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王新喜
不久前,Counterpoint 合伙人兼研究副總裁尼爾 · 沙阿發布數據表示,第一批主流 5G 手機如三星 Galaxy S10 5G 推出僅三年后,全球 5G 手機的出貨量現已首次超過了 4G 手機。截至 2022 年第二季度,5G 手機占全球手機出貨量的 49.9%,以微弱優勢首次超過 4G 手機的 49.7%。

在國內,5G 手機早已經遠遠甩開 4G。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8 月底,中國 5G 套餐使用量約 9.77 億戶,其中,中國移動擁有約 5.39 億戶,占比約 55%。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別有 5G 用戶約 2.44 億戶和 1.95 億戶。
5G 還在發展中,6G 的風口也已經來了,研究機構 Market Research Future(MRFR)最新發布的《6G 市場研究分析報告》顯示,全球有近 50% 的 6G 專利申請來自中國,其余來自其他國家 / 地區。
目前 6G 的爭奪戰已經正式打響了。據了解,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已經投入了數百億元的預算。因此,當全球開始搶 6G 風口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或許忽略了 5G 當前或處于爆發前夜,新一輪浪潮要來了。
5G 手機超過 4G 手機,但 5G 帶來的爭議沒有停息
5G 乃至 5G 手機當前算不算成功,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從這兩年來消費者的反饋來看,對 5G 的體驗感知沒有達到預期。但從 5G 手機的套餐使用數量上來看,5G 手機無疑還是成功了。
盡管如此,5G 手機也難抵整個智能手機行業下行大趨勢,根據信通院在今年 7 月公布的數據,5G 手機出貨量 1467.2 萬部,占同期出貨量 73.7%,下降 35.7%,2022 年 1-7 月 5G 手機出貨量 1.24 億部,同比下降 17.7%,占同期出貨量 79.3%。

雖然 5G 手機已經是市場的主流,但 4G 手機的出貨量還在提升。今年 1 月,5G 手機出貨量為 2632.4 萬部,同比下降 3.5%,5G 手機出貨量創下近四個月以來的最低。這可能與行業大環境相關。
過去 5G 普及階段,5G 被寄予了太大的想象空間,從目前來看,5G 帶來的關注度逐漸淡了下去。
當然,不止是國內如此,國外對 5G 網絡的關注度也不是很高。
原因也在于,4G 網絡足夠快,在當下智能手機應用生態中,4G 網絡完全能滿足看視頻、支付以及聊天、游戲等主流用途,4G 網絡能滿足我們的大部分生活需求,而 5G 套餐的資費要高于 4G,性價比上,4G 更劃算。
早在 2021 年,網絡連接速度測試服務商 Ookla 公布了 2021 年三季度 Speedtest 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全球 5G 網絡速度不增加反減,全球 5G 網絡平均下載速度為 166.13Mbps ,相較于去年同期的 206.22Mbps 居然下滑了 13% 。而上傳更是從去年同期的 29.52Mbps 跌至 21.08Mbps ,下滑高達 39% 。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也可以這有理解,在運營商通信內部,也存在技術之間的互補。4G 和 5G 存在互補,NB-IoT 和 eMTC 存在互補,利舊了一部分原來 4g 的傳輸路線。
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5G 信號在功耗不變情況下,隨著傳播距離加長,信號衰減,特別是在室內情況不利于高頻信號傳播,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覆蓋更多的 5G 基站。目前的 5G 基站還不如 4G 覆蓋的廣泛,這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事實上,通信技術的升級,本身是會帶動相關的應用場景火爆的,2013 年 12 月,中國發放 4G 牌照。3 年時間,2019 年的時候,直播與短視頻已經非常火熱。
從百播大戰到后來以抖音快手為首的短視頻大戰,都帶動了新的應用場景。但在 5G 牌照 2019 年 6 月發放,到今天已經超過了 3 年,5G 的殺手級應用與場景還沒有出現。這可能是 5G 要實現接下來的所要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是當前業內在質疑 5G 前景的重要方面。
從這個意義來看,5G 接下來是否能有殺手級應用出來,非常關鍵。
5G 潛力依然被低估,或處于爆發前夜
從 5G 概念提出以來,業內對 5G 抱有過高的期待,華為任正非曾經對于業內對 5G 非理性的追捧也頗為憂心,任正非當時表示:"5G 實際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因為實際上現在人類社會對 5G 還沒有這么迫切的需要。"
從目前來看,5G 的應用周期其實還沒有到來,5G 的特征與優勢是高寬帶、低延時、高并發率、高鏈接數。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指出,5G 現在面臨數據終端種類不夠,是最大的問題。數據終端種類不夠,就沒有數據源,沒有數據源,通信網絡的應用價值就沒有辦法顯示出來。
從這個的角度來看,5G 并沒有引發消費端浪潮的原因在于,當前沒有契合 5G 網絡發展的高水平硬件終端創新,也沒有殺手級應用。但事實上,人們過于將 5G 的期望投射在消費端,但 5G 更大的潛力其實在 B 端。
從目前來看,元宇宙等新的概念提出,其實是契合了 5G 發展的應用環境,原本被認為屬于 5G 時代的應用場景,比如 VR/AR、8K 視頻,車聯網、城市治理、云游戲等都與元宇宙時代的產業應用相關,但是從時間上來看,5G 是否能跟進元宇宙的發展節奏,產業鏈是否能做出殺手級應用,還有待觀察。
國內廠商在風口面前往往會非常焦慮,但 5G 其實更多是一個技術浪潮。按照吳軍老師的說法是,5G 加上萬物互聯技術是一個技術浪潮,所謂大的技術浪潮,它會持續很多年,既然有這么長時間的發展時間,就不應該急于追風。
尤其是在自動駕駛與工業互聯網領域,5G 的應用還有很大的潛力,盡管目前的自動駕駛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但 5G 作為底層通信網絡的基礎模式正在形成,未來的應用有望持續迭代與擴大。
筆者看來,5G 未來的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在工業互聯網,是 5G+ 工廠。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我國 5G 基站數量、用戶數量、終端數量全球領先。我國也是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 5G 獨立組網網絡。與此同時,邊緣計算基礎設施已經初具規模。
當前,中國 "5G+ 工業互聯網 " 建設項目已經達到 3100 個。工業互聯網應用已經拓展到 45 個國民經濟大類,產業規模已經壯大。
而 5G+ 工業互聯網推進以來,形成了三種組網方案,即虛擬專網、混合虛擬專網、5G 獨立專網。5G 對整個工業的人、機、料、環、測等環節都給予了較好的支撐能力。5G 全連接工廠,將持續推動工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在這個大趨勢下,運營商在做好連接之外,還在承擔更多新角色,如云服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5G to B 的規模化,行業標準的建立是關鍵,但這方面,已經在推進,比如在中國,運營商聯合推動煤礦、鋼鐵、電力等行業,5G 的應用標準都已經立項。
從這個角度來看,伴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浪潮,5G 的發展其實還沒到成熟期,5G 正在深入工業生產的核心環節,問題的關鍵是,國內 5G 高可靠、低時延、廣覆蓋等技術需要進一步突破。
之所以說 5G 在制造業與工業互聯網環節被低估,是因為在國外,包括諾基亞等大廠將 5G 運用到工廠,正在打造出頗為驚艷的 5G 自動化未來工廠,它為工廠搭建了 5G 專網,以諾基亞 NDAC 方案提升網絡性能,通過機器人、AI 自動化、數據、5G 等前沿技術加持后,實現了智能制造自動化,包括自動化生產集成和自動化裝備,生產效率正在大幅提升。
因此,國內 5G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節奏仍在推進,5G 很可能正在處于爆發期的前夜,從整個趨勢看,5G 手機超越 4G 是一個信號,5G 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年迎來應用爆發期。
屬于 5G 時代的應用場景,比如 VR/AR、8K 視頻,車聯網、城市治理、云游戲等應用與商業模式,可能會誕生于 5G 與 6G 時代并行的時代。從今天來看,衛星通信對應了 6G 時代 " 空天一體 " 的宏觀概念,也是當前行業所需要的新概念,其實也是 5G 時代的利好。
總的來說,我們過于關注 5G 在手機層面的應用,在個人消費端的使用體驗,但 5G 更大的潛力卻在 B 端,5G 整體潛力依然被低估了,5G 時代當前可能還處于潛伏期,在工業互聯網市場,做出智能化的 5G 連接、工業互聯網殺手級應用與相應的落地商業模式可能就在未來 3~5 年,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cf44ab15ec018441274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