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蘋果是全球高端智能手機最大的贏家,在中國市場更是一騎絕塵。
2021 年全年,蘋果在中國高端手機市場中占得 63.5% 的份額,比去年的 55.4% 還要高出近 8 個百分點。

這顯示出,盡管國產廠商不斷放話要做高端,市場卻是非常骨感。國產高端手機真的輸了嗎,它們的未來又在何方?
華為
除去全球第一的三星,華為在高端領域是最接近蘋果的存在。2019 年第一季度,國內 600-800 美元區間的高端手機份額里,華為一舉拿下 48% 的份額,在該細分領域首次超越蘋果。

這個價位段大致相當于 4000 到 6000 元左右,華為以 Mate 20、Mate 20 Pro,力壓蘋果 iPhone 8 系列、iPhone XR。

來到 800 美元以上,也就是大約 6000 元往上的 " 超高端 " 區間,蘋果還是一騎絕塵——那年最便宜的新機 iPhone XR,起步價就已經是 749 美元,國行 6499 元。

從 " 沒錢買華為 " 到 " 沒錢買華為 ",華為主要做了這幾件事:聯名徠卡、保時捷,塑造品牌高級感;發力相機沖榜 DxOMark,展現技術實力;自研麒麟芯片追上主流旗艦,獲得國貨自強光環。

只可惜,如日中天的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受到多輪制裁,最終將手機市場份額拱手讓出。
小米
一直以來,大眾對小米存在著刻板認知。早年間連續數代 1999 元起的價格,將性價比的標簽深深地刻在了小米之上,進而衍生出 " 廉價 "、" 低端 " 的偏見。為了掃除刻板印象,小米將 Redmi 打造成獨立子品牌負責性價比,小米品牌則專注高端市場。
2020 年的小米 10 系列,首次將小米數字旗艦拉到 3999 元起售價,也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同年 12 月發布的小米 11,首發驍龍 888 旗艦芯片,依然 3999 元起,收獲了不錯的反響,和此后的小米 11 Pro 一同,上市首月銷量超百萬臺。

只可惜驍龍 888、驍龍 8 因為采用三星工藝,實際表現不如人意。受此影響,小米 12、12 Pro 的首月銷量下滑過半,僅售出 46 萬臺。

好在,今年下半年的驍龍 8+ 芯片轉為臺積電工藝,功耗、散熱表現有了肉眼可見的提升,小米憋了半年的大招這才到來。小米 12S 系列首發驍龍 8+,12S Ultra 搭載 1 英寸超大底主攝,更與徠卡展開聯名。
報告顯示,小米 12S Ultra 的物料成本達到 516 美元,約合人民幣 3486 元,比蘋果 iPhone 12 高出近 700 元,而 5999 元的起步價,卻還要比 iPhone 12 便宜 300 元。

雷軍曾說,小米會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如何在高端旗艦附加值和價格公道做平衡,是小米必須解決的問題。
OPPO & vivo
OPPO 和 vivo 素來深耕線下市場,出貨穩定。隨著線下市場被瓜分殆盡,以及華為系的競爭壓力,OV 在 2018 年不得不改變策略,向線上市場進軍。
這一年,vivo 推出 NEX 系列,OPPO 推出 Find X 系列,升降式攝像頭的新穎設計,打破了手機市場千篇一律劉海屏的局面,在 3000 元以上市場有了獨樹一幟的標桿,為線上市場樹立口碑。

最近,OPPO 和 vivo 又將目光轉向折疊屏,先后推出 OPPO Find N 和 vivo X Fold,沖擊 7000-10000 元的價位。除了芯片性能稍遜一籌之外,OV 折疊屏旗艦幾乎完勝同價位 iPhone。

但在這一塊市場上,新入局的 OV 競爭力與華為還有較大差距。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2022 年 1 月至 5 月期間,OPPO、vivo 在中國折疊屏手機的份額僅有 10% 左右,五成左右份額被華為占據。

結語
數據顯示,隨著近幾年來手機市場的消費升級,中國市場上高端手機的占比有所提高。中外品牌都想方設法,擠占這塊市場的制高點。

就目前來看,蘋果在這一領域的地位依然無可撼動。iPhone 12 和 iPhone 13 大賣后,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指出,中國市場對 iPhone 14 的需求可能還會更高,即便是在升級幅度較前兩者要小的情況下。

可見,消費者對高端手機的取向,更多是在于品牌認知而非產品規格。而目前的國產高端旗艦,仍然處于提升品牌認知的階段。
國產高端,任重道遠。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964bb8e9f09358d52d6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