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GQ報道 (ID:GQREPORT),作者:肖薇薇,編輯:李純,頭圖來自:《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
120急救熱線被稱為生命熱線。調度員作為院前急救系統中的第一個環節,是最先接觸患者和家屬的人,也很可能成為第一救援人。專業的調度員能夠幫助患者脫離危險,但不專業的調度員卻可能讓患者錯失最佳的搶救時間。
今年5月30日,河南大學一位女生急性腦出血去世。在這之前,女生曾撥打120求救,在長達8分鐘的通話之后,調度員沒能第一時間派出救護車。 直到室友回到寢室,再次撥打急救電話,120才派車救援,距離女生第一次求救已經過去兩個小時。鄭州市衛健委對這名調度員進行了問責。
對于類似的120延誤救治事件,我們希望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當普通人遇到緊急情況,應該如何有效地與調度員溝通?而呼救電話那頭的調度員,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職業素養?
我們采訪了南方某三線城市的急救中心。這座城市的人口超過280萬,共有10名調度員,24輛救護車。方一寧是其中一名調度員,從業超過20年,平時需要對接整個城區的急救資源。
以下是方一寧的講述。
調度員派車的原則是就急、就近
前幾天,我上夜班,接到一個電話,說心難受,需要救護車。我例行詢問,你多大年紀?是什么樣的難受,心臟不舒服還是胸痛胸悶?有過心腦血管、高血壓病史嗎?他的情緒非常激動,說我不告訴你什么病,你就不給我派車了?你是不是也跟鄭州的調度員一樣?說完,掛斷電話。
鄭州120延誤救治的新聞被報道后,我們接到好多這樣的電話,一開始會被對方的話懟得不舒服。其實也理解,很多人因此對調度員有了不信任。
我和搭檔——一位溫柔的女調度員,聽了新聞里完整的8分鐘通話錄音,都被錄音里調度員的失職、帶有情緒的問話,氣得飆臟話了,但我們吐槽完還需要反思,這場被延遲的急救,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比如,在她無法清晰回答的情況下,我可以用幾個封閉式的問題,讓對方回答:是或否。電話里的環境音為室內,可以問,你在宿舍樓嗎?你在圖書館嗎?你在教室嗎?你在幾棟?幾樓?
河南大學女生在電話里,說了幾次“頭好疼啊”。聲音有氣無力,呼吸虛弱,突發性的頭疼已經使得她沒辦法用語言表達了,這時候應該馬上問女生姓名,身邊有沒有其他身體健康的人,或者給一個號碼,我們來溝通。如果這些嘗試都無效,另一位值班調度員會打110報警,如果還是定不了位,派出所會出警,同時聯系校方,盡快鎖定學生。
和河南大學這通電話類似的情況,我們每個月會處理好幾起,呼救者獨自一人,因為情緒、身體狀況或其他原因,說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和地址。我認為,應該先把救護車派出去。 哪怕確定不了詳細地址,按照大致的地址找和兩個小時以后才派車過去,是兩個性質。

什么情況下應該派救護車,什么情況下可以不派?聽起來是由調度員來決定的。事實上,當人們打120電話,提出需要救護車時,沒有一種情況,沒有一條標準,我們調度員可以自行判斷說,不需要給他派救護車。在實際溝通中,只有對方明確表示,不需要救護車或者可以自行前往醫院就醫,我們可以不派救護車。
比如,孩子牙掉了,出血很多,家長打來電話,有人在家切菜,手指切破了,聽起來事情都很小,但如果是一個白血病病人,突然止不住血,后果很嚴重。我們僅憑一通電話,不足以去下這個結論。這根電話線的那頭,很可能就在一個生死攸關的時間。
現實里,并不是所有打120的電話都派了救護車,甚至絕大部分不需要。值班期間,我和搭檔需要接聽三百個左右的電話,只有三分之一是呼救電話。另外可能是咨詢醫院、投訴和報“假警”。如果我們懷疑這是一個“假警”電話,可以通過詢問獲得更多的信息來判斷,比如,你平時有過頭疼經歷嗎?有什么過往病史嗎?中午喝酒了嗎?發燒了嗎?不要輕易下情緒化的判斷。
以鄭州新聞里的那段錄音為例,電話接起的前幾秒:“需要救護車嗎?”“嗯。”“要不要救護車呀”“河南大學”“河南大學在哪兒?”“鄭州。”然后是一段沉默,能聽到女生加重的、急促的呼吸聲。一名合格的調度員在幾秒內就能排除,這不是一個“假警”,那種虛弱、急促的呼吸是裝不出來的,調度員從電話耳機里,可以聽得更清晰。女生幾乎無法完整說出一句話,但還是配合著調度員的詢問。
如果調度員無法明確判斷是不是“假警”電話,原則上需要派車。
另一方面,調度員如果著急派了救護車,最后空車回來,很可能因此被扣錢。每個地方急救中心管理和考核不同,我們這邊調度員空車率必須控制在3%以內,心理壓力肯定很大,很多時候救護車到了現場,才能發現是“假警”。不過病人拒絕上車,或是把病人送到醫院后收不到錢,這兩類情況不算空車。鄭州那位120調度員,可能也有空車率考核的顧慮。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
調度員派車的原則是就急、就近。
我所在的急救中心,呼救電話按照輕重緩急,大致分為三級:特別緊急、一般緊急、輕度緊急。包括了幾十種常見和突發的疾病。特別緊急包括腦出血、心臟驟停等,調度室會全員出動,緊急派車,通知醫院,尋求110幫助,給救護車開道,晚一秒就意味著生命危險。
孕婦臨產屬于一般緊急情況,我們問清楚病情、地址之后,安撫對方的情緒,指導她平躺,等待救護車即可。如果已經長時間宮縮,甚至是難產的孕婦,這就屬于特別緊急的情況。
心難受是我們接到的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急救系統里沒有這一項疾病,但是本地人常說,他們把高血壓引起的頭暈、惡心叫心難受,胸痛胸悶叫心難受,喘不上氣也是心難受。這需要我們反復確認。
但是這個人已經呼吸急促、微弱,語言表達不清,就不要糾結屬于哪種疾病,寫上“心悸”,直接派車。
調度員是最了解這座城市的人
我在南方某三線城市120急救中心當調度員,有的地方稱作接線員。在很多人看來,調度就是一個接電話的,跟客服一樣。我的朋友也會說,坐空調房里,打打電話,忙啥忙?
調度員主要的工作是對接急救資源。我們調度室有10位調度員,調派二十多輛救護車,整個市區常住人口超過280萬,包括4個區。我所在的急救中心參照上海院前急救系統模式來建設,作為一個獨立法人單位,配備有救護車輛、醫生、護士、駕駛員、調度員,但不收治病人,只負責接送病人。我今年41歲,干調度員快20年,單位也有年輕的90后調度員,女性較多。
調度員需要時間積累經驗。我是一名退伍軍人,轉業到了120急救中心,做過打字員、駕駛員、后勤。轉崗調度員之前,我跟了半年救護車,熟悉急救現場的處理。對我來說,電話那頭的呼救不再是冷冰冰的電話,而是真實的急救現場。能在這個崗位待下去,肯定是耐得住這份辛苦的人。

《急診》
調度員是最了解這座城市的人。冬季和夏季的早上五點之后,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高發;上下班高峰期和中午時段,街道、路口易發生交通事故;后半夜的酒吧、燒烤店門口,總有醉漢打架,而這時間從安靜的室內打來的電話,一般都是嚴重的緊急情況,如心臟病、孕婦臨產。
很多人說,調度應該由醫學專業背景的人來干,實際上這是兩種思維模式。我的一位同事,以前是一線醫生,因為身體原因轉崗過來。他思維模式是醫生問診,接電話時,詢問很耐心、詳細,家里面有沒有什么藥?你有沒有什么過敏史?往往一個電話還沒處理完,我們兩三趟車都派完了。
醫學急救知識當然是必要的,但調度員首先應該最快、最準確地問清病情、地點,最快地把救護車派出去。老調度員,文化水平不一定多高,不一定是醫學背景出身,但都有一套自己的風格和辦法。以前的工具是一沓紙,一支筆,把電話機斜夾在耳朵上,手記地址、電話號碼,然后按鈴,駕駛員拿單子,出車。
最早,我們調度室是兩臺電話機、四個調度員。每個調度員分開值班,兩班倒,調度室門口就是廁所,上廁所的時候,門都是不關的,電話一響,提著褲子就往里面跑。2006年之后,開始兩人搭檔,輪值兩天,白班10個小時,夜班14個小時,再休息兩天,四天一輪。從長期來講,身心疲憊。中間有幾年,我想過辭職的事情。后來家里經歷變故,調度員四天里可以休息兩天,我有空照顧家里,就沒有辭職了。
平時,我不能聽到電話鈴響,睡覺時可以從床上跳起來,聽到電話鈴響條件反射,心揪在一起,要趕緊接電話。所有調度員都是如此,手機鈴聲都是歌聲,我也用了11年的動畫片配樂。
調度室一直很缺人,但招人難,更留不住年輕人。去年,我們來過一個學護理的大專生,家里是農村的,特別踏實,畢業了工作,想給家里減輕負擔,來了一年離職了。我們老調度員都感慨,帶個徒弟剛剛上手,就離職了。
在我們這的急救中心,調度員有正式編制的很少,大多是合同工,一個月2000塊,正式編制一個月三四千元,也沒有晉升空間。新人招聘進來,上崗前培訓主要是上機培訓,背熟調度員工作守則,學習醫學常識,熟悉地圖,很少有跟車機會,等到上崗接電話,就慌了,慌亂就會出錯,導致考核不過關,扣錢,可能形成惡性循環。雖然這是急救中心的管理制度,強制要求調度員適應工作,但我希望急救中心能夠給予調度員更多的支持。
疫情期間的120
我們急救中心最重要的一項考核是,從接起電話到派車,給調度員的時間只有一分鐘。救護車需要在3分鐘內出車。每個月會抽查數據,調度員的待機時間、派車時間,拉一個平均值,這個平均值不能超過一分鐘。
一起交通事故會接到幾個圍觀群眾打來的電話,這幾通電話,說的事情一樣,但描述的是兩個不同地點。我之前接過電話,有人說在一個商場東區打架傷人,有人說在西區。調度員一聽電話都是懵的,給兩個地址各派一輛車,還是當個“假警電話”處理?不會出錯的做法是,一分鐘內先派車,把大致位置打出來,后續確認好后,打電話給駕駛員講怎么走。
每接到一個電話,我們至少要打出去兩三個電話。電話那頭的聲音會提供很多線索,各種嘈雜的聲音都是信息,比如罵聲大于打聲,大多數情況是輕傷。如果呼救者驚慌失措,周圍很多人在說,不行了,要死了,你看流了那么多血,人都不動了,這就很嚴重了,先派輛車過去,總沒錯。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
疫情期間,我們忙瘋了。120電話撥打量提高了好幾倍,急救工作之外,救護車需要承擔大量防疫和日常就醫工作。
2022年初,我們市里出現疫情,調度室開了四個座機席位,從防疫第一天晚上7點鐘開始,電話沒有停過,每一通電話需要加上流調,有無發燒,有無外地接觸史。到早上8點半,同事來接班時,我們幾個人才感覺到嗓子腫痛,聲音嘶啞,快說不出話了。為了提神,大家煙抽得很兇,用冰袋敷著臉,保持清醒。
小區封了,別的車輛進不去也出不來,幾乎所有病患只能安排救護車去接,出院的病人,也需要救護車送回社區。平時感冒發燒,大家自行買點藥吃或者自行去醫院就醫,那時所有買不到藥的人,都打來電話,靠救護車去醫院買藥。
疫情期間,救護車一旦轉運發熱病號,一線的駕駛員、醫護人員必須更換防護服,救護車需要四十分鐘時間消殺。醫護人員連軸轉,換車不換人。最忙的時候,四十分鐘內,每家醫院停了四五輛救護車在消殺,除了一輛救護車留給特別緊急情況——調度員不能把同一醫院的救護車,全部派出去。已經沒有救護車能派出了,但120電話一直沒有停下。
那是兵荒馬亂的一段時期,我們住在單位里,地上放一個防潮墊,住了快一個月。不值班的時候,我和搭檔就在單位各個樓層溜達玩兒,去洗車房洗車,去食堂吃水果,緩解一下心情,不然一直悶在隔間聽電話,人真的要爆炸。
實際上,即使常態情況下,我們這個城市的急救資源都是嚴重不足的。按照標準,每5萬人需要配備1臺救護車,城市地區服務半徑不超過5公里,但我市只有24輛救護車。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不同城區的人口密度不同,急救資源會分配不均。比如救護車去一趟市郊,遇上路況擁堵,來回一個小時,在這個時間段,市區可調派的救護車就少了一輛。一旦緊急情況發生,調度員要從鄰近醫院調出一輛車進行支援。
第一救援人
派救護車只是調度員的第一步。事實上,調度員作為院前急救系統整個流程中第一個環節,是最先接觸患者和家屬的人,很可能成為第一救援人。救護車到達之前,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盡可能保持通話,去安撫呼救者的情緒,如果有必要,再指導對方做一些自救。
有一個冬天的晚上,一位女性打來電話,說胸口難受、頭暈、想吐,渾身沒勁兒。我在電話里喊她,她聲音非常孱弱,回答含混不清,我問了好幾遍地址,只能聽清兩個詞,濱海廣場,理發店。
我問她,你現在是一個人嗎?她虛弱地應著,是。以前我們會問,身邊有沒有其他人,能夠接一下電話,或者給一個親友的電話號碼。但她當時的情況沒辦法完成這些操作。我趕緊派了最近的救護車先過去,濱海廣場當時是一大片平房,巷子盤雜,有很多店鋪。我提醒駕駛員,理發店應該在路邊,有招牌,亮著燈。
派完車,這名女性一直沒有掛電話,我在這邊喊她,她會應一下。電話里能聽見燒水壺的聲音。我們這里,冬天濕冷,沒有暖氣,很多理發店燒水用煤球爐子,門口掛著厚厚的擋風門簾,每年冬天都會接到幾起一氧化碳中毒的電話,她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了。
救護車過去至少需要十幾分鐘,我擔心她暈過去,一直在電話里大聲喊她。
是不是燒了爐子?
是。
能不能去開門?
沒力氣起來。
床是不是在窗子邊?
是。
趕緊去推開窗子。
開不了(過了一會兒對方回答)。
你找一個水杯或者水壺,往窗戶上用力砸,你得讓空氣進來。
過了一兩分鐘,我才聽見幾聲砰砰響,還有玻璃破碎的聲音。救護車找到她時過去了二十幾分鐘,那位女性差點兒就昏迷了。

紀錄片截圖
我干這一行快20年,可以說,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很難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去應對。我們接到的電話里,不管是患者本人,還是他們的家屬,在遇到突發性疾病時,很有可能會情緒失控,我們會盡力去幫助他們。
去年,一位媽媽打來電話說孩子吃排骨時噎住了,說不出話,劇烈咳嗽,喘不上氣。這位媽媽急得一直哭,讓我們趕緊過去。我聽她描述,孩子應該是吃飯時,異物梗阻呼吸道,馬上派了救護車。急救培訓說過,異物卡住呼吸道幾分鐘內就可能窒息。
等不及救護車了,我趕緊安撫她,不要急不要哭,按照海姆立克急救法來做。原本這位媽媽要把孩子抱起,但孩子差不多60斤,媽媽抱不動,我就讓媽媽坐下來,孩子趴在她的腿上,臉朝下,肚臍往上一點的位置頂在膝蓋上,在孩子背上拍幾下,看看能不能拍出異物。十幾秒鐘后,這位媽媽說,孩子咳出骨頭了,吐了血絲,能呼吸了。
救護車趕到后,急救醫生檢查后,確實是氣管異物導致呼吸困難,幸虧異物已經及時拍出。后來,這位媽媽給急救中心送來了錦旗。
但是指導一個沒有經過急救訓練的人有極大的風險。每個人遇到緊急情況時冷靜程度不同,現場環境不同,電話指導施救會出現誤差。之前也有過新聞報道,藥店工作人員指導現場急救,路人慌亂救人,最后沒能救成功,還惹上官司。有的調度員會因此心理壓力大,不會再在電話里做急救指導,因為很難把握。但是面對真實的求救,我們很難置之不理,還是會選擇做急救指導。
如何正確求助?
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在120電話里正確求助。我的建議是,先表明情況,說清楚地址,最重要的是,配合調度員的詢問。
報地址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報門牌號碼,特別是老小區,樓棟很多,沒有圍墻與大門,如果直接把門牌號碼打上去,駕駛員自己去找,太難了。你可以告知調度員,周圍有什么標志性建筑物,路口有沒有超市、店鋪,給調度員一個位置參考,盡可能縮小范圍,得到準確地址。
事故現場圍觀者對患者病情的描述,對于我們急救的準備至關重要,因此越詳細越好。我接過一個電話,一個人的胳膊被絞斷了,我就得問,脫離肢體了沒有?從肘部往下脫離肢體,還是從肩部往下脫離肢體?骨頭有沒有外露?我需要這些信息,電話指導他現場自救,并且提前通知醫院急診,做好準備。
比如,一位老太太打120,說心難受,心慌。老太太今年60歲,這個年紀的老人很大一部分有心腦血管疾病。我問,你有過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這些慢性病嗎?她說,有高血壓。結合頭暈、惡心和高血壓,我會問,你最近一直按照醫囑吃藥了嗎?她說,我這兩天沒吃。高血壓引起的頭暈、惡心,很可能會伴有嘔吐,如果仰面朝上躺著,可能會造成嘔吐物窒息。問清楚地址后,我會說,你先把防盜門打開,等救護車,并且提醒她,可以坐在沙發上,也可以躺在床上保持側臥。同時我打派車單,派出離她家最近的救護車。
調度員順利派出了車,急救依然可能被延誤。還有一位老人趴在桌子上,沒動靜了,臉色發白,患者家屬在電話里,情緒很激動,又哭又嚎,完全沒辦法回答老人的情況,只會說,人是熱的。等救護車趕到他們家,已經過了搶救時間。這些年,類似的情況遇到很多起,從病人發病到打120到現場施救,最佳的搶救時間已經過去了。
救護車出了醫院后,也需要調度員指揮車輛怎么走。我會專門問一句,你們家那邊車能調頭嗎?請找一個身體健康人,到路口迎我們一下。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
如果你來我們調度室,待上幾個小時,可能會被吵得耳膜疼。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喊著說話。很多現場電話,打電話的人很著急,現場混亂,非常嘈雜,我們說話,他聽不清,最后只有大聲地喊。
這些年,很多地方120急救系統里裝上了定位功能,電話打過來,系統自動識別定位,這對于調度員能起到非常好的輔助作用。定位功能是一面雙刃劍,如果遇到突發天氣原因、人為事故,停電斷網,定位系統不能用,或者GPS定位系統沒開,調度員也不知道怎么辦,那后果不堪設想。最終還得靠調度員的基本功和對城市的掌握。
我想說的是,不要因為一次救人的新聞,神化120調度員,也不要因為一兩個調度員的失職,就不再信任120求救熱線。絕大部分調度員是擁有責任心和職業素養的。整個急救行業都在朝著更專業、科學的方向改進。
(應受訪者要求,方一寧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GQ報道 (ID:GQREPORT),作者:肖薇薇,編輯:李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