警察又要給小何送月餅,仿佛這是他不言自明的"示愛儀式"。
小何這一次很嚴肅地拒絕了他,明確表達這對自己和家人造成了困擾。
對方感受到小何的態度很堅決,他給她道歉,并解釋了一通:
他說自己不會看其他人的個人信息,這是頭一回。這件事被他爸知道了,他爸批評教育了他,還檢查了他的手機,發現沒有加別的陌生人微信,只有小何一個,這才作罷。
這是某種拐彎抹角的表白嗎?小何不理解,也無法接受。
她想著:社會到底教給了男性什么歪理,為什么他可以持續無視自己的拒絕,還把超出邊界的舉止說成"只是心意"?
他看似單純無害,卻靠著職務之便持續對他人造成騷擾。

電影《電子情書》
圓圓的故事更加不適一些,因為她遭遇到的權力不對等的滋擾來自她的上司。
上司80年生人,大女孩快十歲,很后來才知原來他早有家室,但這絲毫不妨礙上司三番幾次騷擾她。
圓圓所在的公司,文化氛圍對女性不太友好,那時候都學所謂的"大廠開放風氣"。
公司愛聚餐,總是一輪又一輪,不玩上三場不會散席,群聊尺度很大,會互開黃腔。年會更是一場酷刑,上司會帶頭討論屎尿屁或者很私密的問題,很多女孩都私下表達過不適。
圓圓認為只要自己平時在工作場域嚴防死守,老板的這種言語揩油行為就不會干擾到自己的生活。
但事與愿違。有次公司安排聚餐,上司照例拉著員工一通指點江山、胡吃海塞,酒局持續到凌晨4點。

電影《前程似錦的女孩》
聚餐結束,圓圓回到家就接到了上司的電話。
電話里,上司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意圖,左一句"你要不要來我這邊",右一句"我覺得你喜歡我"。
平日里大家交往沒有太多尊卑等級,借著這股勁兒,圓圓多次表達了拒絕。
當然言語里還是給上司留了幾分薄面,"你知道你現在是在性騷擾嗎""凌晨4點打電話,被人知道了說不清"。

電影《前程似錦的女孩》
這事情遠沒有到此結束。
過了沒幾天,圓圓又接到了上司酒醉后的奪命連環call。
這是一通80幾分鐘的冗長通話,礙于上下級的權力關系,圓圓只是聽著他的鬼話。
上司像個中年失意的老男人,趁著酒勁呢喃著對世界有著諸多不滿,對未來還有幾絲暢想,對身邊的女員工又打著小算盤……
圓圓后來還發現,她不是唯一一個接到此類電話的人。
她和另一個女同事對時間線,這才發現上司剛打完上一通給同事,又給她打過來續上。她和同事都恰好是單身女性,上司看準了軟柿子才下的手。
這樣的"深夜上司電話問候",圓圓后來又經歷過幾次,直至圓圓把他拉黑去了別的公司。

后來回想,圓圓反應過來她遭遇的是一個多么有毒的工作環境,上司帶頭營造的公司氛圍叫"強奸文化"。
原來女孩不必回答那些與業務無關的難堪問題,原來聚餐不是例行工作的一部分,原來她可以免于深夜騷擾的恐懼,原來基于權力關系的非禮已構成違法……
賽博偷窺狂
小柚在社交軟件上認識了一個男孩,他在大廠工作,喜歡文學藝術、話劇看展,他倆興趣相近,聊天過程愉快,小柚一時上頭,覺得他是理想的約會對象。
但這種上頭的感覺持續不到幾天,她就感覺不對勁。
男孩非常敏感,在意小柚的一舉一動,明明雙方只是線上互動聊天的關系,但對方會干涉自己更新profile、朋友圈開關權限等事情。
他聊天的很多話題都指向私密,不只是與性相關,更可怕的是小柚感覺自己的其他社交軟件也被他視奸了。
譬如網易云音樂、微博、Instagram……有一次小柚在微博上轉發過一個內衣品牌的廣告,表示認同這個品牌的理念,后來男孩就提議說第一見面去幫她挑選內衣,且指明是同一品牌。
第一次約會的項目是買內衣?為了投其所好他還研究了品牌?還剛好是自己轉發的那個?小柚不知道從何開始消化,她感到十分不悅。
這個男孩仿佛在炫耀自己能掌握更多關于她的信息。

美劇《你》
后來他確實露餡了,小柚發現有個眼熟的Instagram賬號不僅關注了自己,而且還關注了自己的朋友。
原來男孩在各大平臺搜她的網名找到了網易云,網易云賬號又是鏈接的微博賬號,再順藤摸瓜找到了她的原名,摸索出ins賬號以及更多……
這不是他第一次這么干了,之前他也這樣搜索并關注了前女友的朋友。
小柚試圖告訴他"被全方位視奸"這件事帶給女孩的恐懼,但他似乎并不理解,他以為自己做錯的只是"順便關注了她的朋友",激起了女生的領地意識。
上頭快,下頭也快,小柚很討厭這種被賽博跟蹤的感覺,最終與這個男孩的第一次約會并沒有成型。

小柚還認識一個男性朋友,一次聊天讓她再次意識到男性對女性的恐懼一無所知。
朋友向她表示不理解,為什么很多女孩不愿意告訴自己真名。而這個男性朋友的應對方式卻是,自己上網查到女孩真名,然后反手告訴她,"你不跟我講,我也可以查到"。
小柚大受震撼,問他究竟是怎么查到的。
他回答說這很容易,通過大學、昵稱、以前的校園網殘存信息……多方搜索很容易做到。
令她深感恐懼的一點是——為什么這么多女性表達不滿,男性依然照做不誤。

相較而言,阿綠遭遇的賽博視奸更隱秘。
她喜歡分享,愛發朋友圈,每天好幾條,從不屏蔽人或者幾個月可見,按照她的思路,是以信息過載的方式對付這個毫無隱私的世界。
那時她加過一個男性網友,網友體制內工作卻有一個令她感興趣的副業,因此兩人在網上聊天,計劃線下見面。
后來回想,不對勁早寫在了開頭。
那個網友會翻阿綠很早的朋友圈,不是默默視奸或點贊即止,而是時不時私聊感想,就像批奏折一樣,已閱也很有存在感。
阿綠表達過"不要視奸這么早的動態了",對方則贊嘆她動態太有意思。
這些的對話持續到線下,對方精心挑選了阿綠會喜歡的精釀酒吧(通過她的朋友圈),點評她的穿搭(對比網上自拍),指導一些人生困惑(針對她很早之前的深夜牢騷)……
幾乎所有對話都圍繞著阿綠的朋友圈展開,如果她把話題繞到他的生活,則得到很尋常無趣的答案,她曾感興趣的點也一一失望,焦點又回到女孩這邊。

電影《網絡謎蹤》
阿綠說,如果后知后覺地形容,他全身心都在表達"女人,你成功引起了本少爺的注意",然而對方并不在意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網友很自然地認為吃完晚餐兩杯精釀下肚,就該把女孩往家里領了。阿綠很干脆地拒絕了他,并補充一個知識點"答應見面不等于能領回家",接著打車走人。
當晚相安無事,第二天她就開始收到對方的轟炸,他氣急敗壞,認為自己慘遭欺騙、阿綠浪費了他這么長時間的關注和關心。
阿綠并沒有要求他這么做,也并不喜歡對方批改朋友圈,既然打定主意不再見面,便把他刪了。
這徹底觸怒了他,他想加回好友,用詞從控訴變成咒罵。
女孩順從則舔狗,女孩拒絕則噴糞,他立馬變臉的樣子讓阿綠感到惡心,她把他拉了黑名單。
沒想到噩夢才剛剛開始。他早已記住阿綠微信號,并換無數個小號加過來咒罵。
阿綠只能關掉全部添加微信好友的方式換得一絲安寧。
但由于工作需要她不能完全關掉這個功能,所以那段時間她只能偶爾開權限。
即便如此也有疏忽的時候,依舊會接到恐怖的騷擾,他說已經把她的自拍發到豆瓣小組上曝光,撂狠話說讓她等著被網暴……
這樣的騷擾持續了半年,現在她的黑名單里依然躺著那個恐怖網友的好多小號。

黑名單里的小號
最慶幸的是她的微信號不關聯手機號,不然可能永不寧日。
恐怖升級的尾隨
涵涵暑假去醫科大學實驗室實習,校園直接連到附屬醫院的家屬后院。
實習的那一個月時間,涵涵發現全實驗室都孤立一個男生,他個子不高,看起來斯斯文文,不善言辭。
出于同情,涵涵會跟他說話。
后來,實驗室里的姐姐私下告訴她,離那個男生遠點,并講了一些不堪的過往——
男生曾喜歡過一位醫院里的女護士,且示愛方式非常瘋狂。
他知道她的宿舍號碼,于是會在隔壁大樓對應樓層蹲點,每天戴望遠鏡窺探。
為表示自己的深情,他會在女孩上班路上守候,送早餐、送鮮花、送紙條,幾個月不落下。
女孩躲著他,他就按女孩的宿舍門鈴,把早餐放門口,美其名曰,不打擾但希望你今天有個好心情。
當然也會去女孩科室門口轉來轉去,也不跟她說話,但陰魂不散。

電影《藍絲絨》
女孩被騷擾到崩潰了,她向醫院反映,向學校反映,也報過警。
醫院給換宿舍,學校給男生警告,總之是以批評教育協調為主,男孩沒被開除。
女孩換宿舍后,男生很快找到新宿舍,不再上門騷擾,但還是忍不住要端望遠鏡監視,女孩家窗簾幾乎再沒打開過。
女孩不堪其擾,后來辭職了。
沒人能想到,一個看起來文雅木訥、毫無攻擊性的男孩,竟然可以對女孩做出這么多不斷升級的騷擾行為,而他渾然不覺是傷害。

電影《戀戀筆記本》
小雨遭遇的變態尾隨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為此報過兩次警。
她住的是某知名租房平臺房子,這個平臺通常會在租戶聚集的小區建立微信群,方便統一通知租戶小區水電信息。
一天群里有人來加她微信,小雨沒想太多,通過了。
沒想到對方打完招呼就發來一張偷拍,照片里小雨在公交車上玩手機,車窗玻璃上有臉的倒影。
偷拍男表示覺得畫面太好看了,忍不住照了下來。
小雨回想起來,是記得那天車上有一雙眼睛在瞄自己,她下意識把手機側了一下。
這輛公交線路很短,到附近的地鐵站,基本坐這輛車的人都是小雨所住小區那一片的住戶,都由這個租房平臺代理,這就是說大概率在同一個群里。
這便解釋了為什么偷拍男能加上女孩,估計他偷瞄到女孩手機,又在群里一個一個翻找同樣的頭像。
接下來幾天,他時不時找小雨聊天,聊他在干嘛、讀什么書。
有時候他會繼續發來照片,是小雨通勤時上下公交車的瞬間,恐懼頓時席卷女孩全身,她覺得自己時刻在被跟蹤。

電影《暮光之城》
小雨性格溫順,不愿跟人正面起沖突,她思來想去決定鼓起勇氣跟這個偷拍男說清楚。
她發了很長一段話,表示自己對他不感興趣,也不喜歡現在他在暗處自己在明處的奇怪關系,希望他不要浪費時間在自己身上。
對方說,好。她刪了他微信,退了群。

圖源:受訪者
但那段時間她像得了疑心病,每次坐公交車總覺得有人在監視她,又不敢四周張望,怕真的跟這雙眼睛對視。
原來小雨的心病就是現實。
不知道偷拍男怎么做到的,可能是通過icloud等方式,他搞到了女孩的iMessage,并繼續騷擾她。
發偷拍她上下公交車的照片,或者女孩在過馬路;有時他說"剛剛在后面看到你了,差點沒喊你";他甚至知道女孩的門牌號"你家燈還沒熄,你咋還不睡覺"……
無論小雨怎么喝止,他照發不誤,她說自己有男朋友,似乎也不管用。
由于害怕錯過小區停電之類的通知,小雨換了個昵稱和頭像,偷偷讓朋友拉回租戶群里,心想保持潛水,也許偷拍男就不知道。
她還把群昵稱改成了一個捂眼睛的小猴子。
一天群里照舊在聊水電的話題,突然偷拍男發了幾句完全不相干的話加上小猴子emoji,小雨當時被嚇得寒毛豎起,感覺他在對自己隔空喊話。

又一天,女孩去美容院做了個祛痘,戴著口罩回家,又收到了猥瑣男的iMessage,他問她是不是戴著口罩,是不是去吃卷餅了。
他從出地鐵站就跟著女孩了,剛剛他們擦肩而過,他說,"差點沒撞到你""害不害怕"。
又發來小猴子的表情。

圖源:受訪者
女孩被嚇得半死,她決定必須做點什么。
去找租房管家,但管家說這是"個人交往層面無權干涉",氣憤之下她打了110報警。
民警去到女孩所在小區的物業,用物業打電話給猥瑣男,警告他不要再犯,言語沒有說得很過分。
只是說"人家小姑娘不喜歡你發照片騷擾,你不要這樣,別人很不喜歡這種方式"。
電話對面的猥瑣男當場認慫,表示道歉。
但很快他回撥了電話,發現對面是物業不是警察,又得意洋洋地發消息給女孩"不要事事都麻煩人家物業",意思是"我知道你找物業冒充警察"。

女孩又氣又憋屈,但情緒先放一邊,她連房子都沒實地看,就立即決定搬家。
雖然內心覺得非常不公平,憑什么受害者像做錯了什么事一樣連夜逃竄呢,但她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小雨搬去了很遠的地方,通勤比以往多出40分鐘,且已經完全處于應激的狀態,可搬家當晚又收到猥瑣男的消息,他叫她"早點休息,臉上都有痘痘了"。
這一次小雨完全爆發了,凌晨一點她再次撥通了110,猥瑣男這才意識到小雨動了真格。

但這還沒完。
他從群找到女孩朋友的微信,轉告說自己再也不打擾,所以自始至終他確實知道小雨換昵稱、退群加群,連小雨朋友的微信也了如指掌。

當然必須走完最后一步。
小雨執意要猥瑣男在派出所留下筆錄,刪除一切聯系方式和偷拍照片,當面道歉并錄像留證。可惜他如此惡意的尾隨跟蹤騷擾,依然不構成行政拘留。
這一刻小雨終于出了一口惡氣。
但只要一想到,自己女性的身份仿佛天然不對猥瑣男構成任何威懾力,她永遠要通過公權力來警告、訓誡、懲罰猥瑣男,內心便感到一絲悲涼。
寫在最后:
分享完朋友們的經歷,我陷入長久的失語,感覺女孩們能做的都做過了,想說的話也都說盡了。
只能像個復讀機一樣再次重申:
沒有什么恐怖追求者,這就是性騷擾。
跟蹤、尾隨、監視、偷窺一點也不浪漫,只有恐懼。
接受對方的拒絕,死攪蠻纏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偷窺、偷拍、跟蹤、尾隨,侵犯他人隱私權,屬違法行為,可被治安拘留。
詢問女性的感受并不會殺死曖昧,相反所有浪漫的前提是尊重。
男性不是隨處發情的動物,世界也沒有任何道理合理化它——
昨天,網傳某學校一個男生在女宿舍門口死纏爛打。

圖源:微博
之前,某學校的表白墻上還有男生想引起女生注意,用傘絆倒對方致膝蓋淤青的追女攻略。

"女子做核酸被大白追求,相識4個月閃婚"不是媒體宣傳愛情的范本,換個場景就是刑事案件。

9月14日,韓國一起惡性殺人案,就是從男子騷擾、跟蹤、尾隨、偷拍受害者開始的。

……
別再假裝看不見。
別假裝聽不見。
別假裝這是浪漫、這是正常。
同樣的話,已經講了太多太多次了。
這次,你聽見了嗎? 她刊
監制 - 她姐
作者 - 黃瓜酸啤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9d97d8e9f094b7d2157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