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自然類紀錄片,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 BBC。
前有《王朝》,展現隱藏在動物族群中的權力斗爭,結盟、背叛,各種博弈。
精彩程度堪稱動物版《權力的游戲》。

后有《史前星球》,帶你穿越回四億年前,探索不為人知的恐龍世界。
全程實景結合 CG,每一幀都是嘩嘩的錢啊。

不得不說,BBC 紀錄片拍得是真好。
但!是!
就在最近,一部國產動物類紀錄片橫空出世。
b 站打出 9.7 的高分,豆瓣上清一色的好評。

打開彈幕都在刷:" 恭喜你發現了寶藏。"
國內終于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動物紀錄片了!
「眾神之地」
The Land of Spirits
2022.7.11


何為眾神
《眾神之地》整體四集作品歷時 4 年打造,采用 " 全華班 " 拍攝團隊。
導演曾海若。
拍出過紀錄片《第三極》(豆瓣 9.4)《極地》(豆瓣 9.3)。

配音劉琮。
二次元出身,紀錄片專業戶,《七個世界,一個星球》《從太空看地球》《王朝》等等都是他配的。

在鏡頭語言上《眾神之地》不輸 BBC。
綿延不絕的巍峨雪山,碧水成鏡的蜿蜒湖泊,以及天地遼闊間奔騰的生靈。

中華大地太美了,真的每一幀都可以當屏保!

但在內容上又迥異于 BBC。
《眾神之地》拍攝的,是獨屬于中國本土的野生動物和民族文化。
它與華夏文明息息相關。

何為 " 眾神之地 "?
故事開始于四種華夏「神」獸:雪山使者野牦牛、海上精靈白海豚、雨林霸主亞洲象、森林之王東北虎。
它們是遠古的圖騰,與天地共生,與人類共存。
某種意義上,它們身上被賦予了 " 神性 "。

比如野牦牛,《山海經 · 北山經》中早有記載。
"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在藏族傳說中,當世界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在岡仁波齊時,便有了第一頭牦牛。
在西藏的綽珠巴盛會上,寺廟的僧人會戴著 28 種不同動物的面具跳舞祈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野牦牛面具。

中華白海豚被漁民認為是媽祖的化身。
亞洲象在傣族的創世傳說中,是頂天鎮地的神。
而東北虎,在薩滿教看來,是溝通天地的使者。

千萬年來,它們作為生物鏈的頂端,接受著動物和人類的敬畏與膜拜。
但現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達,這些旗艦物種身上的 " 神性 " 也在不斷消散。

昆侖與斷角
它叫昆侖。
因為在野牦牛求偶戰斗中失敗了,它只能離開族群,獨自在荒野中游蕩。

它沿著先牛們的足跡,一路跨過雪山、荒野、草原湖泊 ……
夏天的氣溫和光照加速了荷爾蒙的分泌,求偶的欲望驅使著昆侖走向人類的領地。

野牦牛的身型比家牦牛大一倍不止,昆侖健碩的肌肉和堅硬的牛角讓它在家牦牛群中出入無人之境。
它幾次橫沖直撞的闖進智達的牦牛群,把家牛嚇得四處逃竄。

還公然搶親,強行和母牛 " 洞房 "。
面對比自己體型大一倍的巨獸,家牛只能屈服。

也許是原始欲望的驅使,也許是對牛權的本能抗爭,昆侖掌管了牦牛群。
帶領著它的一眾子民出走遠方,似乎想要回歸荒野。

昆侖帶著一眾「后宮」美滋滋,但智達就慘兮兮了。
因為野牦牛的入侵會讓他失去對家牦牛群的掌控權,導致家牦牛不再聽指令。
他甚至無法接近牦牛群。

剛烈的昆侖給牧民帶來了巨大的麻煩,溫和的斷角則不同。
斷角是一只 17 歲的年老野牦牛,早年的戰斗讓它失去了一只引以為傲的牛角。
現在它不想「努力」了,只想入贅到牧民家養老。
看它熟練的跳過柵欄,進到牧場,這一頓操作足以證明它是牧場的常客。

牧場主人江才也很歡迎斷角的到來。
因為野牦牛和家牦牛交配后,混血牦牛的價格會翻倍,這可以增加收入。

更重要的是,隨著不斷繁殖,家養牦牛退化嚴重,無法適應高原嚴寒的冬天。
而野牦牛留下的野性基因能夠阻止家牛的衰退,還能讓它們長得更加健碩。
人類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才能在殘酷的高原立足。

而有一些牦牛的血液里天生就帶著野性,注定要回到荒原。
混血牦牛回到荒野會影響野牦牛種族基因的純度,家牦牛的疾病也會對野牦牛種群造成難以抵抗的打擊。

片中有一幕極其震撼。
在運輸一頭混血小野牦牛時,它拼死掙扎,拒絕被送走。
那一聲聲猛烈的撞擊似乎在吶喊:要自由,不要溫馴。
直至力竭失血過多而亡。

而在不遠處,昆侖靜靜地看著這一切,它的眼神中似是悲憫,似是哀傷。
這一刻,神性仿佛又重新降臨到了野牦牛的種群,也印證了片頭最開始的那句話——
野牦牛是高原上最后一抹不屈的靈魂。


人與自然
在《眾神之地》的故事表達中,頻頻出現人類的身影。
或許有人會說,在自然類紀錄片中夾雜太多人的情感,會很失真。
但這部紀錄片想要探討的,恰恰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總導演曾海若在采訪中說道:" 人,始終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動物是人面對自然時的一面鏡子。"
拍攝團隊用了很多仰拍和平視的鏡頭,來呈現這些旗艦動物出現時帶給人的壓迫。
自然是強大而浩瀚的。

《眾神之地》里,也有一部分原住民的視角:野生動物未被馴化的野蠻常常會損害原住民的利益。
比如智達,牦牛群總是會被野牦牛拐跑。

白海豚的所在地中國香港大澳、亞洲象的活動區域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人們也有這個困擾。
白海豚生活在近海 5-20 米的咸淡水交匯區域,和漁民共享同一片水域。
也因此,它們經常偷吃漁民的魚,有時還會咬爛漁網。
當地漁民很討厭它們,甚至想它們絕種。

和白海豚相比,亞洲象與人類之間的沖突,更加劇烈和明顯。
它們會離開自然保護區四處溜達,把途經地成熟的農作物作為食物,嚴重時還會發生踩踏村莊的情況。
當侵害到利益時,這些野生動物不再是大自然的禮物,而是躲之不及的災禍。

人們總是抱怨野生動物入侵人類領地。
但殊不知,在人類之前,野生動物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在它們眼里,或許人類才是入侵者。

亞洲象為什么四處亂走?
為了繁衍和生存。
十幾年前,它們從勐養子保護區出走,渡過瀾滄江,一路輾轉遷徙。

然而高速公路等的修建,切斷了象群的回家之路,它們與其他家族徹底失去了聯系。
這也代表著,這群亞洲象很難繼續繁衍下去。
大象有超強的記憶,但刻在腦子里的地圖,卻無法幫它們找到回家的路。

白海豚為什么會成為 " 偷魚賊 "?
因為人類對近海的開發,過度捕撈、養殖、工程建設,甚至旅游娛樂。
都在沖撞著白海豚的日常生活,讓它們的捕食變得艱難。

為了生存,白海豚們只能冒險「偷」魚,但也時刻面臨生命危險。
片中有一幕讓人非常難過。
漁民在海上發現了一條海豚的尸體,尾巴的切口非常整齊,可能是螺旋槳打斷的。

當打開它的腹腔時,現場所有人都沉默了。
因為肚子里有一只還未發育完全的小海豚。
它彎曲著,保持著在媽媽肚子里的狀態,眼睛閉著,就好像睡著了一樣。
它還沒有見過母親游弋過的海洋 ……

雨林是亞洲象的家,海洋是白海豚的家,可是現在人類在一步步的逼退它們。
一面是為了生存,另一面也是為了生存。沒有和諧共處,只有動物們的一退再退。
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紀錄片中沒有答案。
它只是用不同的視角和真實的鏡頭告訴了我們現狀。
而在過往,我們也已經有很多教訓了。

2022 年 7 月 21 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
宣布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
大家唏噓于第一次聽到它們的名字,就已經再也不見。
然后呢?
我想到了《流浪地球》開始的那句旁白:
" 起初,沒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回到片名 " 眾神之地 "。
每一個經過自然之手點化的物種,都是存留于世間的神跡,而 " 眾神之地 " 就是大自然本身,人類也身處其中。
人類也不過是地球上眾多動物中的一種。
物種之間,既有矛盾沖突,又有依賴聯系。
我們改如何與物種相處,也許沒有正確的答案。
但請永遠不要忘記:去尊重,去敬畏。
(B 站可看)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8a15d8e9f0945393d8b1f