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夜食堂》遭遇口碑崩盤開始,近幾年關于黃磊演技的質疑就沒停過,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 " 演什么都一個樣 ",看多了感覺有點兒沒滋沒味。
或許是 " 晚節不保 " 所帶來的危機感日漸增強,新劇《張衛國的夏天》開播沒幾天,黃磊便在采訪中回應了角色同質化的爭議,表示自己與張衛國其實不像,理由是兩人的成長經歷與生活閱歷都大相徑庭。
不過根據觀眾的反饋來看,黃磊所強調的「不一樣」并不具有說服力,在越來越多 " 黃磊飾演自己 " 負面評價的映襯下,反而有一種微妙的挽尊意味。

回顧近些年黃磊塑造的角色,他們大多擁有同樣的內核——心寬體胖、愛講道理、會哄老婆的中年男人,與黃磊在綜藝上所展現的特質高度重合。
這種消消樂般的自我重復,正一步步消磨著觀眾的期待。

01 黃磊,重復黃磊
繼塑造了中產精英、貓爸等深入人心的角色后,黃磊這次在《張衛國的夏天》里飾演了一個失意的中年男人。
張衛國是個從小在四合院長大的老北京人,人到中年,胸無大志,安于現狀。
作為京劇團的道具師傅,張衛國不僅被同事們瞧不起,就連參加同學聚會都免不了被群嘲幾番,終日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苦中作樂。

然而這一切的平靜在老父親去世后被打破。
先是父親去世前語出驚人 " 你奶奶是你爺爺 你爺爺是個太監 ",讓張衛國曾經引以為傲的皇室血統,瞬間變成了太監的后裔;

禍不單行。
這邊張衛國還沒消化完自己的出身,轉頭又被告知自家宅子其實是租來的,若想繼續在這兒住,必須給到每月三萬塊的租金;

為了保住房子,張衛國忍痛把家傳古物拿去給專家鑒定,想要靠售賣傳家寶的錢填補空缺,卻發現古物是假的,專家也是假的,只有自己交出的 70 萬保證金不翼而飛是真的 ……
最慘的是,這 70 萬里有 50 萬還是老丈人的錢。



不同于「小系列」在家庭教育題材上的深掘,張衛國的故事更具喜劇性,對于社會議題的討論也大多淺觸輒止。
它用一些荒誕離譜的橋段,串聯出市井小人物在經歷風波后找尋自己的過程,整體可以算是一部合格的下飯劇。

美中不足的是,不管故事怎么變,角色有多不同,觀眾總能從黃磊看似完整的表演中,找到似曾相識的觀劇體驗。
幽默風趣,開明寬容,嘴碎愛貧,樂觀浪漫。
在沒有特意標注人物名稱的情況下,觀眾很難從上述關鍵詞中匹配到確切的角色——因為無論套用在哪一款 " 黃磊分磊 " 上,似乎都說得過去。

女強男弱的中產家庭結構設置,曾讓《小別離》在一眾國產生活劇中脫穎而出。
而時間過去數年,當觀眾再次打開電視,會看到黃磊依然在扮演貼心棉襖類的角色。
但演員的內核不是一直重復," 好男人 " 更不是演技唯一標準。

除此之外,十年如一日的結巴式演技,也是黃磊演技備受詬病的原因。
為了讓角色更加貼近生活,黃磊在說臺詞時經常會出現磕巴兩句的情況,好讓觀眾能夠帶代入普通人之間的對話情景。

起初,觀眾對這種處理方式很是買賬。
畢竟生活不是影視劇,人與人對話時也不可能像對臺詞般流利,因此在不重要的地方加一些 " 小瑕疵 ",反而倍顯親切。
可誰能想到,黃磊居然從此在結巴的路上一去不復返,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八年前的輕喜劇《我愛男閨蜜》里,他在結巴;

三年前的爆款劇《小歡喜》里,他在結巴;

去年搭檔周迅的《小敏家》里,他在結巴;

而在新劇《張衛國的夏天》里,他依然在結巴。

曾經的親切感早已蕩然無存,留在觀眾心中的只剩下不夠精煉的臺詞,令人不耐煩的口水話,以及流水線般瞪眼噘嘴的表情。
每聽一句臺詞得看好幾眼字幕,對觀眾來說屬實是一種 " 增負 "。
看似自然的表演方式,實則缺乏藝術性,不值得細細回味;而這種 " 躺平式 " 的油滑態度,也實在不該出現在一位老牌演員身上。

02 警惕,過度曝光
出道 32 年,黃磊身上的標簽一直在變。
文藝青年、嚴師、好丈夫、好爸爸 …… 時至今日,定格在 " 總是圍著灶火轉、毫無身材管理、并且帶點爹味兒的小老頭 " 上。

無論綜藝中的「黃老師」是否能和「黃磊本人」劃上等號,可以確定的是,高頻率的綜藝曝光,已經讓黃磊作為演員的神秘感消失殆盡,在觀眾心中形成了對演員本身的刻板印象。
久而久之,觀眾會下意識把對角色的理解與演員本身掛鉤,加上人設的重復性,最終呈現角色無法與表演者脫離的尷尬局面。

正如看慣了黃磊在綜藝中精明圓滑的樣子,當他飾演憨厚老實的角色時,總有股說不出的違和感,類似在圍觀聰明人故意裝傻的游戲。
然而等黃磊真正演聰明人了,又會想起他身穿圍裙,站在大鍋前忙活的畫面 ……

不止是黃磊,被綜藝模糊演員屬性的藝人還有很多。
參加《跑男》之前,鄧超幾乎沒有戲路限制,無論是武俠還是軍旅,懸疑或是都市劇,都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屬于同期男演員中穩扎穩打的類型。

綜藝釋放了鄧超的天性,挖掘并放大了鄧超身上的喜劇人特質,在獲得綜藝紅利的同時,也覆蓋了他原本作為演員的光芒。

人們會一直記得那句 "we are 伐木累 ",也會在鄧超為電影竭盡全力減重 40 斤后,輕飄飄地評價一句:
" 看到他的臉會忍不住想笑。"

由此可見,演員在綜藝中的形象越鮮明,觀眾就越容易忘記他原本的身份。
在 " 重操舊業 " 時,受到的反噬也更大。
《極挑》中展現了反轉魅力的孫紅雷,在《帶著爸爸去留學》《掃黑風暴》等后續作品中受到質疑,被吐槽演技退步過于公式化,甚至不如 13 年前的《潛伏》;


常年在各種綜藝中走穴的沙溢,到了劇中不僅讓觀眾出戲,就連對手演員都忍不住笑場,哪怕他當時正在醞釀悲情戲份。


而像是鄭愷、王祖藍這些原本綜藝起家,或是本身戲路比較邊緣化的演員,受到的影響反而較小,觀眾也相對更加寬容。
大概因為原本的期待值就不高 ……

綜藝是一把雙刃劍,也像一道分隔線。
對于需要更多曝光度的年輕演員來說,一趟真人秀或許能達到快速聚集人氣的目的。
可對于原本就有一定觀眾基礎的成熟演員而言,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仍是個需要認真考量的難題——
想要賺錢,就放縱自我消耗直到枯竭那天;
但若想做演員,這種「一鴨兩吃」的貪心態度,無疑會加速惡性循環。

03 現狀,持續擺爛
盡管在內娛 " 綜藝咖 " 聽起來不是個好詞,甚至頗具嘲諷意味,但實際上早在十幾年前,日韓港臺的娛樂市場就已經有明確的影音綜分工。

尤其是在娛樂業已經十分成熟的日韓,各大電視臺都有專屬的諧星部門。
藝人們要通過層層選拔和培訓,練就快速處理突發情況的反應速度和造梗能力,只有達到公司要求后才能正式登上舞臺。
因此觀眾在屏幕上看到的一句口誤,一次摔倒,背后可能是綜藝咖們無數次的練習。

綜藝咖競爭激烈,藝人們要反復研究節目效果。
比如怎樣裝傻才能令觀眾信以為真,如何讓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帶有搞笑元素,自己在節目開始拋出的梗,必須記得在結尾處 callback 等等。
與此同時,一檔綜藝節目中的諧星配置也大有學問。
肢體搞笑派、毒舌派、裝傻派、暴躁派 …… 每種人設都非常立體,能在節目的主線中延伸出不同的支線,相互碰撞又彼此互補,MC 在年齡上也幾乎不存在斷層的情況。

相較之下,內娛綜藝市場更多的是對「跨界」的強調。
明星離不開綜藝,綜藝依賴著資本,資本收割了流量,至于節目效果好不好,觀眾喜不喜歡,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隨便點開某個真人秀節目,都能看到演員歌手在里面一通大亂燉,看似向著光明的未來,實則是過度曝光走下坡路的前兆。

特別是對于演員這個職業來說,保持神秘感才是角色信服力的前提。
那些好演員之所以能夠演什么像什么,除了業務能力足夠優秀之外,還在于懂得愛惜羽毛的重要性。
短期內的收效的確充滿誘惑,可當觀眾的新鮮勁兒過去,綜藝素養不夠專業的劣勢就會盡數顯現,不久就會被市場淘汰。
這個時候,再回頭厚著臉皮說自己熱愛表演,就別怪觀眾罵你討嫌。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0fcf48e9f095b070db2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