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江又出來整幺蛾子了。
此前發出的視頻中,他身穿病號服,蓬頭垢面,情緒激動地大喊:" 你瞅啥。"

這要換成其他老戲骨、老藝人,評論區定然是大家的關切之聲。
但在潘長江這里,大家卻清一色都是來看笑話的。
潘長江此前直播賣酒遭非議,有人調侃他," 這是喝假酒中毒了?"
事實證明,潘長江穿病號服的舉動,又是 " 裝瘋賣傻 " 博噱頭。

視頻下面留言罵的人多了,他自己就灰溜溜地刪了視頻。
自從 " 潘嘎之交 " 后,潘長江的名聲便一落千丈。
失去了舞臺、沒有了搭檔,他也露出了 " 真面目 "。
本來能指望老戲骨這頂帽子,是能安享晚年的。
他卻利用名節 " 殺雞取卵 ",結果自然是一地雞毛,任人嘲弄。
急功近利的代價有多慘?看看潘長江就知道。

一、潘長江的淪落路
潘長江之所以走到今天這步,和他的經歷脫不了干系。
如果說搞笑是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那么潘長江就是這種天賦的擁有者。
潘長江的父母都是評劇里有頭有臉的角兒。
尚未出生時,潘長江已經在母親的肚子里跑完了一場又一場的演出。
剛一會走,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舞臺上亮相,惹得臺下哄堂大笑。
可惜,上天給了他天賦,也給了他等量的磨難。

還沒等潘長江長大成人,醫生先給他下了一紙判決書:" 他可能活不過 25 歲。"
當時,潘長江被診斷為 " 尿崩癥 ",多尿嗜水,無法根治。
父母深知成為角兒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說什么都不忍生病的潘長江重復自己的老路。
奈何潘長江早就堅定了要唱戲的夢想,父母不同意,那就背著父母偷偷學。

練到渾身淤青,練到十個指甲蓋和肉分離。
如此練了 8 年,只為了一個夢想:當角兒。
奈何天不遂人愿,沒等來當角兒,他又迎來了命運給他的第二道磨難。

大家都知道,傳統戲曲分為生旦凈末丑。
演小生,必然是風流倜儻,一表人才。
而這恰恰也是潘長江的夢想。
由于生病的原因,15 歲以后,潘長江再也沒有長過個子,身高永遠停留在一米六。
當小生,潘長江是夠不著了。
但當丑角,他卻十分合適。

靠著搞笑耍寶,潘長江終于進了劇團,圓了自己當角兒的夢想。
然而,還沒開心幾年,命運又給他開了第三次玩笑。
隨著時代的發展,劇團演出逐漸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好不容易當上了角兒,回過頭卻發現難以維系自己的生活。
分的房子是廁所改的,飯還不夠自己一個人吃。

要么生存,要么追求夢想。
現實的壓力終究壓的潘長江低下了頭。
在傳統戲曲和大眾二人轉之間。
他還是選擇了來錢更快的后者。

鄙視鏈到哪兒都存在,戲曲界也不例外。
而二人轉,當時就處于鄙視鏈的底端。
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一個 " 錢 " 字,輕而易舉就奪走了他幾十年的夢想。
但不得不說,錢確實來了。

憑借和趙本山合作的一出《大觀燈》,潘長江成為東北有名的二人轉演員。
演出場場爆滿。
身價翻了數十倍。
錢有了,大房子也有了。
嘗到了甜頭的潘長江,在搞笑的路上一去不返。

從 80 年代第一次將小品搬上電視,到 90 年代在春晚舞臺上成名。
這些年來,潘長江的事業就像是坐了過山車,一路竄到最高處。
可惜,和竄至高點緊挨著的,就是急速下落。
潘長江的資源一日不如一日,再難拿出更經典的作品出來。

春晚,成了他唯一能夠在全國人民面前刷臉的機會。
然而,2007 年潘長江深陷 " 小品剽竊風波 " 中。至此,他便失去了登上春晚的機會。
一開始,潘長江還嘗試報節目。
被斃得多了,他脾氣上來了:" 再上春晚我就是孫子。"

話音還沒落,在蔡明的邀請下,他又出現在了春晚舞臺上。
誰會和錢過不去?

本以為這次上春晚會給他的事業帶來轉機。
可網友早就對他的搞笑套路摸得一清二楚。
舊活兒被盤透了,新活整不出來。
所以即便 " 豁出老臉 ",也跌份兒到家了。
沒錢賺怎么辦?想辦法賺錢唄。
為了賺錢,潘長江真是沒少下功夫。
從二人轉跨行演小品,又從演小品跨行去當了導演。
1 年 5 部爛片,片片突破底線。
難看的千篇一律,爛的各有不同。
有時候賺得盆滿缽滿,還有時候會賠個血本無歸。

為了賺錢,潘長江的夢想也丟了,臉也豁出去了。
那么下一步,還能丟什么呢?
二、這個錢咱可不興賺
2021 年,網絡熱門詞語 " 潘嘎之交 " 被載入史冊。
《小兵張嘎》中的嘎子謝孟偉直播帶貨翻車。

潘長江進入其直播間,苦口婆心地勸他:" 直播帶貨水深,你把握不住。"
" 你看潘叔我,從來不帶貨。"
故事發展到這里," 潘嘎之交 " 的內涵還太膚淺。

前腳剛勸完嘎子,后腳潘長江自己就跑去帶貨了。
正如他勸嘎子 " 你把握不住一樣 "。
潘長江同樣 " 沒把握住 "。
意料之中,他也翻車了,而且翻得比嘎子還猛還急。

315 晚會當天,潘長江的名字赫然出現在熱搜上,內容是 " 虛假宣傳 "。
一瓶 4500 的酒。
潘長江 " 回饋 " 家人的價格是 4799。
一句家人,讓這瓶酒身價暴漲 299。

演小品演不了了,做生意潘長江倒是門兒精。
在直播間熟練的大喊:
" 來來來,同款再加 1000 件。"

被人懟了,滿臉猙獰的罵到:" 把沒付錢的給我叉出去。"

網友質疑自己收到了假酒。
不道歉就算了,還給網友 " 附贈 " 了短信騷擾。

實在不怪潘長江直播帶貨吃相難看。
因為他能吃得真的太多了。
隨著電商的興起,直播帶貨成了新一代創業風口。
對于頭部主播而言,一晚上賺上千萬簡直是分分鐘的事情。
更別提潘長江這種自帶流量,受眾人群基數龐大的 " 老戲骨 " 了。

將潘長江直播 4 個月下來的帶貨額累計加起來,并按最低比例算提成,他賺到的錢如果拿去買樓,能按棟計算。
換了誰吃相能好看起來?當然,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潘長江直播賺了錢不假,可消耗的,是他辛苦經營多年的名聲與形象。
自從被官媒下場點評后,潘長江的口碑便一蹶不振。

高考期間,潘長江跟風錄制了一條祝福考生的視頻。
別人送祝福,評論區里一片贊揚。
到了潘長江這里," 晦氣 " 成了出現頻率次數最多的詞語。

被邀請參加某飯店的開業典禮。
換成別的明星,大家肯定搶著跟他合影留念。
到了潘長江這里,沒有人熱情的找他要簽名就算了。
臺下的觀眾甚至紛紛起哄:" 你什么時候直播賣酒啊。"

剛開始,潘長江還能勉強維持笑容。
但隨著臺下起哄聲此起彼伏,潘長江的笑容掛不住了。
滿臉落寞的低下頭,再也不肯抬頭看一眼。

畢竟給大家帶來的歡聲笑語是真,如今的落寞也是真。
一把年紀還要在臺上被人嘲笑戲謔,讓人看了著實心里不是滋味。
可惜,這一切都是他自己作的。

潘長江真的缺錢嗎?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有一套大到能踢球的豪宅。
豪車更是數不勝數。

前半輩子賺來的錢,早就足夠潘長江有個生活質量相當不錯的晚年。
然而欲壑難填,貪心不足。
貪欲已起,又怎是說停就停下的?
一個潘長江,是一群潘長江的縮影。
三、是誰污名化了老戲骨?
潘長江之后,又一個老戲骨被罵上熱搜。
六十多歲的老戲骨張晨光在直播帶貨時,被一些不懷好意的網友罵到哭。

" 一把年紀晚年不保!"
" 不演戲在這里帶貨干嘛?"
諸如此類的評論塞滿了張晨光的直播間。
隨著網友謾罵聲討愈演愈烈,張晨光眼睛一紅,淚流不止。

" 我幾十年在演員崗位上兢兢業業,我只是想用另一個才能展現自己。"
這么多年,張晨光貢獻出不少經典角色。
臨了卻因為直播帶貨,哭著在鏡頭前給大家鞠躬道歉。

張晨光真的做錯什么了嗎?
一沒有售賣假貨。
二沒有喊著 " 家人 " 殺熟。
甚至于,他還遠沒有其他明星的生活來得那么奢侈。

有一次倪萍去到張晨光家里做節目。
冰箱里沒有價格昂貴的食材,有的只是放到不新鮮還不舍得扔的水果。
衣柜里也沒有天價的服飾,一件西服,他穿了十多年。

可即便他什么都沒有做錯,只是想賺個錢,依然被網友不依不饒地追著罵。
似乎," 老戲骨 " 一沾上 " 直播帶貨 ",就是墮落。
到底是直播帶貨有問題,還是老戲骨不能帶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老戲骨這個詞早已不純粹了。
一個 " 利 " 字,足夠讓他們丟掉晚節,自毀名聲。

李雪健曾說:" 在我心底,觀眾最貴。"
相信很多老戲骨都會贊成李雪健說得這句話。
只不過,李雪健的 " 貴 " 是 " 珍貴的貴 "。
而有些老戲骨的 " 貴 ",是 " 能賺錢的貴 "

六小齡童,畢生致力于將 " 美猴王 " 的名號發揚光大。
但凡和其演繹的美猴王不一樣,必然會遭到他的口誅筆伐。
說是為了藝術,他自己卻用美猴王的名號賺得盆滿缽滿。

劉曉慶賣字畫,一幅字 9999 包郵到家。
旁邊的助理激情推銷:" 要是放在拍賣行,這幅字起碼要 20 萬。"

遲重瑞,利用自己的名氣直播帶貨賣手串手鏈。
放言稱:" 每賣出一串,我就要虧 42000 元。"
這串珠子的真實價格在他嘴里撲朔迷離。
一會兒 500 萬,一會兒成了 5 萬,最后以 4800 元的價格賣給直播間的家人。
而這種材質的手串放在真實的市場中,4800 已是天價。

" 老戲骨 " 沒錯," 直播帶貨 " 也沒錯。
可偏偏有人打著 " 老戲骨 " 的名號,出賣晚節賺錢。
結果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一個人臭了 " 老戲骨 " 的名聲。

李雪健曾分享自己為什么想當演員:" 因為當演員能受人尊重。"
然而,受人尊重的從來不是演員這個職業。
而是那些值得被尊重的人。

李保田,事業最巔峰時期兩年沒有拍戲,推掉 17 個劇本。
原因很簡單:劇本不夠好。
有人邀請他拍酒的廣告,薪酬豐厚。
他連考慮都不考慮直接拒絕,因為 " 我不喝酒,不能假夸 "。

當年他靠著《宰相劉羅鍋》大火,其他主演都忙著拍續集賺錢。
李保田說什么都不再參演,理由是 " 擔心形象固化 "。

自己拍的 30 集電視劇被注水到 33 集。
李保田頂著被封殺的風險,將甲方訴諸公堂,從此被公司雪藏。
李雪健,拍《焦裕祿》爆火出圈。
一張電影票 3 毛錢,一條廣告 20 萬。
只要他扮成焦裕祿,對著鏡頭擺幾個動作,20 萬立馬到賬。
面對這樣的天價誘惑,李雪健死不點頭,只因他對角色心懷敬畏,對觀眾心懷敬畏。

可如今,某些 " 老戲骨 " 少了這些應有的敬畏。
急著追名逐利,拿名氣變現。
把觀眾當做賺錢的工具。
把金錢當做唯一的準則。

于是一個潘長江翻車了,一群潘長江翻車了。
老戲骨并非不能賺錢。
可殺雞取卵,取之無道的錢,必然會傷及羽毛,晚節盡失。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5b888b8e9f0952243ece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