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明星不 " 翻車 ",好像都對不起自己的身份。
繼張翰親自寫劇本并主演新劇《東八區(qū)的先生們》,追憶自己的 " 霸總逝水年華 " 被群嘲之后,杜淳又親手把自己送上了輿論前線:
在剛剛播出的綜藝《做家務(wù)的男人》中,他表示,以后絕不允許蛋餃(自己的女兒)出國讀書," 以后女兒就得在身邊待著 "。

結(jié)果底下的評論大翻車,觀眾們一邊 " 心疼蛋餃 ",一邊直呼窒息:
" 好像感受到了自己被父母支配的恐懼。"
" 這不就是我爸媽嗎?當(dāng)年說什么也要讓我讀省內(nèi)的大學(xué)。"
本以為,明星和普通人的生活多少會有點 " 壁 " 存在,沒想到全天下的父母,仿佛都是統(tǒng)一的出廠設(shè)置。
而全天下的孩子們,似乎都有著共同的 " 童年陰影 "。

" 杜淳式家長 ",
到底有多少
不知道蛋餃長大后看到這期節(jié)目,心里會作何感想。
一家人在飯桌上吃飯吃得好好的,氣氛也很融洽。
大家品鑒完杜淳做的牛肉和宮保雞丁,話題走向了" 杜淳夫婦二人以后去成都養(yǎng)老時,女兒會在哪里讀書 "。
孩子奶奶說:" 等你們養(yǎng)老的時候,孩子早就畢業(yè)了,不妨礙你們夫妻在北京還是去成都。"
這時杜淳立刻接話說:" 我們倆(我和妻子)早就商量過了,以后女兒就得在身邊待著,而且絕不允許出國上學(xué)。"
" 絕不允許 " 還重復(fù)了兩遍。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做家務(wù)的男人們》
聽到這里,孩子奶奶連連表示贊同,孩子媽媽王燦也跟著說:" 在這多好呀,出國干嘛呀?"
一旁的杜淳小姨也幫腔:" 所以以后你女兒的事情就交給你了,你就得管。"

蛋餃:hello?
一家人同心協(xié)力,作為場外嘉賓的傅首爾,也露出一副 " 這就是家長愛 " 的備受感動的表情。

眼看著自己對女兒的未來規(guī)劃,得到一家老小(除了年幼的蛋餃)的高度認(rèn)可,杜淳還順勢感嘆道:
" 當(dāng)?shù)木褪沁@樣 "。
節(jié)目一出,網(wǎng)友們的困惑就擠滿了評論區(qū),大多數(shù)人對杜淳一家人的教育方式感到難以接受:
" 完全不考慮一下孩子的意愿嗎,打算得這么早?"
" 這不是變相綁架孩子嗎?"

圖源微博
像杜淳夫婦這樣,在鏡頭前理直氣壯地替孩子做好決定,展現(xiàn)出十足 " 控制欲 " 的明星父母,其實并不少見。
比如在綜藝《爸爸去哪兒》中,楊爍為了樹立起自己的嚴(yán)父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對兒子楊雨辰使用語言暴力。
在錄制過程中,楊爍不斷大聲吼孩子 " 把包背好 "" 腳尖沖前 "。
就連兒子下車走的路線沒有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來,都會被要求 " 回去重新再走一遍 "。
年僅 7 歲的楊雨辰,在爸爸不斷的大聲命令和呵斥下,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 路再遠點,可能真的要被兇得不會走路了 "
一番操作下來,連同為嘉賓的陳小春都覺得楊爍 " 太兇了 ";網(wǎng)友們隔著屏幕,也都體會到了緊張和窒息。
楊天真在《令人心動的 offer》里說過:" 父母對兒女的期待跟期望,是我們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里面深入骨髓的東西。"
" 他們會覺得自己要在孩子的未來中,不斷地發(fā)揮價值。"

《令人心動的 offer》
換句話說,父母對孩子的掌控欲,是我們文化中的常態(tài)。
或許聽起來有點離譜,但忽略對明星的濾鏡,放眼普通人的生活," 杜淳式家長 " 似乎也隨處可見——
父母的無形之手,早就伸到了孩子生活的各個角落。
小到不敲門直接進房間,未經(jīng)允許隨意翻動個人物品、偷看日記;

圖片來源 / 微博
大到干預(yù)你的高中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報——讀哪個學(xué)校,選什么專業(yè),都不是孩子說了算。

圖源《沸騰校園》
父母對孩子的 " 控制 ",并不會伴隨著學(xué)業(yè)結(jié)束而停止。
孩子畢業(yè)之后的工作抉擇、伴侶選擇、甚至生活作息,父母也多多少少要 " 橫插一腳 "。
哪怕是已經(jīng) 30 歲的成年人,也不能完全為自己的生活做主,想買什么、想吃什么,都可能要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圖源微博
同樣的,對于留長發(fā)或者寸頭,是否要留劉海,染成大波浪還是保持黑長直這種細節(jié),有的孩子也要被父母從小管到大。

通過社交平臺上的網(wǎng)友經(jīng)歷和吐槽不難發(fā)現(xiàn),在父母 " 極強的掌控欲 " 下長大的人不在少數(shù)。
因此,當(dāng)網(wǎng)友質(zhì)疑杜淳的 " 自私 ",為年幼的蛋餃打抱不平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心疼自己呢。

" 中國式父母 ",
不只想要控制
最近幾年," 原生家庭 " 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多被大家提起。
那句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 經(jīng)常被網(wǎng)友掛在嘴邊。
在一個 " 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什么體驗 " 的話題之下,許多早已長大的成年人,還在對小時候的一些家庭遭遇 " 耿耿于懷 "。


有人被父母無止境的控制欲過度干涉生活;有人長時間被父母口中 " 別人家的孩子 " 打壓;有人因為長輩的 " 為你好 ",產(chǎn)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聯(lián)系到最近 " 寵物大閘蟹被煮兄弟倆邊哭邊吃 "、" 爸爸再殺兔子做菜男孩崩潰大哭 " 的新聞。許多家長還把 " 殺掉孩子的寵物吃 " 當(dāng)做教育。

還把孩子嚎啕大哭的反應(yīng)當(dāng)做有趣 / 微博
每一位網(wǎng)友分享的經(jīng)歷,或許對大人來說 " 不算什么 ",但對于一個小孩來說,很可能是一輩子無法愈合的創(chuàng)傷。
其實除了無處安放的控制欲,以下我們習(xí)以為常的事情,都是中國式父母、或東亞式父母的共同特點。
第一,犧牲式綁架。
都說 " 愛 " 是一種能力,但不得不承認(rèn),很多父母可能沒有這種能力。
有的父母為了 " 愛孩子 ",雞腿必須要留給孩子,新衣服要買給孩子,孩子愛吃的菜自己也永遠 " 不喜歡 "。

圖源微博
為了讓孩子有個完整的家,所以即使夫妻感情不和也不離婚;甚至離婚了也假裝在一起,美其名曰 " 為了孩子的幸福 "。

微博 @蕎麥 chen
于是,該如何回應(yīng)這份沉甸甸的愛,就變成了被動接受愛的孩子,必須要面對的沉重問題。
第二," 為你好 "。
當(dāng)父母打著 " 為你好 " 名義干涉你的選擇,本質(zhì)上和無休止的控制欲沒有太多區(qū)別。但是因為表現(xiàn)形式上,披著一層甜蜜的外衣,更加讓人無從反駁。
為你好所以要離家近,為你好所以要找個穩(wěn)定工作,為你好所以要找個門當(dāng)戶對的人結(jié)婚 ……
即使強迫你做不喜歡的事,也總會加一句 " 為你好 "。

這樣久了,孩子甚至不想去追問一句 " 為什么 ",因為知道回答永遠是:" 這都是為你好 "。
第三,不懂得如何溝通,如何表達愛。
黃執(zhí)中曾在《奇葩說》里說過一句話:" 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子女感激;而中國的子女,一輩子都在等著父母道歉。"
多年過去,這份洞察背后的兩難,也依舊找不到一個雙贏的辦法。
通過偶像練習(xí)生出道的尤長靖,也在采訪中表露過自己的苦惱。
他覺得父母和孩子之間,是 " 零溝通 " 的——" 你覺得自己是在實現(xiàn)夢想,父母卻覺得你這個夢想特別不靠譜。"

執(zhí)意去做,就是不聽話 / 非常靜距離
第四,說話不算話。
比起單純的 " 不溝通 " 和 " 為你好 " 給孩子造成的間接傷害,父母 " 說話不算話 " 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加直接且持久。
有多少孩子,小時候曾被 " 不遵守約定 " 的父母欺騙過,一輩子都忘不掉。

嘴上教育著孩子做人要講誠信,結(jié)果自己卻是最不誠信的 / 微博
甚至有的父母,公然在網(wǎng)上發(fā)求助帖:孩子考到了約定的成績,可我不想兌現(xiàn)給他充值的許諾,該怎么辦?
在他們眼里,孩子更像是 " 屬于自己的一個物體 ",自己擁有百分百的支配權(quán);而不是把 TA 看作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和人格的、" 與自己平等的人 "。

家庭關(guān)系里的隱型 pua,人們習(xí)以為常 / 《圓桌派》
紀(jì)伯倫曾在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寫道: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只可惜太多的 " 中國式父母 ",并沒有這樣想過。

別人家的爸媽,
到底在哪里?
有人說: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但在處理家庭關(guān)系這件事上,又有多少人在一條錯誤的軌道上重蹈覆轍。
小時候我們被迫活在 " 別人家孩子 " 的陰影下,可能羨慕著別人的家庭。
可在長大后,又有許多人在渴望成為 " 別人家父母 " 的愿望下,走上自己父母的老路——
三天兩頭給孩子打雞血、報興趣班,不斷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孩子的優(yōu)點對比,早早為孩子規(guī)劃好了未來的走向。
一直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一邊跟他們越來越像。
就連 " 用愧疚感綁架對方 " 那套,也在有樣學(xué)樣。

合格的父母究竟該是什么樣,或許每個人都曾暢想過,但實現(xiàn)起來卻并不那么容易。
是像《家有兒女》里的爸爸夏東海一樣,主動詢問孩子 " 你希望有一個什么樣的爸爸 ",并且在生活中尊重孩子的隱私。


家有兒女
還是像金士杰在《勝者為王》里飾演的父親那樣:
" 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

這樣才能將女兒的手放在另一個男人手里 / 《剩者為王》
還是像《請回答 1988》里德善的父親一樣,意識到小女兒因為沒有人重視自己的生日,偷偷跑出去流淚時,坦誠地向女兒道歉——

" 爸爸也是頭一次當(dāng)爸爸 "/《請回答 1988》
還是像《小別離》中海清所說的那樣,為人父母的,不僅要考慮自己的想法,也考慮孩子的要求和想法。

《小別離》
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和家庭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什么樣,似乎不只是做孩子時會困擾的問題。
許多為人父母的人,也在為成為優(yōu)秀的 " 別人家的爸媽 " 而努力、不斷復(fù)盤總結(jié)著。
而互聯(lián)網(wǎng)上,不乏有對童年遭遇耿耿于懷的年輕人,表示要給爸媽報老年大學(xué)和樂器班," 小小報復(fù)一下 "。
模仿曾經(jīng)父母逼自己學(xué)習(xí)的話術(shù),催對方上課學(xué)習(xí)," 不能比別人差 ",讓他們也體驗一下自己當(dāng)年的痛苦。

媽媽已經(jīng)幾個小時沒理我了 / 小紅書 @下輩子我要當(dāng)比格犬
但更可能,這只是早就釋懷了的兒女們,和父母開的玩笑。
這看似 " 冤冤相報何時了 " 的反抗,或許是受過傷的孩子們,自我安慰和 " 精神勝利 " 的方法。
就算不能等到一句 " 我們錯了 ",也可以小小地安慰一下過去的自己。
曾有博主提問:你的東亞瞬間是什么?
有人說,我會對著寵物說 " 你比流浪狗過得好多了,別不知好歹 ";
有人說,聽到 " 考試 ",就腎上腺素飆升;
有人說,我對著自己的小孩說," 看病多貴啊,你將來當(dāng)個醫(yī)生就好了 "……
很可惜,無論多么抵觸,每個人身上,都會留下原生家庭的影子。
但原生家庭,不該是一個成年人逃避責(zé)任、放任自流的借口。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原生家庭問題也不是一個成年人逃避責(zé)任的借口。
好在,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有人為寵物被父母烹飪的孩子鳴不平;有人替著蛋餃說話,要求爸媽不要安排她的人生。
因為淋過雨,所以懂得給別人 " 撐把傘 "。

楊丞琳安慰被自己的父母左右人生選擇的大學(xué)生 /《沸騰校園》
作家三浦紫苑筆下,寫過一個 " 叛逆 " 的孩子,他對父母的期待是:
" 我希望媽媽普普通通地愛著我。可是,所謂普通,又是怎樣的呢?"
作家借書中人之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對方追求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努力去想象、去聽、去了解、去回應(yīng)。
所謂 " 普普通通地去愛 ",不就是這樣嗎?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d4f7bb15ec025b25a7f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