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玲說職場人生(ID:Lingtalks),作者:LingTalks,頭圖來自:《平凡的榮耀》劇照
昨天和一位新認識的國內科技公司CEO(3千人的規模)談他在歐洲擴展業務的想法。這個世界真是小的讓人驚訝,他的大學同班同學,居然是我在西歐熟識的同齡人。
兩個人的職業發展道路那是千差萬別,不免讓我想起來和大家聊這個話題。
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發展,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從執行層面,到戰術層面,再到戰略層面的過程。可是,大部分的人都長久地卡在執行層面。
我遇到過很多工作5年,甚至10年以上的職場朋友,所在崗位的大部分內容還是執行,上一級安排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看上去很有專業性,但從一個更高維度上看,零碎不成體系,職業瓶頸無法突破,個人競爭力也無從談起。
長時間停留在這個位置,也是35歲危機的重要來源之一,因為就業市場會源源不斷地輸入更有活力和精力的執行者。
執行層的工作經驗達到某一個臨界點后,所帶來的價值增量就開始衰減,無法抵消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劣勢,還有技術發展取代人力的趨勢威脅。
這些朋友,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沒有危機感,他們有著強烈突破的意愿,卻經常把努力用在了錯誤的方向。
求而不得,便成了人生常態。
這背后根本的因素之一,就是認知沒有升級,還停留在比較低的階段,從而影響到情緒,行為和結果。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我非常認同:
什么叫瘋狂,就是重復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雞蛋,從外部打破,變成了食物;從內部打破,就是新的生命,從而具有新的能量與價值。所謂成長,本質就是認知的升級和拓展,這樣才能讓我們脫離現實狀況的限制,突破自己。
這篇我就從個人增長模型,知識體系和影響力三個方面,來提升甚至顛覆你的認知。
個人增長模型
為什么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明確規定要5年經驗、10年經驗等等類似的工作經驗要求呢?
因為工作時間意味著與之匹配的能力等級。同樣的工作,5年經驗和10年經驗所積累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能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長,往往也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這二者之間應該是一種正向倍增的關系。
但如果你違背了這種關系,那么,就很難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
對于那些年齡30歲的朋友來說,從現在開始,要慎重審視一個問題:從畢業到現在,我工作幾年了?我身上所具備的能力是否與我的年齡相匹配?
有些人,所有關于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他都能夠對答如流,但是上升到系統層面及戰略層面的問題時,他的腦子就一片空白。
層級越高,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遠只能停留在具體執行層面。
如何保持自己的個人成長,突破瓶頸,并且在就業市場中具備足夠的競爭力?
這里給大家帶來一個曾經在商業領域中顛覆性的發現,那就是麥肯錫在1996年提出的增長的三層面理論:
第一層面是確保并拓展核心業務的運作;
第二層面是建立即將涌現增長動力的業務;
第三層面是創造有生命力的未來業務。
企業要想實現增長就必須同時管好增長的三層面。通俗來講,就是要有現金流業務、增長型業務和種子型業務。

在我們的個人職業成長中,這個三層面同樣適用。
第一層面是你現在的本職工作和收入來源 (現金流)
第二層面是發現和建立即將涌現增長動力的崗位(增長)
第三層面是創造有生命力的未來事業(種子)
因為現在職場的人,都是高估了自己一年的工作能力,而低估自己未來三年的能力。大部分人的認知和精力都集中在第一個層面,甚至在這個層面掙扎不已,每天疲于奔命,做一天是一天,完全沒有去思考和探索第二和第三層面。
這樣的后果,就是發展容易遇到瓶頸,工作中沒有太多主動選擇的機會,受制于外在環境。甚至失去現在的工作,就找不到比以前更理想的工作。
那些能夠突破執行層面工作的人,非常注重個人效能的三個方面:個人技能(知識體系,溝通能力等),時間管理和工作理念(主動性,靈活等)。他們還能夠積極地發現未來的機會,是現實的理想派。
他們在工作中,會花至少20%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從事本職工作內容以外的事情,比如:
針對現在的工作內容嘗試新的方法;
團隊中有哪些對上司和部門重要的事情,但還沒有人去做,或者做得不夠好的領域;
部門之間,有哪些人事關系需要去打通和改進;
公司內外部有哪些initiative(行動,項目和人脈)對長期的發展有幫助......
我經常對學員說,機會都是存在于你現有認知圈外的,主動性是第一要素。
首先要有認知:停留在執行層面的工作,對長期發展來說是危險的;第二要有意識地去發現和創造機會,提升自我認知,建立連接,獲得認可,脫離執行層面。
那些能夠突破到第三層面的人,他們非常清楚現實和理想的巨大差距,但他們也堅信積累的奇跡,積極學習,拓展人脈,為未來的有一天可以全職做這件自己熱愛的事情,做鋪墊和準備,最終讓自己的后半生,過得更加舒展。
很多人對目前的工作和狀態可能都不滿意,心中也有理想的火苗在燃燒,但是僅僅停留在想的層面而已。 因為他們的認知告訴他們,現實是最靠譜的,我們無法擺脫現實,實現理想困難重重,想想就好,或者干脆不要去想。
升級的認知卻是:用現在的準備和行動打破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才能距離實現理想的目標越來越近。
那該如何行動呢?
知識架構升級
一個最常見的公司架構,一般呈金字塔狀。
金字塔的頂層是老板和高管(董事會),決定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戰略,
金字塔的中部是職業經理人(管理層),帶領管理團隊規劃和執行戰略,
金字塔的底部是執行層(基礎崗),具體落實。
簡單來說,隨著個人能力和崗位級別的提升,執行在日常工作中所占的分量就會越來越少。
層級越高,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遠只能停留在具體執行層面。
同理,我們的知識結構,也是呈現出金字塔形狀。

初入職場的新人,知識的積累通常集中在數據、信息和知識,且數據與信息偏多,知識偏少;
隨著職場的積累與個人的成長,信息與知識的比例提升,并逐漸可以有智慧的積累;
當晉升到較為資深的職位,知識與智慧的比例會很大,并逐漸開始對復雜事物有較為敏銳和準確的洞悉。
不論是資深產品經理、產品總監,還是任何一位杰出的專業管理者或某一細分領域的專家,他們都具備相當比例的智慧與洞悉,而這些智慧與洞悉是建立在其長期對數據、信息和知識的積累基礎之上的。
基于長期積累獲得的完整知識體系,對業務及產品融會貫通,具備了超出常人的額外認知的能力,才能更全面、更接近本質地看問題,也對事物發展的趨勢與預見有更強的判斷力。
執行層面的工作從戰略角度來看,都是碎片化,不系統的。個人有沒有意識去整合,梳理自己領域里的信息,轉化成知識,就是跳出執行層面的關鍵。
我們在工作中判斷一個人是不是junior,這個junior和工作年限沒有任何關系,就是看他/她的認知和行為是不是還停留在較低的層面。比如:
只按部就班執行流程和自己那小小的一畝三分地,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和周邊業務的聯系,也不考慮更大范圍的影響;
很難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和溝通,不愿意溝通和建立連接;
不知道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也感知不到這個“為什么”的改變,從而無法變通。
每個工作領域,都有知識體系,高手就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那部分人。他們從來也不愁工作機會,因為這樣的人群是稀少的,需要大量的投入積累,不會輕易被替代的。
對我個人來說,什么項目,哪個行業的項目,都不是問題;在我的一對一咨詢客戶中,多樣性高得驚人(行業,年齡段,學歷背景,所在國家,崗位),都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這就是知識體系的力量。
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核心明白三點:道法器。
道——核心在于做什么:目標方向、真理、價值觀,核心理論。
法——核心是怎么做:方法、路徑。
器——核心是高效的的工具:導師,書籍,培訓等。
這里用圖表來分享一下如何建立知識體系的具體方法。

拋開知識焦慮和碎片化閱讀,去接近專家和領域中優秀的人,讀最經典的書籍,經常地自我思考和梳理,敢于實踐,反思,開發不同的應用思路,就能收獲到很好的成長。
影響力
談到個人突破,就離不開影響力這個話題。影響力是用一種別人所樂于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我發現,很多人在影響力上沒有突破,就是受制于傳統的考試思維。
在學校考試時,大部分都是閉卷考試,你只能自己思考,自己解題。在職場和社會中,是一個巨大的開卷考試,其實大部分東西你不一定必須記得和專精,但是你得知道在哪里能找到,還知道怎么才能用好。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身邊的案例,某某人因為得到了公司的某個機會,或者是某位領導的青睞,一路高升,薪水翻番,做到了某某職位,聽得讓人眼紅心癢。
不明真相的人,往往把這種機遇歸結于運氣好。但事實上,機會不是隨機分配或者是你努力工作即可獲得的合理分配,有價值的機會都是拼來的、爭取來的,這既需要實力也需要技巧。
所謂職場競爭力,不僅僅是單一的工作能力,如何審時度勢地把握機會,爭取職場資源也是實力之一。
比如說我的一個學員B,在大型金融公司的軟件中心工作多年。他不滿足于繼續在執行層面的工作,想去做更接近業務,更有話語權的崗位,近些年也考取了很多金融專業證書,但突破不大。
我們探索出一個可行的方向,這個領域既是公司需要的,在團隊中有真空,B又能夠發揮個人優勢。那就是成為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的橋梁,即懂業務,又能夠把業務需求轉化成技術實現。
要達到這個轉變,B就需要跳出以往那種遇到什么技術問題,都是自己去學習去死磕的習慣,因為他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業務專家,也不可能成為技術專家。
他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和業務領域有影響力的人建立聯系,在溝通和對業務的理解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提升系統性思維,打造口碑,加深信任。
在面對技術問題時,首先思考團隊中有哪些可靠的專家可以去咨詢,通過向上管理,為自己業務領域的項目爭取到這些專家的時間,打造更好的方案。
不要只提供技術,要提供方案。
這么一來,他就從技術團隊的一個基層的執行者,成為公司內更有影響力的管理者。
最后,希望你能開放包容,放下自我懷疑,遲疑和恐懼,變被動為主動,讓理想持續照進現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玲說職場人生(ID:Lingtalks),作者:Ling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