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建物流 15 年,京東鐵了心要越來越 " 重 "。
7 月 14 日,京東集團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京東智能產業發展集團(以下簡稱 " 京東產發 ")已完成對中國物流資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中國物流資產 ")的強制性收購。中國物流資產已成為京東產發的全資子公司,將于 2022 年 7 月 15 日從香港聯交所退市。
這份公告意味著京東再次完成一大收購動作,整個收購案歷時不足一年。
中國物流資產的主要業務是租賃倉儲設施及相關管理服務,對應物流配送環節中的中轉和存儲環節。
根據年報,截止去年年底,中國物流資產在全國 21 個省份或直轄市的 41 個物流園擁有 190 套運營中的物流設施,建筑總面積達到 570 萬平方米,約為京東物流倉儲面積的五分之一。
據媒體報道,中國物流資產的出租率長期穩定在 90% 左右,因此 2018 年 -2021 年,其營收水平一直在逐年走高,分別為 5.82 億、7.13 億、7.99 億和 9.05 億元,但稅后凈利潤的下降速度更快,從 5.54 億元降至 2579 萬元。
從去年年初開始,就不斷有消息傳出,投資管理公司黑石、美團以及京東旗下京東物流等正參與競購中國物流資產的控股權,交易價格或高達 20 億美元。
直到同一年的九月,贏家出現,京東產發對中國物流資產發起收購。彼時公告稱,京東產發將收購中國物流資產 9.16 億股股份,購買價為每股 4.35 港元(約 3.615 元),總價為 39.9 億港元(約合 33.153 億元),代售股份約占中國物流資產已發行股本的 26.38%。
在這之后,京東產發進一步對中國物流資產其他股東持有的股份和已發行的可換股債券進行收購。今年 1 月,京東產發持有股份增至 37.02%,成為其控股股東,同時京東副總裁胡偉開始擔任首席執行官一職。
直到 7 月 14 日,京東完成對中國物流資產的強制性收購,才將這塊 " 硬骨頭 " 全部啃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物流資產的最大租戶正是京東,2021 年來自京東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近四分之一。也就是說,京東正式從租戶變為房東了。

3 月初宣布將收購德邦后,象征著京東物流體系將形成 " 京邦達 "(京東、德邦、達達)三角,業務覆蓋面包括電商件、快運件和即時零售商品等等。
如今拿下中國物流資產,將進一步完善京東對倉儲環節的管理和節省運營成本,按照中國物流資產披露的數據計算,京東每年交的租金約為 2 億元。
另外,借助京東在物流技術和資源上的多年積累,或許可以幫助中國物流資產的倉儲業務向供應鏈服務、智慧生態物流轉型拓展,提升資產利用率和營收渠道。
" 黑馬 " 極兔不斷攪局直至收購百世,電商新選手字節跳動也在物流體系上動作頻頻,老玩家們不得不作出應對措施。總的來看,主要玩家們的側重點都有些不同。

京東通過收購補足短板和增強對整個配送流程的控制力,菜鳥正發力自營和送貨上門服務,以從最后一公里的體驗感上改變口碑,順豐則剛剛購入了第 73 架飛機,聚焦在提升運送速度上。
另一方面,收購中國物流資產或將加速京東進軍物流地產行業的速度。快遞企業都是用地大戶,大量的物流地產資源可帶來額外的收益,國內首個物流房托上市公司順豐房托就是典型的例子,年報顯示,其去年收入為 2.443 億港元(約合 2 億元)。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鮑星娃
編輯 / 曾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