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0 月,英特爾帶來了名為 12 代酷睿的 " 王炸 ":在 Golden-Cove 的強勁性能與 Alder Lake 非對稱架構、ITD 性能調度的強強聯手之下,12 代酷睿為全球電腦用戶帶來了名副其實的性能飛躍。無論是追求極致性能的游戲玩家、內容創作者還是以能效平衡、AI 性能為最優先級的商用客戶,12 代酷睿都絕對算得上是不容錯過的重大升級。
但考慮到英特爾過去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強勁的 12 代處理器很可能意味著即將到來的 13 代酷睿要 " 擠牙膏 " 了,畢竟 " 牙膏廠 " 這個稱號從某種角度來說已經可以進入到 " 官方玩哏 " 的范疇了。
在這種多少帶著一點 " 看熱鬧 " 的關注下,2022 年 9 月 27 日,英特爾正式發布了全新的第 13 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家族:13 代酷睿處理器系列共包括 22 款桌面處理器,支持 600/700 系主板與 D4/D5 內存以及一系列全新特性。
13 代酷睿依舊延續了其之前的命名規則,首發的 K 系列型號有 i9-13900K ( F ) /i7-1370K ( F ) /i5-13600K ( F ) 共六款處理器。

圖片來源:英特爾
其中 i9-13900K ( F ) 為 13 代酷睿的旗艦桌面處理器,采用 8P+16E 的 24 核心 36 線程設計,P 核基準頻率 3.0GHz、最高睿頻可以達到 5.8GHz,是去年 12900K 的 113%;E 核基準頻率 2.2GHz、最高睿頻 4.3GHz,提升同樣接近 10%。處理器基礎功耗 125W、最高可以睿頻到 253W,對于那些考慮 13900K+4090 搭配的玩家來說,千瓦電源作為曾經的天花板,現在可能都摸不到及格線了。
和 12700K 相比,13700K ( F ) 增加了更多 E 核,從原本的 8P+4E 提升到了 8P+8E、16 核心 24 線程的組合。由于核心數有所提升,13700K 的基礎頻率項教育 12700K 有所降低,P 核與 E 核基準頻率分別為 3.4GHz 和 2.5GHz,但兩者的最高睿頻都比上一代要高,分別為 5.4GHz 和 4.2GHz,功率要求與 13900K 一致。
但真正讓我們感到驚喜的還得是全新的 13600K 處理器。和 13700K 一樣,13600K 香蕉魚 12700K 同樣增加了一組 E 核,來到 6P+8E 的 14 核心 20 線程設計。但在 13600K 中,i5 桌面處理器的最高睿頻終于突破了 5.0GHz 的大關:13600K 的 P 核與 E 核最高睿頻來到了 5.1GHz 和 3.9GHz,同時最高睿頻功耗不足 181W。不出意外的話,13600K 很有可能會成為 13 系酷睿中最多人選擇的一款游戲 CPU。
內存支持方面,從 13900K 到 13600K 都支持最高 125GB 內存,D5 最高速度為 5600MT/s、D4 最高速度 3200MT/s。
簡單介紹完三款處理器,是時候聊聊 13 代酷睿背后的架構了。沒錯,13 代酷睿依舊基于 intel 7 工藝。雖然英特爾遏制住了在 intel 7 后面加后綴的沖動,沒叫它 "intel 7++SuperFin",但 13 代酷睿的工藝和架構并不只是 12 代酷睿的簡單復用,在 13 代酷睿身上,我們依舊能發現不少新技術。
首先,12 代酷睿證實了 X86 混和架構的可行性與技術優勢,而 13 代酷睿則在進一步強化了混合架構的領先之處,讓混和架構的優勢可以更好地展現,比如更強的單線程與多線程性能、更高的效能等。

以 13900K 為例,針對單線程高負載的游戲場景,英特爾改進了 P 核心的緩存架構,讓 P 核心 L2 緩存從原本的 1.25M 擴大到 2M,讓 13900K 的單核性能有了 15% 的顯著提升。考慮到玩家在游戲時往往還會同時使用語音、采集與推流軟件,更多的 E 核與更大的 E 核緩存也全面提升了電腦的后臺工作能力,降低背景任務對 P 核資源的占用,為前臺任務釋放提供更多的 P 核資源,從而提升電腦的整體表現。
針對部分用戶提出的 " 硬盤帶寬不夠 " 的痛點,全新的 13 代酷睿在搭配 700 系主板時可以提供最多 20 條 PCIe Gen 4 通道,是上一代的 166%。此外,對于喜歡動手探索硬件極限的用戶,全新的超頻工具 XTU 可以為每一個核心提供可視化超頻界面,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可能是擔心大家對英特爾的 " 牙膏實力 " 還有點顧慮,英特爾也同步放出了 13 代酷睿和 12 代酷睿在游戲方面的性能對比。從數據上看,13900K 對比 12900K 在部分游戲中有著顯著的性能提升,比如英雄聯盟。但可能是 12900K 的表現過于強勁了,在部分游戲中,13900K 的性能并未拉出實質性的差距。當然了,現實場景中玩家很少會只開一個游戲,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前臺開游戲后臺開語音甚至是 OBS,在這種復雜場景下,13 代酷睿的優勢只會更加明顯。

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玩家選擇的是 i5 處理器,英特爾這一次還專門拿出了 i5 處理器與上一代的對比:由于更多 E 核和緩存的加入,和上一代相比 13 代酷睿 i5 在部分游戲中也有著 13% 的性能提升。如果你錯過了入手 12 代酷睿的時機,又想組裝一臺新的游戲電腦,那在第 13 代酷睿的時代,酷睿 i5 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看到這里,我們不難看出 13 代酷睿與 12 代酷睿的關系以及 13 代酷睿的重心在哪里了。12 代酷睿證實了 X86 混和架構的可行性,而 13 代酷睿則上一代的基礎上再做改進,補全了不同核心性能調度機制、全面提升多任務性能后以更高的完成度去適應用戶的真實需求。
舉個例子,在過去大家可能會說 " 某款游戲吃單核 ",從而忽視了游戲在游玩過程中的綜合性能需求。但實際上游戲是一個復雜的多線程集合體,它不僅包含復雜的物理運算和 AI 模擬,同時也包含音效、網絡數據傳輸等相對輕量級的工作負載。而 13 代酷睿中額外加入更多 E 核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把性能更強的 P 核從這些輕量負載中解放出來,為電腦留出足夠性能以應對重型負載。
而有了 12 代酷睿的鋪墊,游戲開發者已經有了清晰的指引,可以根據混和架構中不同核心的性能與優勢運算種類,合理分配游戲負載,從軟件層面提高整體工作效率。但是在 13 代酷睿上,英特爾也對線程的邊界做了更詳盡的劃分。另外英特爾在硬件線程調度策略上采用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優化線程調度策略,讓線程調度做更精準地分配。

而這樣做的效果也十分顯著,在 13 代酷睿平臺中,單機同時進行游戲、采集與推流已經成為現實。甚至在部分場景下,后臺跑計算前臺玩游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考慮到 AMD 新品的性能讓不少 A 粉直呼上當,甚至小雷身邊都有同事表示 "intel YES",再聯系到英特爾第 13 代酷睿在 12 代的基礎上還能有如此顯著的提升,我只能說今年的處理器還得是 13 香。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474768e9f097a12628a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