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檔電影,她姐首先去看了《萬里歸途》。
陣容那叫一個眾星云集。
既有張譯、殷桃、張小賢這樣的演技派,也有王俊凱這樣的流量小生。
不過,真正吸引她姐走進影院的,其實是他——
李雪健老師。

李雪健在《萬里歸途》的預告片里只出現了幾秒鐘。
他的聲音因為早年患鼻咽癌,已經含糊不清。
但不知為何,聽他說出那句:
" 祖國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同胞,我們一定帶大家回家。"
就格外安心。

遺憾的是,播出版本為李雪健做了配音處理,也是不得已之舉。
這兩天還看到了李雪健為獻禮國慶出演的微電影《目光》,合作周冬雨。
大概是為了他的身體考慮,全程李雪健只在影片結尾有一句臺詞。
即便如此,單憑肢體和表情,他依然塑造了四個不同的角色。
父親、導師、校長、老兵。
演戲的最高境界不過如此,只是單單看他站在那里,就已經成立了。




關于他的演技神話,我們聽了很多——
出道 40 余年時間里,33 次斬獲影帝;
國內唯一的大滿貫獲得者,前任影協主席;
公認的內地最會演戲的男演員之一,甚至 " 之一 " 這兩個字可以去掉。
可如今,每次看到李雪健出現,腦子里就有種強烈的感覺:
我們在見證著一位了不起的演員的老去。

他的身型愈發消瘦,治療的后遺癥導致他聲帶受損,說話很吃力。
嘴巴無法分泌唾液,只能不斷喝水來保持濕潤,聽力也需要借助助聽器。
第 12 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答記者問環節,李雪健只能微笑著等記者提問完,再聽身邊的郭帆導演轉述一遍。

說惋惜太輕,更多是無奈。
如今已不是李雪健表演的黃金時代。
可,誰能不懷念。
1990 年,中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那時的追劇盛況,只能用萬人空巷來形容。
在其中飾演宋大成的李雪健,也成為了時下最紅火的男演員。

單論做演員的硬件,李雪健并不算理想。
他個頭不高,長相也不出眾。
沒有唐國強的濃眉大眼,也不似陳道明的風流倜儻。
但也恰巧勝在他的 " 其貌不揚 ",詮釋樸素善良的好人,再讓人信服不過。
李雪健演過不少好人,包括絕對正面的楷模。
比如焦裕祿、楊善洲。


這種主旋律角色一旦過于正面,很容易顯得假,臉譜化。
但放在李雪健身上,角色總會生出筋血,長出骨肉,與角色合為一體。
還記得小時候看《焦裕祿》,一度以為那就是紀錄片。

李雪健的厲害就在于,他演什么就是什么。
如今提起中國父親的形象,我腦海里還是會自動對應李雪健的臉。
早年他演《搭錯車》里的啞父,就賺取眼淚無數。
前些年又在《嘿!老頭》里出演一個患阿爾茲海默癥的父親。
光是一個手抖還偏要喝酒的鏡頭,這個固執老頭的形象就鮮活起來。


李雪健的表演不著痕跡,極其生活化,表演好人和普通人,對他來說信手拈來。
而這位演技大拿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在于他對復雜人物的詮釋。
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堪稱內地男演員的巔峰對決。
集齊了李雪健、王志文、張豐毅三位戲骨,同臺飆戲。

但相比王志文版嫪毐的毒辣兩面派,張豐毅版荊軻的赤誠剛毅。
李雪健版的嬴政,則顯得另類很多。
在他狂放的演繹里,嬴政不止是我們印象中的千古一帝。
殘忍嗜血或雄才偉略的代名詞之下,他更是一個極度矛盾的人。
他可以突然頑童一般大喝," 你們都聽到了,燕王,要殺寡人了!"
也可在被荊軻刺殺過后,又飽含熱淚,痛哭流涕:" 你為什么要殺我 "。

他剝下千古一帝高貴的外殼,充分展現了嬴政的復雜性。
瘋狂,狠毒,又天真,外放。
這是一次對人物形象的徹底打破和重塑。

另外一次,則是 1998 年版的《水滸傳》,李雪健顛覆了傳統視角下的宋江。
在這一版本中,宋江不再是我們熟悉的梁山好漢、江湖豪杰。
他腹黑,陰柔,手無縛雞之力,卻又精于算計,野心勃勃。
光是無時無刻的小碎步,和收編后跪拜朝廷時高高撅起的后腚,就立住了這樣一個扭曲的人物。

片中有一場著名的潯陽江題反詩的戲,李雪健練就書法的好功夫,親自上陣。
洋洋灑灑一揮而就,把宋江的不甘和瘋癲寫得酣暢淋漓。

李雪健回憶起那時《水滸傳》播出后,宋江讓人恨得牙癢癢,嚇得他一度不敢回山東老家。
就是因為演得活,才讓人恨得真。
還有《新上海灘》里的大亨馮敬堯、《少帥》里滿口 " 媽了個巴子 " 的張作霖、《1942》里的李培基 ......



李雪健總有讓角色立體起來的能力,讓我們通過他看向人性的復雜與幽深。
史鐵生專門為李雪健寫過一篇文章,在介紹李雪健其人時,語氣不乏詼諧:
(身高),他說情緒好了是一米七二,情緒不好就是一米七零。
體重呢,平時是七十公斤,演上戲了就不一樣,根據角色的身世可以大減。
血型不能馬虎,一貫是O。
體重的彈性設定,貫穿了李雪健的職業生涯。
早在李雪健 27 歲的時候,他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演出機會。
出演話劇《九 · 一三事件》中的反派林彪。
一開始李雪健還是作為替身,因為過于努力,成功 " 轉正 "。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李雪健不僅剃了同款光頭,還在一個月內快速瘦身 20 斤。

他用所有時間都用在琢磨角色上,幾乎把生平細節都一一刻錄在腦子里:
" 林彪胃不好,所以他早上起來,一定要吃黃豆。他衣兜里一定有兩樣東西,望遠鏡,還有黃豆。"
就連怎么走路,都通過紀錄片熟稔于心。
朋友回想起那陣子的李雪健,經常臉色陰沉在院子里順戲,就像魔怔了似的。
如此扎根角色,成功為他取得履歷上大寫的一筆——中國戲劇界最高獎項 " 梅花獎 "。
李雪健時常為了角色胖胖瘦瘦,仿佛橡皮人一樣。
出演焦裕祿的時候,為了呈現出這位人民公仆的操勞憔悴,他每天只吃一點白菜湯,又在短時間內暴瘦。
即使可以借助化妝,但他仍然以這種堪稱自虐的方式,體會重病纏身的虛弱感。

這部電影在那個年代引起的轟動,不亞于當今任何一部電影。
票價 3 毛的年代,收獲了 1.3 億天文數字的票房。
可是站在頒獎臺上,李雪健卻說:
" 苦和累都讓好人焦裕祿受了 , 名和利都讓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李雪健深知,受人喜愛,是沾了角色的光。
唯有以幾十年如一日地踏實演戲,每一次都用盡全力,才對得起角色。
也有一次例外,讓李雪健后悔至今。
在《橫空出世》中,他飾演的是一線部隊指揮官馮石將軍。
戰場殺敵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軍人普遍是消瘦的。
但那次李雪健沒來得及減肥。
為此他埋怨自己:"41 年胖了一次,我永遠對不起觀眾。"
" 我如果再瘦 20 斤,那個角色會更有魅力,更有力量。"

2001 年,在拍攝《中國軌道》的時候,李雪健發現脖子上長了一個小疙瘩。
一開始嗓子不適,他還沒有放在心上,但一個月后,他卻檢查出了鼻咽癌。

傷病很痛苦。
" 就像你要吃魚,服務員把一條活魚狠狠摔在地上,那魚可能沒死,但內臟肯定被摔爛了。
我就是被摔爛了內臟的那條魚,生不如死。"
為了不耽誤劇組進度,李雪健上午和妻子去醫院化療,下午回劇組拍戲,一直堅持到他殺青。
每次他忍著劇痛拍攝時,工作人員都在一旁抹淚。
好在幾年后,李雪健的病痊愈了,然而治療的后遺癥一直延續到今天。
令人詫異的是,為了治病,他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
這位功成名就的人民藝術家,收入卻如此微薄。
沒有高片酬,不接廣告代言,也鮮少出現在熒幕之外的地方。
雖然近些年片酬有所上漲,但依然和霸屏熱搜的 "208W 們 " 沒有可比性。
每每想到這個,就讓人倍感諷刺。
史鐵生筆下,還記錄過李雪健的一件趣事——
在他成名后,有天傍晚騎著車急急忙忙去幼兒園接孩子。
路過一個老街坊,對面大喊:" 嘿,哥們兒哪兒去?"
李雪健隨便應了一聲,繼續蹬車。
結果老街坊不樂意了,在背后叨咕了一句:" 怎么著哥們兒,牛啦?"
李雪健一聽,連忙調頭回來作一番解釋:" 我他媽有什么牛的?我得接孩子去,這都快晚了。"
老街坊轉怒為喜,一揮手:" 快去快去。"
與生活中的這幕截然相反的,是他出席活動時的待遇。
每逢影視行業的頒獎盛典活動,李雪健一出現,所有同僚后輩或夾道相迎,或起立致敬。

通常這類視頻還有一個霸氣的標題,《屬于李雪健的排面》。
他的影壇地位,不言自明。
可無論多么德高望重,都沒能改變李雪健一以貫之的生活方式。
低調,從簡。
對此史鐵生寫他的這句話再恰當不過——
除了 " 認認真真演戲 " 之外李雪健再無所長。
除了 " 清清白白做人 " 之外李雪健再無奢望。
這種對于名利、對于演員身份的態度,如同行業明燈,不斷啟發著后來者。
在一次頒獎典禮上,胡歌擊敗李雪健獲獎時,特意來到他面前表示:" 受之有愧。"

在跟李雪健同班過一次飛機之后,他倍感愧疚。
" 李雪健老師德高望重,這么高的年齡,他只帶了一個隨行人員,我很慚愧,我帶了三個。"
從此,胡歌便也一切從簡。
李雪健受賞 " 最佳表演藝術獎 " 時,臺下無數演員紅了眼睛。
寧靜在一旁備受觸動:
" 我不知道,為什么每次看到前輩,還在堅持工作 …… 我不知道到了您這個年齡的時候我在做什么,因為我經常都在動搖 ……"

演技派如黃渤,在分析李雪健的表演時也唯有敬仰。
" 有的是自己帶的個人魅力,有的是沉淀下來的力量 ",而李雪健兩種都是," 他真的就是融進去了,是用骨血在演戲 "。

跟李雪健合作過《我和我的父輩》的沈騰,回憶起一起表演的點滴,忍不住眼圈泛紅。
" 自打李雪健老師進場后,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老藝術家,表演的那種準確。
大家也都知道他的病很嚴重,拍完每一條,他都在旁邊拿手絹咳半天,但回來還是百分百地在投入。
那時候你真的會,肅然起敬。"

因為身體原因,李雪健深知自己必須珍惜時間,對自己更加嚴格要求。
因為" 拍一個少一個,拍一個就得成一個 "。
其實相比演藝圈的魚龍混雜,李雪健的這份執著,多少顯得有些不真實。
我也曾好奇過,何以一個人可以赤誠至此。
不為名,不為利,一輩子勤勤懇懇,只求對得起觀眾。
無論你從哪個角度觀察他,都似乎捕捉不到他的陰影。
這太罕見了。

可在我發出這樣感嘆的同時,才回過神來。
李雪健之所以罕見,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理想主義已經變成了稀罕玩意兒。
我們看慣了人人追名逐利,為熱度和資源打個頭破血流的丑態。
再聽到投身熱愛、用生命表演這樣的故事,仿佛神話一樣。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
現在看李雪健的戲,頗有種且看且珍惜的感覺。
雖然身子骨大不如前,但起碼老爺子還能演,還在演。
每一次亮相都無形中提醒著我們,真正了不起的演員當如是。
演員的風骨當如是。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唯愿李雪健老師身體健康,永遠活在熱愛里。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ae3b9b15ec021b25ff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