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片單已出,你可有意難平?
肉叔有,那便是《深海》。
傳言已久,終差臨門一腳,連導演都連發幾條 " 有點難過 " 表達著他的失望。

為什么是《深海》?
還是因為國漫。
近年國漫崛起,探索出了一條傳統神怪 IP 的道路,動畫票房前十里,有一半是哪吒、姜子牙、孫悟空、白蛇。
火則火矣。
但似乎,很多人認準了這條路,就馬不停蹄地一擁而上了。
你也很難看到其他可能。
也是由此,肉叔對 " 不一樣 " 的國漫總是心生期待。
比如《霧山五行》,水墨風,動作場景一流。
比如《大世界》,粗糙風,卻承載了一個荒誕的現實故事。
各種大大小小成功或不成功的嘗試,總有人在努力打開另一個維度。

而就在前幾天。
肉叔看到了一個 "不一樣" 的短片。
畫風讓人眼前一亮——
輕軌上,女孩,陽光正好。
陡然,鏡頭逼近。
疾風驟起,惡靈入夢。
驚醒的女孩裙袂飛旋,轉瞬又吞沒于炫目的強光。
彈幕上一片驚嘆。

賽博朋克?
《愛死機》出新?
可再看,它哪有什么深眉高鼻、英語專八。
分明,是一部中國動畫。
可能你沒聽說過的《界》。
B 站 50 多萬播放,并打出了清一色的:牛批。
憑什么?
01
傳承
掐頭去尾,《界》的正片不過 8 分鐘。
我們為什么要花一篇推送的篇幅來聊一部 8 分鐘的動畫?
原因很簡單,它足夠讓人驚喜。
故事并不復雜。
一個實習生女孩臨危受命,直抵地下十八層,遇到 AI 叛變,為了不讓女孩啟動摧毀裝置,竟許諾女孩成神。
結果,電光震顫,尸山血海。
映出了無名女體。

女孩,死了?
不劇透,肉叔只能說,這里有一個巨大的反轉。
但,比起故事劇情激起的討論,彈幕里最大的聲音,竟然是:
中國元素也太多了吧!

是的,中國元素。
這是肉叔的第一個驚喜。
比如開鎖。
如果讓你設計一扇中式賽博的門,你怎么做?
鑰匙、密碼?抑或是牛一點的,指紋、聲控?
看看《界》是怎么做的:
這 " 太極生兩儀 " 的開法,是不是你的夢中情門?

更有意思的,當屬與女孩對峙的 AI。
冷光全息投影,冰涼機械語音?
不存在的。
凹凸有致的條塊,層現迭出,排列組合出滿滿壓迫感的猩紅文字風暴。

致敬活字印刷?當然。
但巧思不止于此。
凹凸有致的條塊,不就是中國木質建筑引以為豪的 " 榫卯 " 技術。
所謂榫為凸,卯為凹。
經由巧手匠人配合嵌套,就能天衣無縫,一釘不用。


大刀闊斧處,天馬行空;細致幽微處,做到全面沉浸。
想出這樣的幾個中式創意,難嗎?
說實話,不難。
難的是能不能在中國元素的殼子之下,做出中國文化的里子。
什么意思?
舉例來說,上面的這些中國元素如果好萊塢來做,能不能做出來?
當然可以。

但他們做不出來的是什么?
是中國文化獨享的樂趣。
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部分。
就拿八卦卦象來說吧。
八卦卦象在好萊塢電影里,是符號,是魔法,是 " 東方神秘力量 "。
但《界》呢。
則是將八卦卦象與人物命運高度結合了起來。

你看片頭,女孩瞌睡時一閃而過的巨型白色符號,是什么?
正是八卦卦象。
它們分別是水火既濟卦、火水未濟卦。
何解?
" 既濟 " 是將要達成但必不能達成。
而 " 未濟 " 就是雖未達成,但還有一線生機。
而這也暗合了女孩之后的命運:在道德的選擇中生死一線。

當然,肉叔對卦象毫無研究。
高手在民間,《界》的評論區,炸出了一些術數大佬。

畢竟,有意思的作品,總會吸引一些有意思的人。
歸根結底。
這里說的是一個 " 道 " 字。
每個人的命運,都暗含在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中,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能不能理解這個 " 道 ",才是《界》區別于舶來品的特別之處。
你讓好萊塢怎樣來理解這份樂趣?

所以。
" 中國元素也太多了 " 的驚嘆,本質上是一種欣慰:
我們終于不用在國外的賽博朋克中尋找代餐了!
中國有自己獨有的文化。
比如卦象的淵源,比如大道無形的天人觀,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民族氣質。
就像唐詩宋詞一樣,翻譯得稍有差池就會弄巧成拙。
反而是自小浸淫在這種氣質中的我們,毫不費力,心領神會。
而這種 " 中譯英 " 中的不可譯。
恰是《界》的長處。
02
顛覆
但問題來了。
作為一部充滿了中國元素的賽博朋克風格的作品,《界》無疑的優異的。
甚至于 B 站用戶對其美術也大加贊賞。

但你是不是一直沒有聽說過這部作品?
究其原因,是一個 " 名 " 字。
畢竟,一個無名女孩的故事,哪有民間神話來得響亮?
IP 啊,有時候反倒會打壓原創力。

但要肉叔說,這也是《界》之所以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
它依托的不是表面上的 IP。
而是 IP 背后的東西——
普世價值的認同感。
就像為什么那些非 IP,甚至非中國的東西依舊能擊中我們的內心:
那就是世界共通的人性。
而《界》中牽動人心的,就是道德的抉擇、美好的毀滅,以及丑惡的勝利。

就拿標題 " 界 " 來說,這是整部動畫的題眼。
它有三層含義。
第一,是人類一直普遍擔心的問題:科技邊界。
科技打破邊界,因此才能帶來那么多的喜悅和期待。
也許在并不遙遠的未來,智能機器人就會服務于千家萬戶,就像無數科幻作品展現過的那樣。
而這一技術邊界之所以遲遲未被打破,除了科技發展的原因,更有道德倫理上的考慮:
如果機器人已經發展出了擬人的智慧和情感,甚至能像片中的女孩一樣,為救人類不惜犧牲自己,那么,她還能算機器人嗎?她還能被隨意地利用和報廢嗎?
這就是《界》的第二層含義:一道面目模糊的道德之界。

但說真的,這樣的主題,真的舊得不能再舊了。
畢竟,《銀翼殺手》中的女主瑞秋發現自己是仿生人的故事,已經是 1982 年的創意。
而在那之后,《我,機器人》《機械姬》《真實的人類》,乃至于《銀翼殺手 2049》都在重復講同一個倫理困境。
但這也似乎說明:還可以講。但要真講出花來,卻沒那么容易。
然而這部《界》,似乎沒法在幾分鐘內講出《機械姬》的奇情香艷,或者《2049》的廣袤哲思。

但所幸,它加入了界的第三層含義,至少使人物再度立體、飽滿了起來。
那就是:權力之界。
在電梯中,給出了一小段工牌的特寫:
女孩環顧四周,看著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 各級上司,有點自卑地,遮擋住了自己的實習生工牌。
而活字 AI 對她的第一句話,就是 " 實習生李未 "。
以及,灌輸她神權迷戀時,身著皇袍的女孩第一件事,就是捏爆手里的實習生工牌。

自卑的背后,總是對這種等級森嚴,界限不容逾越的權力體系的認同。
而正因為認同,才會想要一步步往上爬,凌駕于他人之上。
所以女孩,才會輕易受到神權的迷惑。
或許是巧合,或許是隱藏的揶揄。實習生作為底層社畜,正是中國職場權力傾軋的集中縮影。
這大概,也稱得上一種中國特色賽博?

雖然沒有《哪吒》里的鳳凰涅槃,沒有《大圣歸來》的浴火重生,沒有中國大 IP 的燃炸加持。
但,每一個期盼新技術、關注道德、卻每天為生計奔波的打工人們,同樣可以對《界》中的女孩感同身受。
因為它用黑暗的宿命論,叩擊人性中尚未被主流國漫照亮過的幽微。
當然,很長一段時間內,IP 改編依然會是舞臺中央的太陽。
但原創的螢燭之光,何嘗不是國漫的一點新盼頭?
03
期盼
《哪吒重生》的導演趙霽曾經說過一句話:
" 一年有 3-5 部 10 億以上的動畫電影出現,這樣才能是一個理想的動畫電影生存空間。到了這個級別,意味著這個行業才能吸收更多的人才,才是一個相對良性的狀態。"
這,恐怕是我們一直在關注國漫的理由。
無論大小,只看質量。
于是,順著《界》,我們也發現了一批有意思的短片。
《終極體驗》,又土又搞笑的賽博奪舍和賽博驅鬼。

《癔癥》,風格強烈的空間翻轉、人物變形,并最后落點在家暴主題。

《晴轉多云,有時有蝌蚪》,甜美直白的畫風,契合它對當代愛情與嫉妒的討論。

《番茄餐廳》,微微顫動的復古畫質,夢回 90 年代國漫黃金期。

而這些,找到的源頭,則是 2021 年的 B 站國創發布會上,一個叫做 " 膠囊計劃 " 的項目。
這是一個專門扶持動畫工作室的計劃。
與此并列的還有 " 小宇宙 " 和 " 原石 ",分別對接院校學生和業余愛好者。
你可以理解為,發掘未來國漫導演的計劃。
老實講。
最初在 B 站上看到 " 膠囊計劃 ",肉叔以為只是簡單的動畫合集。
等看完幾部后發現。
這,不就是中國版的《愛死機》嗎?
夸大了?
也許,但肉叔確實看到了幾分相似。
首先是形式上的。
《愛死機》的大標題,實則是愛、死亡、機器人三個元素的排列組合。
而每一部短片的開頭,這三個元素就會打亂重組,變成該部短片的小標題。
所以《愛死機》的真正理念,其實是:隨機組合出的創意無限。

無獎競猜:這個組合是哪一部?
而 " 膠囊計劃 " 呢?
你有沒有發現,《界》中有幾個膠囊型的道具,比方說女孩手拿的工具包。
而 " 膠囊 ",恰恰是《界》的命題來源:
" 刺、欲、喜、幻、麻、淚、燃 ",7 種情緒膠囊。
14 支風格各異的創作團隊,任選兩種膠囊,調配出新的情緒特效藥。

當然,不僅是形式上的。
《愛死機》成功的意義在哪里?
是突破動畫市場的一點不可能。
這個項目并不是主流市場熱捧的,和中國一樣,好萊塢也喜歡合家歡,他們的動畫主流是迪士尼與夢工廠,追求的是熱淚盈眶。
而《愛死機》呢?
仿佛是個另類。
它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最高分的第一季,有 6 支短片的 IMDb 評分低于 7 分,但作為一個整體,它評分 8.4。而在豆瓣,更是取得了 9.2 的驕人成績。
而第三季,恐怕許多人唯一記得的也就是那部《吉巴羅》。
但這,卻贏來了源源不斷的投資經費,才有了今天的愛死機三季續訂。
這不僅僅是藝術的成功,更是從口碑突破商業的成功。

而 " 膠囊計劃 " 呢?
面對的則是一個神話 IP 與低幼 IP 并行的動畫市場。
提到國漫。
人們的印象中要么是《哪吒》要么是《熊出沒》,這才是主流。
但誰又會注意到那些正在突圍的人呢?
還是前面提到的《霧山五行》。
2016 年便做出了 5 分鐘的短片,沒錢,繼續不下去了。
2020 年,終于拿到了投資,在 B 站播了 3 集,可是,加起來也不到 1 個半小時。
傳說,到今年才會迎來完整的 13 集。

一部動畫搞了 7 年,為什么那么難?除了制作層面的因素,其實還是市場的支持。
人們對不可預期收入的投資,總是異常謹慎。
也是這個原因,才使得熱門的類型,集中在了神話傳說類。
《深海》?
《藝術學院》?
看起來就像在賭博。

但慶幸的是,總有人愿意賭上這看起來不劃算的運氣。
譬如這個將 14 個國漫工作室推到我們眼前的 " 膠囊計劃 "。
你說這里會有多少利益回報?
老實說,肉叔暫時看不出來。
但,這幾部短片的質量證明了,所謂的回報,有時不是金錢,而是希望。
是突破國漫可能性的希望。
也是動畫從業者存活的希望。
而希望。
是任何一個偉大夢想開始的地方。
我們同時也希望。
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不必以中國版《愛死機》的名頭來稱呼他們。
他們該有自己的名字。
就像那張海報一樣。
即使年輕即使笨拙。
但有了希望,也許,他們就會一飛沖天。
讓人看見。

本日打工人:維倫紐瓦特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1a6208e9f093be2504a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