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娛冒出了一個未解之謎——
趙文卓空中踢刀(準確來說是雙手劍)是怎么辦到的?
國慶期間,趙文卓一則武術表演視頻被轉發出圈。
長城之上,逗獅舞劍,氣勢如虹。
收尾的一套高難度動作直接令人目瞪口呆。
拋劍、踢劍、握劍,簡直挑戰地心引力。

因為畫面過于震撼,被質疑使用了特效。
一時間,各路博主紛紛出動「打假」。
逐幀分析如何剪輯,如何做特效。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武術冠軍博主張含亮則向趙文卓請教后,復刻了相同的踢刀動作。
依然沒有平息爭議。

圍觀了幾天的論戰,魚叔倒覺得:
這件事最耐人尋味的地方,不是趙文卓有沒有用特效。
而是網友們下意識給出的質疑。
畢竟,如今打戲特效泛濫,觀眾苦其久矣。
就算是看真的,也像假的。

國產打戲,何以至此呢?
今天咱們就借「趙文卓踢劍」,聊聊這個話題。
提起早期的動作戲,觀眾印象大多是真實。
彼時許多演員本就學武出身。
正如趙文卓本人,就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
不僅曾獲全國武術冠軍,還當選中國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

一拳一腿的真功夫帶來十足的視聽震撼。
但其實,那時許多作品都不乏特效、剪輯、威亞、特殊道具等輔助手段。
就比如趙文卓 19 歲的出道作《方世玉》。
他在其中出演九門提督鄂爾多一角。
武功高強,手段狠辣。

電影中,鄂爾多為追查紅花會名冊,與李連杰飾演的方世玉有多場打戲。
美感力感兼具,場面十分精彩。

但電影本是藝術作品,自有許多夸張的畫面效果。
像是鄂爾多與方世玉利用長桿對打的橋段。
前者就將長桿彎曲到十分夸張的地步。
方世玉也能單借一條麻繩,就長懸半空良久。

再如《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中的鞭戰。
細看也不難發現,遠處有繩索牽引著長鞭。

但當時所謂的「特效」,大多建立在演員真演真打的基礎之上。
既達到了更好的視覺效果,又豐富完整了人物角色。
就像網友評論中說的那樣。
以前的演員「要么是演技好到讓你以為他真的是高手,要么他就真真兒是個高手」。

不僅如此,曾經的「特效」技術,是從觀眾的觀看體驗出發。
就像吳京出演的電視劇《太極宗師》。
其中的經典場面太極與八卦之戰,就使用了慢鏡頭。

但與如今夸張的慢放打戲不同。
《太極宗師》中畫面的升格是因為專業演員動作過快。
且刀林線條雜亂,觀眾更不容易看清武術動作,才有意將畫面速度減慢。
這么說絕非刻意吹噓。
劇中演員或在世界自由搏擊比賽取得過名次,或直接就是全國武術冠軍。
更有頂尖武術指導袁和平護航。
陣容可堪超硬派的黃金配置。

當時 20 多歲的吳京在其中只能算新人。
劇中有一段闖寶塔的劇情。
吳京一人對戰七大高手,看得人熱血沸騰。
演員人人都有真功夫,細看長棍掃過燭火,有切實的棍風。
幾場戲拍下來,吳京的小指也受傷斷裂。

隨后他在灑滿黃豆的地面上與和尚對壘。
黃豆圓滑,常人連正常站立都極難。
演員們下盤步伐的特寫,讓哪怕不懂武的人都能看出功力。
彈幕齊刷「真功夫」。

但仔細觀摩,就能發現吊威亞的痕跡,也有觀眾懷疑部分鏡頭是倒放。
彼時深究卻不苛責「特效」。
一是出于對情節的驚奇與震撼。
二是來自于對演員的敬佩和體恤。
此外,武俠動作片逐漸衍生出的奇幻旁支,加上了更酷炫的爆炸、炫光等法術系特效效果。
《風云》中,趙文卓飾演的聶風入魔后失智。
手中的魔刀在對決中揮出了四十米巨刃的效果。

但「一眼特效」并不意味著劇情虛假。
而是對演員本身真實功力的進一步加持。
也正是因為合理使用特殊拍攝技術提高影片質量。
才能在一代人心中留下獨特的記憶,種下俠義的種子。
真實期待過這世上真有劍氣、輕功與內力。

曾經的武打特效,是為真功夫錦上添花。
可現今卻本末倒置,特效被濫用成了偷懶利器。
技術的進步并未讓武打場面更加震撼。
反而縮水降級,越來越難看。
手一揮,劍一飛。
非但感覺不到武與俠,以及主角的強大。
倒讓劇情卻變得可笑離譜起來。

最基礎的,演員打戲的儀態就備受詬病。
《君九齡》中男主的輕功追逐戲被群嘲。
正是因為演員單吊威亞看起來都十分笨重。
離輕功強調的「輕俊」二字相距甚遠。

而在兵器使用與玩法上,也漸成荒謬之勢。
刀槍劍戟,神兵利刃,本是打戲的一大看頭。
如今卻只剩扎眼的特效,以及演員綿軟無力的持劍動作。
不久之前,焦恩俊在《小李飛刀》中的轉棍片段讓人驚呼。
原來這是不用特效就能完成的。

而觀眾之所以有此驚嘆,正是因為有此功力的演員越來越少見。
其實,「挽劍花」一式本是劍術的基本功。
掌握技巧,肯下功夫,就能習得。

如今卻幾乎全都依賴特效完成。
可如此一來,非但沒有展示出應有的俠氣。
反而呈現出一種轉方向盤的既視感。

演員腕力虛浮,自然無法有力持劍。
劍是君子器,能舞亦能武,如今卻美與力全無。
不僅如此,刀的力量感也成了笑話。
軟綿綿的動作宛如在拉面,不明所以。

而曾經的軟兵器以柔態擊勁力,舞動之間看得人膽戰心驚。
《方世玉》中一根麻繩也能被玩出花。
觀眾能目睹繩過之處,有實在招式與擊打反應。

而如今卻只剩極為艷麗炫目的特效,以及演員簡單的慢放動作。
一頓操作之后沒見到一處實擊,卻莫名其妙威力無比。

與此同時,主角的各種頂尖武力值變得全靠臺詞烘托,實際開打卻全是假把式。
劇方不再追求更真的功夫,而追求更真的特效。
似乎任何人只要有后期加持,就能輕易成為四海八荒第一高手。
特效的濫用,讓打戲成了外強中干實則乏味的雞肋。
如此一來,趙文卓的真功夫被慣性的質疑波及,也就不奇怪了。

武俠式微,打星斷代,動作戲愈發兒戲。
是觀眾不想再看落后的冷兵器互搏嗎?
實則不然。
觀眾有多少次在各種打戲的營銷中敗興而歸,就有多想撥開被糊了八層特效的畫面,看到一場清爽實在的打戲。
正如趙文卓視頻之下的最熱評論,就是對沒有優秀作品來呈現一身好功夫的惋惜。

其實,與其說是沒人看,不如說是觀眾早已慣性失望。
在武術指導行業凋零與資本綁架之下。
很難再呈現出記憶中精彩的武俠打斗場面。

但觀眾對于優秀武俠作品和精彩打戲的熱情仍在。
2010 年,電影《劍雨》上映。
初期因情節大膽詭譎,接受難度高,評分甚至才剛破 5 分。
但如今在同行襯托之下,步步攀升至 7.6 分。

電影中,女主角細雨本是頂尖殺手,搶獲至寶后逃匿。
她手上人命無數,一身血腥戾氣。
卻因緣際會被鐘情之人點破心魔,改頭換面回歸平靜生活。
還與江阿生結為連理,想就此安度余生。

但意外接踵而至,多年后舊敵尋來,紛爭再起。
細雨曾為情棄劍,如今為愛再度持劍。
故事中有愛恨情義,也有血雨腥風。
如今幾近絕跡的武俠氣息彼時尚存其中。

其間打戲更是意境美感與實招俊力相融。
破敗廟宇之內,僧人對細雨的點化與救贖情藏于招內。
慢鏡頭在這里,點破的是招與心的細微漏洞。

而細雨與丈夫江阿生原本各有秘密。
卻在相伴中感情漸篤。
兩段夫妻互救的打戲也頗具看點。


評分回升的背后,隱藏著觀眾真實的選擇。
而對于優質打戲的自主挖掘,也是證據。
兩年前,電影《征途》里的金剛小妹一角憑兩場驚艷的打戲出圈。


扮演者林辰涵出演此角時,只有 13 歲。
可見年齡并不能構成打戲力度不夠的理由。
演員本身并無武術功底,全靠刻苦訓練。
相比之下,直接使用特效確實更省時省力,但效果也必定大打折扣。

《繡春刀 2》中,丁白纓一角劍術凌厲,一刀斬斷了沈煉的兵刃。
辛芷蕾憑借這一斬頗受好評。
讓觀眾看到了她在文藝片之外的演繹可能。

短兵相接,沒有耍滑的空間。
沒有武術功底,靠演員本人自己勤能補拙。

對于優秀打戲,觀眾自然喜聞樂見。
可相對于一招特效秒天地的場面,想要做好一場實實在在的打戲難度自然更高。
前期訓練積累、中期拍攝時間、后期剪輯要求也都隨之難度升級。
成本的增加并不能保證效益。
資本流量系統之下,打戲的含金量也就逐漸縮水。
而與之配套的打星、武指、武俠片等相關內容也隨之或式微或斷代。

放眼如今,有實力經驗又正當年的打星四散零落。
像是少林小子釋小龍。

或是曾與李連杰一同主演電影《赤子威龍》的謝苗。

都因沒有合適的作品演出機會,只能在網絡電影中展現功力。
曾出演《寶蓮燈》并在其中有精彩打戲表現的曹駿,也在綜藝中直言無戲可拍。
最近才在電視劇《底線》中露面。

其實,武俠從不會過時。
中國武俠之所以能獨步世界之林,靠的正是一個個實心的拳頭。
兵器雖冷,但優秀創作者投入其中的熱忱觀眾仍有感知。
比起如今看似眼花繚亂卻虛浮的打戲。
反而是在那些特效不絢麗的時代里。
卻誕生出了那么多絢麗的作品。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441218e9f092e604bf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