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第一奇片,來了。
在前不久的戛納電影節上,它贏得空前關注。
絲毫不遜于拿下最佳導演的《分手的決心》,以及摘獲影帝的《掮客》。
它有著腦洞清奇的設定。
畫風更是既重口又情色。
放映期間,甚至有十多人因為受不了而中途退場。
而在結束時,又獲得了長達六七分鐘的起立鼓掌。

這樣一部奇片,魚叔自然不能錯過。
盼望已久,趕在上線第一時間帶大家驗貨——
《未來罪行》
Crimes of the Future

本片導演大衛 · 柯南伯格,影壇著名「變態」。
他一出手,必然是尺度和重口味齊飛。
尤其愛玩「人體藝術」,分分鐘讓你目瞪口呆、懷疑人生。
在他的電影里,人的身體可以隨意變形,撕裂,溶解 ……
甚至變種,和蒼蠅合二為一成為新物種。

《變蠅人》
這種畫風的電影,拍不好便是作秀博眼球。
而柯南伯格卻多次入圍三大電影節,躋身大師級導演之列。
裘德 · 洛、羅伯特 · 帕丁森、朱利安 · 摩爾等男神女神都心甘情愿被他「禍禍」。

《感官游戲》
這次的新片《未來罪行》,是柯南伯格時隔八年的回歸之作。
依舊帶來了亮瞎眼的陣容。
尺度、口味,也繼續升級。

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
全世界的人們都不怕傳染病了。
不過,不是因為醫療技術進步。
而是因為,人體進化了。
一方面,失去痛覺。
只有少數人能在夢里「幸運地」感受到一點疼痛。

另一方面,人體內能長出新器官。
而這些新器官,都沒有明確功能。

一個沒有疼痛的人類社會,會變成怎樣?
宛如極樂世界的烏托邦?
影片給出的答案正相反。
痛覺的消失,讓「自殘」變成了一種流行風尚。
因為感覺不到痛,有事沒事就在身上劃兩刀,成了新型的取樂方式。
更有甚者,會跟別人相互傷害。
儼然一種新型「援交」。

高級一點,是做人體表演藝術家。
表演內容五花八門。
有人選擇做手術,將開膛破肚的自己公之于眾。


也有人選擇跳舞。
不過,要先用針線封住眼睛和嘴。
同時,全身上下長滿耳朵。
整個畫面,儼然一場詭異的「畸形秀」。

還有人則是「毀容」。
讓人在自己臉上劃出傷口。
并通過一次次表演,不斷讓傷口定型。
她放棄美麗,追求自由。
在她看來,這就是自由藝術的展現。

主人公索爾(維果 · 莫騰森 飾),就是一名備受推崇的人體表演藝術家。
他的表演形式頗有創意。
先由搭檔(蕾雅 · 賽杜 飾)給器官紋身,然后植入索爾的身體中。

待到時機成熟,器官長好。
搭檔負責操刀。
在眾目睽睽之下,切開索爾的身體,摘取刻著紋身的新器官。

因為表演形式極其前衛,索爾的名氣日漸高漲。
他將這些摘除器官的手術,變成了一場又一場奇觀。

后來,他還受邀參加了一個名叫「內在美」的比賽。
所謂「內在美」,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內在美。
每個參賽者都會在肚子上橫切一道口,并縫上拉鏈。
只要拉開,就能看見人體內部生理構造。

在藝術上,索爾十分成功。
可聚光燈外的他,卻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他深受長出新器官的困擾。
喉嚨不能正常吞咽,吃飯全靠特殊的生物椅輔助進食。

他無法正常睡覺,得借助特制的生物床才能順利入眠。

平日里,他總是將自己緊緊包裹起來。
走路需要搭檔攙扶,說兩句話就要坐下休息。

看到這里,電影還只像是一場大型奇觀秀。
用極其怪誕、奇詭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示一個畸形的未來世界。
人類對身體做出的種種行為,不是自殘,而稱之為「藝術性創作」。
因而戲內戲外的觀眾,都會在感到生理不適之余,忍不住驚嘆人體的奇妙。

如果說前半段是「秀場」,那么后半段就是「哲思」。
并非所有人都只把人體進化當作奇觀秀。
相較于那些靠破壞身體進行表演的人,還有一些人想靠進化徹底改變人類。
通過對人類的改造,讓人類進入新階段。
而手段就是——改變人體內部構造,讓人能吃塑料。

沒錯,極端環保主義者在未來依然活躍。
他們將工業垃圾,加工生產成形似巧克力棒的食物。
被改造過的人吃下,毫無異樣。
而沒有改造的普通人吃了,立刻暴斃。

組織的領頭人,希望索爾能幫助他們傳達進化人類的思想。
在他看來,人類進入「吃自己生產的工業垃圾」是必然方向。
作為交換,他將自己死去的兒子交給索爾表演解剖。
因為他的兒子,可以證明能靠遺傳孕育出可以吃塑料的下一代人類。

原來,他兒子一出生就有了喜歡吃塑料的嗜好。
剛刷完牙,就抱著垃圾桶啃。
嘴邊流著白色的口水。

母親因為難以忍受行為詭異的兒子,便用枕頭悶死了小孩。
并且,她自始至終都不認為自己有錯。
她不認為那是自己的兒子,直說「那個東西」。
顯然,她就是反感人類進化的那類人。

然而,解剖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
孩子體內的器官上全是明顯的紋身。
有紋身,就意味著不是純天然。
那么是否真的能遺傳,就要打上一個問號。

大家所期待的「遺傳」沒有出現。
而索爾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以身試毒吃下塑料食物。

隨后,畫面逐漸由彩色變成黑白。
許久沒有體會過吞咽食物感覺的索爾,緩緩露出了一個微笑。
抬頭仰望,流下一道眼淚。

看完全片,就不難理解為何本片會爭議與贊美并存。
爭議大都來源于晦澀的故事。
電影中的未來世界,破敗不堪,低科技化。
敘事節奏平淡如水,臺詞對話生澀枯燥。
整個劇情,幾乎只是一場接一場圍繞人體器官展開的表演。
一通看下來,只會讓人覺得一頭霧水。

至于電影大肆宣傳的「人體恐怖」,不少人也頗有微詞。
跟那些注重殺戮血漿的恐怖片相比,本片中平淡的器官展現,很難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不是它不夠好,只是觀眾心理承受閾值拔高了。

高期待值下的口碑兩極化,讓本片更像是柯南伯格在做的一次前衛嘗試。他將身體比作電影,結合所有的凝視、破壞和重塑,完成一場浩大的藝術活動。他用十分反主流的風格,拍出了極具個人特色的電影。所以,在喜歡柯南伯格的觀眾眼中,電影也有著諸多優點。其中最顯眼的,就是片中大量跟現實緊密結合的隱喻。找尋并解讀這些隱喻,反而成了看本片時最奇妙的觀影體驗。

比如藝術家的界定。幾乎所有參加人體表演的人,都稱自己是藝術家。割傷、植入耳朵、劃臉 ……既沒有情感塑造,也沒有哲學理解。這些行徑看似是藝術行為,其實不過就是比拼如何為了博得眼球而不斷刷新下線。就像現實中的很多直播從業者,吼兩嗓扭兩下,就敢稱自己是歌手舞者。其實都不過是嘩眾取寵的小丑。

片中那位全身是耳朵的舞者。形象只讓人覺得怪異,但其實更適合做一個純粹的舞者。而不是盲目迎合主流,犧牲自己的長處。

再比如性話題。柯南伯格的作品,從來不缺粗暴熱烈的性元素。而且往往作為關鍵意象而存在。在《未來罪行》中,做手術就是新型的性愛。

電影里,破壞身體跟性快感緊密相連。無論是摘取器官的索爾,還是那位割臉的女性。本質上都是在用極端方式,尋找一種快感。身體被破壞的肉欲,其實是對自我的掌控。最終,變成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性,是人性本能。對它的自由掌控,是人對自己命運掌控的具像化。就像索爾說的那句「對老式性愛無感」。他已然不屬于這個時代,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換得對生命的支配。

此外,電影中還有諸多值得深究的話題。像性少數群體、環境保護、資本干預等。年近八旬的柯南伯格,依然在以極致的個人風格,與當下世界進行聯結。正如以往的每一部作品那樣,口碑兩極本就是意料之中。他就沒有想過要迎合主流,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他的偏鋒。正如在被問到對票房大爆的《壯志凌云 2》和拿獎的看法時,他說:「我拍電影可不是為了這些,我拍電影就是為了創作,就是為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勾連。」

《未來罪行》,注定不適合所有人。沒能拿獎,也不意味著它毫無價值。它所代表的,是電影人的真誠思考,以及藝術家特立獨行的表達。喜歡它的,必然只是小眾。但也正是它的出現,讓電影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