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只有悲劇事件發生后,人們才會真正關注到網約車行業存在的問題。
鄭州一名大學生通過高德平臺呼叫網約車,后因遇車禍不幸去世。隨后逝者親屬發聲質疑涉事網約車為何缺乏資質仍能接單運營,引發輿論關注。
這起悲劇事件,讓高德以及背后的網約車聚合平臺模式成為眾矢之的,這與多年前轟動一時的滴滴乘客被害事件引發的輿論關注十分相似。
與聚合平臺模式爭議并行的,是又有兩大巨頭加入其中的消息。
據媒體報道,騰訊正在微信九宮格 " 出行服務 " 內測試打車功能;華為最近也上線了 Petal 出行應用程序。二者皆是選擇了類似高德的聚合平臺模式,接入多個網約車供應商為平臺進行服務。
前有高德百度美團,后有騰訊華為,巨頭們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爭相入局網約車聚合平臺市場。網約車亂象尚未徹底翻篇,野蠻生長的聚合平臺又在制造新的挑戰。
聚合模式,走過五年
網約車聚合平臺模式,其實已是五年前的產物。

所謂聚合平臺,是指本身并不從事線下實際的網約車出行服務,而主要是通過將平臺用戶流量產生的出行需求訂單,分發給所接入的各類網約車公司。
所以,提供網約車服務的實際是這些獲得分發的網約車公司,而非聚合平臺本身。
2017 年 7 月,高德地圖推出一站式出行平臺—— " 易行平臺 ",接入滴滴出行、神州專車、首汽約車等出行服務商,首先打開了聚合模式這一概念。
2019 年 4 月,美團打車陸續在上海、南京、杭州、鄭州、武漢、成都等城市上線服務,均以聚合模式展開。
同年 7 月 15 日,滴滴出行推出網約車開放平臺,先后與一汽、東風、廣汽等多家車企達成協議,向第三方出行服務商開放。
雖然都是聚合平臺模式,但滴滴、美團、高德等各家平臺在戰略考量上都不盡相同。
網約車是一門苦差事,用戶流量、車輛運力、司機合規、安全保障等方面均需要付出多年的沉淀積累才能不斷完善,對于后入場的玩家們而言,必然失去了這樣的時間窗口,

聚合平臺模式便是個既討巧又能彎道超車的策略。
對于高德、百度、美團們來說,布局網約車聚合平臺,既可以低成本地在自身業務生態中補足出行消費場景,完成流量變現拓寬收入渠道,又可以借勢中小網約車公司,沖擊滴滴等行業巨頭的市場份額。
美團 CEO 王興就曾表示,聚合模式下平臺不需要去管理司機的供應,不需要對司機進行補貼,也不會產生大量額外支出。
而對于滴滴來說,聚合模式便是鞏固自身行業優勢的被動選擇。畢竟滴滴如果不順勢通過聚合平臺拉攏部分中小網約車資源的話,這些資源便會被競爭對手所搶占,進而帶來不利影響。
在市場份額較為集中于幾家頭部平臺的情況下,中小網約車公司也更加需要聚合平臺提供的生存發展空間。
有行業觀點指出,聚合模式的出現對網約車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相比單兵作戰,聚合模式更容易 " 抱團引流 ",方便發揮各家優勢,進行資源整合。
此外,聚合模式能夠促進網約車行業市場競爭,有助于促進就業,也有助于提升交通出行便利,彌補傳統出租車行業所存在的不足。

多方作用下,聚合平臺模式便在市場中延續多年,且逐漸成為業界主流。
這門生意,甩鍋扯皮
然而聚合模式也天然存在著很多缺點,并不是一門 " 完美 " 的生意。
對于用戶而言,高德、美團、百度這類聚合平臺便是 " 臺前 " 的品牌方,用戶往往因為這些平臺的知名度和口碑來選擇網約車服務。
那么如果入駐的網約車供應商出現駕駛員、車輛缺乏資質違規運營,或其他意外事故等情況,聚合平臺自身品牌也將受到損害。
但似乎也僅限于商業口碑,實際的責任承擔上,聚合平臺或許可以輕易甩鍋。
根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聚合平臺不直接接入駕駛員和車輛,也不干預派單和價格,因此并非 " 網約車平臺公司 "。

此時的聚合平臺可以稱自己非網約車,將鍋甩給實際承運的網約車公司,從而一定程度上游離于現行網約車行業的合規監管之外。
例如開頭提到的大學生從高德平臺打車身故事件中,高德回應稱第一時間進行了相關調查和跟進處理,并將繼續督促有象約車(實際服務方)妥善處理事故相關事宜。
雖未正面回應此次事件中的網約車是否合規問題,但高德打車仍在聲明文末強調其 " 通過聚合全國各地具備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的合作伙伴,為用戶提供便捷的網約車和出租車出行服務。"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6 月 28 日,廣西新聞網報道稱高德打車在南寧接入的 18 個網約車公司中,僅有 10 個取得了經營許可證。
無獨有偶,根據多家媒體的公開報道,高德打車平臺中多家核心服務商,已相繼在濟南、青島、重慶等多個城市因無證運營和非法派單等問題被處罰。
據不完全統計,自 4 月全國多個地方開展網約車合規專項行動以來,高德打車及其旗下網約車服務商成了各地處罰名單的常客,累計被開罰單超過 100 份。

廣西新聞網在報道中指出,高德打車等網約車聚合平臺以 " 聚合 " 的名義從事非法網約車經營活動,接入不合規的網約車平臺公司,并允許無證車輛和駕駛員注冊接單,不僅擾亂市場秩序,影響行業安全穩定,也損害司乘人員的合法權益。
實際上由于聚合平臺中提供服務的多是中小網約車公司,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導致高德們成為了社交媒體上大量用戶吐槽的對象,問題包括超速行駛、危險駕駛、玩手機、多次變道等等。
回顧過去數年以來滴滴等平臺出現的各類網約車安全問題,滴滴們作為運營主體,在監管的重壓下基本保持了誠懇認錯、不斷改進的態度。
例如完善車內實時語音、視頻監控功能,定位提醒、一鍵報警等功能,與多地警方合作共建等。而具備傳統車企背景的 T3、如祺等平臺,在合規運營方面則更為領先。
回看聚合平臺,一邊利用各類中小網約車公司運力幫自己完善網約車生意版圖,獲取多項利益,一邊又在出事后做 " 甩手掌柜 ",將責任撇得一干二凈。
網約車合規,平臺上點心吧
當然,無論是網約車平臺還是聚合平臺,都普遍存在著相似的問題,尤其以合規方面表現較差。

例如在 2018 年 7 月,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發文稱,執法部門對 " 滴滴 "" 美團 "" 享道 "" 首汽 " 等平臺進行了上戶執法檢查。美團、滴滴在吃到多張罰單之后,平臺上仍然存在不合規車輛。
早在 2016 年,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 7 部委共同發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便明確將雙證視為網約車合規運營的準入標準,即 "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 " 與 "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 "。
值得注意的是,ZAKER 新聞曾在 2020 年 12 月時對滴滴、美團、T3 等平臺進行過梳理,彼時僅美團將雙證列為司機注冊的必備材料,其他平臺并未強制要求注冊司機具備雙證準入資格。
如今 ZAKER 新聞再度查詢發現,T3、曹操等平臺均已明確要求注冊司機需符合雙證準入資格,否則將無法注冊成為其平臺司機,參與到網約車運營中。
而從滴滴司機招募信息中看到,準入標準需要提供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這三類證明,以及無犯罪記錄、無飲酒后駕駛記錄、無相關影響駕駛的疾病等多個附加條件。

注冊階段,雙證并非強制要求提供的項目。不過滴滴也強調稱,根據各地監管要求,請注冊司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雙證的辦理,否則將會有被清退的風險。
另據媒體報道,此前 3 月份滴滴對司機口碑評價體系做出了改版,雙證司機或將能接到更多優質訂單。滴滴也在部分地區限制單證及無證司機的訂單量,后續有望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覆蓋。
據交通運輸部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統計,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全國共有 277 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
在當月訂單量前 10 名的平臺中,按訂單合規率(指駕駛員和車輛均獲得許可的訂單量占比)從高到低的分別是如祺出行、享道出行、T3 出行、攜華出行、首汽約車、曹操出行、萬順叫車、美團打車、滴滴出行、花小豬出行。

在如火如荼的行業合規化進程中,運力的合規,平臺抽成比例的約束等諸多方面均在不斷完善中。
但與此同時,聚合平臺們雖然宣稱遵守合規要求,實際卻并未盡好平臺的責任義務,依舊為無資質的網約車們提供 " 庇護 ",增加用戶出行風險和行業亂象。
對此有不少網友憤怒地表示,網約車聚合平臺們正在把行業帶回到 " 黑車時代 "。
希望行業監管盡快覆蓋聚合模式這類 " 真空 " 地帶,相關平臺也能真正讓聚合這門生意不再充斥著躺賺、甩鍋式的亂象,而是真正向合規化看齊。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曾憲天 實習生 曾沛琳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7a58bb15ec00c457ff3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